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三
關燈
小
中
大
懼成腹心之憂。
”神宗颔之,翼日,語固曰:“李周,樸忠之士也。
朕且以為禦史。
”執政意其異己,請試以事。
除提點京西刑獄。
時方興水利,或請酾湍河為六渠,以益鉗廬陂水,度用工八十萬。
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緻為害。
”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費已不赀。
盍姑鑿其一而試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渠卒無功。
明年,河溢,鄧城幾沒,始思其議。
竟以直道罷,判西京國子監。
慈聖後複士,庀職陵下,中貴人至者旁午,次舍帟幕,競為華靡。
周曰:“臣子執喪,不能寝苫枕塊,奈何又從而侈乎?”訖役,山陵使第功載,人人自言,周獨否。
哲宗立,召為職方郎中。
朝廷議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棄蘭州。
周曰:“隴右故為唃氏所有,常為吾藩籬。
今唃氏破滅,若棄之,必歸夏人。
彼以區區河南,百年為勍敵,苟益以河湟,是盡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
”遂不果棄。
遷太常少卿、秘書少監,以直龍圖閣為陝西轉運使,複入為太常少卿,進權工部侍郎,旋以集賢院學士知邠州,恩禮如待制。
徙鳳翔府、河中府、陝州,提舉崇福宮,改集賢殿修撰。
卒年八十。
紹聖中,追貶賀州别駕,後複舊職。
周自為小官,沉晦自匿,未嘗私谒執政,有公事,公詣中書白之。
薛向使三司,欲辟為屬,及相見,卒不敢言,退而歎曰:“若人未易屈也。
”以是不偶于世。
鮮于侁,字子駿,阆州人。
唐劍南節度使叔明裔孫也。
性莊重,力學。
舉進士,為江陵右司理參軍。
慶曆中,天下旱,诏求言。
侁推災變所由興,又條當世之失有四,其語剀切。
唐介與同鄉裡,稱其名于上官,交章論薦。
侁盛言左參軍李景陽、枝江令高汝士之美,乞移與之,介益以為賢。
調黟令,攝治婺源。
奸民汪氏富而狠,橫裡中,因事抵法,群吏羅拜曰:“汪族敗前令不少,今不舍,後當诒患。
”侁怒,立杖之,惡類屏迹。
通判綿州。
綿處蜀左,吏狃貪成風,至課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
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
趙抃使蜀,薦于朝,未及用。
從何郯辟,簽書永興軍判官。
萬年令不任職,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數日,空其獄。
神宗诏求直言,侁為蔡河撥發,應诏陳十六事,神宗愛其文。
诏近臣舉所知,範鎮以人先應選,除利州路轉運判官。
初,王安石居金陵,有重名,士大夫期以為相。
侁惡其沽激要君,語人曰:“是人若用,必壞亂天下。
”至是,乃上書論時政,曰:“可為憂患者一,可為太息者二,其它逆治體而召民怨者,不可概舉。
”其意專指安石。
安石怒,毀短之。
神宗曰:“侁有文學,可用。
”安石曰:“陛下何以知之?”神宗曰:“有章奏在。
”安石乃不敢言。
初,助役法行,诏諸路各定所役缗錢。
利州轉運使李瑜定四十萬,侁争之曰:“利州民貧地瘠,半此可矣。
”瑜不從,各以其事聞。
時諸路役書皆未就,神宗是侁議,谕司農曾布使頒以為式。
因黜瑜,而升侁副使,仍兼提舉常平。
部民不請青苗錢,安石遣吏廉按,且诘侁不散之故。
侁曰:“青苗之法,願取則與,民自不願,豈能強之哉!” 左藏庫使周永懿守利州,貪虐不法,前使者畏其兇,莫敢問。
侁捕械于獄,流之衡湘,因請更以文臣為守,并易班行領縣事。
凡居部九年,治所去阆中近,姻戚旁午,待之無所私,各得其歡心。
蘇轼稱侁上不害法,中不廢親,下不傷民,以為“三難”。
二稅輸絹綿,侁奏聽民以畸零納直。
其後有李元輔者,辄變而多取之,父老流涕曰:“老運使之法,何可改?”蓋侁之侄師中亦居是職,故稱“老”以别之。
徙京東西路。
河決澶淵,議欲勿塞,侁言:“東州彙澤惟兩泺,夏秋雨淫,猶溢而害,若縱大河注其中,民為魚矣。
”作《議河書》上之,神宗嘉納。
後兩路合為一,以侁為轉運使。
時王安石、呂惠卿當路,正人多不容。
侁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
”故凡所薦如劉摯、李常、蘇轼、蘇轍、劉分文、範祖禹,皆守道背時之士。
元豐二年召對,命知揚州。
神宗曰:“廣陵重鎮,久不得人,今朕自選卿往,宜善治之。
”蘇轼自湖州赴獄,親朋皆絕交。
道揚,侁往見,台吏不許通。
或曰:“公與轼相知久,其所往來書文,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
”人先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為舉吏所累,罷主管西京禦史台。
哲宗立,念東國困于役,吳居厚掊斂虐害,竄之,複以侁使京東。
司馬光言于朝曰:“以侁之賢,不宜使居外。
顧齊魯之區,凋敝已甚,須侁往救之,安得如侁百輩,布列天下乎?”士民聞其重臨,如見慈父母。
召為太常少卿。
侍從議神宗廟配享,有欲用王安石、吳充者,侁曰:“先朝宰相之賢,誰出富弼右?”乃用弼。
拜左谏議大夫。
侁見哲宗幼沖,首言君子小人消長之理甚備。
又言:“制舉,誠取士之要,國朝尤為得人。
王安石用事,諱人诋訾新政,遂廢其科。
今方搜羅俊賢,廓通言路,宜複六科之舊。
”又乞罷大理獄,許兩省、谏官相往來,減特奏名舉人,嚴出官之法,京東鹽得通商,複三路義勇以寬保甲,罷戎、泸保甲以寬民力,事多施行。
在職三月,以疾求去。
除集賢殿修撰、知陳州。
诏滿歲進待制。
居無何,卒,年六十九。
侁刻意經術,着《詩傳》、《易斷》,為範鎮、孫甫推許。
孫複與論《春秋》,謂今學者不能如之。
作詩平澹淵粹,尤長于《楚辭》,蘇轼讀《九誦》,謂近屈原、宋玉,自以為不可及也。
顧臨,字子敦,會稽人。
通經學,長于訓诂。
皇佑中,舉說書科,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同知禮院。
熙甯初,神宗以臨喜論兵,诏編《武經要略》。
初命都副承旨提舉,神宗謂臨館職,改提舉曰館幹。
且召臨問兵,對曰:“兵以仁義為本,動靜之機,安危所系,不可輕也。
”因條十事以獻。
出權湖南轉運判官,提舉常平。
議事戾執政意,罷歸。
改同判武學,進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請知穎州。
入為吏部郎中、秘書少監,以直龍圖閣為河東轉運使。
元佑二年,擢給事中。
朝廷方事回河,拜臨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
于是,翰林學士蘇轼與李常、王古、鄧溫伯、孫覺、胡宗愈言:“臨資性方正,學有根本,慷慨中立,無所回撓。
自處東省,封駁論議,凜然有古人之風。
僥幸之流,側目畏憚。
忽去朝廷,衆所嗟惜,宜留置左右,以補阙遺,别選深知河事者往使河北。
”谏議大夫梁焘亦言:“都漕之職,在外豈無其人,在朝求如臨者,恐不易得。
”皆不報。
臨至部,請因河勢回使東流。
複以給事中召還。
曆刑、兵、吏三部侍郎兼侍讀,為翰林學士。
紹聖初,以龍圖閣學士知定州,徙
”神宗颔之,翼日,語固曰:“李周,樸忠之士也。
朕且以為禦史。
”執政意其異己,請試以事。
除提點京西刑獄。
時方興水利,或請酾湍河為六渠,以益鉗廬陂水,度用工八十萬。
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緻為害。
”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費已不赀。
盍姑鑿其一而試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渠卒無功。
明年,河溢,鄧城幾沒,始思其議。
竟以直道罷,判西京國子監。
慈聖後複士,庀職陵下,中貴人至者旁午,次舍帟幕,競為華靡。
周曰:“臣子執喪,不能寝苫枕塊,奈何又從而侈乎?”訖役,山陵使第功載,人人自言,周獨否。
哲宗立,召為職方郎中。
朝廷議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棄蘭州。
周曰:“隴右故為唃氏所有,常為吾藩籬。
今唃氏破滅,若棄之,必歸夏人。
彼以區區河南,百年為勍敵,苟益以河湟,是盡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
”遂不果棄。
遷太常少卿、秘書少監,以直龍圖閣為陝西轉運使,複入為太常少卿,進權工部侍郎,旋以集賢院學士知邠州,恩禮如待制。
徙鳳翔府、河中府、陝州,提舉崇福宮,改集賢殿修撰。
卒年八十。
紹聖中,追貶賀州别駕,後複舊職。
周自為小官,沉晦自匿,未嘗私谒執政,有公事,公詣中書白之。
薛向使三司,欲辟為屬,及相見,卒不敢言,退而歎曰:“若人未易屈也。
”以是不偶于世。
鮮于侁,字子駿,阆州人。
唐劍南節度使叔明裔孫也。
性莊重,力學。
舉進士,為江陵右司理參軍。
慶曆中,天下旱,诏求言。
侁推災變所由興,又條當世之失有四,其語剀切。
唐介與同鄉裡,稱其名于上官,交章論薦。
侁盛言左參軍李景陽、枝江令高汝士之美,乞移與之,介益以為賢。
調黟令,攝治婺源。
奸民汪氏富而狠,橫裡中,因事抵法,群吏羅拜曰:“汪族敗前令不少,今不舍,後當诒患。
”侁怒,立杖之,惡類屏迹。
通判綿州。
綿處蜀左,吏狃貪成風,至課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
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
趙抃使蜀,薦于朝,未及用。
從何郯辟,簽書永興軍判官。
萬年令不任職,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數日,空其獄。
神宗诏求直言,侁為蔡河撥發,應诏陳十六事,神宗愛其文。
诏近臣舉所知,範鎮以人先應選,除利州路轉運判官。
初,王安石居金陵,有重名,士大夫期以為相。
侁惡其沽激要君,語人曰:“是人若用,必壞亂天下。
”至是,乃上書論時政,曰:“可為憂患者一,可為太息者二,其它逆治體而召民怨者,不可概舉。
”其意專指安石。
安石怒,毀短之。
神宗曰:“侁有文學,可用。
”安石曰:“陛下何以知之?”神宗曰:“有章奏在。
”安石乃不敢言。
初,助役法行,诏諸路各定所役缗錢。
利州轉運使李瑜定四十萬,侁争之曰:“利州民貧地瘠,半此可矣。
”瑜不從,各以其事聞。
時諸路役書皆未就,神宗是侁議,谕司農曾布使頒以為式。
因黜瑜,而升侁副使,仍兼提舉常平。
部民不請青苗錢,安石遣吏廉按,且诘侁不散之故。
侁曰:“青苗之法,願取則與,民自不願,豈能強之哉!” 左藏庫使周永懿守利州,貪虐不法,前使者畏其兇,莫敢問。
侁捕械于獄,流之衡湘,因請更以文臣為守,并易班行領縣事。
凡居部九年,治所去阆中近,姻戚旁午,待之無所私,各得其歡心。
蘇轼稱侁上不害法,中不廢親,下不傷民,以為“三難”。
二稅輸絹綿,侁奏聽民以畸零納直。
其後有李元輔者,辄變而多取之,父老流涕曰:“老運使之法,何可改?”蓋侁之侄師中亦居是職,故稱“老”以别之。
徙京東西路。
河決澶淵,議欲勿塞,侁言:“東州彙澤惟兩泺,夏秋雨淫,猶溢而害,若縱大河注其中,民為魚矣。
”作《議河書》上之,神宗嘉納。
後兩路合為一,以侁為轉運使。
時王安石、呂惠卿當路,正人多不容。
侁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
”故凡所薦如劉摯、李常、蘇轼、蘇轍、劉分文、範祖禹,皆守道背時之士。
元豐二年召對,命知揚州。
神宗曰:“廣陵重鎮,久不得人,今朕自選卿往,宜善治之。
”蘇轼自湖州赴獄,親朋皆絕交。
道揚,侁往見,台吏不許通。
或曰:“公與轼相知久,其所往來書文,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
”人先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為舉吏所累,罷主管西京禦史台。
哲宗立,念東國困于役,吳居厚掊斂虐害,竄之,複以侁使京東。
司馬光言于朝曰:“以侁之賢,不宜使居外。
顧齊魯之區,凋敝已甚,須侁往救之,安得如侁百輩,布列天下乎?”士民聞其重臨,如見慈父母。
召為太常少卿。
侍從議神宗廟配享,有欲用王安石、吳充者,侁曰:“先朝宰相之賢,誰出富弼右?”乃用弼。
拜左谏議大夫。
侁見哲宗幼沖,首言君子小人消長之理甚備。
又言:“制舉,誠取士之要,國朝尤為得人。
王安石用事,諱人诋訾新政,遂廢其科。
今方搜羅俊賢,廓通言路,宜複六科之舊。
”又乞罷大理獄,許兩省、谏官相往來,減特奏名舉人,嚴出官之法,京東鹽得通商,複三路義勇以寬保甲,罷戎、泸保甲以寬民力,事多施行。
在職三月,以疾求去。
除集賢殿修撰、知陳州。
诏滿歲進待制。
居無何,卒,年六十九。
侁刻意經術,着《詩傳》、《易斷》,為範鎮、孫甫推許。
孫複與論《春秋》,謂今學者不能如之。
作詩平澹淵粹,尤長于《楚辭》,蘇轼讀《九誦》,謂近屈原、宋玉,自以為不可及也。
顧臨,字子敦,會稽人。
通經學,長于訓诂。
皇佑中,舉說書科,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同知禮院。
熙甯初,神宗以臨喜論兵,诏編《武經要略》。
初命都副承旨提舉,神宗謂臨館職,改提舉曰館幹。
且召臨問兵,對曰:“兵以仁義為本,動靜之機,安危所系,不可輕也。
”因條十事以獻。
出權湖南轉運判官,提舉常平。
議事戾執政意,罷歸。
改同判武學,進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請知穎州。
入為吏部郎中、秘書少監,以直龍圖閣為河東轉運使。
元佑二年,擢給事中。
朝廷方事回河,拜臨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
于是,翰林學士蘇轼與李常、王古、鄧溫伯、孫覺、胡宗愈言:“臨資性方正,學有根本,慷慨中立,無所回撓。
自處東省,封駁論議,凜然有古人之風。
僥幸之流,側目畏憚。
忽去朝廷,衆所嗟惜,宜留置左右,以補阙遺,别選深知河事者往使河北。
”谏議大夫梁焘亦言:“都漕之職,在外豈無其人,在朝求如臨者,恐不易得。
”皆不報。
臨至部,請因河勢回使東流。
複以給事中召還。
曆刑、兵、吏三部侍郎兼侍讀,為翰林學士。
紹聖初,以龍圖閣學士知定州,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