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之言:“所在無都籍,是以不能周知而校其登耗以待用。
願令郡縣先置籍,總之諸道,則天下如指諸掌矣。
”從之。
入為開封府推官,曆工、吏、禮三部員外郎,太常少卿。
蔡京置講議司。
漢之,其客也,引為參詳官。
擢禮部侍郎,轉戶部,以顯谟閣待制知瀛州。
言:“自何承矩規塘泺之地屯田,東達于海。
其後又修保塞五州為堤道,備種所宜木至三百萬本,此中國萬世之利也。
今浸失其道,願講行之。
”雄州歸信、容城災,兩輸戶請蠲稅,吏不聽。
漢之言:“雄州規小利,失大體,萬一契丹蠲之,為朝廷羞。
” 徙江甯、河南府,不至,而為蘇、潭、洪三州。
召拜兵部侍郎,複以顯谟閣直學士知成都,又不至,連徙五州,入為工部侍郎。
奉使契丹,還,言其主不恤民政,而掊克荒淫,亡可跂而待也。
徽宗悅,以知定州。
久之,徙江甯。
方臘之亂,錄奏報禦捕功,加龍圖閣直學士,又進延康殿學士。
卒,年七十。
弟渙之。
渙之字彥舟。
未冠,擢上第,有司疑年未及铨格,特補武勝軍節度推官。
方新置學官,以為杭州教授,知穎上縣。
元佑中,為太學博士,校對黃本秘書。
通判衛州,入編修《兩朝魯衛信錄》。
徽宗立,以日食求言。
渙之用大臣交薦召對,因言:“求言非難,聽之難;聽之非難,察而用之難。
今國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報上,乃或不然,以指陳阙失為讪上,以阿谀佞谄為尊君,以論議趨時為國是,以可否相濟為邪說。
志士仁人知言之無益也,不複有言,而小人肆為詭谲可駭之論,苟容偷合。
願陛下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事無今昔,唯當為貴;人無同異,唯正是用。
則人心說,治道成,天意得矣。
”帝欣然延納,欲任以谏官、禦史。
辭曰:“臣由大臣薦,不可以居是官。
”乃拜吏部員外郎,遷左司員外郎、起居舍人,擢中書舍人。
趨省之日,詞頭三十三,下筆即就。
崇甯初,進給事中、吏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
言者論渙之當元佑之末,與陳瓘、龔夬、張庭堅遊,既棄于紹聖,而今複之,有害初政。
解職知舒州,入黨籍。
尋知福州,未至,複徙廣州。
蕃客殺奴,市舶使據舊比,止送其長杖笞,渙之不可,論如法。
召詣阙,言者複拾故語以阻之,罷為洪州。
改滁州,曆潭、杭、揚三州。
張商英相,為給事中、吏部侍郎。
商英去,亦出守。
越八年,知中山府,加寶文閣直學士。
朝廷議北伐,渙之以疾提舉明道宮。
又四年卒,年四十五。
渙之性淡泊,恬于仕進,每雲:“乘車常以颠墜處之,乘舟常以覆溺處之,仕宦常以不遇處之,則無事矣。
”其歸趣如此。
黃廉,字夷仲,洪州分甯人。
第進士,曆州縣。
熙甯初,或薦之王安石。
安石與之言,問免役事,廉據舊法以對,甚悉。
安石曰:“是必能辦新法。
”白神宗,召訪時務,對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
朝廷立法之意則一,而四方推奉紛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盡察也。
河朔被水,河南、齊、晉旱,淮、浙飛蝗,江南疫疠,陛下不盡知也。
”帝即命廉體量振濟東道,除司農丞。
還報合旨,擢利州路轉運判官,複丞司農。
為監察禦史裡行,建言:“成天下之務,莫急于人才,願令兩制近臣及轉運使各得舉士。
”诏各薦一人。
繼言:“寒遠下僚,既得名聞于上,願令中書審其能而表用,則急才之诏,不虛行于天下矣。
”又言:“比年水旱,民蒙支貸倚閣之恩,今幸歲豐,有司悉當舉催。
久饑初稔,累給并償,是使民遇豐年而思歉歲也,請令諸道以漸督取之。
” 論俞充結王中正緻宰屬,并言中正任使太重。
帝曰:“人才蓋無類,顧駕禦之何如耳。
”對曰:“雖然,臣慮漸不可長也。
” 河決曹村,壞田三十萬頃、民廬舍三十八萬家。
受诏安撫京東,發廪振饑,遠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給,擇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過所毋征算,轉行者賦糧,質私牛而與之錢,養男女棄于道者,丁壯則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萬。
相州獄起,鄧溫伯、上官均論其冤,得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
未幾獄成,始悔之。
加集質校理,提點河東刑獄。
遼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畫境,失中國險固,啟豺狼心。
”其後契丹果包取兩不耕地,下臨雁門,父老以為恨。
王中正發西兵,用一而調二,轉運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剝至骨,斟酌不乏興,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雲:“師必無功,盍有以善其後?”既,大軍潰歸,中正嫁罪于轉饷。
廉指上黨對理,坐貶秩。
元佑元年,召為戶部郎中。
陸師闵茶法為川、陝害,遣廉使蜀按察,至則奏罷其太甚者。
且言:“前所為誠病民,若悉以予之,則邊計不集,蜀貨不通,園甿将受其敝。
請榷熙、秦茶勿罷,而許東路通商;禁南茶毋入陝西,以利蜀貨。
定博馬歲額為萬八千匹。
”朝廷可其議,使以直秘閣提舉。
明年,進為左司郎中,遷起居郎、集賢殿修撰、樞密都承旨。
上官均論其往附蔡确為獄,改陝西都轉運使。
拜給事中,卒,年五十九。
朱服,字行中,湖州烏程人。
熙甯進士甲科,以淮南節度推官充修撰、經義局檢讨,曆國子直講、秘閣校理。
元豐中,擢監察禦史裡行。
參知政事章惇遣所善袁默、周之道見服,道薦引意以市恩,服舉劾之。
惇補郡,免默、之道官。
受诏治朱明之獄。
故事,制獄許上殿,非本章所雲者皆取旨。
服論其非是,罷之。
俄知谏院,遷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婺、甯、廬、壽五州。
廬人饑,守便宜振護,全活十餘萬口。
明年大疫,又課醫持善藥分拯之,賴以安省甚衆。
當元佑時,未嘗一日在朝廷,不能無少望。
值紹聖初政,因表賀,乃力诋變亂法度之故。
召為中書舍人。
使遼,未反而母死,诏以其家貧,賜帛二百。
喪除,拜禮部侍郎。
湖州守馬城言其居喪疏幾
願令郡縣先置籍,總之諸道,則天下如指諸掌矣。
”從之。
入為開封府推官,曆工、吏、禮三部員外郎,太常少卿。
蔡京置講議司。
漢之,其客也,引為參詳官。
擢禮部侍郎,轉戶部,以顯谟閣待制知瀛州。
言:“自何承矩規塘泺之地屯田,東達于海。
其後又修保塞五州為堤道,備種所宜木至三百萬本,此中國萬世之利也。
今浸失其道,願講行之。
”雄州歸信、容城災,兩輸戶請蠲稅,吏不聽。
漢之言:“雄州規小利,失大體,萬一契丹蠲之,為朝廷羞。
” 徙江甯、河南府,不至,而為蘇、潭、洪三州。
召拜兵部侍郎,複以顯谟閣直學士知成都,又不至,連徙五州,入為工部侍郎。
奉使契丹,還,言其主不恤民政,而掊克荒淫,亡可跂而待也。
徽宗悅,以知定州。
久之,徙江甯。
方臘之亂,錄奏報禦捕功,加龍圖閣直學士,又進延康殿學士。
卒,年七十。
弟渙之。
渙之字彥舟。
未冠,擢上第,有司疑年未及铨格,特補武勝軍節度推官。
方新置學官,以為杭州教授,知穎上縣。
元佑中,為太學博士,校對黃本秘書。
通判衛州,入編修《兩朝魯衛信錄》。
徽宗立,以日食求言。
渙之用大臣交薦召對,因言:“求言非難,聽之難;聽之非難,察而用之難。
今國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報上,乃或不然,以指陳阙失為讪上,以阿谀佞谄為尊君,以論議趨時為國是,以可否相濟為邪說。
志士仁人知言之無益也,不複有言,而小人肆為詭谲可駭之論,苟容偷合。
願陛下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事無今昔,唯當為貴;人無同異,唯正是用。
則人心說,治道成,天意得矣。
”帝欣然延納,欲任以谏官、禦史。
辭曰:“臣由大臣薦,不可以居是官。
”乃拜吏部員外郎,遷左司員外郎、起居舍人,擢中書舍人。
趨省之日,詞頭三十三,下筆即就。
崇甯初,進給事中、吏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
言者論渙之當元佑之末,與陳瓘、龔夬、張庭堅遊,既棄于紹聖,而今複之,有害初政。
解職知舒州,入黨籍。
尋知福州,未至,複徙廣州。
蕃客殺奴,市舶使據舊比,止送其長杖笞,渙之不可,論如法。
召詣阙,言者複拾故語以阻之,罷為洪州。
改滁州,曆潭、杭、揚三州。
張商英相,為給事中、吏部侍郎。
商英去,亦出守。
越八年,知中山府,加寶文閣直學士。
朝廷議北伐,渙之以疾提舉明道宮。
又四年卒,年四十五。
渙之性淡泊,恬于仕進,每雲:“乘車常以颠墜處之,乘舟常以覆溺處之,仕宦常以不遇處之,則無事矣。
”其歸趣如此。
黃廉,字夷仲,洪州分甯人。
第進士,曆州縣。
熙甯初,或薦之王安石。
安石與之言,問免役事,廉據舊法以對,甚悉。
安石曰:“是必能辦新法。
”白神宗,召訪時務,對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
朝廷立法之意則一,而四方推奉紛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盡察也。
河朔被水,河南、齊、晉旱,淮、浙飛蝗,江南疫疠,陛下不盡知也。
”帝即命廉體量振濟東道,除司農丞。
還報合旨,擢利州路轉運判官,複丞司農。
為監察禦史裡行,建言:“成天下之務,莫急于人才,願令兩制近臣及轉運使各得舉士。
”诏各薦一人。
繼言:“寒遠下僚,既得名聞于上,願令中書審其能而表用,則急才之诏,不虛行于天下矣。
”又言:“比年水旱,民蒙支貸倚閣之恩,今幸歲豐,有司悉當舉催。
久饑初稔,累給并償,是使民遇豐年而思歉歲也,請令諸道以漸督取之。
” 論俞充結王中正緻宰屬,并言中正任使太重。
帝曰:“人才蓋無類,顧駕禦之何如耳。
”對曰:“雖然,臣慮漸不可長也。
” 河決曹村,壞田三十萬頃、民廬舍三十八萬家。
受诏安撫京東,發廪振饑,遠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給,擇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過所毋征算,轉行者賦糧,質私牛而與之錢,養男女棄于道者,丁壯則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萬。
相州獄起,鄧溫伯、上官均論其冤,得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
未幾獄成,始悔之。
加集質校理,提點河東刑獄。
遼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畫境,失中國險固,啟豺狼心。
”其後契丹果包取兩不耕地,下臨雁門,父老以為恨。
王中正發西兵,用一而調二,轉運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剝至骨,斟酌不乏興,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雲:“師必無功,盍有以善其後?”既,大軍潰歸,中正嫁罪于轉饷。
廉指上黨對理,坐貶秩。
元佑元年,召為戶部郎中。
陸師闵茶法為川、陝害,遣廉使蜀按察,至則奏罷其太甚者。
且言:“前所為誠病民,若悉以予之,則邊計不集,蜀貨不通,園甿将受其敝。
請榷熙、秦茶勿罷,而許東路通商;禁南茶毋入陝西,以利蜀貨。
定博馬歲額為萬八千匹。
”朝廷可其議,使以直秘閣提舉。
明年,進為左司郎中,遷起居郎、集賢殿修撰、樞密都承旨。
上官均論其往附蔡确為獄,改陝西都轉運使。
拜給事中,卒,年五十九。
朱服,字行中,湖州烏程人。
熙甯進士甲科,以淮南節度推官充修撰、經義局檢讨,曆國子直講、秘閣校理。
元豐中,擢監察禦史裡行。
參知政事章惇遣所善袁默、周之道見服,道薦引意以市恩,服舉劾之。
惇補郡,免默、之道官。
受诏治朱明之獄。
故事,制獄許上殿,非本章所雲者皆取旨。
服論其非是,罷之。
俄知谏院,遷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婺、甯、廬、壽五州。
廬人饑,守便宜振護,全活十餘萬口。
明年大疫,又課醫持善藥分拯之,賴以安省甚衆。
當元佑時,未嘗一日在朝廷,不能無少望。
值紹聖初政,因表賀,乃力诋變亂法度之故。
召為中書舍人。
使遼,未反而母死,诏以其家貧,賜帛二百。
喪除,拜禮部侍郎。
湖州守馬城言其居喪疏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