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正人多執方而不通,獨師中正而通。
”诏依見任宰執例葬祭,仍赙贈之,谥曰文定。
師中工文,性通達,疏财尚義,平居則樂易真率,其臨事則剛決,挺然不可奪。
弟師儉,初業進士,欲籍其資廕。
師中保任之,密令人代給堂帖,使之肄業。
師儉感其義方,力學後遂登第。
方在政府,近侍傳诏,将錄用其子,師中奏曰:“臣有侄孤幼,若蒙恩錄,勝于臣子。
”上義之,以其侄為筆硯承奉。
與胥持國同輔政,頗相親附,世以此少之。
王蔚,字叔文,香河人也。
登皇統二年進士第,調良鄉丞。
治績優等,補尚書省令史,知管差除。
蔚性通敏,曉析吏事。
尋授都事,以喪去。
起複,行左司員外郎,遷郎中。
大定二年,超授河東北路轉運使,谕旨曰:“汝在海陵時,行事多不法。
然朕素知爾才幹,欲授以内除,而憲台有言,以是補外。
如能澡心易行,必當升擢,否則勿望再用。
”既而察廉為第一,授中都路都轉運使。
改吏部尚書,以斷護衛出職事不當,奪官一階。
頃之,出知河中府事,遷南京留守。
十五年,拜參知政事,蔚懇辭不任負荷,敕谕之曰:“卿但履正奉公,無或阿順,何以辭為?”十六年,出知真定府事,累轉知河中府。
明昌元年,召拜尚書右丞,緻仕,卒。
馬惠迪,字吉甫,漷陰人也。
擢天德三年進士第,再調昌邑令,察廉第一,補尚書省令史。
大定中,出為西京留守判官,以治最,擢同知崇義軍節度事。
累遷左司郎中。
先是,鄧俨居是職,世宗愛其明敏,惠迪一日奏事退,上謂宰臣曰:“人之聰明,多失于浮炫,若惠迪聰明而樸實,甚可喜也。
朕嘗與論事,五品以下朝官少有如者。
”未幾,超授禦确中丞,拜參知政事。
時烏底改叛亡,世宗已遣人讨之,又欲益以甲士,毀其船筏。
惠迪奏曰:“得其人不可用,有其地不可居,恐不足勞聖慮。
”上曰:“朕固知之。
所以毀其船筏,正欲不使再窺邊境耳。
”尋以憂去。
起為昭義軍節度使。
明昌元年,為南京留守,緻仕,卒。
馬琪,字德玉,大興寶坻人。
正隆五年擢進士第,調清源主簿‖三遷永清令。
永清畿縣,号難治,前令要介有能聲,琪繼以治聞。
補尚書省令史,以永清治最,授同知定武軍節度使事、興中府治中,召為戶部員外郎,改侍禦史。
世宗謂宰臣曰:“比者馬琪主奏高德溫獄,其于富戶寄錢事皆略不奏。
朕以琪明法律而正直,所為乃爾,稱職之才何其難也?古人雖雲‘罪疑惟輕’,非為全尚寬縱也。
”尋轉左司員外郎,扈從東巡,遷右司郎中,移左司。
時擇使宋國者,世宗欲命琪,宰臣言其資淺,诏特遣之,還授吏部侍郎,改戶部。
章宗即位,除中都路都轉運使。
時戶部阙官,上命宰臣選可任者,或舉同知大興府事烏古孫仲和,上曰:“仲和雖有智力,恐不能主錢谷。
理财安得如劉晏者,官用足而民不困,唐以來一人而已。
”或舉琪,上然之,曰:“琪不肯欺官,亦不肯害民,是可用也。
”遂擢為戶部尚書。
久之,削官一階。
初,琪病告,近侍傳旨,不具服曳履而出,有司議當徒二年,減外猶追官解任。
大理少卿閻公貞以為琪本荒遽失措,與非病告有違不同,宜減徒二年三等論之。
上從公貞議,任職如故。
明昌四年,拜參知政事,诏谕之曰:“戶部遽難得人,顧無以代卿者,故用卿晚耳。
”一日,上謂琪曰:“卿在省久矣,比來事少于往時何也?”琪曰:“昔宰職多有異同,今情見不同者甚少。
”上曰:“往多情見為是耶,今無者為是耶?”琪曰:“事狀明者不假情見,便用情見,亦要歸之是而已。
”五年,河決陽武,灌封丘而東,琪行尚書省事往治之,訖役而還。
遷中大夫。
承安元年,北邊用兵,而連歲旱?,表乞緻仕,不許。
明年,出鎮安武軍,緻仕,卒。
子師周,閣門祗候,當給假,以聞。
上悼之,以不奏聞責谕有司,後二品官卒皆具以聞,自琪始。
琪性明敏,習吏事,其治錢谷尤長,然性吝好利,頗為上所少雲。
楊伯通,字吉甫,弘州人。
擢大定三年進士第,由尚書省令史為吏部主事、順義軍節度副使,以憂去。
吏部侍郎馬琪表薦伯通廉幹,尚書省複察如所舉,召為尚書省都事,授同知定武軍節度使事。
明昌元年,擢左司員外郎,轉郎中,累遷吏部尚書,尋移戶部。
承安二年,拜參知政事。
監察禦史路铎劾奏伯通引用鄉人李浩,以公器結私恩。
左司郎中賈益承望風旨,不複檢詳,言之台端,欲加糾劾,大夫張暐辄尼不行。
上命同知大興府事賈铉诘之,伯通居家待罪。
铉奏:“暐言彈绌大臣,須有實迹,所劾不當,徒壞台綱。
益言除授皆宰執公議,不言伯通私枉。
”诏責铎言事輕率,而慰谕伯通治事。
伯通再上表辭,不許。
四年,進尚書左丞,緻仕,卒。
尼龐古鑒,本名外留,隆州人也。
識女直小字及漢字,登大定十三年進士第,調隆安教授。
改即墨主簿,召授國子助教,擢近侍局直長。
世宗器其材,謂宰臣曰:“新進士中如徒單镒、夾谷衡、尼龐古鑒,皆可用也。
”改太子侍丞。
逾年,遷應奉翰林文字,兼右三部司正。
世宗複謂宰臣曰:“鑒嘗近侍,朕知其正直幹治。
及為東宮侍丞,保護太孫,禮節言動猶有國俗純厚舊風,朕甚嘉之。
”章宗立,累遷尚書戶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
俄轉同知大興府,用大臣薦,改知大興府事。
明昌五年拜參知政事,薨,谥曰文肅。
贊曰:移剌履從容進說,信孚于君,至論經純傳駁,以孝行為治本,其得古人遺學欤!昔臧孫達忠谏于魯,君子知其有後,信矣。
張萬公引正守己,質言無華。
開壕括地之議,明灼利害,如指諸掌,閉于群說而不式,緻仕而歸,理勢然也。
蒲察通之哭海陵,君臣大義死生一之,其志烈矣。
程輝、斡特剌之鲠直,劉玮、董師中之通敏,才皆足以發聞,然師中有附胥之譏,劉玮見避事之責,其視前人,多有愧矣。
王蔚、馬惠迪之徒,何足算也。
”诏依見任宰執例葬祭,仍赙贈之,谥曰文定。
師中工文,性通達,疏财尚義,平居則樂易真率,其臨事則剛決,挺然不可奪。
弟師儉,初業進士,欲籍其資廕。
師中保任之,密令人代給堂帖,使之肄業。
師儉感其義方,力學後遂登第。
方在政府,近侍傳诏,将錄用其子,師中奏曰:“臣有侄孤幼,若蒙恩錄,勝于臣子。
”上義之,以其侄為筆硯承奉。
與胥持國同輔政,頗相親附,世以此少之。
王蔚,字叔文,香河人也。
登皇統二年進士第,調良鄉丞。
治績優等,補尚書省令史,知管差除。
蔚性通敏,曉析吏事。
尋授都事,以喪去。
起複,行左司員外郎,遷郎中。
大定二年,超授河東北路轉運使,谕旨曰:“汝在海陵時,行事多不法。
然朕素知爾才幹,欲授以内除,而憲台有言,以是補外。
如能澡心易行,必當升擢,否則勿望再用。
”既而察廉為第一,授中都路都轉運使。
改吏部尚書,以斷護衛出職事不當,奪官一階。
頃之,出知河中府事,遷南京留守。
十五年,拜參知政事,蔚懇辭不任負荷,敕谕之曰:“卿但履正奉公,無或阿順,何以辭為?”十六年,出知真定府事,累轉知河中府。
明昌元年,召拜尚書右丞,緻仕,卒。
馬惠迪,字吉甫,漷陰人也。
擢天德三年進士第,再調昌邑令,察廉第一,補尚書省令史。
大定中,出為西京留守判官,以治最,擢同知崇義軍節度事。
累遷左司郎中。
先是,鄧俨居是職,世宗愛其明敏,惠迪一日奏事退,上謂宰臣曰:“人之聰明,多失于浮炫,若惠迪聰明而樸實,甚可喜也。
朕嘗與論事,五品以下朝官少有如者。
”未幾,超授禦确中丞,拜參知政事。
時烏底改叛亡,世宗已遣人讨之,又欲益以甲士,毀其船筏。
惠迪奏曰:“得其人不可用,有其地不可居,恐不足勞聖慮。
”上曰:“朕固知之。
所以毀其船筏,正欲不使再窺邊境耳。
”尋以憂去。
起為昭義軍節度使。
明昌元年,為南京留守,緻仕,卒。
馬琪,字德玉,大興寶坻人。
正隆五年擢進士第,調清源主簿‖三遷永清令。
永清畿縣,号難治,前令要介有能聲,琪繼以治聞。
補尚書省令史,以永清治最,授同知定武軍節度使事、興中府治中,召為戶部員外郎,改侍禦史。
世宗謂宰臣曰:“比者馬琪主奏高德溫獄,其于富戶寄錢事皆略不奏。
朕以琪明法律而正直,所為乃爾,稱職之才何其難也?古人雖雲‘罪疑惟輕’,非為全尚寬縱也。
”尋轉左司員外郎,扈從東巡,遷右司郎中,移左司。
時擇使宋國者,世宗欲命琪,宰臣言其資淺,诏特遣之,還授吏部侍郎,改戶部。
章宗即位,除中都路都轉運使。
時戶部阙官,上命宰臣選可任者,或舉同知大興府事烏古孫仲和,上曰:“仲和雖有智力,恐不能主錢谷。
理财安得如劉晏者,官用足而民不困,唐以來一人而已。
”或舉琪,上然之,曰:“琪不肯欺官,亦不肯害民,是可用也。
”遂擢為戶部尚書。
久之,削官一階。
初,琪病告,近侍傳旨,不具服曳履而出,有司議當徒二年,減外猶追官解任。
大理少卿閻公貞以為琪本荒遽失措,與非病告有違不同,宜減徒二年三等論之。
上從公貞議,任職如故。
明昌四年,拜參知政事,诏谕之曰:“戶部遽難得人,顧無以代卿者,故用卿晚耳。
”一日,上謂琪曰:“卿在省久矣,比來事少于往時何也?”琪曰:“昔宰職多有異同,今情見不同者甚少。
”上曰:“往多情見為是耶,今無者為是耶?”琪曰:“事狀明者不假情見,便用情見,亦要歸之是而已。
”五年,河決陽武,灌封丘而東,琪行尚書省事往治之,訖役而還。
遷中大夫。
承安元年,北邊用兵,而連歲旱?,表乞緻仕,不許。
明年,出鎮安武軍,緻仕,卒。
子師周,閣門祗候,當給假,以聞。
上悼之,以不奏聞責谕有司,後二品官卒皆具以聞,自琪始。
琪性明敏,習吏事,其治錢谷尤長,然性吝好利,頗為上所少雲。
楊伯通,字吉甫,弘州人。
擢大定三年進士第,由尚書省令史為吏部主事、順義軍節度副使,以憂去。
吏部侍郎馬琪表薦伯通廉幹,尚書省複察如所舉,召為尚書省都事,授同知定武軍節度使事。
明昌元年,擢左司員外郎,轉郎中,累遷吏部尚書,尋移戶部。
承安二年,拜參知政事。
監察禦史路铎劾奏伯通引用鄉人李浩,以公器結私恩。
左司郎中賈益承望風旨,不複檢詳,言之台端,欲加糾劾,大夫張暐辄尼不行。
上命同知大興府事賈铉诘之,伯通居家待罪。
铉奏:“暐言彈绌大臣,須有實迹,所劾不當,徒壞台綱。
益言除授皆宰執公議,不言伯通私枉。
”诏責铎言事輕率,而慰谕伯通治事。
伯通再上表辭,不許。
四年,進尚書左丞,緻仕,卒。
尼龐古鑒,本名外留,隆州人也。
識女直小字及漢字,登大定十三年進士第,調隆安教授。
改即墨主簿,召授國子助教,擢近侍局直長。
世宗器其材,謂宰臣曰:“新進士中如徒單镒、夾谷衡、尼龐古鑒,皆可用也。
”改太子侍丞。
逾年,遷應奉翰林文字,兼右三部司正。
世宗複謂宰臣曰:“鑒嘗近侍,朕知其正直幹治。
及為東宮侍丞,保護太孫,禮節言動猶有國俗純厚舊風,朕甚嘉之。
”章宗立,累遷尚書戶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
俄轉同知大興府,用大臣薦,改知大興府事。
明昌五年拜參知政事,薨,谥曰文肅。
贊曰:移剌履從容進說,信孚于君,至論經純傳駁,以孝行為治本,其得古人遺學欤!昔臧孫達忠谏于魯,君子知其有後,信矣。
張萬公引正守己,質言無華。
開壕括地之議,明灼利害,如指諸掌,閉于群說而不式,緻仕而歸,理勢然也。
蒲察通之哭海陵,君臣大義死生一之,其志烈矣。
程輝、斡特剌之鲠直,劉玮、董師中之通敏,才皆足以發聞,然師中有附胥之譏,劉玮見避事之責,其視前人,多有愧矣。
王蔚、馬惠迪之徒,何足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