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

關燈
軍平涼。

    诏合喜曰:“朕遣克甯參議軍事,此其智勇足敵萬人,不必益軍也。

    ”克甯至,下令安輯,未幾,民皆完聚。

    治兵伐宋,右丞相仆散忠義駐南京節制諸軍,左副元帥纥石烈志甯經略邊事,克甯改益都尹,兼山東路兵馬都總管、行軍都統。

    四年,元帥府欲遣左都監璋以兵四千由水路進,诏曰:“可付都統徒單習顯,仍益兵二千,擇良将副之。

    璋可經略山東。

    ”于是,克甯出軍楚、泗之間,與宋将魏勝相拒于楚州之十八裡口。

    魏勝取弊舟鑿其底,貫以大木,列植水中,别以船載巨石貫以鐵鎖,沉之水底,以塞十八裡口及淮渡舟路。

    以步兵四萬人屯于淮渡南岸、運河之間。

    克甯使斜卯和尚選善遊者沒水,系大繩植木上,數百人于岸上引繩曳一植木,皆拔出之,徹去沉船。

    進至淮口,宋兵來拒,隔水矢石俱發。

    斜卯和尚以竹編籬捍矢石,複拔去植木沉船,師遂入淮。

    與宋兵奪渡口,合戰數四,猛安長壽先行薄岸,水淺,先率勁卒數人涉水登岸,敗其津口兵五百人,餘衆皆濟。

    宋兵四百餘自清河口來,鎮國上将軍蒲察阿離合懑以步兵百人禦之。

    克甯自與紮也銀術可五騎先行六七裡與戰,銀術可先登,奮擊敗之。

    宋大兵整陣來拒,克甯麾兵前戰,自旦至午,宋兵敗,逾運河為陣,餘衆數千皆走入營中。

    克甯使以火箭射其營舍,盡焚,逾河撤橋,與其大軍相會。

    隔水射之,宋兵不能為陣。

    猛安鈔兀以六十騎擊宋騎兵千餘,不利,少卻。

    克甯以猛安賽剌九十騎橫擊之,宋兵大敗。

    追至楚州,射殺魏勝,遂取楚州及淮陰縣。

    是役也,賽剌功居多。

    是時,宋屢遣使請和,仆散忠義、纥石烈志甯約以世為叔侄國,割還海、泗、唐、鄧四州。

    宋人尚遷延有請,及克甯取楚州,宋人乃大懼,一一如約。

      兵罷,改大名尹,曆河間、東平尹,召為都點檢。

    十一年,從丞相志甯北伐,還師。

    十一月皇太子生日,世宗置酒東宮,賜克甯金帶。

    明年,遷樞密副使,兼知大興府事,改太子太保,樞密副使如故。

    拜平章政事,封密國公。

     克甯女嫁為沈王永成妃,得罪,克甯不悅,求緻仕,不許,罷為東京留守。

    明年,上将複相克甯,改南京留守,兼河南統軍使。

    遣使者谕之曰:“統軍使未嘗以留守兼之,此朕意也。

    可過京師入見。

    ”克甯至京師,複拜平章政事,授世襲不紮土河猛安兼親管謀克。

      世宗欲以制書親授克甯,主者不知上意,及克甯已受制,上謂克甯曰:“此制朕欲親授與卿,誤授之于外也。

    ”又曰:“朕欲盡徙卿宗族在山東者居之近地,卿族多,官田少,無以盡給之。

    ”乃選其最親者徙之。

    十九年,拜右丞相,徙封譚國公。

    克甯辭曰:“臣無功,不明國家大事,更内外重任,當自愧。

    乞歸田裡,以盡餘年。

    ”上曰:“朕念衆人之功無出卿右者,卿慎重得大臣體,毋複多讓。

    ”克甯出朝,上使徒單懷忠谕之曰:“凡人醉時醒時處事不同,卿今日親賓慶會,可一飲,過今日可勿飲也。

    ”克甯頓首謝曰:“陛下念臣及此,臣之福也。

    ”  克甯為相,持正守大體,至于簿書期會,不屑屑然也。

    世宗嘗曰:“習顯在樞密,未嘗有過舉。

    ”謂克甯曰:“宰相之職,進賢為上。

    ”克甯謝曰:“臣愚幸得備位宰輔,但不能明于知人,以此為恨耳。

    ”二十一年,左丞相守道為尚書令,克甯為左丞相,徙封定國公,懇求緻仕。

    上曰:“汝立功立事,乃登相位,朝廷是賴,年雖及,未可去也。

    ”後三日,與守道奏事,俱跪而請曰:“臣等齒發皆衰,幸陛下賜以餘年。

    ”上曰:“上相坐而論道,不惟其官惟其人,豈可屢改易之邪?”頃之,克甯改樞密使,而難其代。

    複以守道為左丞相,虛尚書令位者數年,其重如此。

    未幾,以司徒兼樞密使。

    二十二年,诏賜今名。

    二十三年,克甯複以年老為請。

    上曰:“卿昔在政府,勤勞夙夜,除卿樞密使亦可以優逸矣。

    朕念舊臣無幾人,萬一邊隅有警,選将帥,授方略,山川險要,兵道軍謀,舍卿誰可與共者?勉為朕留!”克甯乃不敢複言。

      二十四年,世宗幸上京,皇太子守國,诏左丞相守道與克甯俱留中都輔太子。

    上謂克甯曰:“朕巡省之後,萬一有事,卿必躬親之,毋忽細微,圖難于其易可也。

    ”二十五年,左丞相守道賜宴北部,诏克甯行左丞相事。

     是時,世宗自上京還,次天平山清暑,皇太子薨于京師,諸王妃主入宮吊哭,奴婢從入者多,頗喧雜不嚴。

    克甯遣出之,身護宮門,嚴饬殿廷宮門禁衛如法,然後聽宗室外戚入臨,從者有數。

    謂東宮官屬曰:“主上巡幸,未還宮阙,太子不幸至于大故,汝等此時能以死報國乎?吾亦不敢愛吾生也。

    ”辭色俱厲,聞者肅然敬憚。

    章宗時為金源郡王,哀毀過甚,克甯谏曰:“哭泣,常禮也。

    郡王身居冢嗣,豈以常禮而忘宗社之重乎?”召太子侍讀完顔匡曰:“爾侍太子日久,親臣也。

    郡王哀毀過甚,爾當固谏。

    謹視郡王,勿去左右。

    ”世宗在天平山,皇太子訃至,哀恸者屢矣。

    聞克甯嚴饬宮衛,謹護皇孫,嘉其忠誠而愈重之。

     九月,世宗還京師。

    十一月,克甯表請立金源郡王為皇太孫,以系天下之望。

    其略曰:“今宣孝皇太子陵寝已畢,東宮虛位,此社稷安危之事,陛下明聖超越前古,甯不察此。

    事貴果斷,不可緩也。

    緩之則起觊觎之心,來讒佞之言。

    讒佞之言起,雖欲無疑得乎?茲事深可畏、大可慎,而不畏不慎,豈惟儲位久虛,而骨肉之禍,自此始矣。

    臣愚不避危身之罪,伏願亟立嫡孫金源郡王為皇太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