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六

關燈
遂從筈議。

    陝西邊帥請完沿邊城郭以備南寇,筈曰:“我利車騎而不利城守。

    今城之,則勞民而結怨。

    況盟已定,豈可妄動。

    ”遂罷之。

      九年八月,拜司空。

    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吳國公,行台右丞相如故。

    天德元年,封滕王。

    二年,拜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進封鄭王。

    未幾,以疾求解政務,授燕京留守,進封曹王。

    居數月,乞緻仕。

    筈自為宣徽使,以能得悼後意,緻位宰相。

    海陵即位,意頗鄙之。

    及筈求緻仕,诏略曰:“不為暗于臨事,不為谄于事君。

    未許告歸,姑從解職。

    ”筈因慚懼而死,年五十八。

    子仲誨。

     仲誨字子忠。

    皇統初,以宰相子授忠勇校尉。

    九年,賜進士第,除應奉翰林文字。

    海陵嚴暴,臣下應對多失次。

    嘗以時政訪問在朝官,仲誨從容敷奏,無懼色,海陵稱賞之。

    貞元初,丁父憂,起複翰林修撰。

    大定二年,遷待制,尋兼修起居注、左補阙。

      三年,诏仲誨與左司員外郎蒲察蒲速越廉問所過州縣,仲誨等還奏狀,诏玉田縣令李方進一階,順州知法、權密雲縣事王宗永擢密雲縣尉,順州司候張璘、密雲縣尉石抹烏者皆免去。

    丁母憂,起複太子右谕德,遷翰林直學士、改棣州防禦使。

    厭次縣捕得強盜數十人,詣州欲以全獲希賞。

    仲誨疑其有冤,緩其獄。

    同僚曰:“縣境多盜,請置之法,以懲其餘。

    ”仲誨乃擇老稚者先釋之。

    未幾,乃獲真盜。

     入為禮部侍郎兼左谕德,遷太子詹事兼左谏議大夫。

    上曰:“東宮官屬,尤當選用正人,如行檢不修及不稱位者,具以名聞。

    ”又曰:“東宮講書或論議間,當以孝儉德行正身之事告之。

    ”頃之,東宮請增牧人及張設什用,上謂仲誨曰:“太子生于富貴,每教之恭儉。

    朕服禦未嘗妄有增益,卿以此意谕之。

    ”改禦史中丞。

     十四年,為宋國歲元使,宋主欲變親起接書之儀,遣館伴王抃來議,曲辨強說,欲要以必從。

    仲誨曰:“使臣奉命,遠來修好,固欲成禮,而信約所載,非使臣辄敢變更。

    公等宋國腹心,毋僥幸一時,失大國歡。

    ”往複再三,竟用舊儀,親起接書成禮而還。

     複為太子詹事,遷吏部尚書,轉太子少師兼禦史中丞。

    坐失糾舉大長公主事,與侍禦史李瑜各削一階。

    仲誨前後為東宮官且十五年,多進規戒,顯宗特加禮敬。

    大定十九年,卒。

     仲誨立朝峻整,容色莊重,世宗嘗曰:“朕見劉仲誨嘗若将切谏者。

    ”其以剛嚴見知如此。

     頍字元矩。

    以大臣子孫充閣門祗候,調莘縣令,召為承奉班都知,遷西上閣門副使兼宮苑令,累遷西上、東上閣門使。

    泰和二年,宋盱眙軍報:明年賀正旦使魯、楊明輝。

    及過界,副使乃王處久。

    入見,魯殿上不雙跪。

    诏就閣诘問先報名銜楊明輝不複報改王處久之故,及不雙跪者。

    魯對,拜時并雙跪,有足疾似單跪者。

    初,南苑有唐舊碑,書“貞元十年禦史大夫劉怦葬”。

    上見之曰:“苑中不宜有墓。

    ”頍家本怦後,诏賜頍錢三百貫改葬之。

    三遷右宣徽使。

    貞祐二年,轉左宣徽使。

    明年,緻仕,遷一官。

    上曰:“卿舊人也,今朝廷多故,豈宜去位。

    朕自東宮薨後,思慮不周,俟稍甯息,即以上郡處卿。

    ”頃之,起為知開封府。

    四年正月元日,攝左宣徽使。

    再請老,未半歲複起為禦史中丞。

    诏安撫河南路,捕盜賊。

    坐與保靜軍節度使會飲,解職。

    起為太子詹事,遷太子少師。

    詹事院欲辟廣東宮周牆,頍請于皇太子曰:“師旅饑馑之際,何為興此役。

    ”遂止。

    尋卒。

     時立愛,字昌壽,涿州新城人。

    父承謙,以财雄鄉裡,歲饑發倉廪赈貧乏,假貸者與之折券。

    遼太康九年,中進士第,調泰州幕官。

    丁父憂,服除,調同知春州事。

    未逾年,遷雲内縣令,再除文德令。

    樞密院選為吏房副都承旨,轉都承旨。

    累遷禦史中丞,剛正敢言,忤權貴。

    除燕京副留守,丁母憂,起複舊職,遷遼興軍節度使兼漢軍都統。

     太祖已定燕京,訪求得平州人韓詢持诏招谕平州。

    是時,奚王回離保在盧能嶺,立愛未敢即朝見,先使人來送款曰:“民情愚執,不即順從,願降寬恩,以慰反側。

    ”诏曰:“朕親巡西土,底定全燕,号令所加,城邑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