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不畏哉。
故智者順時而動,明者因機而發,與其負高世之勳見疑于人,惴惴然常懼不得保其首領,曷若順時因機,轉禍為福,建萬世不朽之業哉! 今趙擴昏孱,受制強臣,比年以來,頓違誓約,增屯軍馬,招納叛亡。
朕以生靈之故,未欲遽行讨伐,姑遣有司移文,複因來使宣谕,而乃不顧道理,愈肆憑陵,虔劉我邊陲,攻剽我城邑。
是以忠臣扼腕,義士痛心,家與為仇,人百其勇,失道至此,雖欲不亡得乎?朕已分命虎臣,臨江問罪,長驅并骛,飛渡有期,此正豪傑分功之秋也。
卿以英偉之姿,處危疑之地,必能深識天命,洞見事機。
若按兵閉境,不為異同,使我師并力巢穴,而無西顧之虞,則全蜀之地,卿所素有,當加封冊,一依皇統冊構故事。
更能順流東下,助為掎角,則旌麾所指,盡以相付。
天日在上,朕不食言。
今送金寶一鈕,至可領也。
綱次臨江被诏,進至水洛,訪得曦族人端,署為水洛城巡檢使,遣持诏間行谕曦。
曦得诏意動,程松尚在興元,未敢發,詐稱杖殺端,以蔽匿其事。
松兵既敗,曦乃遣掌管機宜文字姚圓與端奉表送款。
綱遣前京北府錄事張仔會吳曦于興州之置口,曦言歸心朝廷無他,張仔請以告身為報,曦盡出以付之,仍獻階州。
朝廷以曦初附,恃中國為援,欲先取襄陽以為蜀漢屏蔽,乃诏右副元帥匡先攻襄陽,诏略曰:“陝西一面雖下四州,吳曦之降朕所經略。
自大軍出境,惟卿所部力戰為多,方之前人無所愧謝。
今南伐之事責成卿等,區區俘獲不足羨慕,果能為國建功,豈止一身榮寵,後世子孫,亦保富貴。
”匡得诏,乃移兵趨襄陽。
十二月,曦遣果州團練使郭澄、仙人關使任辛奉表及蜀地圖志、吳氏譜牒來上。
七年正月,召綱赴京師,以為陝西宣撫副使,進三階。
還軍,吳曦遣郭澄進謝恩表、誓表、賀全蜀歸附三表,親王百官稱賀,朝廷以诏答之,并賜誓诏。
郭澄朝辭,谕澄曰:“汝主效順,以全蜀歸附,朕甚嘉之。
然立國日淺,恐宋兵侵轶,人心不安,凡有當行事務已委宣撫完顔綱移文計議。
或有緊急,即差人就去講究。
大定間,汝主嘗以事入觐,今亦多歲,朕嘉汝主之義,懷想不忘,欲得其繪像,如見其面。
今已遣使封冊,俟回日附進。
可以此意歸谕汝主。
”诏以同知臨洮府事術虎高琪為封冊使,翰林直學士喬宇副之。
诏高琪曰:“卿以邊面宣力,加之讀書,蜀人識卿威名,勿以财賄動心,失大國體。
檢制随去奉職,勿有違枉生事。
” 頃之,宋安丙殺吳曦。
上聞曦死,遣使責綱,诏曰:“曦之降,自當進據仙人關,以制蜀命,且為曦重。
既不據關,複撤兵,使丙無所憚,是宜有今日也。
”于是,诏贈曦太師,命德順州刺史完顔思忠招魂葬于水洛縣。
以曦族兄端之子為曦後。
诏谕陝西軍士,略曰:“汝等爰自去冬,出疆用命,擐披甲胄,冒涉艱險,直取山外數州,比之他軍實有勤效。
界外屯駐日久,負勞苦,恩賞未行,有司申奏不明,以緻如此。
朕已令增給賞物,以酬爾勞。
惟是餘賊未殄,猶須經略。
眷我師徒,久役未解,深懷憫念,寤寐弗忘。
汝等益思體國之忠,奮敵忾之勇,協心畢力,建立功勳;高爵厚祿,朕所不吝。
” 宋人複陷階州、西和州,綱至鳳翔,诏徹五州之兵退保要害,五州之民願徙内地者厚撫集之。
以近侍局直長為四川安慰使。
蒲察貞撤黃牛戍,宋安丙乘之,連兵來襲,遂陷散關,鞏州钤轄兀顔阿失死之。
诏奪綱官一階,降兵部侍郎,權宣撫副使。
遣戶部侍郎尼龐古懷忠按治綱以下将吏。
懷忠未至陝西,綱、貞遣兵潛自昆谷西山養馬澗入,四面攻之,複取散關,斬宋将張統領、于團練。
綱遣使奏捷,诏書獎谕,貞等釋不問。
八年,宋獻韓侂胄、蘇師旦首,诏以陝西關隘還之,宋罷兵。
綱還京師。
是歲,章宗崩,衛紹王即位,除陝西路按察使,累官尚書左丞。
至甯元年,綱行省事于缙山,徒單镒使人謂綱曰:“高琪駐兵缙山甚得人心,士皆思奮,與其行省親往,不若益兵為便。
”綱不聽。
徒單镒複使人止之曰:“高琪措畫已定,彼之功即行省之功。
”綱不從。
綱至缙山,遂大敗。
胡沙虎斬關入中都,遷衛紹王于衛邸,命綱子安和作家書,使親信人召綱。
綱至,囚之憫忠寺,明日,押至市中,使張霖卿數以失四川、敗缙山之事,殺之。
貞祐四年,綱子權複州刺史安和上書訟父冤,略曰:“先臣綱在章宗時,招懷西羌青宜可等十八部族,取宋五州,吳曦以全蜀歸朝。
胡沙虎無故見殺,奪其官爵。
”诏下尚書省議:“謹按元年诏書雲,胡沙虎屢害良将,正謂綱輩也。
”乃追複尚書左丞。
弟定奴。
定奴與兄綱俱知名,充護衛,除平涼府判官,累官同知真定府。
從平章政事仆散揆伐宋,加平南虎威将軍。
兵罷,遷河南東路副統軍,三遷武勝軍節度使,入為右副點檢。
大安二年,遷元帥右都監,救西京,改震武軍節度使。
元帥奧屯襄敗績,定奴坐失期及不以軍敗實奏,降河州防禦使。
遷鎮西軍節度使、河東北路按察轉運使。
宣宗即位,改知歸德府。
貞祐二年,改知河南府,兼河南副統軍。
尋遷河南統軍使,兼昌武軍節度使。
請内外五品以上舉能幹之士充河北州縣官。
改簽樞密院事、殿前都點檢、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複為簽樞密院事、行院事兼知歸德府事,改兼武甯軍節度使,行院于徐州。
召為刑部尚書、參知政事。
興定三年,薨。
贊曰:章宗伐宋之役,三易主帥,兵家所忌也。
宋不知乘此以為功,猶曰有人焉?韓侂胄心強智疏,蘇師旦謀淺任大,函首燕、薊,南北皆曰賊臣,何哉?完顔匡、完顔綱皆泰和終功之臣,然匡隳忠于大安,綱罔難于至甯,富貴之惑人,乃如此邪?
故智者順時而動,明者因機而發,與其負高世之勳見疑于人,惴惴然常懼不得保其首領,曷若順時因機,轉禍為福,建萬世不朽之業哉! 今趙擴昏孱,受制強臣,比年以來,頓違誓約,增屯軍馬,招納叛亡。
朕以生靈之故,未欲遽行讨伐,姑遣有司移文,複因來使宣谕,而乃不顧道理,愈肆憑陵,虔劉我邊陲,攻剽我城邑。
是以忠臣扼腕,義士痛心,家與為仇,人百其勇,失道至此,雖欲不亡得乎?朕已分命虎臣,臨江問罪,長驅并骛,飛渡有期,此正豪傑分功之秋也。
卿以英偉之姿,處危疑之地,必能深識天命,洞見事機。
若按兵閉境,不為異同,使我師并力巢穴,而無西顧之虞,則全蜀之地,卿所素有,當加封冊,一依皇統冊構故事。
更能順流東下,助為掎角,則旌麾所指,盡以相付。
天日在上,朕不食言。
今送金寶一鈕,至可領也。
綱次臨江被诏,進至水洛,訪得曦族人端,署為水洛城巡檢使,遣持诏間行谕曦。
曦得诏意動,程松尚在興元,未敢發,詐稱杖殺端,以蔽匿其事。
松兵既敗,曦乃遣掌管機宜文字姚圓與端奉表送款。
綱遣前京北府錄事張仔會吳曦于興州之置口,曦言歸心朝廷無他,張仔請以告身為報,曦盡出以付之,仍獻階州。
朝廷以曦初附,恃中國為援,欲先取襄陽以為蜀漢屏蔽,乃诏右副元帥匡先攻襄陽,诏略曰:“陝西一面雖下四州,吳曦之降朕所經略。
自大軍出境,惟卿所部力戰為多,方之前人無所愧謝。
今南伐之事責成卿等,區區俘獲不足羨慕,果能為國建功,豈止一身榮寵,後世子孫,亦保富貴。
”匡得诏,乃移兵趨襄陽。
十二月,曦遣果州團練使郭澄、仙人關使任辛奉表及蜀地圖志、吳氏譜牒來上。
七年正月,召綱赴京師,以為陝西宣撫副使,進三階。
還軍,吳曦遣郭澄進謝恩表、誓表、賀全蜀歸附三表,親王百官稱賀,朝廷以诏答之,并賜誓诏。
郭澄朝辭,谕澄曰:“汝主效順,以全蜀歸附,朕甚嘉之。
然立國日淺,恐宋兵侵轶,人心不安,凡有當行事務已委宣撫完顔綱移文計議。
或有緊急,即差人就去講究。
大定間,汝主嘗以事入觐,今亦多歲,朕嘉汝主之義,懷想不忘,欲得其繪像,如見其面。
今已遣使封冊,俟回日附進。
可以此意歸谕汝主。
”诏以同知臨洮府事術虎高琪為封冊使,翰林直學士喬宇副之。
诏高琪曰:“卿以邊面宣力,加之讀書,蜀人識卿威名,勿以财賄動心,失大國體。
檢制随去奉職,勿有違枉生事。
” 頃之,宋安丙殺吳曦。
上聞曦死,遣使責綱,诏曰:“曦之降,自當進據仙人關,以制蜀命,且為曦重。
既不據關,複撤兵,使丙無所憚,是宜有今日也。
”于是,诏贈曦太師,命德順州刺史完顔思忠招魂葬于水洛縣。
以曦族兄端之子為曦後。
诏谕陝西軍士,略曰:“汝等爰自去冬,出疆用命,擐披甲胄,冒涉艱險,直取山外數州,比之他軍實有勤效。
界外屯駐日久,負勞苦,恩賞未行,有司申奏不明,以緻如此。
朕已令增給賞物,以酬爾勞。
惟是餘賊未殄,猶須經略。
眷我師徒,久役未解,深懷憫念,寤寐弗忘。
汝等益思體國之忠,奮敵忾之勇,協心畢力,建立功勳;高爵厚祿,朕所不吝。
” 宋人複陷階州、西和州,綱至鳳翔,诏徹五州之兵退保要害,五州之民願徙内地者厚撫集之。
以近侍局直長為四川安慰使。
蒲察貞撤黃牛戍,宋安丙乘之,連兵來襲,遂陷散關,鞏州钤轄兀顔阿失死之。
诏奪綱官一階,降兵部侍郎,權宣撫副使。
遣戶部侍郎尼龐古懷忠按治綱以下将吏。
懷忠未至陝西,綱、貞遣兵潛自昆谷西山養馬澗入,四面攻之,複取散關,斬宋将張統領、于團練。
綱遣使奏捷,诏書獎谕,貞等釋不問。
八年,宋獻韓侂胄、蘇師旦首,诏以陝西關隘還之,宋罷兵。
綱還京師。
是歲,章宗崩,衛紹王即位,除陝西路按察使,累官尚書左丞。
至甯元年,綱行省事于缙山,徒單镒使人謂綱曰:“高琪駐兵缙山甚得人心,士皆思奮,與其行省親往,不若益兵為便。
”綱不聽。
徒單镒複使人止之曰:“高琪措畫已定,彼之功即行省之功。
”綱不從。
綱至缙山,遂大敗。
胡沙虎斬關入中都,遷衛紹王于衛邸,命綱子安和作家書,使親信人召綱。
綱至,囚之憫忠寺,明日,押至市中,使張霖卿數以失四川、敗缙山之事,殺之。
貞祐四年,綱子權複州刺史安和上書訟父冤,略曰:“先臣綱在章宗時,招懷西羌青宜可等十八部族,取宋五州,吳曦以全蜀歸朝。
胡沙虎無故見殺,奪其官爵。
”诏下尚書省議:“謹按元年诏書雲,胡沙虎屢害良将,正謂綱輩也。
”乃追複尚書左丞。
弟定奴。
定奴與兄綱俱知名,充護衛,除平涼府判官,累官同知真定府。
從平章政事仆散揆伐宋,加平南虎威将軍。
兵罷,遷河南東路副統軍,三遷武勝軍節度使,入為右副點檢。
大安二年,遷元帥右都監,救西京,改震武軍節度使。
元帥奧屯襄敗績,定奴坐失期及不以軍敗實奏,降河州防禦使。
遷鎮西軍節度使、河東北路按察轉運使。
宣宗即位,改知歸德府。
貞祐二年,改知河南府,兼河南副統軍。
尋遷河南統軍使,兼昌武軍節度使。
請内外五品以上舉能幹之士充河北州縣官。
改簽樞密院事、殿前都點檢、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複為簽樞密院事、行院事兼知歸德府事,改兼武甯軍節度使,行院于徐州。
召為刑部尚書、參知政事。
興定三年,薨。
贊曰:章宗伐宋之役,三易主帥,兵家所忌也。
宋不知乘此以為功,猶曰有人焉?韓侂胄心強智疏,蘇師旦謀淺任大,函首燕、薊,南北皆曰賊臣,何哉?完顔匡、完顔綱皆泰和終功之臣,然匡隳忠于大安,綱罔難于至甯,富貴之惑人,乃如此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