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必器使之。
旭儒士,優于治民,若使坐列肆,榷酒酤,非所能也。
臣愚以為諸道鹽鐵使依舊文武參注,其酒稅使副以右選三差俱最者為之。
”上曰:“善。
”改刑部尚書。
宋主屢請免立受國書之儀,世宗不從。
及大興尹璋為十四年正旦使,宋主使人就館奪其書,而重賂之。
璋還,杖一百五十,除名。
以肅為宋國詳問使,其書略曰:“盟書所載,止于帝加皇字,免奉表稱臣稱名再拜,量減歲币,便用舊儀,親接國書。
茲禮一定,于今十年。
今知歲元國信使到彼,不依禮例引見,辄令迫取于館,侄國禮體當如是耶?往問其詳,宜以誠報。
”肅至宋,宋主一一如約,立接國書。
肅還,附書謝,其略曰:“侄宋皇帝謹再拜,緻書于叔大金應天興祚欽文廣武仁德聖孝皇帝阙下。
惟十載遵盟之久,無一毫成約之違,獨顧禮文,宜存折衷。
矧辱函封之贶,尚循躬受之儀,既俯迫于輿情,嘗屢伸于誠請,因歲元之來使,遂商榷以從權。
敢勞将命之還,先布鄙悰之懇,自餘專使肅控請祈。
”肅還至泗州,先遣都管趙王府長史駝滿蒲馬入奏。
世宗大喜,欲以肅為執政,左丞相良弼曰:“梁肅可相,但使宋還即為之,宋人自此輕我矣。
”上乃止。
久之,為濟南尹,上疏曰:“刑罰世輕世重,自漢文除肉刑,罪至徒者帶鐐居役,歲滿釋之,家無兼丁者,加杖準徒。
今取遼季之法,徒一年者杖一百,是一罪二刑也,刑罰之重,于斯為甚。
今太平日久,當用中典,有司猶用重法,臣實痛之。
自今徒罪之人,止居作,更不決杖,”不報。
未幾,緻仕,起複彰德軍節度使,召拜參知政事。
上謂侍臣曰:“梁肅以治入異等,遂至大任,廉吏亦可以勸矣。
”肅奏:“漢之羽林,皆通《孝經》。
今之親軍,即漢之羽林也。
臣乞每百戶賜《孝經》一部,使之教讀,庶知臣子之道,其出職也,可知政事。
”上曰:“善,人之行,莫大于孝,亦由教而後能。
”诏與護衛俱賜焉。
複上奏曰:“方今鬥米三百,人已困餓,以錢難得故也。
計天下歲入二千萬貫以上,一歲之用餘千萬。
院務坊場及百姓合納錢者,通減數百萬。
院務坊場可折納谷帛,折支官兵俸給,使錢布散民間,稍稍易得。
”上曰:“懸欠院務,許折納,可也。
” 肅上疏論生财舒用八事。
一曰罷随司通事;二曰罷酒稅司杓欄人;三曰天水郡王本族已無在者,其餘皆遠族,可罷養濟;四曰裁減随司契丹吏員;五曰罷榷醋,以利與民;六曰量減鹽價,使私鹽不行,民不犯法;七曰随路酒稅許折納諸物;八曰今歲大稔,乞廣籴粟麥,使錢貨流出。
上曰:“趙氏養濟一事,乃國家美政,不可罷。
其七事,宰相詳議以聞。
”上又曰:“朕在位二十餘年,鑒海陵之失,屢有改作,亦不免有缪戾者,卿等悉心奏之。
”肅論“正員官被差,權攝官有公罪,及正員還任,皆準去官勿論,往往其人苟且,不事其事。
乞于縣令中留十人備差,無差正員官。
”上曰:“自今權攝有公罪,正員雖還而本職未替者,勿以去官論之。
”肅曰:“誠如聖旨。
”肅與宰相奏事,既罷,肅跪而言曰:“四時畋獵,雖古禮,聖人亦以為戒。
陛下春秋高,屬時嚴寒,馳聘于山林之間。
法宮燕處,亦足怡神,願為宗社自重,天下之福也。
”上曰:“朕諸子方壯,使之習武,故時一往爾。
” 同知震武軍節度使鄧秉鈞陳言四事,其一言外多阙官,及循資拟注不得人,上以問宰相張汝弼,曰:“循資格行已久,仍舊便。
”肅曰:“不然。
如亡遼固不足道,其用人之法有仕及四十年無敗事,即與節度使,豈必循資哉。
”上曰:“仕四十年已衰老。
察其政績,善者升之,後政再察之,善又升之,如此可以得人,亦無曠事。
”肅曰:“誠如聖訓。
”肅論盜賊不息,請無禁兵器。
上曰:“所在有兵器,其利害如何?”肅曰:“他路則已,中都一路上農夫聽置之,似乎無害。
”上曰:“朕将思之。
” 凡使宋者,宋人緻禮物,大使金二百兩,銀二千兩,副使半之,币帛雜物稱是。
及推排物力,肅自以身為執政,昔嘗使宋,所得禮物多,當為庶民率先,乃自增物力六十餘貫,論者多之。
二十三年,肅請老,上謂宰臣曰:“梁肅知無不言,正人也。
卿等知而不言,朕實鄙之。
雖然,肅老矣,宜從其請。
”遂再緻仕。
诏以其子汝翼為閣門祗候。
二十八年,薨。
谥正憲。
移剌綎,本名移敵列,契丹虞呂部人。
通契丹、漢字,尚書省辟契丹令史,攝知除,擢右司都事。
正隆南伐,兼領契丹、漢字兩司都事。
大定二年,除真定少尹,入為侍禦史。
母憂去官。
起複右司員外郎,累官陳州防禦使。
左丞相纥石烈良弼緻仕,上問:“誰可代卿者?”對曰:“陳州防禦使移剌綎,清幹忠正,臣不及也。
”遂召為太府監。
改刑部侍郎。
十九年,以按出虎等八猛安,自河南徙置大名
旭儒士,優于治民,若使坐列肆,榷酒酤,非所能也。
臣愚以為諸道鹽鐵使依舊文武參注,其酒稅使副以右選三差俱最者為之。
”上曰:“善。
”改刑部尚書。
宋主屢請免立受國書之儀,世宗不從。
及大興尹璋為十四年正旦使,宋主使人就館奪其書,而重賂之。
璋還,杖一百五十,除名。
以肅為宋國詳問使,其書略曰:“盟書所載,止于帝加皇字,免奉表稱臣稱名再拜,量減歲币,便用舊儀,親接國書。
茲禮一定,于今十年。
今知歲元國信使到彼,不依禮例引見,辄令迫取于館,侄國禮體當如是耶?往問其詳,宜以誠報。
”肅至宋,宋主一一如約,立接國書。
肅還,附書謝,其略曰:“侄宋皇帝謹再拜,緻書于叔大金應天興祚欽文廣武仁德聖孝皇帝阙下。
惟十載遵盟之久,無一毫成約之違,獨顧禮文,宜存折衷。
矧辱函封之贶,尚循躬受之儀,既俯迫于輿情,嘗屢伸于誠請,因歲元之來使,遂商榷以從權。
敢勞将命之還,先布鄙悰之懇,自餘專使肅控請祈。
”肅還至泗州,先遣都管趙王府長史駝滿蒲馬入奏。
世宗大喜,欲以肅為執政,左丞相良弼曰:“梁肅可相,但使宋還即為之,宋人自此輕我矣。
”上乃止。
久之,為濟南尹,上疏曰:“刑罰世輕世重,自漢文除肉刑,罪至徒者帶鐐居役,歲滿釋之,家無兼丁者,加杖準徒。
今取遼季之法,徒一年者杖一百,是一罪二刑也,刑罰之重,于斯為甚。
今太平日久,當用中典,有司猶用重法,臣實痛之。
自今徒罪之人,止居作,更不決杖,”不報。
未幾,緻仕,起複彰德軍節度使,召拜參知政事。
上謂侍臣曰:“梁肅以治入異等,遂至大任,廉吏亦可以勸矣。
”肅奏:“漢之羽林,皆通《孝經》。
今之親軍,即漢之羽林也。
臣乞每百戶賜《孝經》一部,使之教讀,庶知臣子之道,其出職也,可知政事。
”上曰:“善,人之行,莫大于孝,亦由教而後能。
”诏與護衛俱賜焉。
複上奏曰:“方今鬥米三百,人已困餓,以錢難得故也。
計天下歲入二千萬貫以上,一歲之用餘千萬。
院務坊場及百姓合納錢者,通減數百萬。
院務坊場可折納谷帛,折支官兵俸給,使錢布散民間,稍稍易得。
”上曰:“懸欠院務,許折納,可也。
” 肅上疏論生财舒用八事。
一曰罷随司通事;二曰罷酒稅司杓欄人;三曰天水郡王本族已無在者,其餘皆遠族,可罷養濟;四曰裁減随司契丹吏員;五曰罷榷醋,以利與民;六曰量減鹽價,使私鹽不行,民不犯法;七曰随路酒稅許折納諸物;八曰今歲大稔,乞廣籴粟麥,使錢貨流出。
上曰:“趙氏養濟一事,乃國家美政,不可罷。
其七事,宰相詳議以聞。
”上又曰:“朕在位二十餘年,鑒海陵之失,屢有改作,亦不免有缪戾者,卿等悉心奏之。
”肅論“正員官被差,權攝官有公罪,及正員還任,皆準去官勿論,往往其人苟且,不事其事。
乞于縣令中留十人備差,無差正員官。
”上曰:“自今權攝有公罪,正員雖還而本職未替者,勿以去官論之。
”肅曰:“誠如聖旨。
”肅與宰相奏事,既罷,肅跪而言曰:“四時畋獵,雖古禮,聖人亦以為戒。
陛下春秋高,屬時嚴寒,馳聘于山林之間。
法宮燕處,亦足怡神,願為宗社自重,天下之福也。
”上曰:“朕諸子方壯,使之習武,故時一往爾。
” 同知震武軍節度使鄧秉鈞陳言四事,其一言外多阙官,及循資拟注不得人,上以問宰相張汝弼,曰:“循資格行已久,仍舊便。
”肅曰:“不然。
如亡遼固不足道,其用人之法有仕及四十年無敗事,即與節度使,豈必循資哉。
”上曰:“仕四十年已衰老。
察其政績,善者升之,後政再察之,善又升之,如此可以得人,亦無曠事。
”肅曰:“誠如聖訓。
”肅論盜賊不息,請無禁兵器。
上曰:“所在有兵器,其利害如何?”肅曰:“他路則已,中都一路上農夫聽置之,似乎無害。
”上曰:“朕将思之。
” 凡使宋者,宋人緻禮物,大使金二百兩,銀二千兩,副使半之,币帛雜物稱是。
及推排物力,肅自以身為執政,昔嘗使宋,所得禮物多,當為庶民率先,乃自增物力六十餘貫,論者多之。
二十三年,肅請老,上謂宰臣曰:“梁肅知無不言,正人也。
卿等知而不言,朕實鄙之。
雖然,肅老矣,宜從其請。
”遂再緻仕。
诏以其子汝翼為閣門祗候。
二十八年,薨。
谥正憲。
移剌綎,本名移敵列,契丹虞呂部人。
通契丹、漢字,尚書省辟契丹令史,攝知除,擢右司都事。
正隆南伐,兼領契丹、漢字兩司都事。
大定二年,除真定少尹,入為侍禦史。
母憂去官。
起複右司員外郎,累官陳州防禦使。
左丞相纥石烈良弼緻仕,上問:“誰可代卿者?”對曰:“陳州防禦使移剌綎,清幹忠正,臣不及也。
”遂召為太府監。
改刑部侍郎。
十九年,以按出虎等八猛安,自河南徙置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