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一

關燈
不敢當’。

    宗尹亦豈此意耶。

    ” 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

    上曰:“臨潢、烏古裡石壘歲皆不登,朕欲自南道往,三月過東京,谒太後陵寝,五月可達上京。

    春月烏獸孳孕,東作方興,不必搜田講事,卿等以為何如?”宗尹曰:“南道歲熟,刍粟賤,宜如聖旨。

    ”遂由南道往焉。

    世宗至上京,聞同簽大宗正事宗甯不能撫治上京宗室,宗室子往往不事生業。

    上謂宗尹曰:“汝察其事,宜懲戒之。

    ”宗尹奏曰:“随仕之子,父沒不還本土,以此多好遊蕩。

    ”上命召還。

    宴宗室于皇武殿,擊球為樂。

    上曰:“賞賜宗室,亦是小惠,又不可一概遷官,欲令諸局分收補,其間人材孰可者?”宗尹對曰:“奉國斡準之子按出虎、豫國公昱之曾孫阿魯可任使。

    ”上曰:“度可任何職,更訪其餘以聞。

    ”诏以按出虎、阿魯為奉禦。

     二十七年,乞緻仕。

    ”世宗曰:“此老不事事,從其請可也。

    ”宰臣奏曰:“舊臣宜在左右。

    ”上曰:“宰相總天下事,非養老之地。

    若不堪其職,朕亦有愧焉。

    如賢者在朝,利及百姓,四方瞻仰,朕亦與其光美。

    ”宰臣無以對。

    宗尹入謝。

    上曰:“卿久任外官,不聞有過失,但恨用卿稍晚,今精力似衰矣。

    省事至煩,若勉留卿,則四方以朕為私,卿亦不自安也。

    ”頃之,上問宗尹子:“汝父緻仕,将居何所?”其子曰:“聚屬既多,不能複在京師。

    ”上遣使問宗尹曰:“朕欲留卿,時相從遊,卿子之言如此,今定何如?”宗尹曰:“臣豈不欲在此,但餘閑之年,猶在辇下,恐聖主心困耳。

    既哀老臣不忍擯棄,時時得瞻望天顔,臣豈敢他往。

    鄉裡故老無存者,雖到彼,尚将與誰遊乎。

    ”于是賜甲第一區,凡宴集畋獵皆從焉。

    二十八年,薨。

     宗甯本名阿土古,系出景祖,太尉阿離合懑之孫。

    性勤厚,有大志。

    起家為海陵征南都統,戰瓜洲渡,功最。

    曆祁州刺史。

      大定二年,為會甯府路押軍萬戶,擢歸德軍節度使。

    時方旱蝗,守甯督民捕之,得死蝗一鬥,給粟一鬥,數日捕絕。

    移鎮甯昌軍,改知臨潢府事,移天德軍。

    世宗嘗謂宰臣曰:“宗甯智慮雖淺,然所至人皆愛之。

    ”即命為行軍右翼都統,為賀宋正旦使。

    累遷兵部尚書,授隆州路和團猛安烈裡沒世襲謀克。

    出知大名府事,徙鎮利涉軍,俄同簽大睦親府事。

     宗甯多病,世宗欲以涼地處之,俾知鹹平,诏以其子符寶郎畝為韓州刺史,以便養。

    無幾,入授同判大睦親府事,拜平章政事。

    明昌二年,薨。

    宗甯居家約儉如寒素,臨事明敏。

    其鎮臨潢,鄰國有警,宗甯聞知乏糧,即出倉粟,令以牛易之,敵知得粟,即遁去。

    邊人以窩斡亂後,苦無牛,宗甯複令民入粟易牛,既而民得牛而倉粟倍于舊,其經畫如此。

     宗道本名八十,上京司屬司人,系出景祖,太尉訛論之少子也。

    通《周易》、《孟子》,善騎射,大定五年,充閤門祗候,累除近侍局使。

     右丞相烏古論元忠、左衛将軍仆散揆等嘗燕集,有所竊議,宗道即密以聞。

    世宗嘉之,授右衛将軍,出為西南路副招讨。

    章宗即位,改同知平陽府事。

    陝西路副統軍、左宣徽使移刺仲方舉以自代,除西北路招讨使。

    故事,諸部賀馬八百餘疋,宗道辭不受,諸部悅服,邊鄙順治。

    提刑司察廉,召為殿前右副都點檢。

    尋除陝西路統軍使,以鎮靜得軍民心,特遷三階,兼知京兆府事。

    時夏早,俾長安令取太白湫水,步迎于遠郊,及城而雨。

    是歲大稔,人以為精意所感,刊石紀之。

      承安二年,為賀宋正旦使,尋授河南路統軍使。

    泗州民張偉獲宋人王萬,言彼界事情,宗道疑其冤,乃廉問得實。

    萬,楚州賈人,偉負萬貨五千餘貫,三年不償,萬理索,為偉所誣。

    乃坐偉而歸萬,時人服其明。

    後乞至仕,朝廷知非本心,改知河中府,有惠政,民立像于層觀,以時祭之。

    移知臨洮,以病解。

    泰和四年,卒。

    贈龍虎衛上将軍。

     宗雄本名謀良虎,康宗長子。

    其始生也,世祖見而異之,曰:“此兒風骨非常,他日必為國器。

    ”因解佩刀,使常置其側,曰:“俟其成人則使佩之。

    ”九歲能射逸兔。

    年十一,射中奔鹿。

    世祖坐之膝上曰:“兒幼已然,異已出倫輩矣。

    ”以銀酒器賜之。

    既長,風表奇偉,善談辯,多智略,孝敬謙謹,人愛敬之。

    康宗沒,遼使阿息保來,乘馬至靈帷階下,擇取赗贈之馬。

    太祖怒,欲殺阿息保,宗雄谏,太祖乃止。

     太祖将舉兵,宗雄曰:“遼主驕侈,人不知兵,可取也。

    不能擒一蕭海裡,而我兵擒之。

    ”太祖善其言。

    攻甯江州,渤海兵銳甚。

    宗雄以所部敗渤海兵,以功授世襲千戶謀克。

    太祖敗遼兵于出河店,宗雄推鋒力戰,功多。

    達魯古城之役,宗雄将右軍,身先士卒戰,遼兵當右軍者已卻,上命宗雄助左軍擊遼兵。

    宗雄繞遼兵後擊之,遼兵遂大潰,乘勝逐北。

    日已暮,圍之。

    黎明,遼兵突圍出,追殺至乙呂白石而還。

    上撫其背曰:“朕有此子,何事不濟。

    ”以禦服賜之。

     及遼帝以七十萬衆至馳門,諸将皆曰:“遼軍勢甚盛,不宜速戰。

    ”宗雄曰:“不然。

    遼兵雖衆,而皆庸将,士卒惴惴,不足畏也。

    戰則破之掌握間耳。

    ”上曰:“善。

    ”追及遼帝于護步荅岡。

    宗雄率衆直前,短兵接。

    宗雄令前行持挺擊遼兵馬首,後行者射之,大敗遼兵。

    上嘉宗雄功,執其手勞之,以禦介胄及禦戰馬、寶貨、奴婢賜之。

     斜也攻春州,宗雄與宗幹、婁室取金山縣。

    行近白鷹林,獲候者七人,縱其一人使歸。

    縣人聞大軍至,乃潰,遂下金山縣。

    與斜也俱取泰州。

     太祖自将取臨潢府,遣宗雄先啟行,遇遼兵五千,宗雄與戰,大軍亦至,大破之。

    及留守撻不野降,上以其女與宗雄,賞其啟行破遼援兵之功也。

    既而與蒲家奴按視泰州地土,宗雄包其土來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