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一百二 輿服一
關燈
小
中
大
行一裡,則上層木人擊鼓;十裡,則次層木人擊镯。
一轅,鳳首,駕四馬。
駕士舊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為三十人。
仁宗天聖五年,内侍盧道隆上記裡鼓車之制:“獨轅雙輪,箱上為兩重,各刻木為人,執木槌。
足輪各徑六尺,圍一丈八尺。
足輪一周,而行地三步。
以古法六尺為步,三百步為裡,用較今法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裡。
立輪一,附于左足,徑一尺三寸八分,圍四尺一寸四分,出齒十八,齒間相去二寸三分。
下平輪一,其徑四尺一寸四分,圍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齒五十四,齒間相去與附立輪同。
立貫心軸一,其上設銅旋風輪一,出齒三,齒間相去一寸二分。
中立平輪一,其徑四尺,圍一丈二尺,出齒百,齒間相去與旋風等。
次安小平輪一,其徑三寸少半寸,圍一尺,出齒十,齒間相去一寸半。
上平輪一,其徑三尺少半尺,圍一丈,出齒百,齒間相去與小平輪同。
其中平輪轉一周,車行一裡,下一層木人擊鼓;上平輪轉一周,車行十裡,上一層木人擊镯。
凡用大小輪八,合二百八十五齒,遞相鈎鎖,犬牙相制,周而複始。
”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觀之制,車箱上下為兩層,上安木人二,身各手執木槌。
輪軸共四。
内左壁車腳上立輪一,安在車箱内,徑二尺二寸五分,圍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齒,齒間相去三寸三分五厘。
又平輪一,徑四尺六寸五分,圍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齒六十,齒間相去二寸四分。
上大平輪一,通軸貫上,徑三尺八寸,圍一丈一尺,出齒一百,齒間相去一寸二分。
立軸一,徑二寸二分,圍六寸六分,出齒三,齒間相去二寸二分。
外大平輪軸上有鐵撥子二。
又木橫軸上關戾、撥子各一。
其車腳轉一百遭,通輪軸轉周,木人各一擊钲、鼓。
白鹭車,隋所制也,一名鼓吹車。
赤質,周施花版,上有朱柱,貫五輪相重,輪衣以绯,皂頂及绯絡帶,并繡飛鹭。
柱杪刻木為鹭,銜鵝毛筒,紅绶帶。
一轅。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鸾旗車,漢制,為前驅。
赤質,曲壁,一轅。
上載赤旗,繡鸾鳥。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崇德車,本秦辟惡車也。
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卻不祥。
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質,周施花版,四角刻辟惡獸,中載黃旗,亦繡此獸。
太蔔署令一人,在車中執旗。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政和之制,建黃羅繡崇德旗一,彩畫刻木獬豸四。
宣和元年,禮制局言:“崇德車載太蔔令一員,畫辟惡獸于旗。
《記》曰‘前巫而後史’,《傳》曰‘桃弧棘矢,以供禦王事’。
請以巫易太蔔,弧矢易辟惡獸。
”從之。
皮軒車,漢前驅車也。
冒以虎皮為軒,取《曲禮》“前有士師,則載虎皮”之義,赤質,曲壁,上有柱,貫五輪相重,畫虎文。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政和之制,用漆柱,貫朱漆皮軒五。
黃钺車,漢制,乘輿建之,在大駕後。
晉鹵簿有黃钺車。
唐初無之,貞觀後始加。
赤質,曲壁,中設金钺一,錦囊綢杠。
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中執钺。
駕兩馬,駕士十五人。
豹尾車。
古者軍正建豹尾。
漢制,最後車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
唐貞觀後,始加此車于鹵簿内,制同黃钺車。
上戴朱漆竿,首綴豹尾,右武衛隊正一人執之。
駕兩馬,駕士十五人。
屬車,一曰副車,一曰貳車,一曰左車。
秦制,大駕屬車八十一乘,法駕三十六乘。
漢法駕用三十一乘,小駕用十二乘。
隋制,大駕三十六,法駕十二,小駕不用。
唐大駕唯用十二乘,宋因之。
黑質,兩箱CP裝,前有曲闌,金銅飾,上施紫通幰,絡帶、門簾皆繡雲鶴,紫絲網□錔。
每乘駕三牛,駕士十人。
五車。
徽宗宣和元年,禮制局言:“舊鹵簿記有白鹭、鸾旗、皮軒三車,其制非古。
按《曲禮》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鸢,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鸷獸則載貔貅。
’萬乘一出,五車必載,所以警衆也。
青旌、鳴鸢、飛鴻、貔貅乃以白鹭、鸾旗雜陳其間,未為合禮。
今欲改五車相次于中道,繼之以崇德車,于是為備。
”青旌車,赤質,曲壁,中載青旌,以绛帛為之,書青鳥于其上。
鳴鸢車,赤質,曲壁,中載鳴鸢旌,以绛帛為之,畫鳴鸢于其上。
飛鴻車,赤質,曲壁,中載飛鴻旌,以绛帛為之,畫飛鴻于其上。
虎皮車,赤質,曲壁,中載虎皮旌,以绛帛為之,緣以赤,畫虎皮于上。
貔貅車,赤質,曲壁,旌以绛帛為之,緣以赤,畫貔貅于上。
其轅皆一。
涼車,赤質,金塗銀裝,龍鳳五采明金,織以紅黃藤,油壁,绯絲縧龍頭,梅紅羅褥,銀螭頭,穗球,雲朵踏頭,蓮花坐,雁鈎,火珠,門沓,金屈钺,頻伽,大小镮,駕以橐駝。
省方在道及校獵回則乘之。
相風烏輿,上載長竿,竿杪刻木為烏,垂鵝毛筒,紅绶帶,下承以小盤,周以绯裙,繡烏形。
輿士四人。
行漏輿,隋大業行漏車也。
制同鐘、鼓樓而大,設刻漏如稱衡。
首垂銅缽,末有銅像,漆匮貯水,渴烏注水入缽中。
長竿四,輿士六十人。
十二神輿,赤質,四門旁刻十二辰神,绯繡輪衣、絡帶。
輿士十二人。
交龍钲、鼓輿各一,皆刻木為二青龍相交,下有木台、長竿,一持畫鼓,一挂金钲,上皆有绯蓋,亦繡交龍。
輿士各二人。
中興後,相風、行漏、十二神、钲鼓四輿,悉省去。
鐘、鼓樓輿各一,本隋大駕鐘車、鼓車也。
皆刻木為屋,中置鐘、鼓,下施木台、長竿,如钲、鼓輿。
輿士各二十四人。
行漏輿、十二神輿、交龍钲鼓輿、鐘鼓樓,舊禮無文,皆太祖開寶定禮所增。
一轅,鳳首,駕四馬。
駕士舊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為三十人。
仁宗天聖五年,内侍盧道隆上記裡鼓車之制:“獨轅雙輪,箱上為兩重,各刻木為人,執木槌。
足輪各徑六尺,圍一丈八尺。
足輪一周,而行地三步。
以古法六尺為步,三百步為裡,用較今法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裡。
立輪一,附于左足,徑一尺三寸八分,圍四尺一寸四分,出齒十八,齒間相去二寸三分。
下平輪一,其徑四尺一寸四分,圍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齒五十四,齒間相去與附立輪同。
立貫心軸一,其上設銅旋風輪一,出齒三,齒間相去一寸二分。
中立平輪一,其徑四尺,圍一丈二尺,出齒百,齒間相去與旋風等。
次安小平輪一,其徑三寸少半寸,圍一尺,出齒十,齒間相去一寸半。
上平輪一,其徑三尺少半尺,圍一丈,出齒百,齒間相去與小平輪同。
其中平輪轉一周,車行一裡,下一層木人擊鼓;上平輪轉一周,車行十裡,上一層木人擊镯。
凡用大小輪八,合二百八十五齒,遞相鈎鎖,犬牙相制,周而複始。
”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觀之制,車箱上下為兩層,上安木人二,身各手執木槌。
輪軸共四。
内左壁車腳上立輪一,安在車箱内,徑二尺二寸五分,圍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齒,齒間相去三寸三分五厘。
又平輪一,徑四尺六寸五分,圍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齒六十,齒間相去二寸四分。
上大平輪一,通軸貫上,徑三尺八寸,圍一丈一尺,出齒一百,齒間相去一寸二分。
立軸一,徑二寸二分,圍六寸六分,出齒三,齒間相去二寸二分。
外大平輪軸上有鐵撥子二。
又木橫軸上關戾、撥子各一。
其車腳轉一百遭,通輪軸轉周,木人各一擊钲、鼓。
白鹭車,隋所制也,一名鼓吹車。
赤質,周施花版,上有朱柱,貫五輪相重,輪衣以绯,皂頂及绯絡帶,并繡飛鹭。
柱杪刻木為鹭,銜鵝毛筒,紅绶帶。
一轅。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鸾旗車,漢制,為前驅。
赤質,曲壁,一轅。
上載赤旗,繡鸾鳥。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崇德車,本秦辟惡車也。
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卻不祥。
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質,周施花版,四角刻辟惡獸,中載黃旗,亦繡此獸。
太蔔署令一人,在車中執旗。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政和之制,建黃羅繡崇德旗一,彩畫刻木獬豸四。
宣和元年,禮制局言:“崇德車載太蔔令一員,畫辟惡獸于旗。
《記》曰‘前巫而後史’,《傳》曰‘桃弧棘矢,以供禦王事’。
請以巫易太蔔,弧矢易辟惡獸。
”從之。
皮軒車,漢前驅車也。
冒以虎皮為軒,取《曲禮》“前有士師,則載虎皮”之義,赤質,曲壁,上有柱,貫五輪相重,畫虎文。
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政和之制,用漆柱,貫朱漆皮軒五。
黃钺車,漢制,乘輿建之,在大駕後。
晉鹵簿有黃钺車。
唐初無之,貞觀後始加。
赤質,曲壁,中設金钺一,錦囊綢杠。
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中執钺。
駕兩馬,駕士十五人。
豹尾車。
古者軍正建豹尾。
漢制,最後車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
唐貞觀後,始加此車于鹵簿内,制同黃钺車。
上戴朱漆竿,首綴豹尾,右武衛隊正一人執之。
駕兩馬,駕士十五人。
屬車,一曰副車,一曰貳車,一曰左車。
秦制,大駕屬車八十一乘,法駕三十六乘。
漢法駕用三十一乘,小駕用十二乘。
隋制,大駕三十六,法駕十二,小駕不用。
唐大駕唯用十二乘,宋因之。
黑質,兩箱CP裝,前有曲闌,金銅飾,上施紫通幰,絡帶、門簾皆繡雲鶴,紫絲網□錔。
每乘駕三牛,駕士十人。
五車。
徽宗宣和元年,禮制局言:“舊鹵簿記有白鹭、鸾旗、皮軒三車,其制非古。
按《曲禮》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鸢,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鸷獸則載貔貅。
’萬乘一出,五車必載,所以警衆也。
青旌、鳴鸢、飛鴻、貔貅乃以白鹭、鸾旗雜陳其間,未為合禮。
今欲改五車相次于中道,繼之以崇德車,于是為備。
”青旌車,赤質,曲壁,中載青旌,以绛帛為之,書青鳥于其上。
鳴鸢車,赤質,曲壁,中載鳴鸢旌,以绛帛為之,畫鳴鸢于其上。
飛鴻車,赤質,曲壁,中載飛鴻旌,以绛帛為之,畫飛鴻于其上。
虎皮車,赤質,曲壁,中載虎皮旌,以绛帛為之,緣以赤,畫虎皮于上。
貔貅車,赤質,曲壁,旌以绛帛為之,緣以赤,畫貔貅于上。
其轅皆一。
涼車,赤質,金塗銀裝,龍鳳五采明金,織以紅黃藤,油壁,绯絲縧龍頭,梅紅羅褥,銀螭頭,穗球,雲朵踏頭,蓮花坐,雁鈎,火珠,門沓,金屈钺,頻伽,大小镮,駕以橐駝。
省方在道及校獵回則乘之。
相風烏輿,上載長竿,竿杪刻木為烏,垂鵝毛筒,紅绶帶,下承以小盤,周以绯裙,繡烏形。
輿士四人。
行漏輿,隋大業行漏車也。
制同鐘、鼓樓而大,設刻漏如稱衡。
首垂銅缽,末有銅像,漆匮貯水,渴烏注水入缽中。
長竿四,輿士六十人。
十二神輿,赤質,四門旁刻十二辰神,绯繡輪衣、絡帶。
輿士十二人。
交龍钲、鼓輿各一,皆刻木為二青龍相交,下有木台、長竿,一持畫鼓,一挂金钲,上皆有绯蓋,亦繡交龍。
輿士各二人。
中興後,相風、行漏、十二神、钲鼓四輿,悉省去。
鐘、鼓樓輿各一,本隋大駕鐘車、鼓車也。
皆刻木為屋,中置鐘、鼓,下施木台、長竿,如钲、鼓輿。
輿士各二十四人。
行漏輿、十二神輿、交龍钲鼓輿、鐘鼓樓,舊禮無文,皆太祖開寶定禮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