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 職官七

關燈
、惠民藥局。

    湖廣有給納場、屬官兼。

      分差糧料院、審計院、通判兼。

     禦前封樁甲仗庫、大軍倉庫、贍軍酒庫。

    四川有分差糧料院、審計院、屬官兼。

     大軍倉庫、撥發船運官、贖藥庫、籴買場。

     淳熙元年,诏委諸路州軍通判,專一主管拘催逐州錢米,起發赴所,本所每半年比較,以行賞罰。

    紹熙二年,以淮西總領所言,定知州、通判展減磨勘法:十分欠二展二年,數足減二年。

    吏額:淮東九人,淮西、湖廣十人,四川二十人。

     留守副留守舊制,天子巡守、親征,則命親王或大臣總留守事。

    建隆元年,親征澤、潞,以樞密使吳廷祚為東京留守,其西、南、北京留守各一人,以知府兼之。

    西京河南,南京應天,北京大名。

     留守管掌宮鑰及京城守衛、修葺、彈壓之事,畿内錢谷、兵民之政皆屬焉。

    政和三年,資政殿大學士鄧洵武言:“河南、應天、大名府号陪京,乞依開封制,正尹、少之名。

    ”從之。

    宣和三年,诏河南、大名少尹依熙守舊制,分左右廳治事;應天少尹一員。

    及三京司錄,通管府事。

    南渡初,其東京、北京并置留守,以開封、大名知府兼,又以掌兵官為副留守。

    其後,河南複,南京、西京置留守。

    紹興四年,帝将親征,以參知政事孟庚為行宮留守,奏差主管書寫機宜文字官一員。

    幹辦官二員。

    淮血差遣、差使各三員,使臣五十員,又置留司台官一員。

    五年,罷局。

    其後,秦桧為行宮留守,援例置官。

      經略安撫司經略安撫使一人,以直秘閣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

    皆帥其屬而聽其獄訟,頒其禁令,定其賞罰,稽其錢谷、甲械出納之名籍而行以法。

    若事難專決,則具可否具奏。

    即幹機速、邊防及士卒抵罪者,聽以便宜裁斷。

    帥臣任河東、陝西、嶺南路,職在綏禦戎夷,則為經略安撫使兼都總管以統制軍旅,有屬官典領要密文書,奏達機事。

    河北及近地,則使事止于安撫而已,其屬有幹當公事、主管機宜文字、淮備将領、淮備差使。

      元佑元年,诏陝西河東經略安撫、都總管司,自元豐四年後,應緣軍興添置官屬并罷。

    又诏罷經略安撫司幹當官。

    二年,诏沿邊臣僚奏請事,并先赴經略司詳度以聞。

    元符元年,诏經略司遇軍興差發軍馬,具數關報走馬承受。

    崇甯二年,熙河蘭會經略王厚奏:“溪哥城乃古積石軍,今當為州,乞以李忠為守,置河南安撫司。

    ”從之。

    四年,置河東、陝西諸路招納司,并隸經略司。

    五年,诏河東同管幹沿邊安撫司公事,許歲赴阙奏事一次。

    政和四年,诏移京西路安撫于河南府,京東路安撫于應天府。

    宣和二年,诏泸州守臣帶潼川府、夔州路兵馬都钤轄、泸南沿邊路兵馬都钤轄、泸南沿邊安撫合。

    又诏罷置輔郡内穎冒府帶京西路安撫使。

    三年,诏杭、越州、江甯府、洪州守臣并帶安撫使。

    六年,诏泸州止帶主管泸南沿邊安撫司公事。

    仍差守臣。

    七年,诏河陽、開德守臣并帶管内安撫使。

     舊制,安撫總一路兵政,以知州兼充,太中大夫以上,或曾曆侍從乃得之,品卑者止稱主管某路安撫司公事。

    中興以後,職名稍高者出守,皆可兼使,如系二品以上,即稱安撫大使。

    廣東、西、荊南、襄陽仍舊制加“經略”二字。

    凡帥府皆帶馬步軍都總管。

    建炎初,李綱請于沿河、沿淮、沿江置帥府。

    以文臣為安撫使帶馬步軍都總管,武臣一員為之副,許便宜行事,辟置僚屬、将佐,措置調發惟轉輸屬之漕使。

    其後,沿江三大使司辟置過多,邊報稍甯,诏加裁定。

    參謀、參議官、主管機宜文字、主管書寫機宜文字各一員。

    幹辦公事二員。

    文臣淮備差遣、武臣準備差使、準備将領各以五員為額,其餘諸路或随地輕重而損益焉。

    餘從省罷。

    後以諸路申請,或置或省不一。

     淳熙二年,诏揚州、廬州、荊南、襄陽、金州、興元、興州分為七路,每路委文臣一員充安撫使以治民,武臣一人充都總管以治兵。

    其逐路都總管職事,且令帥臣依舊帶行,候正官到日交割。

    慶元二年,诏利州西路安撫司于興州置司,令都統制兼。

    五年,臣僚言:“遴選帥才,除嘗任執政外,兩制從官必曾經作郡、庶官必曾任憲漕實有治績者。

    ”從之。

    惟廣南東、西兩路則帶經略、安撫使。

    紹興五年。

    令襄陽守臣、湖北帥司各帶經略、安撫使,後罷,惟二廣如故。

      走馬承受諸路各一員。

    隸經略安撫總管司,無事歲一入奏,有邊警則不時馳驿上聞。

    然居是職者惡有所隸,乃潛去“總管司”字,冀以擅權。

    熙甯五年,帝命正其名,鑄銅記給之。

    仍收還所用奉使印。

    崇甯中,始诏不隸帥司而辄預邊事,則論以違制。

    大觀中,诏許風聞言事。

    政和五年诏:“諸路走馬承受體均使華,迩來皆貪賄賂,類不舉職,是豈設官之意?其各自勵,以稱任使。

    或蹈前失,罰不汝赦。

    ”明年七月,改為兼訪使者。

    宣和五年诏:“近者諸路廉訪官,循習違越,附下罔上,凡邊機皆先申後奏,且侵監司、淩州縣而預軍旅、刑獄之事,複強買民物,不償其直,招權怙勢,至與監司表裹為惡。

    自今猶爾,必加貶竄。

    ”靖康初,罷之。

    依祖宗舊制,複為走馬承受。

     發運使副判官掌經度山澤财貨之源,漕淮、浙、江、湖六路儲廪以輸中都,而兼制茶鹽、泉寶之政,及專舉刺官吏之事。

    熙甯初,輔臣陳升之、王安石領制置三司條例,建言:“發運使實總六路之出入,宜假以錢貨,繼其用之不給,使周知六路之有無而移用之。

    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令預知在京倉庫之數所當辦者,得以便宜蓄買以待上令,稍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于公上,則國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從之。

    既又诏六路轉運使弗協力者宜改擇,且許發運使薛向自辟其屬。

    又令舉真、楚、泗守臣及兼提舉九路坑冶、市舶之事。

    元佑中,诏發運使兼制置茶事。

    至崇甯三年,始别差官提舉茶鹽。

      政和二年,罷轉般倉,六路上供米徑從本路直達中都,以發運司所拘綱船均給六路。

    宣和初,诏:“發運司視六路豐歉和籴上供,乃祖宗舊制,曩緣奸吏侵用籴本,遂壞良法。

    自今每歲加籴一百萬石,同年額輸京。

    ”三年,方臘初平,江、浙諸郡皆未有常賦,乃诏陳亨伯以大漕之職經制七路财賦,許得移用,監司聽其按察。

    于是亨伯收民間印契及鬻糟醋之類為錢凡七色,是後州縣有所謂經制錢,自亨伯始。

     六年,诏複轉般倉,命發運判官盧宗原措置,尋以靖康之難,迄不能複。

    渡江後,惟領給降籴本,收籴米斛,廣行儲積,以備國用。

    紹興二年,用臣僚言省罷。

    以其職事分委漕臣。

    八年,戶部複言廣籴儲積之便,再置經制發運使,并理經制司财賦,故名。

     以微猷閣待制程邁充使,專掌籴事。

    邁上疏,以租庸、常平、鹽鐵、鼓鑄各分于諸司而總于戶部,發運使無所用之。

    固辭不行。

    九年,遂廢發運司,以戶部侍郎梁汝嘉為經制使,檢察中外失陷錢物,與催未到綱運、措置籴買、總領常平為職。

    未幾,複以臣僚言,分其責于逐路監司。

    乾道六年複置,以戶部侍郎史正志為兩浙、京、湖、淮、廣、福建等路都大發運使。

    是冬,以奏課誕謾貶。

    并廢其職。

     都轉運使轉運使副使判官掌經度一路财賦,而察其登耗有無,以足上供及郡縣之費。

    歲行所部,檢察儲積,稽考帳籍,凡吏蠹民瘼,悉條以上達,及專舉刺官吏之事。

    熙甯初,诏河東、河北、陝西三路漕臣許乘傳赴阙,留毋過浃日。

    既又诏三路漕臣,令自辟屬各二員,以京朝官曾曆知縣者為之。

    二年,诏川、陝、閩、廣七路除堂選守臣外,委轉運司依四選例立格就注,免赴選,具為令。

    元豐初,诏河北、淮南、京東、京西及陝右雖各析為兩路,許依未析時通治兩路之事,錢谷聽其移用。

    元佑初,司馬光請漕臣除三路外,餘路毋得過二員。

    其屬官溢員亦省之。

    紹聖中,诏淮、浙、江、湖六路上供米,計其近遠分三限,自季冬至明年八月,以次輸足。

    大觀中,陝西漕臣以四員為額。

    政和中,又诏陝西以三員。

    熙、秦兩路各二員。

    宣和初,又诏陝西以都漕兩員總治于長安,而漕臣三員分領六路。

     中興後,置官掌一路财賦之入,按歲額錢物觔鬥之多寡,而察其稽違,督其欠負,以供于上。

    間詣所部,則财用之豐欠,民情之休戚,官吏之勤惰,皆訪問而奏陳之。

    有軍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