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三 輿服二
關燈
小
中
大
後妃車輿皇太子王公以下車輿傘扇鞍勒門戟旌節。
皇後之車,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厭翟,三曰翟車,四曰安車,五曰四望車,六曰金根車。
宋因之,初用厭翟車。
其制:箱上有平盤,四角曲闌,兩壁紗窗,龜文,金鳳翅,前有虛匮、香爐、香寶,绯繡幰衣、絡帶、門簾,三轅鳳首,畫梯,推竿,行馬,绯缯裹索。
駕六馬,金銅面,纓辔,鈴攀,绯屜。
駕士三十人,武弁、绯繡衫。
常出止用正、副金塗銀裝白藤輿各一,上覆棕榈屋,飾以鳳,辇官服同乘輿平頭辇之制。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後車輿之制:重翟車,青質,金飾諸末,間以五采。
輪金根朱牙。
其箱飾以重翟羽,四面施雲鳳、孔雀,刻镂龜文。
頂輪上施金立鳳、耀葉。
青羅幰衣一,紫羅畫雲龍絡帶二,青絲絡網二,紫羅畫帷一,青羅畫雲龍夾幔二。
車内設紅褥及坐,橫轅上施立鳳八。
香匮設香爐、香寶,香匮飾以螭首。
前後施簾,長轅三,飾以鳳頭,青缯裹索。
駕青馬六,馬有銅面,插翟羽,鞶纓,攀胸鈴拂,青屜,青包尾。
若受冊、谒景靈宮,則乘之。
厭翟車,赤質,其箱飾以次翟羽;紫幰衣,紅絲絡網,紅羅畫絡帶,夾幔錦帷,餘如重翟車。
駕赤骝四。
若親蠶則乘之。
翟車,黃質,其車側飾以翟羽;黃幰衣,黃絲絡網,錦帷絡帶,餘如重翟車。
駕黃骝四。
安車,赤質,金飾,間以五采,刻镂龜文;紫幰衣,錦帷絡帶,紅絲絡網,前後施簾;車内設褥及坐,長轅三,飾以鳳頭,駕赤骝四。
凡駕馬鞶纓之飾,并從車質。
四望車,朱質,青幰衣,餘同安車。
駕牛三。
金根車,朱質,紫幰衣,餘同安車。
駕牛三。
自重翟車以下,備鹵簿則皆以次陳設。
藤輿,金塗銀裝。
上覆棕榈屋,以龍飾,常行之儀則用之。
龍肩輿。
一名棕檐子,一名龍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後所制也。
東都,皇後備厭翟車,常乘則白藤輿。
中興,以太後用龍輿,後惟用檐子,示有所尊也。
其制:方質,棕頂,施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為障;绯門簾、看窗簾,朱漆藤坐椅,踏子,紅羅裀褥,軟屏,夾幔。
隆興二年正月,皇後受冊畢,擇日朝谒,有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檐。
制造所受給使臣尹肇發,納中宮金塗銀葉棕榈、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枰子、碌牙壓貼、镂金雕木腰花泥版龍檐子一乘。
金塗銀頂子,龍頭六,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貼絡龍四十,貼絡雲子三十,铎子八,插拴坐龍四,環索全,钹遮那一副,檀香龜背紅紗窗四扇,紅羅緣紅篸門簾一,瀝水全,看窗簾二,朱漆藤面明金雕木龍頭椅一,腳踏一,紅絲泉縧結一,朱漆小幾二,紅羅褥全,紅羅緣肩膊席褥一十六,系帶全,金塗銀鐵胎杆鞫四,魚鈎四,火踏一,朱漆梯盤全,朱漆衣匣二,金塗銅手把葉段拓叉二,金塗銅叉頭拖泥行馬二,金塗銀葉杠子二,紅茸匾縧四,紅羅夾軟屏風、夾幔各一,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紅絹十字帕一,竿袋四,魚鈎帕二,紅油十字帕、竿袋、魚鈎帕數同上,兜地帕一,圍裙一。
大安辇。
真宗鹹平中,為萬安太後制輿,上設行龍六。
乾興元年,诏皇太後禦坐檐子,名大安辇。
神宗嗣位,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其行幸依治平元年之制。
而皇太後、皇後常出,止用副金塗銀裝白藤輿,覆以棕榈屋,飾以鳳。
辇官服同乘輿平頭辇之制。
于是诏太皇太後出入所乘,如萬安太後輿,上設行龍六,制飾率有加。
金銅車,禮典不載,則如舊制。
哲宗紹聖元年,議造皇太後大安辇,中書具治平、元豐中皇太後輿服儀衛以呈,曰:“元豐中,先帝手诏,皇太後行幸儀衛,并依慈聖光獻太皇太後日例,而宣仁謙恭,不乘大安辇。
”哲宗曰:“今皇太後獨尊,非宣仁比。
”遂诏行幸進大安辇,已而皇太後嫌避,竟不制造。
龍興。
皇太後所乘也。
東都,皇太後多垂簾,皆抑損遠嫌,不肯乘辇,止用輿而已。
哲宗既嗣位,尊朱貴妃為皇太妃,出入許乘檐子。
有司請用牙魚鳳為飾,傘用青。
元佑三年,太皇太後诏有司尋繹典故,于是檐子飾以龍鳳,傘用紅。
九年,君臣議改檐子為輿,上設行龍五,出入由宣德東偏門。
哲宗以皇太後谕旨,令太妃坐六龍輿出入,進黃傘,由宣德正門。
于是三省議,皇太妃坐龍鳳輿,傘紅黃兼用,從皇太後出入,止用紅。
紹聖元年,禮部太常寺言:“近奉旨:‘皇太後欲令皇太妃坐六龍輿,朕常思皇太妃尊奉之禮,既不敢拟隆于皇太後,又不可不逮于中宮。
’今參以人情,再加詳定,伏請供進龍鳳輿。
”從之。
及徽宗即位,尊太妃為聖瑞皇太妃,诏儀物除六龍輿不用,仍進龍鳳輿外,餘悉增崇焉。
紹興奉迎皇太後,诏造龍輿,其制:朱質,正方,金塗銀飾,四竿,竿頭螭首,赭窗紅
皇後之車,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厭翟,三曰翟車,四曰安車,五曰四望車,六曰金根車。
宋因之,初用厭翟車。
其制:箱上有平盤,四角曲闌,兩壁紗窗,龜文,金鳳翅,前有虛匮、香爐、香寶,绯繡幰衣、絡帶、門簾,三轅鳳首,畫梯,推竿,行馬,绯缯裹索。
駕六馬,金銅面,纓辔,鈴攀,绯屜。
駕士三十人,武弁、绯繡衫。
常出止用正、副金塗銀裝白藤輿各一,上覆棕榈屋,飾以鳳,辇官服同乘輿平頭辇之制。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後車輿之制:重翟車,青質,金飾諸末,間以五采。
輪金根朱牙。
其箱飾以重翟羽,四面施雲鳳、孔雀,刻镂龜文。
頂輪上施金立鳳、耀葉。
青羅幰衣一,紫羅畫雲龍絡帶二,青絲絡網二,紫羅畫帷一,青羅畫雲龍夾幔二。
車内設紅褥及坐,橫轅上施立鳳八。
香匮設香爐、香寶,香匮飾以螭首。
前後施簾,長轅三,飾以鳳頭,青缯裹索。
駕青馬六,馬有銅面,插翟羽,鞶纓,攀胸鈴拂,青屜,青包尾。
若受冊、谒景靈宮,則乘之。
厭翟車,赤質,其箱飾以次翟羽;紫幰衣,紅絲絡網,紅羅畫絡帶,夾幔錦帷,餘如重翟車。
駕赤骝四。
若親蠶則乘之。
翟車,黃質,其車側飾以翟羽;黃幰衣,黃絲絡網,錦帷絡帶,餘如重翟車。
駕黃骝四。
安車,赤質,金飾,間以五采,刻镂龜文;紫幰衣,錦帷絡帶,紅絲絡網,前後施簾;車内設褥及坐,長轅三,飾以鳳頭,駕赤骝四。
凡駕馬鞶纓之飾,并從車質。
四望車,朱質,青幰衣,餘同安車。
駕牛三。
金根車,朱質,紫幰衣,餘同安車。
駕牛三。
自重翟車以下,備鹵簿則皆以次陳設。
藤輿,金塗銀裝。
上覆棕榈屋,以龍飾,常行之儀則用之。
龍肩輿。
一名棕檐子,一名龍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後所制也。
東都,皇後備厭翟車,常乘則白藤輿。
中興,以太後用龍輿,後惟用檐子,示有所尊也。
其制:方質,棕頂,施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為障;绯門簾、看窗簾,朱漆藤坐椅,踏子,紅羅裀褥,軟屏,夾幔。
隆興二年正月,皇後受冊畢,擇日朝谒,有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檐。
制造所受給使臣尹肇發,納中宮金塗銀葉棕榈、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枰子、碌牙壓貼、镂金雕木腰花泥版龍檐子一乘。
金塗銀頂子,龍頭六,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貼絡龍四十,貼絡雲子三十,铎子八,插拴坐龍四,環索全,钹遮那一副,檀香龜背紅紗窗四扇,紅羅緣紅篸門簾一,瀝水全,看窗簾二,朱漆藤面明金雕木龍頭椅一,腳踏一,紅絲泉縧結一,朱漆小幾二,紅羅褥全,紅羅緣肩膊席褥一十六,系帶全,金塗銀鐵胎杆鞫四,魚鈎四,火踏一,朱漆梯盤全,朱漆衣匣二,金塗銅手把葉段拓叉二,金塗銅叉頭拖泥行馬二,金塗銀葉杠子二,紅茸匾縧四,紅羅夾軟屏風、夾幔各一,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紅絹十字帕一,竿袋四,魚鈎帕二,紅油十字帕、竿袋、魚鈎帕數同上,兜地帕一,圍裙一。
大安辇。
真宗鹹平中,為萬安太後制輿,上設行龍六。
乾興元年,诏皇太後禦坐檐子,名大安辇。
神宗嗣位,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其行幸依治平元年之制。
而皇太後、皇後常出,止用副金塗銀裝白藤輿,覆以棕榈屋,飾以鳳。
辇官服同乘輿平頭辇之制。
于是诏太皇太後出入所乘,如萬安太後輿,上設行龍六,制飾率有加。
金銅車,禮典不載,則如舊制。
哲宗紹聖元年,議造皇太後大安辇,中書具治平、元豐中皇太後輿服儀衛以呈,曰:“元豐中,先帝手诏,皇太後行幸儀衛,并依慈聖光獻太皇太後日例,而宣仁謙恭,不乘大安辇。
”哲宗曰:“今皇太後獨尊,非宣仁比。
”遂诏行幸進大安辇,已而皇太後嫌避,竟不制造。
龍興。
皇太後所乘也。
東都,皇太後多垂簾,皆抑損遠嫌,不肯乘辇,止用輿而已。
哲宗既嗣位,尊朱貴妃為皇太妃,出入許乘檐子。
有司請用牙魚鳳為飾,傘用青。
元佑三年,太皇太後诏有司尋繹典故,于是檐子飾以龍鳳,傘用紅。
九年,君臣議改檐子為輿,上設行龍五,出入由宣德東偏門。
哲宗以皇太後谕旨,令太妃坐六龍輿出入,進黃傘,由宣德正門。
于是三省議,皇太妃坐龍鳳輿,傘紅黃兼用,從皇太後出入,止用紅。
紹聖元年,禮部太常寺言:“近奉旨:‘皇太後欲令皇太妃坐六龍輿,朕常思皇太妃尊奉之禮,既不敢拟隆于皇太後,又不可不逮于中宮。
’今參以人情,再加詳定,伏請供進龍鳳輿。
”從之。
及徽宗即位,尊太妃為聖瑞皇太妃,诏儀物除六龍輿不用,仍進龍鳳輿外,餘悉增崇焉。
紹興奉迎皇太後,诏造龍輿,其制:朱質,正方,金塗銀飾,四竿,竿頭螭首,赭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