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列傳第十一 趙煚
關燈
小
中
大
希撫慰山東、河北,至相州而帝崩,與相州總管尉迥發喪于館。
尚希出謂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視不安,将有他計。
吾不去,将及于難。
”遂夜中從捷徑而遁。
遲明,迥方覺,分數十騎自驿路追之,不及,遂歸京師。
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
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鎮潼關。
尋授司會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書,進爵為公。
歲馀,出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
尚希時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罷侯置守,漢、魏及晉,邦邑屢改。
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裡,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
具僚以衆,資費日多;吏卒人倍,租調歲減。
清幹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
今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敢陳管見,伏聽裁處。
” 帝覽而嘉之,于是遂罷天下諸郡。
尋拜瀛州刺史,未之官,奉诏巡省淮南。
還除兵部尚書。
俄轉禮部尚書,授上儀同。
尚希性弘厚,兼以學業自通,甚有雅望,為朝廷所重。
上時每旦臨朝,日側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憂勤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
願陛下舉大綱,責成宰輔,繁碎之務,非人主所宜親也。
”上歡然曰:“公愛我者。
”尚希素有足疾,上謂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養病,屈公卧治之。
”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領本州宗團骠騎。
尚希在州,甚有惠政,複引瀵水,立堤防,開稻田數千頃,民賴其利。
開皇十年卒官,時年五十七。
谥曰平。
子旻嗣,後改封丹水縣公,官至安定郡丞。
長孫平長孫平,字處均,河南洛陽人也。
父儉,周柱國。
平美容儀,有器幹,頗覽書記。
仕周,釋褐衛王侍讀。
時武帝逼于宇文護,謀與衛王誅之,王前後常使平往來通意于帝。
及護伏誅,拜開府、樂部大夫。
宣帝即位,置東京官屬,以平為小司寇,與小宗伯趙芬分掌六府。
高祖龍潛時,與平情好款洽,及為丞相,恩禮彌厚。
尉迥、王謙、司馬消難并稱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為意。
時賀若弼鎮壽陽,恐其懷二心,遣平馳驿往代之。
弼果不從,平麾壯士執弼,送于京師。
開皇三年,征拜度支尚書。
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闾巷,以備兇年,各曰義倉。
因上書曰:“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勸農重谷,先王令軌。
古者三年耕而馀一年之積,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雖水旱為災,而民無菜色,皆由勸導有方,蓄積先備者也。
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廪,普加赈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
然經國之道,義資遠算,請勒諸州刺史、縣令,以勸農積谷為務。
“上深嘉納。
自是州裡豐衍,民多賴焉。
後數載,轉工部尚書,名為稱職。
時有人告大都督邴紹非毀朝廷為愦愦者,上怒,将斬之。
平進谏曰:“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
臣不勝至願,願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
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邴紹之言,不應聞奏,陛下又複誅之,臣恐百代之後,有虧聖德。
”上于是赦紹。
因敕群臣,诽謗之罪,勿複以聞。
其後突厥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相攻,各遣使請授。
上使平持節宣谕,令其和解,賜缣三百匹,良馬一匹而遣之。
平至突厥所,為陳利害,遂各解兵。
可汗贈平馬二百匹。
及還,平進所得馬,上盡以賜之。
未幾,遇譴,以尚書檢校汴州事。
歲馀,除汴州刺史。
其後曆許、貝二州,俱有善政。
鄴都俗薄,舊号難治,前後刺史多不稱職。
朝廷以平所在善稱,轉相州刺史。
甚有能名。
在州數年,會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戲,畫衣裳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
俄而念平鎮淮南時事,進位大将軍,拜太常卿,判吏部尚書事。
仁壽中卒官。
谥曰康。
子師孝,性輕狡好利,數犯法。
上以其不克負荷,遣使吊平國官。
師孝後為渤海郡主簿,屬大業之季,政教陵遲,師孝恣行貪濁,一郡苦之。
後為王世充所害。
元軍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陽人也。
祖琛,魏恆、朔二州刺史。
父翌,尚書左仆射。
晖須眉如畫,進止可觀,頗好學,涉獵書記。
少得美名于京下,周太祖見而禮之,命與諸子遊處,每同席共硯,情契甚厚。
弱冠,召補相府中兵參軍,尋遷武伯下大夫。
于時突厥屢為寇患,朝廷将結和親,令晖赍錦彩十萬,使于突厥。
晖說以利害,申國厚禮,可汗大悅
尚希出謂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視不安,将有他計。
吾不去,将及于難。
”遂夜中從捷徑而遁。
遲明,迥方覺,分數十騎自驿路追之,不及,遂歸京師。
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
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鎮潼關。
尋授司會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書,進爵為公。
歲馀,出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
尚希時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罷侯置守,漢、魏及晉,邦邑屢改。
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裡,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
具僚以衆,資費日多;吏卒人倍,租調歲減。
清幹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
今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敢陳管見,伏聽裁處。
” 帝覽而嘉之,于是遂罷天下諸郡。
尋拜瀛州刺史,未之官,奉诏巡省淮南。
還除兵部尚書。
俄轉禮部尚書,授上儀同。
尚希性弘厚,兼以學業自通,甚有雅望,為朝廷所重。
上時每旦臨朝,日側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憂勤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
願陛下舉大綱,責成宰輔,繁碎之務,非人主所宜親也。
”上歡然曰:“公愛我者。
”尚希素有足疾,上謂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養病,屈公卧治之。
”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領本州宗團骠騎。
尚希在州,甚有惠政,複引瀵水,立堤防,開稻田數千頃,民賴其利。
開皇十年卒官,時年五十七。
谥曰平。
子旻嗣,後改封丹水縣公,官至安定郡丞。
長孫平長孫平,字處均,河南洛陽人也。
父儉,周柱國。
平美容儀,有器幹,頗覽書記。
仕周,釋褐衛王侍讀。
時武帝逼于宇文護,謀與衛王誅之,王前後常使平往來通意于帝。
及護伏誅,拜開府、樂部大夫。
宣帝即位,置東京官屬,以平為小司寇,與小宗伯趙芬分掌六府。
高祖龍潛時,與平情好款洽,及為丞相,恩禮彌厚。
尉迥、王謙、司馬消難并稱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為意。
時賀若弼鎮壽陽,恐其懷二心,遣平馳驿往代之。
弼果不從,平麾壯士執弼,送于京師。
開皇三年,征拜度支尚書。
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闾巷,以備兇年,各曰義倉。
因上書曰:“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勸農重谷,先王令軌。
古者三年耕而馀一年之積,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雖水旱為災,而民無菜色,皆由勸導有方,蓄積先備者也。
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廪,普加赈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
然經國之道,義資遠算,請勒諸州刺史、縣令,以勸農積谷為務。
“上深嘉納。
自是州裡豐衍,民多賴焉。
後數載,轉工部尚書,名為稱職。
時有人告大都督邴紹非毀朝廷為愦愦者,上怒,将斬之。
平進谏曰:“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
臣不勝至願,願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
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邴紹之言,不應聞奏,陛下又複誅之,臣恐百代之後,有虧聖德。
”上于是赦紹。
因敕群臣,诽謗之罪,勿複以聞。
其後突厥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相攻,各遣使請授。
上使平持節宣谕,令其和解,賜缣三百匹,良馬一匹而遣之。
平至突厥所,為陳利害,遂各解兵。
可汗贈平馬二百匹。
及還,平進所得馬,上盡以賜之。
未幾,遇譴,以尚書檢校汴州事。
歲馀,除汴州刺史。
其後曆許、貝二州,俱有善政。
鄴都俗薄,舊号難治,前後刺史多不稱職。
朝廷以平所在善稱,轉相州刺史。
甚有能名。
在州數年,會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戲,畫衣裳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
俄而念平鎮淮南時事,進位大将軍,拜太常卿,判吏部尚書事。
仁壽中卒官。
谥曰康。
子師孝,性輕狡好利,數犯法。
上以其不克負荷,遣使吊平國官。
師孝後為渤海郡主簿,屬大業之季,政教陵遲,師孝恣行貪濁,一郡苦之。
後為王世充所害。
元軍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陽人也。
祖琛,魏恆、朔二州刺史。
父翌,尚書左仆射。
晖須眉如畫,進止可觀,頗好學,涉獵書記。
少得美名于京下,周太祖見而禮之,命與諸子遊處,每同席共硯,情契甚厚。
弱冠,召補相府中兵參軍,尋遷武伯下大夫。
于時突厥屢為寇患,朝廷将結和親,令晖赍錦彩十萬,使于突厥。
晖說以利害,申國厚禮,可汗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