列傳第一百六
關燈
小
中
大
東路安撫使、知青州,改太中大夫,請老,提舉亳州太清宮。
尋以正議大夫緻仕,年七十七,元佑元年卒。
鄭穆,字闳中,福州侯官人。
性醇謹好學,讀書至忘栉沐,進退容止必以禮。
門人千數,與陳襄、陳烈、周希孟友,号“四先生”。
舉進士,四冠鄉書,遂登第,為壽安主簿。
召為國子監直講,除編校集賢院書籍。
歲滿,為館閣校勘,積官太常博士。
乞納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從之。
改集賢校理,求外補,通判汾州。
熙甯三年,召為岐王侍講。
嘉王出閣,改諸王侍講。
府僚阙員,禦史陳襄請擇人,神宗曰:“如鄭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
”凡居館閣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紀,非公事不及執政之門。
講說有法,可為勸戒者,必反複擿誦,岐、喜二王鹹敬禮焉。
元豐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
先是,鑒湖旱幹,民因田其中,延袤百裡,官籍而稅之。
既而連年水溢,民逋官租積萬缗,穆奏免之。
未滿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宮。
元佑初,召拜國子祭酒。
每講益,無問寒暑,雖童子必朝服廷接,以禮送迎。
諸生皆尊其經術,服其教訓。
故人張景晟者死,遣白金五百兩,托其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長之。
三年,揚王、荊王請為侍講,罷祭酒,除直集賢院,複入王府。
荊王薨,為揚王翊善。
太學生乞為師,複除祭酒,兼徐王翊善。
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
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
敕過門下,給事中範祖禹言:“穆雖年出七十,精力尚強。
古者大夫七十而緻仕,有不得謝,則賜之幾杖。
祭酒居師資之地,正宜處老成,願毋輕聽其去。
”不報。
太學之士數千人,以狀詣司業,又詣宰相請留,亦不從。
于是公卿大夫各為詩贈其行。
空學出祖汴東門外,都人觀者如堵,歎未嘗見。
明年卒,年七十五。
子璆,軍事推官。
席旦,字晉仲,河南人。
七歲能詩,嘗登沉黎嶺,得句警拔,觀者驚異。
元豐中,舉進士,禮部不奏名。
時方求邊功,旦詣阙上書言:“戰勝易,守勝難,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
”神宗嘉納,令廷試賜第。
曆齊州司法參軍、鄭州河陽教授、敕令所删定官。
徽宗召對,擢右正言,遷右司谏。
禦史中丞錢遹率同列請廢元佑皇後而冊劉氏為太後,旦面質為不可。
遹劾旦陰佐元佑之政,左轉吏部員外郎。
改太常少卿,遷中書舍人、給事中。
新建殿中省,命為監,俄拜禦史中丞兼侍講。
内侍郝随驕橫,旦劾罷之,都人誦其直。
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語,嫌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以顯谟閣待制知宣州。
召為戶部侍郎,還吏部。
郝随複入侍,乃以顯谟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自趙谂以狂謀誅後,蜀數有妖言,議者遂言蜀土習亂。
或導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鄭州。
入見,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稱兵背叛,皆非其土俗,願勿為慮。
”遂言:“蜀用鐵錢,以其艱于轉移,故權以楮券,而有司冀赢羨,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
”帝曰:“朕為卿損數百萬虛券,而别給缗錢與本業,可乎?”對曰:“陛下幸加惠遠民,不愛重費以救敝法,此古聖王用心也。
”自是錢引稍仍故。
坐進對淹留,黜知滁州。
久之,帝思其治蜀功,複知成都。
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雲南大理國求入朝獻,旦引唐南诏為蜀患,拒卻之。
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誘保、霸二州内附。
旦上章劾才叔為奸利斂困諸蕃之狀,宰相不悅,代以龐恭孫,而徙旦永興。
恭孫俄罪去,加旦述古殿直學士,複知成都。
時郅永壽、湯延俊納土,樞密院用以訹旦,旦曰:“吾以為朝廷悔開疆之禍,今猶自若邪?”力辭之。
卒于長安,年六十二,贈太中大夫。
旦立朝無所附徇,第為中丞時,蔡王似方以疑就第,旦糾其私出府,請推治官吏,議者哂之。
子益,字大光,紹興初,參知政事。
喬執中,字希聖,高郵人。
入太學,補《五經》講書,五年不谒告。
王安石為群牧判官,見而器之,命子弟與之遊。
擢進士,調須城主簿。
時河役大興,部役者不得人。
一夕,噪而潰,因緻大獄。
執中往代,終帖然。
富民賂吏,将創橋所居以罔市利,執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執中曰:“官可去,橋不可創也。
”卒不能奪。
王安石為政,引執中編修《熙甯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
章惇讨五溪,檄執中取大田、離子二峒。
峒路險絕,期迫,執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歸命。
錄功當遷秩,辭以及父母。
就徙轉運判官,召為司農丞、提點開封縣鎮。
諸縣牧地,民耕歲久,議者将取之,當夷丘墓,伐桑柘,萬家相聚而泣。
執中請于朝,神宗诏複予民。
改提點京西北路刑獄。
時河決廣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
執中不顧,立其上,衆随之如蟻附,不日埽成。
元佑初,為吏部郎中,請選人由縣令、錄事參軍緻仕者,升朝籍,得封其親。
兼徐王府侍講、翊善,遷起居舍人、起居郎,權給事中。
有司以天下谳獄失出入者同坐,執中駁之曰:“先王重入而輕出,恤刑之至也。
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複肯與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
”進中書舍人。
邢恕遇赦甄複,執中言:“恕深結蔡确,鼓唱扇搖,今複其官,懼疑中外。
”遷給事中、刑部侍郎。
紹聖初,上官均摭執中為呂大防所用,以寶文閣待制知郓州。
執中寬厚有仁心,屢典刑獄,雪活以百數。
明年,夢神人畀以騎都尉,诘旦為客言之,少焉,談笑而逝,年六十三。
論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養,至于中葉,盛矣。
顔複、鄭穆醇然儒者,宜居師表。
龔鼎臣、喬執中始終不渝厥守,豈易得哉。
章衡欲複山後八州,為國啟釁;孫升以蘇轼比王安石為人;韓川诋張舜民之言不可行;席旦以蔡王見疑,因而擠之。
然瑕不掩瑜,它善蓋亦有可稱者。
古稱“才難不其然”者,其斯之謂欤?
尋以正議大夫緻仕,年七十七,元佑元年卒。
鄭穆,字闳中,福州侯官人。
性醇謹好學,讀書至忘栉沐,進退容止必以禮。
門人千數,與陳襄、陳烈、周希孟友,号“四先生”。
舉進士,四冠鄉書,遂登第,為壽安主簿。
召為國子監直講,除編校集賢院書籍。
歲滿,為館閣校勘,積官太常博士。
乞納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從之。
改集賢校理,求外補,通判汾州。
熙甯三年,召為岐王侍講。
嘉王出閣,改諸王侍講。
府僚阙員,禦史陳襄請擇人,神宗曰:“如鄭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
”凡居館閣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紀,非公事不及執政之門。
講說有法,可為勸戒者,必反複擿誦,岐、喜二王鹹敬禮焉。
元豐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
先是,鑒湖旱幹,民因田其中,延袤百裡,官籍而稅之。
既而連年水溢,民逋官租積萬缗,穆奏免之。
未滿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宮。
元佑初,召拜國子祭酒。
每講益,無問寒暑,雖童子必朝服廷接,以禮送迎。
諸生皆尊其經術,服其教訓。
故人張景晟者死,遣白金五百兩,托其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長之。
三年,揚王、荊王請為侍講,罷祭酒,除直集賢院,複入王府。
荊王薨,為揚王翊善。
太學生乞為師,複除祭酒,兼徐王翊善。
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待制,仍祭酒。
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
敕過門下,給事中範祖禹言:“穆雖年出七十,精力尚強。
古者大夫七十而緻仕,有不得謝,則賜之幾杖。
祭酒居師資之地,正宜處老成,願毋輕聽其去。
”不報。
太學之士數千人,以狀詣司業,又詣宰相請留,亦不從。
于是公卿大夫各為詩贈其行。
空學出祖汴東門外,都人觀者如堵,歎未嘗見。
明年卒,年七十五。
子璆,軍事推官。
席旦,字晉仲,河南人。
七歲能詩,嘗登沉黎嶺,得句警拔,觀者驚異。
元豐中,舉進士,禮部不奏名。
時方求邊功,旦詣阙上書言:“戰勝易,守勝難,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
”神宗嘉納,令廷試賜第。
曆齊州司法參軍、鄭州河陽教授、敕令所删定官。
徽宗召對,擢右正言,遷右司谏。
禦史中丞錢遹率同列請廢元佑皇後而冊劉氏為太後,旦面質為不可。
遹劾旦陰佐元佑之政,左轉吏部員外郎。
改太常少卿,遷中書舍人、給事中。
新建殿中省,命為監,俄拜禦史中丞兼侍講。
内侍郝随驕橫,旦劾罷之,都人誦其直。
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語,嫌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以顯谟閣待制知宣州。
召為戶部侍郎,還吏部。
郝随複入侍,乃以顯谟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自趙谂以狂謀誅後,蜀數有妖言,議者遂言蜀土習亂。
或導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鄭州。
入見,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稱兵背叛,皆非其土俗,願勿為慮。
”遂言:“蜀用鐵錢,以其艱于轉移,故權以楮券,而有司冀赢羨,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
”帝曰:“朕為卿損數百萬虛券,而别給缗錢與本業,可乎?”對曰:“陛下幸加惠遠民,不愛重費以救敝法,此古聖王用心也。
”自是錢引稍仍故。
坐進對淹留,黜知滁州。
久之,帝思其治蜀功,複知成都。
朝廷開西南夷,黎州守詣幕府白事,言雲南大理國求入朝獻,旦引唐南诏為蜀患,拒卻之。
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誘保、霸二州内附。
旦上章劾才叔為奸利斂困諸蕃之狀,宰相不悅,代以龐恭孫,而徙旦永興。
恭孫俄罪去,加旦述古殿直學士,複知成都。
時郅永壽、湯延俊納土,樞密院用以訹旦,旦曰:“吾以為朝廷悔開疆之禍,今猶自若邪?”力辭之。
卒于長安,年六十二,贈太中大夫。
旦立朝無所附徇,第為中丞時,蔡王似方以疑就第,旦糾其私出府,請推治官吏,議者哂之。
子益,字大光,紹興初,參知政事。
喬執中,字希聖,高郵人。
入太學,補《五經》講書,五年不谒告。
王安石為群牧判官,見而器之,命子弟與之遊。
擢進士,調須城主簿。
時河役大興,部役者不得人。
一夕,噪而潰,因緻大獄。
執中往代,終帖然。
富民賂吏,将創橋所居以罔市利,執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執中曰:“官可去,橋不可創也。
”卒不能奪。
王安石為政,引執中編修《熙甯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
章惇讨五溪,檄執中取大田、離子二峒。
峒路險絕,期迫,執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歸命。
錄功當遷秩,辭以及父母。
就徙轉運判官,召為司農丞、提點開封縣鎮。
諸縣牧地,民耕歲久,議者将取之,當夷丘墓,伐桑柘,萬家相聚而泣。
執中請于朝,神宗诏複予民。
改提點京西北路刑獄。
時河決廣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
執中不顧,立其上,衆随之如蟻附,不日埽成。
元佑初,為吏部郎中,請選人由縣令、錄事參軍緻仕者,升朝籍,得封其親。
兼徐王府侍講、翊善,遷起居舍人、起居郎,權給事中。
有司以天下谳獄失出入者同坐,執中駁之曰:“先王重入而輕出,恤刑之至也。
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複肯與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
”進中書舍人。
邢恕遇赦甄複,執中言:“恕深結蔡确,鼓唱扇搖,今複其官,懼疑中外。
”遷給事中、刑部侍郎。
紹聖初,上官均摭執中為呂大防所用,以寶文閣待制知郓州。
執中寬厚有仁心,屢典刑獄,雪活以百數。
明年,夢神人畀以騎都尉,诘旦為客言之,少焉,談笑而逝,年六十三。
論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養,至于中葉,盛矣。
顔複、鄭穆醇然儒者,宜居師表。
龔鼎臣、喬執中始終不渝厥守,豈易得哉。
章衡欲複山後八州,為國啟釁;孫升以蘇轼比王安石為人;韓川诋張舜民之言不可行;席旦以蔡王見疑,因而擠之。
然瑕不掩瑜,它善蓋亦有可稱者。
古稱“才難不其然”者,其斯之謂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