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朕選大臣,俾參機務,必資謀畫,協贊治平。
其或得失晦而未形,利害膠而未決,正須識見純直,方能去取合公。
比來議事之臣,鮮有一定之論,蓋以内無所守,故臨事而惑,緻有中失,朕将何賴?卿忠實公方,審其是則執而不回,見其非則去而能果,度其事勢,有若權衡。
汝之所長,衡實似之,可賜名衡。
古者命名,将以責實,汝先有實,可謂稱名,行之克終,乃副朕意。
” 參知政事胥持國言區種法。
衡曰:“若苟有利,古已行之,且用功多而所種少,複恐荒廢土田,徒勞民,無益也。
”進尚書右丞。
舊制,久曆随朝職任者,得奉使江表。
衡未使而拜執政,特賜錢六千貫。
六年,遷尚書左丞,尋出行省于撫州。
洎還入朝,聞父憂去,上亟召回,起複本職。
承安二年,出為上京留守,尋改樞密副使,行院規畫邊事。
三年,以修完封界,賜诏褒谕。
四年正月,就拜平章政事,封英國公。
薨,年五十一。
上聞之恻然,為辍朝,命官緻祭,赙贈有加。
遣使敕葬,谥曰貞獻。
完顔安國,字正臣,本名阇母。
其先占籍上京,世有戰功。
祖斜婆,授西南路世襲合劄謀克。
安國沉雄有謀畫,尤善騎射。
正隆元年,從軍為謀克,常以少擊衆。
大定中,為常山簿,轉虹縣令。
會王府新建,選充虞王府掾。
再遷儀鸾局副使。
明昌元年,改本局使。
會大石部長有乞修歲貢者,朝廷許其請,诏安國往使之。
至則率衆遠迓至帳,望阙羅拜,執禮無惰容。
時北阻珝迫近塞垣,鄰部欲立功以誇雄上國,議邀安國俱行讨之。
安國以未奉诏為辭。
強之,不可。
或以危言怵之,安國曰:“大丈夫豈以生死易節。
暴骨邊庭,不猶愈于病死牖下。
”衆壯其言,饋赆如禮。
既還,以奉使稱旨,升武衛軍都指揮使。
出為東北路副招讨,未赴,改西北路副招讨。
六年,左丞相夾谷清臣用兵,以安國為先鋒都統。
适臨潢、泰州屬部叛,安國先讨定之,以功遷本路招讨使,兼威遠軍節度使。
承安元年,大鹽泺之戰,殺獲甚衆,诏賜金币。
既而右丞相襄總大軍進,安國為兩路都統,大捷于多泉子。
襄遣安國追敵,佥言糧道繼,不可行也。
安國曰:“人得一羊可食十餘日,不如驅羊以襲之便。
”遂從其計。
安國統所部萬人疾驅以薄之,降其部長。
捷聞,進官四級,遷左翼都統。
承安二年,以營邊堡功,召簽樞密院事。
賜虎符還邊,得以便宜從事。
時并塞諸部降,谕使輸貢如初。
進拜樞密副使。
泰和元年,特授世襲西南路延晏河猛安,兼合劄謀克。
帝幸慶甯宮,命安國嚴饬邊備。
奏西南路邊戍私竄者乞招誘以安人心,上是其言。
三年,以疾緻仕,封道國公。
四年,起複前職,卒。
上聞之,辍朝。
敕有司葬以執政禮。
贈特進。
安國在軍旅幾十五年,号令嚴明,指麾卒伍如左右手。
又善伺知敵人虛實及山川險易,戰必身先士卒,故所向辄克。
諸部入貢,安國能一一呼其祖先弟侄名字以戒谕之,諸部皆震悚,甚為鄰國所畏服。
瑤裡孛疊,北京路窟白猛安陀羅山謀克人也。
以軍功曆海濱令,遷徐王府掾。
以稱職,再任禦史台。
察廉,升同知震武軍節度使事。
明昌初,為唐州刺史,尋授西北路招讨副使。
未幾,改東北路。
六年正月,北邊有警,聚兵圍慶州急,孛疊率本路軍往救,敵解去,州竟無患。
承安元年,丞相襄北伐,孛疊為先鋒副統,進軍至龍駒河,受圍,會襄引大軍至,得解。
後授鎮甯軍節度使,以六群牧人叛,改甯昌軍。
孛疊為都統,領步騎萬次懿州,敵數萬來逆戰,兵勢甚張,孛疊親陷陣,奮力鏖擊卻之,身中二創,捷聞,遷一官。
承安二年,飐軍千餘出沒剽掠錦、懿間,孛疊追敗之,複獲所掠,悉還本戶。
三年,從同判大睦親府事宗浩為左翼都統,戰移密河,勝;戰骨堡子西,殺獲甚衆。
五年,授知廣甯府事,俄改東北路招讨使。
以捍邊有功,賜诏褒谕,三遷為崇義軍節度使。
泰和六年,卒。
訃聞,遣官緻祭,賜銀五百兩,贈金紫光祿大夫。
孛疊勇決善戰,自幼以軍功顯,任兵鎮十餘年,所向克捷,凡再遷官,賜金币,甚為上倚注雲。
贊曰:《易·師》之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蓋初為師之始,出師之道,當慎其始。
清臣首議出師,遽以貪小利敗。
襄雖賢,竭力而後勝其任。
衡、安國、孛疊之功又亞于襄者也。
然而兵連禍結,以終金世。
故兵無常勝,制勝在勢。
勢制兵者強,兵制勢者亡。
迹襄之開築壕塹以自固,其猶元魏、北齊之長城欤?金之勢可知矣。
勢屈而兵勝,亡國之道也。
金以兵始,亦以兵終。
嗚呼!用兵之始,可不慎欤,可不慎欤!
其或得失晦而未形,利害膠而未決,正須識見純直,方能去取合公。
比來議事之臣,鮮有一定之論,蓋以内無所守,故臨事而惑,緻有中失,朕将何賴?卿忠實公方,審其是則執而不回,見其非則去而能果,度其事勢,有若權衡。
汝之所長,衡實似之,可賜名衡。
古者命名,将以責實,汝先有實,可謂稱名,行之克終,乃副朕意。
” 參知政事胥持國言區種法。
衡曰:“若苟有利,古已行之,且用功多而所種少,複恐荒廢土田,徒勞民,無益也。
”進尚書右丞。
舊制,久曆随朝職任者,得奉使江表。
衡未使而拜執政,特賜錢六千貫。
六年,遷尚書左丞,尋出行省于撫州。
洎還入朝,聞父憂去,上亟召回,起複本職。
承安二年,出為上京留守,尋改樞密副使,行院規畫邊事。
三年,以修完封界,賜诏褒谕。
四年正月,就拜平章政事,封英國公。
薨,年五十一。
上聞之恻然,為辍朝,命官緻祭,赙贈有加。
遣使敕葬,谥曰貞獻。
完顔安國,字正臣,本名阇母。
其先占籍上京,世有戰功。
祖斜婆,授西南路世襲合劄謀克。
安國沉雄有謀畫,尤善騎射。
正隆元年,從軍為謀克,常以少擊衆。
大定中,為常山簿,轉虹縣令。
會王府新建,選充虞王府掾。
再遷儀鸾局副使。
明昌元年,改本局使。
會大石部長有乞修歲貢者,朝廷許其請,诏安國往使之。
至則率衆遠迓至帳,望阙羅拜,執禮無惰容。
時北阻珝迫近塞垣,鄰部欲立功以誇雄上國,議邀安國俱行讨之。
安國以未奉诏為辭。
強之,不可。
或以危言怵之,安國曰:“大丈夫豈以生死易節。
暴骨邊庭,不猶愈于病死牖下。
”衆壯其言,饋赆如禮。
既還,以奉使稱旨,升武衛軍都指揮使。
出為東北路副招讨,未赴,改西北路副招讨。
六年,左丞相夾谷清臣用兵,以安國為先鋒都統。
适臨潢、泰州屬部叛,安國先讨定之,以功遷本路招讨使,兼威遠軍節度使。
承安元年,大鹽泺之戰,殺獲甚衆,诏賜金币。
既而右丞相襄總大軍進,安國為兩路都統,大捷于多泉子。
襄遣安國追敵,佥言糧道繼,不可行也。
安國曰:“人得一羊可食十餘日,不如驅羊以襲之便。
”遂從其計。
安國統所部萬人疾驅以薄之,降其部長。
捷聞,進官四級,遷左翼都統。
承安二年,以營邊堡功,召簽樞密院事。
賜虎符還邊,得以便宜從事。
時并塞諸部降,谕使輸貢如初。
進拜樞密副使。
泰和元年,特授世襲西南路延晏河猛安,兼合劄謀克。
帝幸慶甯宮,命安國嚴饬邊備。
奏西南路邊戍私竄者乞招誘以安人心,上是其言。
三年,以疾緻仕,封道國公。
四年,起複前職,卒。
上聞之,辍朝。
敕有司葬以執政禮。
贈特進。
安國在軍旅幾十五年,号令嚴明,指麾卒伍如左右手。
又善伺知敵人虛實及山川險易,戰必身先士卒,故所向辄克。
諸部入貢,安國能一一呼其祖先弟侄名字以戒谕之,諸部皆震悚,甚為鄰國所畏服。
瑤裡孛疊,北京路窟白猛安陀羅山謀克人也。
以軍功曆海濱令,遷徐王府掾。
以稱職,再任禦史台。
察廉,升同知震武軍節度使事。
明昌初,為唐州刺史,尋授西北路招讨副使。
未幾,改東北路。
六年正月,北邊有警,聚兵圍慶州急,孛疊率本路軍往救,敵解去,州竟無患。
承安元年,丞相襄北伐,孛疊為先鋒副統,進軍至龍駒河,受圍,會襄引大軍至,得解。
後授鎮甯軍節度使,以六群牧人叛,改甯昌軍。
孛疊為都統,領步騎萬次懿州,敵數萬來逆戰,兵勢甚張,孛疊親陷陣,奮力鏖擊卻之,身中二創,捷聞,遷一官。
承安二年,飐軍千餘出沒剽掠錦、懿間,孛疊追敗之,複獲所掠,悉還本戶。
三年,從同判大睦親府事宗浩為左翼都統,戰移密河,勝;戰骨堡子西,殺獲甚衆。
五年,授知廣甯府事,俄改東北路招讨使。
以捍邊有功,賜诏褒谕,三遷為崇義軍節度使。
泰和六年,卒。
訃聞,遣官緻祭,賜銀五百兩,贈金紫光祿大夫。
孛疊勇決善戰,自幼以軍功顯,任兵鎮十餘年,所向克捷,凡再遷官,賜金币,甚為上倚注雲。
贊曰:《易·師》之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蓋初為師之始,出師之道,當慎其始。
清臣首議出師,遽以貪小利敗。
襄雖賢,竭力而後勝其任。
衡、安國、孛疊之功又亞于襄者也。
然而兵連禍結,以終金世。
故兵無常勝,制勝在勢。
勢制兵者強,兵制勢者亡。
迹襄之開築壕塹以自固,其猶元魏、北齊之長城欤?金之勢可知矣。
勢屈而兵勝,亡國之道也。
金以兵始,亦以兵終。
嗚呼!用兵之始,可不慎欤,可不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