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黃久約李晏李仲略李愈王贲許安仁梁襄路伯達 黃久約,字彌大,東平須城人也。

    曾祖孝綽有隐德,号“潛山先生”。

    父勝,通判濟州。

    母劉氏,尚書右丞長言之妹,一夕夢鼠銜明珠,寤而久約生,歲實在子也。

    擢進士第,調郓城主簿,三遷曹州軍事判官。

    有盜竊民财,訴者以為強,郡守欲傅以重辟。

    久約閱實,囚得免死。

    累擢禮部員外郎,兼翰林修撰,升待制,授磁州刺史。

    磁并山,素多盜,既獲而款伏者,審錄官或不時至,系者多以杖殺,或死獄中。

    久約恻然曰:“民雖為盜,而不死于法可乎?”乃盡請谳之而後行。

     久之,複入翰林為直學士,尋授左谏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為賀宋生日副使。

    至臨安,适館伴使病,宋人議欲以副使代行使事,久約曰:“設副使亦病,又将使都轄、掌儀輩行禮乎?”竟令國信使獨前行,副使與館伴副使聯騎如故,乃終禮而還。

    道經宿、泗,見貢新枇杷子者,州縣調民夫遞進,還奏罷之。

     時以貧富不均,或欲令富民分貸貧者,下有司議,久約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貧富不均,亦理之常。

    若從或者言,适足以斂怨,非損有餘補不足之道。

    ”章宗時領右丞相,韪其議。

    尋上章請老,诏谕之曰:“卿忠直敢言,匡益甚多,未可使去左右。

    ”遷太常卿,仍兼谏職。

      時郡縣多阙官,久約言:“世豈乏材,閡于資格故也。

    明诏每責大臣以守格法而滞人材,乞斷自宸衷而力行之。

    ”世宗曰:“此事宰相不屬意,而使谏臣言之欤?”即日授刺史者數人。

    久約又言,宜令親王以下職官遞相推舉,世宗曰:“薦舉人材,惟宰相當為耳,他官品雖高,豈能皆有知人之監?方今縣令最阙,宜令刺史以上舉可為縣令者,朕将察其實能而用之。

    ”又謂久約曰:“近日察舉好官,皆是諸科監臨,全無進士,何也?豈薦舉之法已有奸弊,不可久行乎?”久約曰:“諸科中豈無廉能人,不因察舉有終身不至縣令者,此法未可廢也。

    ”上曰:“爾舉孫必福是乎?”久約曰:“臣頃任磁州時,必福為武安丞,臣見其廉潔向公,無所顧避,所以保舉。

    不謂必福既任警巡使,處決凝滞。

    ”上曰:“必福非獨遲緩,亦全不解事,所以罪不及保官者,幸其無贓污耳。

    ”久約無以對。

    必福五經出身,蓋諸科人,故上問及之。

    翌日侍朝,故事,宰相奏事則近臣退避,久約欲趨出,世宗止之,自是谏臣不避,以為常。

     章宗即位,久約以國富民貧、本輕末重、任人太雜、吏權太重、官鹽價高、坊場害民、與夫選左右、擇守令八事為獻,皆嘉納之。

    再乞緻仕,不許,授橫海軍節度使以優佚之。

    明昌二年緻仕,卒。

    久約隽朗敢言,性友弟,為文典贍,有外祖之風雲。

     李晏,字緻美,澤州高平人。

    性警敏,倜傥尚氣。

    皇統六年,登經義進士第。

    調嶽陽丞。

    再轉遼陽府推官,曆中牟令。

    會海陵方營汴京,運木于河,晏領之。

    晏以經三門之險,前後失敗者衆,乃馳白行台,以其木散投之水,使工取于下流,人皆便之。

    丁内艱,服除,召補尚書省令史。

    辭去,為衛州防禦判官。

    世宗素識其才名,尋召為應奉翰林文字,特令詣閣謝,上顧謂左右曰:“李晏精神如舊。

    ”慰勞甚悉。

    時方議郊禮,命攝太常博士,俄而真授。

    為高麗讀冊官,五遷秘書少監,兼尚書禮部郎中,除西京副留守。

    世宗謂侍臣曰:“翰林舊人少,新進士類不學,至于诏赦冊命之文鮮有能者,可選外任有文章士為之。

    ”左右舉晏,上曰:“李晏朕所自識。

    ”于是召為翰林直學士,兼太常少卿。

    以母老乞歸養,授鄭州防禦使,未赴,母卒。

    起複為翰林直學士。

     世宗禦後閣,召晏讀新進士所對策,至“縣令阙員取之何道”,上曰:“朕夙夜思此,未知所出。

    ”晏對曰:“臣伏念久矣,但無路不敢言。

    今幸待罪侍從,得承大問,願竭所知。

    ”上曰:“然則何如?”對曰:“國朝設科取士,始分南北兩選,北選百人,南選百五十人,合二百五十人。

    詞賦經義入仕之人既多,所以縣令未嘗阙員。

    其後南北通選,止設詞賦一科,每舉限取六七十人。

    入仕之人既少,縣令阙員,蓋由此也。

    ”上以為然,诏後取人毋限以數。

    尋擢吏部侍郎,兼前職,谕旨曰:“卿性果敢,有激揚之意,故以授卿,宜加審慎,毋涉荒唐。

    ”俄為中都路推排使,遷翰林侍講學士,兼禦史中丞。

      會朝士以病谒告,世宗意其詐,謂晏曰:“卿素剛正,今某詐病,以宰相親故,畏而不糾欤?”晏跪對曰:“臣雖老,平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