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任戰者止十八人,不足成隊伍,但務存其名而已。
故混源劉祁謂:“金之兵制最弊,每有征伐及邊釁,辄下令簽軍,使遠近騷動。
民家丁男若皆強壯,或盡取無遺,号泣動乎鄰裡,嗟怨盈于道路,驅此使戰,欲其勝敵,難矣!”初,貞祐時,下令簽軍,會一時任子為監當者春赴吏部選,宰執命取為監官軍,皆憤愠哀号交醖台省,至沖宰相鹵簿以告,丞相仆散七斤大怒,趣左右取弓矢射去。
已而,上知其不可用,命免之。
元光末,備潼關黃河,又簽軍,諸使者曆縣邑,自見居官外,無文武小大職事官皆充軍。
至許州,前侍禦史劉元規年幾六十,亦選為千戶。
至陳州,以祁父從益以前監察禦史亦為千戶,餘不可悉紀。
既立部伍,必以軍律相臨,物議紛然,後亦罷之。
哀宗正大二年,議選諸路精兵,直隸密院。
先設總領六員,分路揀閱,因相合并。
每總領司率數萬人,軍勢既張,乃易總領之名為都尉,班在随朝四品之列,曰建威、曰虎威、曰破虜、振威、鷹揚、虎贲、振武、折沖、蕩寇、殄寇。
必以先嘗秉帥權者居是職,雖帥府行院亦不敢以貴重臨之。
天興初元,有十五都尉。
先六人升授,在京建威奧屯斡裡蔔,許州折沖夾谷澤本姓樊,陳州振武溫撒辛本姓李,蔡州蕩寇蒲察打吉蔔,申裕安平完顔斜列,嵩汝振武唐括韓僧。
續封金昌府虎威纥石烈乞兒,宣權歸德果毅完顔豬兒,南京殄寇完顔阿拍。
宣權潼關都尉三:虎贲完顔陳兒、鷹揚内族大婁室、全節。
複取河朔諸路歸正人,不問鞍馬有無、譯語能否,悉送密院,增月給三倍它軍,授以官馬,得千餘人,歲時犒燕,名曰忠孝軍。
以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統之。
加以正大已後諸路所虜、臨陳所獲,皆放歸鄉土,同忠孝軍給其犒賞,使河朔俘系知之。
故此軍迄于天興至七千,千戶以上将帥尚不預焉。
又以歸正人過多,乃系于忠孝籍中别為一軍,減忠孝所給之半,不能射者令閱習一再月,然後試補忠孝軍,是所謂合裡合軍也。
又以親衛馬軍,舊時所選未精,必加閱試,直取武藝如忠孝軍者得五千人,餘罷歸為步軍。
凡進征,忠孝居前,馬軍次之。
自正大改立馬軍,隊伍鞍勒兵甲一切更新,将相舊人自謂國家全盛之際馬數則有之,至于軍士精銳、器仗堅整,較之今日有不侔者,中興之期為有望矣。
一日布列曹門内教埸,忠孝軍七千,馬軍五千,京師所屯建威都尉軍萬人,内族九住所統親衛軍三千,及阿排所統四千,皆哀宗控制樞密院時所選,教場地約三十頃尚不能容,餘都尉十三四軍猶不在是數。
此外,招集義軍名曰忠義,要皆燕、趙亡命,雖獲近用,終不可制,異時擅殺北使唐慶以速金亡者即此曹也。
○禁軍之制 本于合紮謀克。
合紮者,言親軍也,以近親所領,故以名焉。
貞元遷都,更以太祖、遼王宗幹、秦王宗翰之軍為合紮猛安,謂之侍衛親軍,故立侍衛親軍司以統之。
舊常選諸軍之材武者為護駕軍,海陵又名上京龍翔軍為神勇軍,正隆二年将南伐,乃罷歸,使就佥調,複于侍衛親軍四猛安舊止曰太祖、遼王、秦王猛安凡三,今曰四猛安,未詳,豈太祖兩猛安耶?内,選三十以下千六百人,騎兵曰龍翔,步兵曰虎步,以備宿衛。
五年,罷親軍司,以所掌付大興府,置左右骁騎,所謂從駕軍也,置都副指揮使隸點檢司,步軍都副指揮使隸宣徽院。
大定初,親軍置四千人。
二十二年,省為三千五百。
上京亦設守衛軍。
是年,尚書省奏:“上京既設皇城提舉官,亦當設軍守衛。
”上曰:“可設四百五十,馬一百二十,分三番更代。
異時朕至上京,即作兩番巡警,限以半年交替。
人日給錢五十、米一升半,馬給刍粟,猛安謀克官可差年四十上下者、軍士并取三十以上者充。
”章宗承安四年,增為五千,又增至六千。
又有威捷軍。
承安增簽弩手千人。
凡選弩手之制,先以營造尺度杖,其長六尺,立之謂之等杖。
取身與杖等,能踏弩至三石,鋪弦解索登踏閑習,射六箭皆上垛,内二箭中貼者。
又選親軍,取身長五尺五寸善騎射者,猛安謀克以名上兵部,移點檢司、宣徽院試補之。
又設護衛二百人,近侍之執兵仗者也,取五品至七品官子孫及宗室并親軍、諸局分承應人,身長五尺六寸者,選試補之。
又設控鶴二百人,皆以備出入者也。
大将府治之稱号。
收國元年十二月,始置鹹州軍帥司,以經略遼地,讨高永昌,置南路都統司,且以讨張覺。
天輔五年襲遼主,始有内外諸軍都統之名。
時以奚未平,又置奚路都統司,後改為六部路都統司,以遙辇九營為九猛安隸焉,與上京及泰州凡六處置,每司統五六萬人,又以渤海軍為八猛安。
凡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
然時亦稱軍帥為猛安,而猛安則稱親管猛安者。
燕山既下,循遼制立樞密院于廣甯府,以總漢軍。
太宗天會元年,以襲遼主所立西南都統府為西南、西北兩路都統府。
三年,以伐宋更為元帥府,置元帥及左、右副,及左、右監軍,左、右都監。
金制,都元帥必以谙版孛極烈為之,恆居守而不出。
六年,诏還二帥以鎮方面。
諸路各設兵馬都總管府
故混源劉祁謂:“金之兵制最弊,每有征伐及邊釁,辄下令簽軍,使遠近騷動。
民家丁男若皆強壯,或盡取無遺,号泣動乎鄰裡,嗟怨盈于道路,驅此使戰,欲其勝敵,難矣!”初,貞祐時,下令簽軍,會一時任子為監當者春赴吏部選,宰執命取為監官軍,皆憤愠哀号交醖台省,至沖宰相鹵簿以告,丞相仆散七斤大怒,趣左右取弓矢射去。
已而,上知其不可用,命免之。
元光末,備潼關黃河,又簽軍,諸使者曆縣邑,自見居官外,無文武小大職事官皆充軍。
至許州,前侍禦史劉元規年幾六十,亦選為千戶。
至陳州,以祁父從益以前監察禦史亦為千戶,餘不可悉紀。
既立部伍,必以軍律相臨,物議紛然,後亦罷之。
哀宗正大二年,議選諸路精兵,直隸密院。
先設總領六員,分路揀閱,因相合并。
每總領司率數萬人,軍勢既張,乃易總領之名為都尉,班在随朝四品之列,曰建威、曰虎威、曰破虜、振威、鷹揚、虎贲、振武、折沖、蕩寇、殄寇。
必以先嘗秉帥權者居是職,雖帥府行院亦不敢以貴重臨之。
天興初元,有十五都尉。
先六人升授,在京建威奧屯斡裡蔔,許州折沖夾谷澤本姓樊,陳州振武溫撒辛本姓李,蔡州蕩寇蒲察打吉蔔,申裕安平完顔斜列,嵩汝振武唐括韓僧。
續封金昌府虎威纥石烈乞兒,宣權歸德果毅完顔豬兒,南京殄寇完顔阿拍。
宣權潼關都尉三:虎贲完顔陳兒、鷹揚内族大婁室、全節。
複取河朔諸路歸正人,不問鞍馬有無、譯語能否,悉送密院,增月給三倍它軍,授以官馬,得千餘人,歲時犒燕,名曰忠孝軍。
以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統之。
加以正大已後諸路所虜、臨陳所獲,皆放歸鄉土,同忠孝軍給其犒賞,使河朔俘系知之。
故此軍迄于天興至七千,千戶以上将帥尚不預焉。
又以歸正人過多,乃系于忠孝籍中别為一軍,減忠孝所給之半,不能射者令閱習一再月,然後試補忠孝軍,是所謂合裡合軍也。
又以親衛馬軍,舊時所選未精,必加閱試,直取武藝如忠孝軍者得五千人,餘罷歸為步軍。
凡進征,忠孝居前,馬軍次之。
自正大改立馬軍,隊伍鞍勒兵甲一切更新,将相舊人自謂國家全盛之際馬數則有之,至于軍士精銳、器仗堅整,較之今日有不侔者,中興之期為有望矣。
一日布列曹門内教埸,忠孝軍七千,馬軍五千,京師所屯建威都尉軍萬人,内族九住所統親衛軍三千,及阿排所統四千,皆哀宗控制樞密院時所選,教場地約三十頃尚不能容,餘都尉十三四軍猶不在是數。
此外,招集義軍名曰忠義,要皆燕、趙亡命,雖獲近用,終不可制,異時擅殺北使唐慶以速金亡者即此曹也。
○禁軍之制 本于合紮謀克。
合紮者,言親軍也,以近親所領,故以名焉。
貞元遷都,更以太祖、遼王宗幹、秦王宗翰之軍為合紮猛安,謂之侍衛親軍,故立侍衛親軍司以統之。
舊常選諸軍之材武者為護駕軍,海陵又名上京龍翔軍為神勇軍,正隆二年将南伐,乃罷歸,使就佥調,複于侍衛親軍四猛安舊止曰太祖、遼王、秦王猛安凡三,今曰四猛安,未詳,豈太祖兩猛安耶?内,選三十以下千六百人,騎兵曰龍翔,步兵曰虎步,以備宿衛。
五年,罷親軍司,以所掌付大興府,置左右骁騎,所謂從駕軍也,置都副指揮使隸點檢司,步軍都副指揮使隸宣徽院。
大定初,親軍置四千人。
二十二年,省為三千五百。
上京亦設守衛軍。
是年,尚書省奏:“上京既設皇城提舉官,亦當設軍守衛。
”上曰:“可設四百五十,馬一百二十,分三番更代。
異時朕至上京,即作兩番巡警,限以半年交替。
人日給錢五十、米一升半,馬給刍粟,猛安謀克官可差年四十上下者、軍士并取三十以上者充。
”章宗承安四年,增為五千,又增至六千。
又有威捷軍。
承安增簽弩手千人。
凡選弩手之制,先以營造尺度杖,其長六尺,立之謂之等杖。
取身與杖等,能踏弩至三石,鋪弦解索登踏閑習,射六箭皆上垛,内二箭中貼者。
又選親軍,取身長五尺五寸善騎射者,猛安謀克以名上兵部,移點檢司、宣徽院試補之。
又設護衛二百人,近侍之執兵仗者也,取五品至七品官子孫及宗室并親軍、諸局分承應人,身長五尺六寸者,選試補之。
又設控鶴二百人,皆以備出入者也。
大将府治之稱号。
收國元年十二月,始置鹹州軍帥司,以經略遼地,讨高永昌,置南路都統司,且以讨張覺。
天輔五年襲遼主,始有内外諸軍都統之名。
時以奚未平,又置奚路都統司,後改為六部路都統司,以遙辇九營為九猛安隸焉,與上京及泰州凡六處置,每司統五六萬人,又以渤海軍為八猛安。
凡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
然時亦稱軍帥為猛安,而猛安則稱親管猛安者。
燕山既下,循遼制立樞密院于廣甯府,以總漢軍。
太宗天會元年,以襲遼主所立西南都統府為西南、西北兩路都統府。
三年,以伐宋更為元帥府,置元帥及左、右副,及左、右監軍,左、右都監。
金制,都元帥必以谙版孛極烈為之,恆居守而不出。
六年,诏還二帥以鎮方面。
諸路各設兵馬都總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