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二十五 職官十二(奉祿制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朝官充陝西及江、浙、荊湖、福建、廣南提舉、提點鑄錢等公事,自二十千至十五千,凡二等。
朝官充都大提舉河渠司,勾當及提舉宮觀,并催遣辇運、催納,諸州監物務等,自十五千至七千,凡三等。
任四路,給鐵錢七十千。
京官充催促辇運、催裝觔鬥綱船,并諸州監物務等,自七千至五千,凡二等。
任四路,給鐵錢五十千。
都大提舉修護黃河堤埽岸,諸處巡檢,并監北京大内軍器庫,并蔡河撥發催綱等。
并以兩省供奉官以下至内品充,自十千至三千,凡七等。
舊志有諸路都部署、钤轄,有五十千至十五千,凡四等。
駐泊都監,兵馬都監,有二十千至十五千,凡六等。
諸州監場務,朝官供奉以上七千,京官殿直五千,奉職内品三千,内課頤大者,京朝官與京官同,使臣與兵馬監押同。
大中祥符二年,诏外任官不得挈家屬赴任者,許分添給錢贍本家。
添給羊,凡外任給羊有二十口至二口,凡六等。
給米,有二十石至二石,凡七等。
給面,有三十石至二石,凡七等。
傔從,有二十人至二人,凡七等。
馬,有十匹至一匹,凡六等。
舊志數不同。
今從《四朝志》。
建炎南渡以後,奉祿之制,參用嘉佑、元豐、政和之舊,少所增損。
惟兵興之始,宰執請受權支三分之一,或支三分之二,或支賜一半,隆興及開禧自陳損半支給,皆權宜也。
其後,内外官有添支料錢,職事官有職錢、廚食錢,職纂修者有折食錢,在京厘務官有添支錢、添支米,選人、使臣職田不及者有茶湯錢,其餘祿粟、傔人,悉還疇昔。
今合新舊制而參記之。
元豐定制,以官寄祿。
南渡重加修定、開府儀同三司,料錢一百貫。
特進,九十貫。
春、冬衣絹各二十五匹,小绫一十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
料錢各六十貫,春、冬絹各二十匹,小绫七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
料錢各五十貫,春、冬絹各十七匹,小绫五匹,春羅一區。
冬綿五十兩。
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
料錢各四十五貫,春、‘冬絹各二直五匹,小绫三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
以上料錢各三十五貫,春、冬絹各一十五匹,春羅一匹,冬綿三十兩。
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
以上料錢各三十貫,春、冬絹各一十三匹春羅一匹,綿三十兩議郎。
料錢二十貫,春、冬絹各一十匹,冬綿三十兩。
奉議郎。
料錢二十貫,春、冬絹各十匹,春羅一匹,冬綿三十兩通直郎。
料錢十八貫,春、冬絹各七匹,春羅一匹,冬綿三十兩 宣教郎。
料錢十五貫,春、冬絹五匹,冬綿十五兩。
宣議郎。
料錢十二貫,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五兩。
承事郎。
料錢十貫,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五兩。
承奉郎。
料錢八貫。
承務郎。
料錢七貫,元豐以來,厘務止支驿料,大觀二年定支。
以上料錢,一分見錢,二分折支。
每貫折錢,在京六百文,在外四百文。
到任添給驿料。
承直郎。
料錢二十五貫,茶湯錢一十貫,廚料米六鬥,面一石五鬥,蒿四十束,柴二十束,馬一匹,春、冬絹六匹,綿一十二兩。
儒林郎。
料錢二十貫,茶湯錢一十貫,廚料米六鬥,面一石五鬥,蒿三十束,柴一十五束,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兩,文林郎料錢一十五貫,茶湯錢十貫,廚料米六鬥,面一石五鬥,蒿三十束,柴一十五束,春、冬絹各五匹,綿十兩。
從事郎,從政郎,修職郎。
已上料錢各一十五貫,茶湯錢一十貫,米、麥各二石。
迪功郎。
料錢一十二貫,茶湯錢一十貫,米麥各一石五鬥。
以上錢折支中給一半見錢,一半折支。
每貫折見錢七百文。
厘務日給,滿替日住。
武臣請奉:太尉。
料錢一百貫,春服羅一匹,小绫及絹各十匹,冬服小绫十匹,絹二十匹,綿五十兩。
正任節度使。
在光祿大夫之下,初授及帶管軍同,料錢四百貫,祿粟一百五十石。
承宣使。
在通議大夫之下,料錢三百貫,祿粟一百石。
觀察使。
在中大夫之下,料錢各二百貫,祿粟一百石,米麥十五石。
防禦使。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二百貫,祿粟一百石,米麥各十二石五鬥。
團練使。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一百五十貫,祿粟七十石,米麥各九石。
諸州刺史。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一百貫,祿粟五十石,米、麥各七石五鬥。
自承宣使以下,不帶階官者為正任,帶階官者為遙郡,遙郡各在正任之下,請奉與次任、正任一同。
靖康指揮:遙郡以上奉錢、衣賜、傔人、奉馬,權支三分之二。
殿前三衙四廂、捧日、天武左右廂都指揮使遙郡團練使。
料錢一百貫文。
春、冬服絹各十匹。
殿前諸班直都虞候,諸軍都指揮使遙郡刺史。
料錢五十貫,衣同前。
龍衛、神衛右廂都指揮使遙郡團練使。
同捧日、天武。
龍、神衛諸軍都指揮使遙郡刺史。
同殿前。
左、右金吾衛上将軍,左、右衛上将軍,在光祿大夫之下。
諸衛上将軍。
在通奉大夫之下。
以上料錢各六十貫, 春、冬绫各五匹,絹各一十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左、右金吾衛大将軍。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三十五貫,春、冬绫三匹,絹七匹,春羅一匹,綿三十兩。
諸衛大将軍。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二十五貫,春、冬绫三匹,絹各七匹,春羅一匹,冬綿二十兩。
諸衛将軍。
在朝奉郎之下,料錢二十五貫,春、冬绫各二匹,絹各七匹,春羅一匹,冬綿十五兩。
率府率,在奉議郎之下。
率府副率。
在通直郎之下。
料錢十三貫,春、冬絹各五匹,春羅一匹,冬綿一十五兩。
通侍大夫。
在中散大夫之下。
料錢五十貫,祿粟二十五石。
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
傔二十人,馬三匹。
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
以上在中散大夫之下。
料錢各三十七貫,祿粟二十五石,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傔二十人,馬三匹。
中亮大夫。
在中散大夫之下。
料錢三十七貫,祿粟二十五石,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傔二十人,馬三匹。
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在中散大夫之下,防禦使之上。
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
并在奉直大夫之下,諸司正使之上。
以上料錢并二十七貫,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
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
并在朝奉大夫之下。
以上各料錢二十五貫,廚料米一石、面二石,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
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親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
以上并在朝奉郎之下。
錢各二十貫,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三十兩。
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翼郎,武義郎。
并在承議郎之下。
以上各料錢二十貫,廚料米、面各一石,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三十兩。
訓武郎。
料錢一十七貫,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二十兩。
修武郎。
料錢一十七貫,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二十兩。
從義郎,秉義郎。
并料錢十貫,帶職錢十二貫,春絹四匹,冬絹五匹,綿一十兩。
忠訓郎,忠翊郎。
并料錢七貫,帶職錢十貫,春、冬絹各四匹,冬綿十五兩。
成忠郎,保義郎。
并料錢五貫,帶職錢七貫,春、冬絹各四匹,綿一十五兩。
承節郎,承信郎。
并料錢四貫,春、冬絹各三匹,錢二貫文。
進武校尉。
料錢三貫,春、冬絹各三匹。
進義校尉。
料錢二貫,春、冬
朝官充都大提舉河渠司,勾當及提舉宮觀,并催遣辇運、催納,諸州監物務等,自十五千至七千,凡三等。
任四路,給鐵錢七十千。
京官充催促辇運、催裝觔鬥綱船,并諸州監物務等,自七千至五千,凡二等。
任四路,給鐵錢五十千。
都大提舉修護黃河堤埽岸,諸處巡檢,并監北京大内軍器庫,并蔡河撥發催綱等。
并以兩省供奉官以下至内品充,自十千至三千,凡七等。
舊志有諸路都部署、钤轄,有五十千至十五千,凡四等。
駐泊都監,兵馬都監,有二十千至十五千,凡六等。
諸州監場務,朝官供奉以上七千,京官殿直五千,奉職内品三千,内課頤大者,京朝官與京官同,使臣與兵馬監押同。
大中祥符二年,诏外任官不得挈家屬赴任者,許分添給錢贍本家。
添給羊,凡外任給羊有二十口至二口,凡六等。
給米,有二十石至二石,凡七等。
給面,有三十石至二石,凡七等。
傔從,有二十人至二人,凡七等。
馬,有十匹至一匹,凡六等。
舊志數不同。
今從《四朝志》。
建炎南渡以後,奉祿之制,參用嘉佑、元豐、政和之舊,少所增損。
惟兵興之始,宰執請受權支三分之一,或支三分之二,或支賜一半,隆興及開禧自陳損半支給,皆權宜也。
其後,内外官有添支料錢,職事官有職錢、廚食錢,職纂修者有折食錢,在京厘務官有添支錢、添支米,選人、使臣職田不及者有茶湯錢,其餘祿粟、傔人,悉還疇昔。
今合新舊制而參記之。
元豐定制,以官寄祿。
南渡重加修定、開府儀同三司,料錢一百貫。
特進,九十貫。
春、冬衣絹各二十五匹,小绫一十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
料錢各六十貫,春、冬絹各二十匹,小绫七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
料錢各五十貫,春、冬絹各十七匹,小绫五匹,春羅一區。
冬綿五十兩。
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
料錢各四十五貫,春、‘冬絹各二直五匹,小绫三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
以上料錢各三十五貫,春、冬絹各一十五匹,春羅一匹,冬綿三十兩。
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
以上料錢各三十貫,春、冬絹各一十三匹春羅一匹,綿三十兩議郎。
料錢二十貫,春、冬絹各一十匹,冬綿三十兩。
奉議郎。
料錢二十貫,春、冬絹各十匹,春羅一匹,冬綿三十兩通直郎。
料錢十八貫,春、冬絹各七匹,春羅一匹,冬綿三十兩 宣教郎。
料錢十五貫,春、冬絹五匹,冬綿十五兩。
宣議郎。
料錢十二貫,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五兩。
承事郎。
料錢十貫,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五兩。
承奉郎。
料錢八貫。
承務郎。
料錢七貫,元豐以來,厘務止支驿料,大觀二年定支。
以上料錢,一分見錢,二分折支。
每貫折錢,在京六百文,在外四百文。
到任添給驿料。
承直郎。
料錢二十五貫,茶湯錢一十貫,廚料米六鬥,面一石五鬥,蒿四十束,柴二十束,馬一匹,春、冬絹六匹,綿一十二兩。
儒林郎。
料錢二十貫,茶湯錢一十貫,廚料米六鬥,面一石五鬥,蒿三十束,柴一十五束,春、冬絹各五匹,冬綿十兩,文林郎料錢一十五貫,茶湯錢十貫,廚料米六鬥,面一石五鬥,蒿三十束,柴一十五束,春、冬絹各五匹,綿十兩。
從事郎,從政郎,修職郎。
已上料錢各一十五貫,茶湯錢一十貫,米、麥各二石。
迪功郎。
料錢一十二貫,茶湯錢一十貫,米麥各一石五鬥。
以上錢折支中給一半見錢,一半折支。
每貫折見錢七百文。
厘務日給,滿替日住。
武臣請奉:太尉。
料錢一百貫,春服羅一匹,小绫及絹各十匹,冬服小绫十匹,絹二十匹,綿五十兩。
正任節度使。
在光祿大夫之下,初授及帶管軍同,料錢四百貫,祿粟一百五十石。
承宣使。
在通議大夫之下,料錢三百貫,祿粟一百石。
觀察使。
在中大夫之下,料錢各二百貫,祿粟一百石,米麥十五石。
防禦使。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二百貫,祿粟一百石,米麥各十二石五鬥。
團練使。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一百五十貫,祿粟七十石,米麥各九石。
諸州刺史。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一百貫,祿粟五十石,米、麥各七石五鬥。
自承宣使以下,不帶階官者為正任,帶階官者為遙郡,遙郡各在正任之下,請奉與次任、正任一同。
靖康指揮:遙郡以上奉錢、衣賜、傔人、奉馬,權支三分之二。
殿前三衙四廂、捧日、天武左右廂都指揮使遙郡團練使。
料錢一百貫文。
春、冬服絹各十匹。
殿前諸班直都虞候,諸軍都指揮使遙郡刺史。
料錢五十貫,衣同前。
龍衛、神衛右廂都指揮使遙郡團練使。
同捧日、天武。
龍、神衛諸軍都指揮使遙郡刺史。
同殿前。
左、右金吾衛上将軍,左、右衛上将軍,在光祿大夫之下。
諸衛上将軍。
在通奉大夫之下。
以上料錢各六十貫, 春、冬绫各五匹,絹各一十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左、右金吾衛大将軍。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三十五貫,春、冬绫三匹,絹七匹,春羅一匹,綿三十兩。
諸衛大将軍。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錢二十五貫,春、冬绫三匹,絹各七匹,春羅一匹,冬綿二十兩。
諸衛将軍。
在朝奉郎之下,料錢二十五貫,春、冬绫各二匹,絹各七匹,春羅一匹,冬綿十五兩。
率府率,在奉議郎之下。
率府副率。
在通直郎之下。
料錢十三貫,春、冬絹各五匹,春羅一匹,冬綿一十五兩。
通侍大夫。
在中散大夫之下。
料錢五十貫,祿粟二十五石。
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
傔二十人,馬三匹。
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
以上在中散大夫之下。
料錢各三十七貫,祿粟二十五石,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傔二十人,馬三匹。
中亮大夫。
在中散大夫之下。
料錢三十七貫,祿粟二十五石,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傔二十人,馬三匹。
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在中散大夫之下,防禦使之上。
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
并在奉直大夫之下,諸司正使之上。
以上料錢并二十七貫,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
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
并在朝奉大夫之下。
以上各料錢二十五貫,廚料米一石、面二石,春絹七匹,冬絹十匹,綿三十兩。
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親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
以上并在朝奉郎之下。
錢各二十貫,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三十兩。
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翼郎,武義郎。
并在承議郎之下。
以上各料錢二十貫,廚料米、面各一石,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三十兩。
訓武郎。
料錢一十七貫,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二十兩。
修武郎。
料錢一十七貫,春絹五匹,冬絹七匹,綿二十兩。
從義郎,秉義郎。
并料錢十貫,帶職錢十二貫,春絹四匹,冬絹五匹,綿一十兩。
忠訓郎,忠翊郎。
并料錢七貫,帶職錢十貫,春、冬絹各四匹,冬綿十五兩。
成忠郎,保義郎。
并料錢五貫,帶職錢七貫,春、冬絹各四匹,綿一十五兩。
承節郎,承信郎。
并料錢四貫,春、冬絹各三匹,錢二貫文。
進武校尉。
料錢三貫,春、冬絹各三匹。
進義校尉。
料錢二貫,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