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貨下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于旁近郡縣便鬻;餘悉聽商人于榷貨務入納金銀、缗錢或并邊糧草,即本務給鈔,取便算請于場,别給長引,從所指州軍鬻之。
商稅自場給長引,沿道登時批發,至所指地,然後計稅盡輸,則在道無苛留。
買茶本錢以度牒、末鹽鈔、諸色封樁、坊場常平剩錢通三百萬缗為率,給諸路,諸路措置,各分命官。
”诏悉聽焉。
俄定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湖南于潭州,湖北于荊南,淮南于揚州,兩浙于蘇州,江東于江甯府,江西于洪州。
其置場所在:蕲州即其州及蕲水縣,壽州以霍山、開順,光州以光山、固始,舒州即其州及羅源、太湖,黃州以麻城,廬州以舒城,常州以宜興,湖州即其州及長興、德清、安吉、武康,睦州即其州及青溪、分水、桐廬、遂安,婺州即其州及東陽、永康、浦江,處州即其州及遂昌、青田,蘇、杭、越各即其州,而越之上虞、餘姚、諸暨、新昌、剡縣皆置焉,衢、台各即其州,而溫州以平陽。
大法既定,其制置節目,不可毛舉。
四年,京複議更革,遂罷官置場,商旅并即所在州縣或京師給長短引,自買于園戶。
茶貯以籠篰,官為抽盤,循第叙輸息訖,批引販賣,茶事益加密矣。
大觀元年,議提舉茶事司須保驗一路所産茶色高下、價直低昂,而請茶短引以地遠近程以三等之期。
複慮商旅影挾舊引,冒詐規利,官吏因得擾動,以禦筆申饬之。
又以諸路再定茶息,多寡或不等,令後各增錢十。
三年,計七路一歲之息一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餘缗,榷貨務再歲一百十有八萬五千餘缗。
京專用是以舞智固權,自是歲以百萬缗輸京師所供私奉,掊息益厚,盜販公行,民滋病矣。
政和二年,大增損茶法。
凡請長引再行者,輸錢百缗,即往陝西,加二十,茶以百二十斤;短引輸缗錢二十,茶以二十五斤。
私造引者如川錢引法。
歲春茶出,集民戶約三歲實直及今價上戶部。
茶籠篰并皆官制,聽客買,定大小式,嚴封印之法。
長短引辄竄改增減及新舊對帶、繳納申展、住賣轉鬻科條悉具。
初,客販茶用舊引者,未嚴斤重之限,影帶者衆。
于是又诏凡販長引斤重及三千斤者,須更買新引對賣,不及三千斤者,即用新引以一斤帶二斤鬻之,而合同場之法出矣。
場置于産茶州軍,而簿給于都茶場。
凡不限斤重茶委官司秤制,毋得止憑批引為定,有赢數即沒官,别定新引限程及重商旅規避秤制之禁,凡十八條,若避匿抄劄及擅賣,皆坐以徒。
複慮茶法猶輕,課入不羨,定園戶私賣及有引而所賣逾數,保内有犯不告,并如煎鹽亭戶法。
短引及食茶關子辄出本路,坐以二千裡流,賞錢百萬。
重和元年,诏:“客販輸稅,檢括抵保,吏因擾民,其蠲之。
”未幾,複輸稅如舊。
大抵茶、鹽之法,主于蔡京,務巧掊利,變改法度,前後相逾,民聽眩惑。
初,令茶戶投狀籍于官,非在籍者,禁與商旅貿易,未幾即罷。
初,限計斤重,令買新引,茶有赢者,即及一千五百斤,須用新引貼販,或止願販新茶帶賣者聽;未幾,以帶賣者多,又罷其令。
陝西舊通蜀茶,崇甯二年,始通東南茶。
政和中,陝西沒官茶令估賣,繼以妨商旅,下令焚棄。
俄令正茶沒官者聽與販,引外剩茶及私茶數以給告者。
長引限以一年,短引限以半歲繳納。
久之,令已買引而未得于園戶者,期七年,許民間同見缗流轉,長引聽即本路住賣,以二浙鹽香司有言而止。
其科條纖悉紛更,不可勝記,慮商旅疑豫,茶貨不通,乃重扇搖之令。
于時掊克之吏,争以赢羨為功,朝廷亦嚴立比較之法。
州郡樂賞畏刑,惟恐負課,優假商人,陵轹州郡,蓋莫有言者。
獨邠州通判張益謙奏:“陝西非産茶地,奉行十年,未經立額,歲歲比較,第務增益,稍或虧少,程督如星。
州縣懼殿,多前路招誘豪商,增價以幸其來,故陝西茶價,斤有至五六缗者,或稍裁之,則批改文引,轉之他郡。
及配之鋪戶,安能盡售?均及稅農,民實受害,徒令豪商坐享大利。
”言竟不行。
然自茶法更張,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萬缗,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萬五十一百餘斤。
及方臘竊發,乃诏權罷比較。
臘誅,有司議招集園戶,借貸優恤,止于文具,奸臣仍用事,蠹國害民,又慮人言,扇搖之令複出矣。
靖康元年,诏川茶侵客茶地者,以多寡差定其罪。
初,熙甯五年,以福建茶陳積,乃诏福建茶在京、京東西、淮南、陝西、河東仍禁榷,餘路通商。
元豐七年,王子京為福建轉運副使,言“建州臘茶,舊立榷法,自熙甯權聽通商,自此茶戶售客人茶甚良,官中所得惟常茶,稅錢極微,南方遺利,無過于此,乞仍舊行榷法。
建州歲出茶不下三百萬斤,南劍州亦不下二十餘萬斤,欲盡買入官,度逐州軍民戶多少及約鄰路民用之數計置,即官場賣,嚴立告賞禁。
建州賣私末茶,借豐國監錢十萬缗為本。
”并從之;所請均入諸路榷賣,委轉運司官提舉:福建王子京,兩浙許懋,江東杜偉,江西朱彥博,廣東高镈,然子京蓋未免抑配于民。
時遠方若桂州修仁諸縣、夔州路達州有司皆議榷茶,言利者踵相蹑,然神宗聞鄂州失催茶稅,辄蠲之。
建州園戶等以茶粗濫當剝納,為錢三萬六千餘缗,慮其不能償,令準輸茶。
初,成都帥司蔡延慶言邛部川蠻主苴克等願賣馬,即诏延慶以茶招來,後聞邊計蠻情非便,即罷之。
哲宗嗣位,禦史安惇首劾王子京買臘茶抑民,诏罷子京事任,令福建禁榷州軍視其舊,餘并通商。
桂州修仁等縣禁榷及陝西碎賣芽茶皆罷。
崇甯二年,尚書有言:“建、劍二州茶額七十餘萬斤,近歲增盛,而本錢多不繼。
”诏更給度牒四百,仍給以諸色封樁。
繼诏商旅販臘茶蠲其稅,私販者治元售之家,如元豐之制。
臘茶舊法免稅,大觀三年,措置茶事,始收焉。
四年,私販勿治元售之家,如元符令。
政和初,複增損為新法。
三年,诏免輸短引,許依長引于諸路住賣,後末骨茶每長引增五百斤,短引仿此;諸路監司、州郡公使食茶禁私買,聽依商旅買引。
六年,诏福建茶園如鹽田,量土地産茶多寡,依等第均稅。
重和元年,以改給免稅新引,複位福建末茶斤重,長引以六百斤為率。
元豐中,宋用臣都提舉汴河堤岸,創奏修置水磨。
凡在京茶戶擅磨末茶者有禁,并許赴官請買。
而茶鋪入米豆雜物揉和者募人告,一兩賞三千,及一斤十千,至五十千止。
商賈販茶應往府界及在京師,須令産茶山場州軍給引,并赴京場
商稅自場給長引,沿道登時批發,至所指地,然後計稅盡輸,則在道無苛留。
買茶本錢以度牒、末鹽鈔、諸色封樁、坊場常平剩錢通三百萬缗為率,給諸路,諸路措置,各分命官。
”诏悉聽焉。
俄定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湖南于潭州,湖北于荊南,淮南于揚州,兩浙于蘇州,江東于江甯府,江西于洪州。
其置場所在:蕲州即其州及蕲水縣,壽州以霍山、開順,光州以光山、固始,舒州即其州及羅源、太湖,黃州以麻城,廬州以舒城,常州以宜興,湖州即其州及長興、德清、安吉、武康,睦州即其州及青溪、分水、桐廬、遂安,婺州即其州及東陽、永康、浦江,處州即其州及遂昌、青田,蘇、杭、越各即其州,而越之上虞、餘姚、諸暨、新昌、剡縣皆置焉,衢、台各即其州,而溫州以平陽。
大法既定,其制置節目,不可毛舉。
四年,京複議更革,遂罷官置場,商旅并即所在州縣或京師給長短引,自買于園戶。
茶貯以籠篰,官為抽盤,循第叙輸息訖,批引販賣,茶事益加密矣。
大觀元年,議提舉茶事司須保驗一路所産茶色高下、價直低昂,而請茶短引以地遠近程以三等之期。
複慮商旅影挾舊引,冒詐規利,官吏因得擾動,以禦筆申饬之。
又以諸路再定茶息,多寡或不等,令後各增錢十。
三年,計七路一歲之息一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餘缗,榷貨務再歲一百十有八萬五千餘缗。
京專用是以舞智固權,自是歲以百萬缗輸京師所供私奉,掊息益厚,盜販公行,民滋病矣。
政和二年,大增損茶法。
凡請長引再行者,輸錢百缗,即往陝西,加二十,茶以百二十斤;短引輸缗錢二十,茶以二十五斤。
私造引者如川錢引法。
歲春茶出,集民戶約三歲實直及今價上戶部。
茶籠篰并皆官制,聽客買,定大小式,嚴封印之法。
長短引辄竄改增減及新舊對帶、繳納申展、住賣轉鬻科條悉具。
初,客販茶用舊引者,未嚴斤重之限,影帶者衆。
于是又诏凡販長引斤重及三千斤者,須更買新引對賣,不及三千斤者,即用新引以一斤帶二斤鬻之,而合同場之法出矣。
場置于産茶州軍,而簿給于都茶場。
凡不限斤重茶委官司秤制,毋得止憑批引為定,有赢數即沒官,别定新引限程及重商旅規避秤制之禁,凡十八條,若避匿抄劄及擅賣,皆坐以徒。
複慮茶法猶輕,課入不羨,定園戶私賣及有引而所賣逾數,保内有犯不告,并如煎鹽亭戶法。
短引及食茶關子辄出本路,坐以二千裡流,賞錢百萬。
重和元年,诏:“客販輸稅,檢括抵保,吏因擾民,其蠲之。
”未幾,複輸稅如舊。
大抵茶、鹽之法,主于蔡京,務巧掊利,變改法度,前後相逾,民聽眩惑。
初,令茶戶投狀籍于官,非在籍者,禁與商旅貿易,未幾即罷。
初,限計斤重,令買新引,茶有赢者,即及一千五百斤,須用新引貼販,或止願販新茶帶賣者聽;未幾,以帶賣者多,又罷其令。
陝西舊通蜀茶,崇甯二年,始通東南茶。
政和中,陝西沒官茶令估賣,繼以妨商旅,下令焚棄。
俄令正茶沒官者聽與販,引外剩茶及私茶數以給告者。
長引限以一年,短引限以半歲繳納。
久之,令已買引而未得于園戶者,期七年,許民間同見缗流轉,長引聽即本路住賣,以二浙鹽香司有言而止。
其科條纖悉紛更,不可勝記,慮商旅疑豫,茶貨不通,乃重扇搖之令。
于時掊克之吏,争以赢羨為功,朝廷亦嚴立比較之法。
州郡樂賞畏刑,惟恐負課,優假商人,陵轹州郡,蓋莫有言者。
獨邠州通判張益謙奏:“陝西非産茶地,奉行十年,未經立額,歲歲比較,第務增益,稍或虧少,程督如星。
州縣懼殿,多前路招誘豪商,增價以幸其來,故陝西茶價,斤有至五六缗者,或稍裁之,則批改文引,轉之他郡。
及配之鋪戶,安能盡售?均及稅農,民實受害,徒令豪商坐享大利。
”言竟不行。
然自茶法更張,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萬缗,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萬五十一百餘斤。
及方臘竊發,乃诏權罷比較。
臘誅,有司議招集園戶,借貸優恤,止于文具,奸臣仍用事,蠹國害民,又慮人言,扇搖之令複出矣。
靖康元年,诏川茶侵客茶地者,以多寡差定其罪。
初,熙甯五年,以福建茶陳積,乃诏福建茶在京、京東西、淮南、陝西、河東仍禁榷,餘路通商。
元豐七年,王子京為福建轉運副使,言“建州臘茶,舊立榷法,自熙甯權聽通商,自此茶戶售客人茶甚良,官中所得惟常茶,稅錢極微,南方遺利,無過于此,乞仍舊行榷法。
建州歲出茶不下三百萬斤,南劍州亦不下二十餘萬斤,欲盡買入官,度逐州軍民戶多少及約鄰路民用之數計置,即官場賣,嚴立告賞禁。
建州賣私末茶,借豐國監錢十萬缗為本。
”并從之;所請均入諸路榷賣,委轉運司官提舉:福建王子京,兩浙許懋,江東杜偉,江西朱彥博,廣東高镈,然子京蓋未免抑配于民。
時遠方若桂州修仁諸縣、夔州路達州有司皆議榷茶,言利者踵相蹑,然神宗聞鄂州失催茶稅,辄蠲之。
建州園戶等以茶粗濫當剝納,為錢三萬六千餘缗,慮其不能償,令準輸茶。
初,成都帥司蔡延慶言邛部川蠻主苴克等願賣馬,即诏延慶以茶招來,後聞邊計蠻情非便,即罷之。
哲宗嗣位,禦史安惇首劾王子京買臘茶抑民,诏罷子京事任,令福建禁榷州軍視其舊,餘并通商。
桂州修仁等縣禁榷及陝西碎賣芽茶皆罷。
崇甯二年,尚書有言:“建、劍二州茶額七十餘萬斤,近歲增盛,而本錢多不繼。
”诏更給度牒四百,仍給以諸色封樁。
繼诏商旅販臘茶蠲其稅,私販者治元售之家,如元豐之制。
臘茶舊法免稅,大觀三年,措置茶事,始收焉。
四年,私販勿治元售之家,如元符令。
政和初,複增損為新法。
三年,诏免輸短引,許依長引于諸路住賣,後末骨茶每長引增五百斤,短引仿此;諸路監司、州郡公使食茶禁私買,聽依商旅買引。
六年,诏福建茶園如鹽田,量土地産茶多寡,依等第均稅。
重和元年,以改給免稅新引,複位福建末茶斤重,長引以六百斤為率。
元豐中,宋用臣都提舉汴河堤岸,創奏修置水磨。
凡在京茶戶擅磨末茶者有禁,并許赴官請買。
而茶鋪入米豆雜物揉和者募人告,一兩賞三千,及一斤十千,至五十千止。
商賈販茶應往府界及在京師,須令産茶山場州軍給引,并赴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