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九十五 樂十七

關燈
博山爐》、《暖寒杯》、《雲紛纭》、《待春來》。

     道調宮九:《會夔龍》、《泛仙杯》、《披風襟》、《孔雀扇》、《百尺樓》、《金尊滿》、《奏明庭》、《拾落花》、《聲聲好》。

     越調八:《翡翠帷》、《玉照台》、《香旖旎》、《紅樓夜》、《珠頂鶴》、《得賢臣》、《蘭堂燭》、《金镝流》。

     雙調十六:《宴瓊林》、《泛龍舟》、《汀洲綠》、《登高樓》、《麥隴雉》、《柳如煙》、《楊花飛》、《玉澤新》、《玳瑁簪》、《玉階曉》、《喜清和》、《人歡樂》、《征戍回》、《一院香》、《一片雲》、《千萬年》。

     小石調七:《滿庭香》、《七寶冠》、《玉唾盂》、《辟塵犀》、《喜新晴》、《慶雲飛》、《太平時》。

     林鐘商十:《手采秋蘭》、《紫絲囊》、《留征騎》、《塞鴻度》、《回鹘朝》、《汀洲雁》、《風入松》、《蓼花紅》、《曳珠佩》、《遵渚鴻》。

     歇指調九:《榆塞清》、《聽秋風》、《紫玉箫》、《碧池魚》、《鶴盤旋》、《湛恩新》、《聽秋蟬》、《月中歸》、《千家月》。

     高大石調九:《花下宴》、《甘雨足》、《畫秋千》、《夾竹桃》、《攀露桃》、《燕初來》、《踏青回》、《拋繡球》、《潑火雨》。

     大石調八:《賀元正》、《待花開》、《手采紅蓮》、《出谷莺》、《遊月宮》、《望回車》、《塞雲平》、《秉燭遊》。

      小石角九:《月宮春》、《折仙枝》、《春日遲》、《绮筵春》、《登春台》、《紫桃花》、《一林紅》、《喜春雨》、《泛春池》。

     雙角九:《鳳樓燈》、《九門開》、《落梅香》、《春冰拆》、《萬年安》、《催花發》、《降真香》、《迎新春》、《望蓬島》。

     高角九:《日南至》、《帝道昌》、《文風盛》、《琥珀杯》、《雪花飛》、《皂貂裘》、《征馬嘶》、《射飛雁》、《雪飄飖》。

     大石角九:《紅爐火》、《翠雲裘》、《慶成功》、《冬夜長》、《金鹦鹉》、《玉樓寒》、《鳳戲雛》、《一爐香》、《雲中雁》。

     歇指角九:《玉壺冰》、《卷珠箔》、《随風簾》、《樹青蔥》、《紫桂叢》、《五色雲》、《玉樓宴》、《蘭堂宴》、《千秋歲》。

     越角九:《望明堂》、《華池露》、《貯香囊》、《秋氣清》、《照秋池》、《曉風度》、《靖邊塵》、《聞新雁》、《吟風蟬》。

     林鐘角九:《慶時康》、《上林果》、《畫簾垂》、《水精簟》、《夏木繁》、《暑氣清》、《風中琴》、《轉輕車》、《清風來》。

     仙呂調十五:《喜清和》、《芰荷新》、《清世歡》、《玉鈎欄》、《金步搖》、《金錯落》、《燕引雛》、《草芊芊》、《步玉砌》、《整華裾》、《海山青》、《旋絮綿》、《風中帆》、《青絲騎》、《喜聞聲》。

     南呂調七:《春景麗》、《牡丹開》、《展芳茵》、《紅桃露》、《啭林莺》、《滿林花》、《風飛花》。

      中呂調九:《宴嘉賓》、《會群仙》、《集百祥》、《憑朱欄》、《香煙細》、《仙洞開》、《上馬杯》、《拂長袂》、《羽觞飛》。

     高般涉調九:《喜秋成》、《戲馬台》、《泛秋菊》、《芝殿樂》、《鸂鶒杯》、《玉芙蓉》、《偃幹戈》、《聽秋砧》、《秋雲飛》。

     般涉調十:《玉樹花》、《望星鬥》、《金錢花》、《玉窗深》、《萬民康》、《瑤林風》、《随陽雁》、《倒金罍》、《雁來賓》、《看秋月》。

     黃鐘羽七:《宴鄒枚》、《雲中樹》、《燎金爐》、《澗底松》、《嶺頭梅》、《玉爐香》、《瑞雪飛》。

     平調十:《萬國朝》、《獻春盤》、《魚上冰》、《紅梅花》、《洞中春》、《春雪飛》、《翻羅袖》、《落梅花》、《夜遊樂》、《鬥春雞》。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 正宮、南呂宮、道調宮、越調、南呂調,并《傾杯樂》、《三台》;仙呂宮、高宮、小石調、大石調、高大石調、小石角、雙角、高角、大石角、歇指角、林鐘角、越角、高般涉調、黃鐘羽、平調,并《傾杯樂》、《劍器》、《感皇化》、《三台》;黃鐘宮《傾杯樂》、《朝中措》、《三台》;雙調《傾杯樂》、《攤破拋球樂》、《醉花間》、《小重山》、《三台》;林鐘商《傾杯樂》、《洞中仙》、《望行宮》、《三台》;歇指調《傾杯樂》、《洞仙歌》、《三台》;仙呂調《傾杯樂》、《月宮仙》、《戴仙花》、《三台》;中呂調《傾杯樂》、《菩薩蠻》、《瑞鹧鸪》、《三台》;般涉調《傾杯樂》、《望征人》、《嘉宴樂》、《引駕回》、《拜新月》、《三台》。

     若《宇宙賀皇恩》、《降聖萬年春》之類,皆藩邸作,以述太祖美德,諸曲多秘。

    而《平晉普天樂》者,平河東回所制,《萬國朝天樂》者,又明年所制,每宴享常用之。

    然帝勤求治道,未嘗自逸,故舉樂有度。

    雍熙初,教坊使郭守中求外任,止賜束帛。

      真宗不喜鄭聲,而或為雜詞,未嘗宣布于外。

    太平興國中,伶官蔚茂多侍大宴,聞雞唱,殿前都虞候崔翰問之曰:“此可被管弦乎?”茂多即法其聲,制曲曰《雞叫子》。

    又民間作新聲者甚衆,而教坊不用也。

    太宗所制曲,乾興以來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調,總四十八曲:黃鐘、道調、仙呂、中呂、南呂、正宮、小石、歇指、高平、般涉、大石、中呂、仙呂、雙越調,黃鐘羽。

    其急慢諸曲幾千數。

    又法曲、《龜茲》、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

     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天聖中,帝嘗問輔臣以古今樂之異同,王曾對曰:“古樂祀天地、宗廟、社稷、山川、鬼神,而聽者莫不和悅。

    今樂則不然,徒虞人耳目而蕩人心志。

    自昔人君流連荒亡者,莫不由此。

    ”帝曰:“朕于聲技固未嘗留意,内外宴遊皆勉強耳。

    ”張知白曰:“陛下盛德,外人豈知之,願備書時政記。

    ” 世号太常為雅樂,而未嘗施于宴享,豈以正聲為不美聽哉!夫樂者,樂也,其道雖微妙難知,至于奏之而使人悅豫和平,則不待知音而後能也。

    今太常樂縣鐘、磬、埙、篪、搏拊之器,與夫舞綴羽、鑰、幹、戚之制,類皆仿古,逮振作之,則聽者不知為樂而觀者厭焉,古樂豈真若此哉!孔子曰“惡鄭聲”,恐其亂雅。

    亂之雲者,似是而非也。

    孟子亦曰“今樂猶古樂”,而太常乃與教坊殊絕,何哉?昔李照、胡瑗、阮逸改鑄鐘磬,處士徐複笑之曰:“聖人寓器以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