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二十三 職官十(雜制)
關燈
小
中
大
贊引導從賜食邑實封使職宮觀贈官叙封緻仕蔭補
贊引
舊中書門下、翰林學士、禦史中丞并绯衣雙引,仍傳呼。
開寶中,學士止令一吏前導,亦罷傳呼,惟謝恩初上日,雙引傳呼雲。
使相、仆射、兩省五品已上,一吏前引。
樞密使兼相者,二吏,不贊引。
大中祥符五年,止令于本廳贊引。
不帶相及副使,止令本院紫衣吏前贊引之。
淳化四年,令東宮三少、尚書、丞、郎入朝以绯衣吏前導,并通官呵止。
二品已上用朝堂驅使官,餘用本司驅使官,宰臣、親王仍令紫衣二吏引馬。
導從 中書、樞密、宣微院、禦史台、開封府、金吾司皆有常從。
景德三年诏:“諸行尚書、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給從七人;學士、丞郎,六人;給事、谏議、舍人,五人;諸司三品,四人。
于開封府、金吾司差借,每季代之。
”中書先差金吾從人,自今亦令參用開封府散從官。
宰臣、參知政事、仆射、禦史大夫、中丞、知雜,皆通官呵止行人。
淳化四年,令東宮三少、尚書丞、郎,并通官呵止。
大中祥符五年,以群官導從不合品式,命翰林學士李宗谔、龍圖直學士陳彭年與禮官詳定。
宗谔等請:自今除中書、樞密、宣徽使、禦史中丞、知雜禦史、金吾并攝事清道如舊制呵導外,仆射已上及三司使、知開封府,止四節;尚書、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三節;丞郎已上、三司副使,兩節;大兩省、卿、監,一節;小兩制禦史、郎中、員外、諸司四品,三司、開封府判官推官,二人前行引,不得過五步。
合于金吾借從人者,以諸軍剩員代之。
又外任節鎮知州、都監,從軍士七十人;通判,十五人;防、團、軍事知州都監,五十人;通判,十人;河北、河東、陝西見泊兵處,第鎮知州、都監百人,防、團、軍事知州都監七十人。
轉運使,三十人;鹹平二年,诏節度、觀察、防、團、刺史,或别鎮、他鎮,其給使者,止令本使給之。
景德六年,令牧守以州兵随行者以一年為限。
副使,二十五人;提點刑獄官,亦給軍士;副留守、節度行軍副使、留守兩使判官,給散從官十五人;小尹、掌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副使、兩使推官,十人;兩浙推官、防團軍事判官推官、軍監判官,七人;錄事諸曹,給承符人;縣令、簿、尉、手力、弓手,其代還者,給人護送有差。
賜六 劍履上殿诏書不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紫金魚袋绯魚袋 右升朝官該恩。
着綠二十周年賜绯魚袋,着绯及二十周年賜紫金魚袋。
特旨者,系臨時指揮。
食邑 一萬戶八千戶七千戶六千戶五千戶四千戶三千戶二千戶一千戶七百戶五百戶四百戶三百戶二百戶 右宰相、親王、樞密使經恩加一千戶,兩府、使相、節度使七百戶。
宣徽、三司使,觀文殿大學士以下至直學士,文臣侍郎、武臣觀察使、宗室正任以上、皇子上将軍、驸馬都尉加五百戶。
宗室大将軍以上加四百戶。
知制诰、待制并文臣少卿監、武臣諸司副使、宗室副率已上,并承制、崇班、軍員等,初該恩加三百戶;承制、崇班、軍員再該恩二百戶。
二千戶以上雖有加例,緣無定法,親王、重臣特加有至萬戶者。
食實封 一千戶八百戶五百戶四百戶三百戶二百戶一百戶 右宰臣、親王、樞密使經恩加四百戶。
兩府、使相、節度、宣徽使、皇子上将軍,并宗室驸馬都尉任觀察使已上加三百戶。
觀文殿學士并宗室正任已上,騎都尉加二百戶。
武臣崇班、宗室副率已上加一百戶。
五百戶已上雖有加例,緣無定法。
親王、重臣有特加至數千戶者。
《三朝志》雲:檢校、兼、試官之制,檢校則三師、三公、仆射、尚書、散騎常侍、賓客、祭酒、卿、監、諸行郎中、員外郎之類,兼官則禦史大夫、中丞,侍禦、殿中、監察禦史,試秩則大理司直、評事、秘書省校書郎。
凡武官内職、軍職及刺史已上,皆有檢校官、兼官。
内殿崇班初授檢校祭酒兼禦史大夫。
三班及吏職、蕃官、諸軍副都頭加恩,初授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禦史,自此累加焉。
廂軍都指揮使止于司徒,軍都指揮使、忠佐馬步都頭止于司空,親軍都虞候、忠佐副都頭以上止于仆射,諸軍指揮使止于吏部尚書。
其官止,若遇恩例,則或加階、爵、功臣。
幕職初授則試校書郎,再任如至兩使推官,則試大理評事。
掌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判官以上試大理司直、評事,又加則兼監察禦史,亦有至檢校員外郎已上者。
行軍副使皆檢校員外已上。
朝官階、勳高,遇恩亦有加檢校官,郎中則卿、監、少監,員外郎則郎中,太常博士以下則員外郎,并無兼官。
其解褐評事、校書郎、正字、寺監主簿、助教者,謂之試銜。
有選集,同出身例。
使職 兼領者:親祀南郊,則有大禮、禮儀、儀仗、鹵簿、橋道頓遞五使,藉田、泰山封禅、汾陰奉祀、恭上寶冊、南郊恭謝皆如之。
自餘行禮,或止有大禮、禮儀使。
建隆中南郊,置儀仗都部署、副都署。
經始大禮,則有經度制置使、副。
巡幸,有行宮都部署,行宮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宮使、都監。
舊,南郊止有禦營使,鹹平中,置行宮使。
又有車駕前後、行宮四面、闌前收後、郊壇巡檢巡闌儀仗勾當,編排鹵簿。
其百司皆有行在之名。
舊巡幸,百司皆稱随駕。
大中祥符初,并同行在某司。
京師居留,則有大内都部署、皇城都點檢、巡檢及增新舊巡檢。
大閱亦置。
征行,則有招讨使、招安使、或雲捉賊、招安、安撫使名者。
排陳使、都監,前軍、先鋒、大陳、行營、壕砦、頭車、洞子、招收部署、钤轄、都監,策應之名。
又有拐子馬、無地名馬,選武幹者别領之。
親征,則冠以駕前之号。
廉訪民瘼,則有巡撫大使、副大使,字撫使、副使、都監,采訪使、副使。
或官卑者止雲巡撫、安撫,無使字。
加禮外國,則有國信、接伴、送伴使副;吊祭,大帥若是;又有翻譯經潤文使,宰相為使,以翰林學士為潤文官。
伸達冤濫,則有理檢使。
勸課農桑,則有勸農使。
講修馬政,則有群牧制置使。
最後明堂祫 飨,置五使,如南郊。
其一時特置者,則各具志傳。
或臨事更制才者,事畢即停。
内外名務繁細者,猶不具載。
叙階之法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為文散官,骠騎大将軍至陪戎副尉為武散官。
太平興國元年,改正議大夫為正奉,通議大夫為朝奉,朝議郎為朝奉,承議郎為承直,奉議郎為奉直,宣義郎為通直。
京朝官、幕職自将仕郎至朝奉郎,每加五階;至朝散大夫已上,每加一階。
朝散、銀青者須已服绯紫者。
入令錄、判司簿尉,每加一階;并幕職計考當服绯紫者,皆奏加朝散、銀青階。
諸司使已上,如使額高者加金紫階。
内殿崇班初授則銀青階。
三班軍職、使職遇恩檢校,兼官,并除銀青階。
丁尤者起複,使相則授雲麾将軍,使相仍加金吾上将軍,同正節度使,大将軍同正
開寶中,學士止令一吏前導,亦罷傳呼,惟謝恩初上日,雙引傳呼雲。
使相、仆射、兩省五品已上,一吏前引。
樞密使兼相者,二吏,不贊引。
大中祥符五年,止令于本廳贊引。
不帶相及副使,止令本院紫衣吏前贊引之。
淳化四年,令東宮三少、尚書、丞、郎入朝以绯衣吏前導,并通官呵止。
二品已上用朝堂驅使官,餘用本司驅使官,宰臣、親王仍令紫衣二吏引馬。
導從 中書、樞密、宣微院、禦史台、開封府、金吾司皆有常從。
景德三年诏:“諸行尚書、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給從七人;學士、丞郎,六人;給事、谏議、舍人,五人;諸司三品,四人。
于開封府、金吾司差借,每季代之。
”中書先差金吾從人,自今亦令參用開封府散從官。
宰臣、參知政事、仆射、禦史大夫、中丞、知雜,皆通官呵止行人。
淳化四年,令東宮三少、尚書丞、郎,并通官呵止。
大中祥符五年,以群官導從不合品式,命翰林學士李宗谔、龍圖直學士陳彭年與禮官詳定。
宗谔等請:自今除中書、樞密、宣徽使、禦史中丞、知雜禦史、金吾并攝事清道如舊制呵導外,仆射已上及三司使、知開封府,止四節;尚書、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三節;丞郎已上、三司副使,兩節;大兩省、卿、監,一節;小兩制禦史、郎中、員外、諸司四品,三司、開封府判官推官,二人前行引,不得過五步。
合于金吾借從人者,以諸軍剩員代之。
又外任節鎮知州、都監,從軍士七十人;通判,十五人;防、團、軍事知州都監,五十人;通判,十人;河北、河東、陝西見泊兵處,第鎮知州、都監百人,防、團、軍事知州都監七十人。
轉運使,三十人;鹹平二年,诏節度、觀察、防、團、刺史,或别鎮、他鎮,其給使者,止令本使給之。
景德六年,令牧守以州兵随行者以一年為限。
副使,二十五人;提點刑獄官,亦給軍士;副留守、節度行軍副使、留守兩使判官,給散從官十五人;小尹、掌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副使、兩使推官,十人;兩浙推官、防團軍事判官推官、軍監判官,七人;錄事諸曹,給承符人;縣令、簿、尉、手力、弓手,其代還者,給人護送有差。
賜六 劍履上殿诏書不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紫金魚袋绯魚袋 右升朝官該恩。
着綠二十周年賜绯魚袋,着绯及二十周年賜紫金魚袋。
特旨者,系臨時指揮。
食邑 一萬戶八千戶七千戶六千戶五千戶四千戶三千戶二千戶一千戶七百戶五百戶四百戶三百戶二百戶 右宰相、親王、樞密使經恩加一千戶,兩府、使相、節度使七百戶。
宣徽、三司使,觀文殿大學士以下至直學士,文臣侍郎、武臣觀察使、宗室正任以上、皇子上将軍、驸馬都尉加五百戶。
宗室大将軍以上加四百戶。
知制诰、待制并文臣少卿監、武臣諸司副使、宗室副率已上,并承制、崇班、軍員等,初該恩加三百戶;承制、崇班、軍員再該恩二百戶。
二千戶以上雖有加例,緣無定法,親王、重臣特加有至萬戶者。
食實封 一千戶八百戶五百戶四百戶三百戶二百戶一百戶 右宰臣、親王、樞密使經恩加四百戶。
兩府、使相、節度、宣徽使、皇子上将軍,并宗室驸馬都尉任觀察使已上加三百戶。
觀文殿學士并宗室正任已上,騎都尉加二百戶。
武臣崇班、宗室副率已上加一百戶。
五百戶已上雖有加例,緣無定法。
親王、重臣有特加至數千戶者。
《三朝志》雲:檢校、兼、試官之制,檢校則三師、三公、仆射、尚書、散騎常侍、賓客、祭酒、卿、監、諸行郎中、員外郎之類,兼官則禦史大夫、中丞,侍禦、殿中、監察禦史,試秩則大理司直、評事、秘書省校書郎。
凡武官内職、軍職及刺史已上,皆有檢校官、兼官。
内殿崇班初授檢校祭酒兼禦史大夫。
三班及吏職、蕃官、諸軍副都頭加恩,初授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禦史,自此累加焉。
廂軍都指揮使止于司徒,軍都指揮使、忠佐馬步都頭止于司空,親軍都虞候、忠佐副都頭以上止于仆射,諸軍指揮使止于吏部尚書。
其官止,若遇恩例,則或加階、爵、功臣。
幕職初授則試校書郎,再任如至兩使推官,則試大理評事。
掌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判官以上試大理司直、評事,又加則兼監察禦史,亦有至檢校員外郎已上者。
行軍副使皆檢校員外已上。
朝官階、勳高,遇恩亦有加檢校官,郎中則卿、監、少監,員外郎則郎中,太常博士以下則員外郎,并無兼官。
其解褐評事、校書郎、正字、寺監主簿、助教者,謂之試銜。
有選集,同出身例。
使職 兼領者:親祀南郊,則有大禮、禮儀、儀仗、鹵簿、橋道頓遞五使,藉田、泰山封禅、汾陰奉祀、恭上寶冊、南郊恭謝皆如之。
自餘行禮,或止有大禮、禮儀使。
建隆中南郊,置儀仗都部署、副都署。
經始大禮,則有經度制置使、副。
巡幸,有行宮都部署,行宮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宮使、都監。
舊,南郊止有禦營使,鹹平中,置行宮使。
又有車駕前後、行宮四面、闌前收後、郊壇巡檢巡闌儀仗勾當,編排鹵簿。
其百司皆有行在之名。
舊巡幸,百司皆稱随駕。
大中祥符初,并同行在某司。
京師居留,則有大内都部署、皇城都點檢、巡檢及增新舊巡檢。
大閱亦置。
征行,則有招讨使、招安使、或雲捉賊、招安、安撫使名者。
排陳使、都監,前軍、先鋒、大陳、行營、壕砦、頭車、洞子、招收部署、钤轄、都監,策應之名。
又有拐子馬、無地名馬,選武幹者别領之。
親征,則冠以駕前之号。
廉訪民瘼,則有巡撫大使、副大使,字撫使、副使、都監,采訪使、副使。
或官卑者止雲巡撫、安撫,無使字。
加禮外國,則有國信、接伴、送伴使副;吊祭,大帥若是;又有翻譯經潤文使,宰相為使,以翰林學士為潤文官。
伸達冤濫,則有理檢使。
勸課農桑,則有勸農使。
講修馬政,則有群牧制置使。
最後明堂祫 飨,置五使,如南郊。
其一時特置者,則各具志傳。
或臨事更制才者,事畢即停。
内外名務繁細者,猶不具載。
叙階之法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為文散官,骠騎大将軍至陪戎副尉為武散官。
太平興國元年,改正議大夫為正奉,通議大夫為朝奉,朝議郎為朝奉,承議郎為承直,奉議郎為奉直,宣義郎為通直。
京朝官、幕職自将仕郎至朝奉郎,每加五階;至朝散大夫已上,每加一階。
朝散、銀青者須已服绯紫者。
入令錄、判司簿尉,每加一階;并幕職計考當服绯紫者,皆奏加朝散、銀青階。
諸司使已上,如使額高者加金紫階。
内殿崇班初授則銀青階。
三班軍職、使職遇恩檢校,兼官,并除銀青階。
丁尤者起複,使相則授雲麾将軍,使相仍加金吾上将軍,同正節度使,大将軍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