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

關燈
、蘇轍、梁焘等制,皆務求合章惇之意。

    陛下頃用臣言褫其職,自大名移揚州,而希謝表具言皆出于先朝。

    大抵奸人诋毀善類,事成則摅己所憤,事敗則歸過于君。

    至如過失未形而訓辭先具,安得為責人之實?曆辨诋誣而上侵聖烈,安得為臣子之誼?不一二年,緻位樞近,而希尚敢忿躁不平,謝章慢上不敬。

    此而可忍,孰可不忍!”希再降知舒州。

    又論章惇、蔡京、蔡卞、郝随、鄧洵武,忤旨,通判滁州。

    卞乞貶伯雨等,佑在數中,編管澧州,徙歸州。

    複承議郎,卒。

     常安民,字希古,邛州人。

    年十四,入太學,有俊名。

    熙甯以經取士,學者翕然宗王氏,安民獨不為變。

    春試,考第一,主司啟封,見其年少,欲下之。

    判監常秩不可,曰:“糊名較藝,豈容辄易?”具以白王安石。

    安石稱其文,命學者視以為準,由是名益盛。

    安石欲見之,不肯往。

    登六年進士舉,神宗愛其策,将使魁多士。

    執政謂其不熟經學,列之第十。

     授應天府軍巡判官,選成都府教授。

    與安惇為同僚,惇深刻奸詐,嘗偕谒府帥,辄毀素所厚善者。

    安民退謂惇曰:“若人不厚于君乎?何诋之深也。

    ”惇曰:“吾心實惡之,姑以為面交爾。

    ”安民曰:“君所謂匿怨而友其人,乃李林甫也。

    ”惇笑曰:“直道還君,富貴輸我。

    ”安民應之曰:“處厚貴,天下事可知,我當歸山林,豈複與君校是非邪!第恐累陰德爾。

    ”後惇貴,遂陷安民,而惇子坐法誅死,如安民言。

    秩滿寓京師。

    妻孫氏與蔡确之妻,兄弟也。

    确時為相,安民惡其人,絕不相聞。

    确夫人使招其妻,亦不往。

    調知長洲縣,以主信為治,人不忍欺。

    縣故多盜,安民籍嘗有犯者,書其衣,揭其門,約能得它盜乃除,盜為之息。

    追科不下吏,使民自輸,先它邑以辦。

    轉運使許懋、孫昌齡入境,邑民頌其政,皆稱為古良吏。

    元佑初,李常、孫覺、範百祿、蘇轼、鮮于侁連章論薦,擢大理、鴻胪丞。

     是時,元豐用事之臣,雖去朝廷,然其黨分布中外,起私說以搖時政。

    安民竊憂之,贻書呂公着曰:“善觀天下之勢,猶良醫之視疾,方安甯無事之時,語人曰:‘其後必将有大憂’,則衆必駭笑。

    惟識微見幾之士,然後能逆知其漸。

    故不憂于可憂,而憂之于無足憂者,至憂也。

    今日天下之勢,可為大憂。

    雖登進忠良,而不能搜緻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勝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

    故去小人不為難,而勝小人為難。

    陳蕃、窦武協心同力,選用名賢,天下想望太平,然卒死曹節之手,遂成黨锢之禍。

    張柬之五王中興唐室,以謂慶流萬世,及武三思一得志,至于竄移淪沒。

    凡此者皆前世已然之禍也。

    今用賢如倚孤棟,拔士如轉巨石,雖有奇特瑰卓之才,不得一行其志,甚可歎也。

    猛虎負嵎,莫之敢撄,而卒為人所勝者,人衆而虎寡也。

    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則人勝,以一人而制十虎則虎勝,奈何以數十人而制千虎乎?今怨忿已積,一發其害必大,可不謂大憂乎。

    ”及章惇作相,其言遂驗。

     曆太常博士,轉為丞。

    與少卿朱光庭論不合,出為江西轉運判官,不行,改宗正丞。

    蘇轍薦為禦史,宰相不樂,除開封府推官。

    紹聖初,召對,為哲宗言:“今日之患,莫大于士不知恥。

    願陛下獎進廉潔有守之士,以厲風俗。

    元佑進言者,以熙、豐為非,今之進言者反是,皆為偏論。

    願公聽并觀,擇其中而歸于當。

    ”拜監察禦史。

    論章惇颛國植黨,乞收主柄而抑其權,反複曲折,言之不置。

    惇遣所親信語之曰:“君本以文學聞于時,奈何以言語自任,與人為怨?少安靜,當以左右相處。

    ”安民正色斥之曰:“爾乃為時相遊說邪?”惇益怒。

      中官裴彥臣建慈雲院,戶部尚書蔡京深結之,強毀人居室。

    訴于朝,诏禦史劾治。

    安民言:“事有情重而法輕者,中官豪橫。

    與侍從官相交結,同為欺罔,此之奸狀,恐非法之所能盡。

    願重為降責,以肅百官。

    ”獄具,惇主之甚力,止罰金。

    安民因論京:“奸足以惑衆,辨足以飾非,巧足以移奪人主之視聽,力足以颠倒天下之是否。

    内結中官,外連朝士,一不附己,則誣以黨于元佑;非先帝法,必擠之而後已。

    今在朝之臣,京黨過半,陛下不可不早覺悟而逐去之。

    他日羽翼成就,悔無及矣。

    ”是時,京之奸始萌芽,人多未測,獨安民首發之。

     又言:“今大臣為紹述之說,皆借此名以報複私怨,朋附之流,遂從而和之。

    張商英在元佑時上呂公着詩求進,谀佞無恥,近乞毀司馬光及公着神道碑。

    周秩為博士,親定光谥為文正,近乃乞斫棺鞭屍。

    陛下察此輩之言,果出于公論乎?”章疏前後至數十百上,度終不能回,遂丐外,帝慰勉而已。

     大飨明堂,劉賢妃從侍齋宮。

    安民以為萬衆觀瞻,虧損聖德,語頗切直,帝微怒。

    曾布始以安民數憾章惇,意其附已,屢稱之于朝。

    其後并論,曾布亦恨,于是與惇比而排之,乃取其所贻呂公着書白于帝。

    它日,帝謂安民曰:“卿所上宰相書,比朕為漢靈帝,何也?”安民曰:“奸臣指擿臣言,推其世以文緻臣爾,雖辨之,何益?” 董敦逸再為禦史,欲劾蘇轼兄弟,安民謂二蘇負天下文章重望,恐不當爾。

    至是,敦逸奏之,诏與知軍,惇徑拟監滁州酒稅。

    至滁,日親細務。

    郡守曾肇約為山林之遊,曰:“谪官例不治事。

    ”安民謝曰:“食焉而怠其事,不可。

    ”滿三歲,通判溫州。

     徽宗立,朝論欲起為谏官,曾布沮之,以提點永興軍路刑獄。

    蔡京用事,入黨籍,流落二十年。

    政和末,卒,年七十。

    建炎四年,贈右谏議大夫。

    子同,為禦史中丞,自有傳。

     論曰:次升從容一言,止呂升卿之使嶺南,大有功于元佑諸臣。

    師錫謂蔡京若用,天下治亂自是而分,惜其言不行于當時,而徒有驗于其後。

    汝砺辨救蔡确,以直報怨。

    陶言榷茶為西南害,毅然觸蒲、李之鋒。

    庭堅論紹複未足以盡孝道。

    谔言世非乏士,患上不知,乃薦可用者二十有二人,号稱鲠直,裨益尤多。

    軒力陳青苗贻害,願以清淨為治。

    佑擊林希,且論惇、京、卞輩,斥死弗悔。

    公望謂神宗于元佑諸臣非有射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