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二十八 食貨上三(布帛 和籴 漕運)
關燈
小
中
大
布帛宋承前代之制,調絹、綢、絹、布、絲、綿以供軍須,又就所産折科、和市。
其纖麗之物,則在京有绫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場院主織錦绮、鹿胎、透背,江甯府、潤州有織羅務,梓州有绫绮場,亳州市绉紗,大名府織绉縠,青、齊、郓、濮、淄、濰、沂、密、登、萊、衡、永、全州市平絁。
東京榷貨務歲入中平羅、小绫各萬匹,以供服用及歲時賜與。
諸州折科、和市,皆無常數,唯内庫所須,則有司下其數供足。
自周顯德中,受公私織造并須幅廣二尺五分,民所輸絹匹重十二兩,疏薄短狹、塗粉入藥者禁之;河北諸州軍重十兩,各長四十二尺。
宋因其舊。
開寶三年,令天下諸州凡絲、綿、綢、絹麻布等物,所在約支二年之用,不得廣科市以煩民。
初,蓬州請以租絲配民織绫,給其工直,太祖不許。
太宗太平興國中,停湖州織绫務,女工五十八人悉縱之。
诏川峽市買場、織造院,自今非供軍布帛,其錦绮、鹿胎、透背、六铢、欹正、龜殼等段匹,不須買織,民間有織賣者勿禁。
馬元方為三司判官,建言:“方春乏絕時,預給庫錢貸民,至夏秋令輸絹于官。
”大中祥符三年,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又言:“本路歲給諸軍帛七十萬,民間罕有缗錢,常預假于豪民,出倍稱之息,至期則輸賦之外,先償逋欠,以是工機之利愈薄。
請預給帛錢,俾及時輸送,則民獲利而官亦足用。
”诏優予其直。
自是諸路亦如之。
或蠶事不登,許以大小麥折納,仍免倉耗及頭子錢。
天聖中,诏減兩蜀歲輸錦绮、鹿胎、透背、欹正之半,罷作绫花紗。
明道中,又減兩蜀歲輸錦绮、绫羅、透背、花紗三之二,命改織綢、絹以助軍。
景佑初,遂诏罷輸錦背、繡背、遍地密花透背段,自掖庭以及闾巷皆禁用。
其後歲辄增益梓路紅錦、鹿胎,慶曆四年複減半。
既而又減梓路歲輸絹三之一,紅錦、鹿胎半之。
先是,鹹平初,廣南西路轉運使陳堯叟言:“準诏課植桑棗,嶺外唯産苎麻,許令折數,仍聽織布赴官場博市,匹為錢百五十至二百。
” 至是,三司請以布償刍直,登、萊端布為錢千三百六十,沂布千一百,仁宗以取直過厚,命差減其數。
自西邊用兵,軍須綢絹,多出益、梓、利三路,歲增所輸之數;兵罷,其費乃減。
嘉佑三年,始诏寬三路所輸數。
治平中,歲織十五萬五千五百餘匹。
神宗即位,京師米有餘蓄,命發運司損和籴數五十萬石,市金帛上京,儲之榷貨務,備三路軍須。
京東轉運司請以錢三十萬二千二百貫給貸于民,令次年輸絹,匹為錢千,随夏稅初限督之。
诏運其錢于河北,聽商人入中。
熙甯三年,禦史程颢言:“京東轉運司和買綢絹,增數抑配,率千錢課絹一匹,其後和買并稅絹,匹皆輸錢千五百。
”時王廣淵為轉運使,謂和買如舊,無抑配。
颢言其迎合朝廷意。
王安石謂廣淵在京東盡力以赴事功,不宜罪以迎合。
乃诏所給内帑别額綢絹錢五十萬缗,收其本儲之北京,息歸之内帑。
右正言李常亦言:“廣淵以陳汝羲所進羨餘錢五十萬缗,随和買絹錢分配,于常稅折科放買外,更取二十五萬缗,請以颢言付有司。
”定州安撫司又言:“轉運司配綢、絹、綿、布于州鎮軍砦等坊郭戶,易錢數多,乞憫其災傷,又居極邊,特蠲損之。
”诏提刑司别估,民不願市,令官自賣,已給而抑配者正之。
自王安石秉政,專以取息為富國之務,故當時言利小人如王廣淵輩,假和買綢絹之名,配以錢而取其五分之息,其刻又甚于青苗。
然安石右廣淵,颢、常言卒不行。
二月,诏移巴蜀羨财,市布帛儲于陝西以備邊,省蜀人輸送及中都漕挽之費。
七年,兩浙察訪沉括言:“本路歲上供帛九十八萬,民苦備償,而發運司複以移用财貨為名,增預買綢絹十二萬。
”诏罷其所增之數。
八年,韓琦奏倚閣預買綢絹等,雖稍豐稔,猶當五七歲帶輸。
安石以為不然,言于神宗曰:“預買綢絹,祖宗以來未嘗倚閣,往歲李稷有請,因從之。
近方鎮監司争以寬恤為事,不計有無,異日國用阙,當複刻剝于民爾。
” 元豐以來,諸路預買綢絹,許假封樁錢或坊場錢,少者數萬缗,多者至數十萬缗。
其假提舉司寬剩錢者,又或令以絹帛入常平庫,俟轉運司以價錢易取。
三年,京東轉運司請增預買數三十萬,即本路移易,從之。
四年,遣李元輔變運川陝四路司農物帛。
中書言:物帛至陝西,擇省樣不合者貿易,籴糧儲于邊,期以一年畢。
五年,戶部上其數凡八百十六萬一千七百八十匹兩,三百四十六萬二千缗有奇。
紹聖元年,兩浙絲蠶薄收,和買并稅綢絹,令四等下戶輸錢,易左帑綢絹;又令轉運司以所輸錢市金銀,遇蠶絲多,兼市紗、羅、綢、絹上供。
元符元年,雄州榷場輸布不如樣,監司、通判貶秩、展磨勘年有差;令損其直,後似此者勿受。
尚書省言:“民多願請預買錢,宜視歲例增給,來歲市綢絹計綱赴京。
”左司員外郎陳瓘言:“預買之息,重于常平數倍,人皆以為苦,何謂願請?今複創增,雖名濟乏,實聚斂之術。
”提點京東刑獄程堂亦言:“京東、河北災民流未複,今轉運司東西路歲額無慮二百萬匹兩,又于例外增買,請罷之。
”乃诏諸路提舉司勿更給錢,俟蠶麥多,選官置場。
崇甯中,諸路預買,令所産州縣鄉民及城郭戶并準赀力高下差等均給。
川陝路取元豐數最多一年為額,舊不給者如故。
江西和買綢絹歲五十萬匹,舊以錢、鹽三七分預給。
自鹽鈔法行,不複給鹽,令轉運司盡給以錢,而卒無有,逮今五年,循以為常,民重傷困。
大觀初,诏假本路諸司封樁錢及鄰路所掌封樁鹽各十萬缗給之。
其後提舉常平張根複言:“本路和買,未嘗給錢,請盡給一歲蠶鹽,許轉運司移運或民戶至場自請。
”而江西十郡和買數多,法一匹給鹽二十斤,比錢九百,歲預于十二月前給之。
轉運司得鹽不足,更下發運司會積歲所負給償。
尚書省言大觀庫物帛不足,令兩浙、京東、淮南、江東西、成都、梓州、福建路市羅、绫、紗一千至三萬匹各有差。
二年,又令京東、淮南、兩浙市絹帛五萬及三萬匹,并輸大觀庫;又四川各二萬,輸元豐庫。
江東西如四川之數,輸崇甯庫。
而州縣和買,有以鹽一席折錢六千,令民至期輸綢絹六匹,又前期督促,緻多逃徙,诏遞加其罪。
坊郭戶預買有加至四五百匹,興仁府萬延嗣戶業錢十四萬二千缗,歲均千餘匹,乃令減半均之。
兩浙和買并稅綢絹布帛,頭子錢外,又收市例錢四十,例外約增數萬缗,以分給人吏。
政和初,诏罷市例錢。
諸路綢絹布帛比價高數倍,而給直猶用舊法,言者請稍增之,度支以元豐例定,沮抑不行,令如期給散而已。
江東和買,弊如江西,比而才給二百,轉運司又以重十三兩為則,不及則準絲價補納以錢,兩準二百有餘。
宣和三年,诏提刑司厘正以聞。
先是,成都、河北預買,官戶許減半,四年,令舊嘗全科者如舊。
即又以兩浙多官戶,令預買通敷。
七年冬,郊祀,河北、京東和買科取物帛絲綿等數并免,以供奉物給降,其所蠲貸,幾數百萬。
初,預買綢絹務優直以利民,然猶未免煩民,後或令民折輸錢,或物重而價輕,民力浸困,其終也,官不給直,而賦取益甚矣。
十二月,诏令轉運司各會一路之數,分下州縣經畫,不以錢以他物、不以正月以他月給者,并論以違制。
然有司鮮能承順焉。
靖康元年,命轉運司以常平錢前一季預備,如正月之期給之,毋貸以他物而損其數。
京東州縣勿以遷移戶舊數科着業人,仍先除其數,俟流民歸業均敷。
餘路亦如之。
建炎三年春,高宗初至杭州,朱勝非為相。
兩浙轉運副使王琮言:“本路上供、和買、夏稅綢絹,歲為匹一百一十七萬七千八百,每匹折輸錢二千以助用。
”诏許之。
東南折帛錢自此始。
五月,诏每歲預買綿絹,令登時給其直。
又诏江、浙和預買絹減四分之一,仍給見錢,違者置之法。
紹興元年,初賦鼎州和買折帛錢六萬缗,以贍蔡兵。
以兩浙夏稅及和買綢絹一百六十餘萬匹,半令輸錢,匹二千。
二年,以諸路上供絲、帛并半折錢如兩浙例,江、淮、閩、廣、荊湖折帛錢自此始。
時江、浙、湖北、夔路歲額綢三十九萬匹,江南、川、廣、湖南、兩浙絹二百七十三萬匹,東川、湖南绫羅絁七萬匹,西川、廣西布七十七萬匹,成都錦绮千八百餘匹,皆有奇。
三年三月,以兩浙和買物帛,下戶艱于得錢,聽以七分輸正色,三分折見缗。
初,洪州和買,八分輸正色,二分折省錢,匹三千。
四年,帥臣胡世将請以三分匹折六千省。
又言絹直踴貴,請匹增為五千匹。
戶部定為六千匹。
殿中侍禦史張緻遠言:“江西殘破之餘,和預買絹請折
其纖麗之物,則在京有绫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場院主織錦绮、鹿胎、透背,江甯府、潤州有織羅務,梓州有绫绮場,亳州市绉紗,大名府織绉縠,青、齊、郓、濮、淄、濰、沂、密、登、萊、衡、永、全州市平絁。
東京榷貨務歲入中平羅、小绫各萬匹,以供服用及歲時賜與。
諸州折科、和市,皆無常數,唯内庫所須,則有司下其數供足。
自周顯德中,受公私織造并須幅廣二尺五分,民所輸絹匹重十二兩,疏薄短狹、塗粉入藥者禁之;河北諸州軍重十兩,各長四十二尺。
宋因其舊。
開寶三年,令天下諸州凡絲、綿、綢、絹麻布等物,所在約支二年之用,不得廣科市以煩民。
初,蓬州請以租絲配民織绫,給其工直,太祖不許。
太宗太平興國中,停湖州織绫務,女工五十八人悉縱之。
诏川峽市買場、織造院,自今非供軍布帛,其錦绮、鹿胎、透背、六铢、欹正、龜殼等段匹,不須買織,民間有織賣者勿禁。
馬元方為三司判官,建言:“方春乏絕時,預給庫錢貸民,至夏秋令輸絹于官。
”大中祥符三年,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又言:“本路歲給諸軍帛七十萬,民間罕有缗錢,常預假于豪民,出倍稱之息,至期則輸賦之外,先償逋欠,以是工機之利愈薄。
請預給帛錢,俾及時輸送,則民獲利而官亦足用。
”诏優予其直。
自是諸路亦如之。
或蠶事不登,許以大小麥折納,仍免倉耗及頭子錢。
天聖中,诏減兩蜀歲輸錦绮、鹿胎、透背、欹正之半,罷作绫花紗。
明道中,又減兩蜀歲輸錦绮、绫羅、透背、花紗三之二,命改織綢、絹以助軍。
景佑初,遂诏罷輸錦背、繡背、遍地密花透背段,自掖庭以及闾巷皆禁用。
其後歲辄增益梓路紅錦、鹿胎,慶曆四年複減半。
既而又減梓路歲輸絹三之一,紅錦、鹿胎半之。
先是,鹹平初,廣南西路轉運使陳堯叟言:“準诏課植桑棗,嶺外唯産苎麻,許令折數,仍聽織布赴官場博市,匹為錢百五十至二百。
” 至是,三司請以布償刍直,登、萊端布為錢千三百六十,沂布千一百,仁宗以取直過厚,命差減其數。
自西邊用兵,軍須綢絹,多出益、梓、利三路,歲增所輸之數;兵罷,其費乃減。
嘉佑三年,始诏寬三路所輸數。
治平中,歲織十五萬五千五百餘匹。
神宗即位,京師米有餘蓄,命發運司損和籴數五十萬石,市金帛上京,儲之榷貨務,備三路軍須。
京東轉運司請以錢三十萬二千二百貫給貸于民,令次年輸絹,匹為錢千,随夏稅初限督之。
诏運其錢于河北,聽商人入中。
熙甯三年,禦史程颢言:“京東轉運司和買綢絹,增數抑配,率千錢課絹一匹,其後和買并稅絹,匹皆輸錢千五百。
”時王廣淵為轉運使,謂和買如舊,無抑配。
颢言其迎合朝廷意。
王安石謂廣淵在京東盡力以赴事功,不宜罪以迎合。
乃诏所給内帑别額綢絹錢五十萬缗,收其本儲之北京,息歸之内帑。
右正言李常亦言:“廣淵以陳汝羲所進羨餘錢五十萬缗,随和買絹錢分配,于常稅折科放買外,更取二十五萬缗,請以颢言付有司。
”定州安撫司又言:“轉運司配綢、絹、綿、布于州鎮軍砦等坊郭戶,易錢數多,乞憫其災傷,又居極邊,特蠲損之。
”诏提刑司别估,民不願市,令官自賣,已給而抑配者正之。
自王安石秉政,專以取息為富國之務,故當時言利小人如王廣淵輩,假和買綢絹之名,配以錢而取其五分之息,其刻又甚于青苗。
然安石右廣淵,颢、常言卒不行。
二月,诏移巴蜀羨财,市布帛儲于陝西以備邊,省蜀人輸送及中都漕挽之費。
七年,兩浙察訪沉括言:“本路歲上供帛九十八萬,民苦備償,而發運司複以移用财貨為名,增預買綢絹十二萬。
”诏罷其所增之數。
八年,韓琦奏倚閣預買綢絹等,雖稍豐稔,猶當五七歲帶輸。
安石以為不然,言于神宗曰:“預買綢絹,祖宗以來未嘗倚閣,往歲李稷有請,因從之。
近方鎮監司争以寬恤為事,不計有無,異日國用阙,當複刻剝于民爾。
” 元豐以來,諸路預買綢絹,許假封樁錢或坊場錢,少者數萬缗,多者至數十萬缗。
其假提舉司寬剩錢者,又或令以絹帛入常平庫,俟轉運司以價錢易取。
三年,京東轉運司請增預買數三十萬,即本路移易,從之。
四年,遣李元輔變運川陝四路司農物帛。
中書言:物帛至陝西,擇省樣不合者貿易,籴糧儲于邊,期以一年畢。
五年,戶部上其數凡八百十六萬一千七百八十匹兩,三百四十六萬二千缗有奇。
紹聖元年,兩浙絲蠶薄收,和買并稅綢絹,令四等下戶輸錢,易左帑綢絹;又令轉運司以所輸錢市金銀,遇蠶絲多,兼市紗、羅、綢、絹上供。
元符元年,雄州榷場輸布不如樣,監司、通判貶秩、展磨勘年有差;令損其直,後似此者勿受。
尚書省言:“民多願請預買錢,宜視歲例增給,來歲市綢絹計綱赴京。
”左司員外郎陳瓘言:“預買之息,重于常平數倍,人皆以為苦,何謂願請?今複創增,雖名濟乏,實聚斂之術。
”提點京東刑獄程堂亦言:“京東、河北災民流未複,今轉運司東西路歲額無慮二百萬匹兩,又于例外增買,請罷之。
”乃诏諸路提舉司勿更給錢,俟蠶麥多,選官置場。
崇甯中,諸路預買,令所産州縣鄉民及城郭戶并準赀力高下差等均給。
川陝路取元豐數最多一年為額,舊不給者如故。
江西和買綢絹歲五十萬匹,舊以錢、鹽三七分預給。
自鹽鈔法行,不複給鹽,令轉運司盡給以錢,而卒無有,逮今五年,循以為常,民重傷困。
大觀初,诏假本路諸司封樁錢及鄰路所掌封樁鹽各十萬缗給之。
其後提舉常平張根複言:“本路和買,未嘗給錢,請盡給一歲蠶鹽,許轉運司移運或民戶至場自請。
”而江西十郡和買數多,法一匹給鹽二十斤,比錢九百,歲預于十二月前給之。
轉運司得鹽不足,更下發運司會積歲所負給償。
尚書省言大觀庫物帛不足,令兩浙、京東、淮南、江東西、成都、梓州、福建路市羅、绫、紗一千至三萬匹各有差。
二年,又令京東、淮南、兩浙市絹帛五萬及三萬匹,并輸大觀庫;又四川各二萬,輸元豐庫。
江東西如四川之數,輸崇甯庫。
而州縣和買,有以鹽一席折錢六千,令民至期輸綢絹六匹,又前期督促,緻多逃徙,诏遞加其罪。
坊郭戶預買有加至四五百匹,興仁府萬延嗣戶業錢十四萬二千缗,歲均千餘匹,乃令減半均之。
兩浙和買并稅綢絹布帛,頭子錢外,又收市例錢四十,例外約增數萬缗,以分給人吏。
政和初,诏罷市例錢。
諸路綢絹布帛比價高數倍,而給直猶用舊法,言者請稍增之,度支以元豐例定,沮抑不行,令如期給散而已。
江東和買,弊如江西,比而才給二百,轉運司又以重十三兩為則,不及則準絲價補納以錢,兩準二百有餘。
宣和三年,诏提刑司厘正以聞。
先是,成都、河北預買,官戶許減半,四年,令舊嘗全科者如舊。
即又以兩浙多官戶,令預買通敷。
七年冬,郊祀,河北、京東和買科取物帛絲綿等數并免,以供奉物給降,其所蠲貸,幾數百萬。
初,預買綢絹務優直以利民,然猶未免煩民,後或令民折輸錢,或物重而價輕,民力浸困,其終也,官不給直,而賦取益甚矣。
十二月,诏令轉運司各會一路之數,分下州縣經畫,不以錢以他物、不以正月以他月給者,并論以違制。
然有司鮮能承順焉。
靖康元年,命轉運司以常平錢前一季預備,如正月之期給之,毋貸以他物而損其數。
京東州縣勿以遷移戶舊數科着業人,仍先除其數,俟流民歸業均敷。
餘路亦如之。
建炎三年春,高宗初至杭州,朱勝非為相。
兩浙轉運副使王琮言:“本路上供、和買、夏稅綢絹,歲為匹一百一十七萬七千八百,每匹折輸錢二千以助用。
”诏許之。
東南折帛錢自此始。
五月,诏每歲預買綿絹,令登時給其直。
又诏江、浙和預買絹減四分之一,仍給見錢,違者置之法。
紹興元年,初賦鼎州和買折帛錢六萬缗,以贍蔡兵。
以兩浙夏稅及和買綢絹一百六十餘萬匹,半令輸錢,匹二千。
二年,以諸路上供絲、帛并半折錢如兩浙例,江、淮、閩、廣、荊湖折帛錢自此始。
時江、浙、湖北、夔路歲額綢三十九萬匹,江南、川、廣、湖南、兩浙絹二百七十三萬匹,東川、湖南绫羅絁七萬匹,西川、廣西布七十七萬匹,成都錦绮千八百餘匹,皆有奇。
三年三月,以兩浙和買物帛,下戶艱于得錢,聽以七分輸正色,三分折見缗。
初,洪州和買,八分輸正色,二分折省錢,匹三千。
四年,帥臣胡世将請以三分匹折六千省。
又言絹直踴貴,請匹增為五千匹。
戶部定為六千匹。
殿中侍禦史張緻遠言:“江西殘破之餘,和預買絹請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