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列傳第五 梁士彥子剛 梁默
關燈
小
中
大
以婦弟趙什柱為随府長史。
什柱先與慶則愛妾通,恐事彰,乃宣言曰:“慶則不欲此行。
”遂聞于上。
先是,朝臣出征,上皆宴别,禮賜遣之。
及慶則南讨辭上,上色不悅,慶則由是怏怏不得志。
暨平賢,至潭州臨桂鎮,慶則觀眺山川形勢,曰:“此誠險固,加以足糧,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
”遂使什柱馳詣京奏事,觀上顔色。
什柱至京,因告慶則謀反。
上案驗之,慶則于是伏誅。
拜什柱為柱國。
慶則子孝仁,幼豪俠任氣,起家拜儀同,領晉王親信。
坐父事除名。
炀帝嗣位,以籓邸之舊,授候衛長史,兼領金谷監,監禁苑。
有巧思,頗稱旨。
九年,伐遼,授都水丞,充使監運,頗有功。
然性奢華,以駱駝負函盛水養魚而自給。
十一年,或告孝仁謀圖不軌,遂誅之。
其弟澄道,東宮通事舍人,坐除名。
元胄元胄,河南洛陽人也,魏昭成帝之六代孫。
祖順,魏濮陽王。
父雄,武陵王。
胄少英果,多武藝,美須眉,有不可犯之色。
周齊王憲見而壯之,引緻左右,數從征伐。
官至大将軍。
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顧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恆宿卧内。
及為丞相,每典軍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衛。
周趙王招知高祖将遷周鼎,乃要高祖就第。
趙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從,唯楊弘與胄兄弟坐于戶側。
趙王謂其二子員、貫曰:“汝當進瓜,我因刺殺之。
”及酒酣,趙王欲生變,以佩刀子刺瓜,連啖高祖,将為不利。
胄進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趙王诃之曰:“我與丞相言,汝何為者!”叱之使卻。
胄瞋目憤氣,扣刀入衛。
趙王問其姓名,胄以實對。
趙王曰:“汝非昔事齊王者乎?誠壯士也!”因賜之酒,曰:“吾豈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趙王僞吐,将入後閤,胄恐其為變,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
趙王稱喉幹,命胄就廚取飲,胄不動。
會滕王逌後至,高祖降階迎之,胄與高祖耳語曰:“事勢大異,可速去。
”高祖猶不悟,謂曰:“彼無兵馬,複何能為?”胄曰:“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胄不辭死,死何益耶?” 高祖複入坐。
胄聞屋後有被甲聲,遽請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
趙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戶,王不得出。
高祖及門,胄自後而至。
趙王恨不時發,彈指出血。
及誅趙王,賞賜不可勝計。
高祖受禅,進位上柱國,封武陵郡公,邑三千戶。
拜左衛将軍,尋遷右衛大将軍。
高祖從容曰:“保護朕躬,成此基業,元胄功也。
”後數載,出為豫州刺史,曆亳、淅二州刺史。
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靈州總管,北夷甚憚焉。
後複征為右衛大将軍,親顧益密。
嘗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時胄下直,上令馳召之。
及胄見,上謂曰:“公與外人登高,未若就朕勝也。
”賜宴極歡。
晉王廣每緻禮焉。
房陵王之廢也,胄豫其謀。
上正窮治東宮事,左衛大将軍元旻苦谏,楊素乃谮之。
上大怒,執旻于仗。
胄時當下直,不去,因奏曰:“臣不下直者,為防元旻耳。
”複以此言激怒上,上遂誅旻,賜胄帛千匹。
蜀王秀之得罪,胄坐與交通,除名。
炀帝即位,不得調。
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嶺南,将軍丘和亦以罪廢。
胄與和有舊,因數從之遊。
胄嘗酒酣謂和曰:“上官政壯士也,今徙嶺表,得無大事乎?” 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
”和明日奏之,胄竟坐死。
于是征政為骁衛将軍,拜和代州刺史。
史臣曰:昔韓信愆垓下之期,則項王不滅;英布無淮南之舉,則漢道未隆。
以二子之勳庸,鹹憤怨而菹戮,況乃無古人之殊績,而懷悖逆之心者乎!梁士彥、宇文忻皆一時之壯士也,遭雲雷之會,并以勇略成名,遂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報者倦矣,施者未厭,将生厲階,求逞其欲,及茲颠墜,自取之也。
王誼、元諧、王世積、虞慶則、元胄,或契闊艱厄,或綢缪恩舊,将安将樂,漸見遺忘,内懷怏怏,矜伐不已。
雖時主之刻薄,亦言語以速禍乎?然高祖佐命元功,鮮有終其天命,配享清廟,寂寞無聞。
斯蓋草創帝圖,事出權道,本異同心,故久而逾薄。
其牽牛蹊田,雖則有罪,奪之非道,能無怨乎?皆深文巧诋,緻之刑辟,高祖沉猜之心,固已甚矣。
求其餘慶,不亦難哉!
什柱先與慶則愛妾通,恐事彰,乃宣言曰:“慶則不欲此行。
”遂聞于上。
先是,朝臣出征,上皆宴别,禮賜遣之。
及慶則南讨辭上,上色不悅,慶則由是怏怏不得志。
暨平賢,至潭州臨桂鎮,慶則觀眺山川形勢,曰:“此誠險固,加以足糧,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
”遂使什柱馳詣京奏事,觀上顔色。
什柱至京,因告慶則謀反。
上案驗之,慶則于是伏誅。
拜什柱為柱國。
慶則子孝仁,幼豪俠任氣,起家拜儀同,領晉王親信。
坐父事除名。
炀帝嗣位,以籓邸之舊,授候衛長史,兼領金谷監,監禁苑。
有巧思,頗稱旨。
九年,伐遼,授都水丞,充使監運,頗有功。
然性奢華,以駱駝負函盛水養魚而自給。
十一年,或告孝仁謀圖不軌,遂誅之。
其弟澄道,東宮通事舍人,坐除名。
元胄元胄,河南洛陽人也,魏昭成帝之六代孫。
祖順,魏濮陽王。
父雄,武陵王。
胄少英果,多武藝,美須眉,有不可犯之色。
周齊王憲見而壯之,引緻左右,數從征伐。
官至大将軍。
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顧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恆宿卧内。
及為丞相,每典軍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衛。
周趙王招知高祖将遷周鼎,乃要高祖就第。
趙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從,唯楊弘與胄兄弟坐于戶側。
趙王謂其二子員、貫曰:“汝當進瓜,我因刺殺之。
”及酒酣,趙王欲生變,以佩刀子刺瓜,連啖高祖,将為不利。
胄進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趙王诃之曰:“我與丞相言,汝何為者!”叱之使卻。
胄瞋目憤氣,扣刀入衛。
趙王問其姓名,胄以實對。
趙王曰:“汝非昔事齊王者乎?誠壯士也!”因賜之酒,曰:“吾豈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趙王僞吐,将入後閤,胄恐其為變,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
趙王稱喉幹,命胄就廚取飲,胄不動。
會滕王逌後至,高祖降階迎之,胄與高祖耳語曰:“事勢大異,可速去。
”高祖猶不悟,謂曰:“彼無兵馬,複何能為?”胄曰:“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胄不辭死,死何益耶?” 高祖複入坐。
胄聞屋後有被甲聲,遽請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
趙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戶,王不得出。
高祖及門,胄自後而至。
趙王恨不時發,彈指出血。
及誅趙王,賞賜不可勝計。
高祖受禅,進位上柱國,封武陵郡公,邑三千戶。
拜左衛将軍,尋遷右衛大将軍。
高祖從容曰:“保護朕躬,成此基業,元胄功也。
”後數載,出為豫州刺史,曆亳、淅二州刺史。
時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靈州總管,北夷甚憚焉。
後複征為右衛大将軍,親顧益密。
嘗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時胄下直,上令馳召之。
及胄見,上謂曰:“公與外人登高,未若就朕勝也。
”賜宴極歡。
晉王廣每緻禮焉。
房陵王之廢也,胄豫其謀。
上正窮治東宮事,左衛大将軍元旻苦谏,楊素乃谮之。
上大怒,執旻于仗。
胄時當下直,不去,因奏曰:“臣不下直者,為防元旻耳。
”複以此言激怒上,上遂誅旻,賜胄帛千匹。
蜀王秀之得罪,胄坐與交通,除名。
炀帝即位,不得調。
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坐事徙嶺南,将軍丘和亦以罪廢。
胄與和有舊,因數從之遊。
胄嘗酒酣謂和曰:“上官政壯士也,今徙嶺表,得無大事乎?” 因自拊腹曰:“若是公者,不徒然矣。
”和明日奏之,胄竟坐死。
于是征政為骁衛将軍,拜和代州刺史。
史臣曰:昔韓信愆垓下之期,則項王不滅;英布無淮南之舉,則漢道未隆。
以二子之勳庸,鹹憤怨而菹戮,況乃無古人之殊績,而懷悖逆之心者乎!梁士彥、宇文忻皆一時之壯士也,遭雲雷之會,并以勇略成名,遂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報者倦矣,施者未厭,将生厲階,求逞其欲,及茲颠墜,自取之也。
王誼、元諧、王世積、虞慶則、元胄,或契闊艱厄,或綢缪恩舊,将安将樂,漸見遺忘,内懷怏怏,矜伐不已。
雖時主之刻薄,亦言語以速禍乎?然高祖佐命元功,鮮有終其天命,配享清廟,寂寞無聞。
斯蓋草創帝圖,事出權道,本異同心,故久而逾薄。
其牽牛蹊田,雖則有罪,奪之非道,能無怨乎?皆深文巧诋,緻之刑辟,高祖沉猜之心,固已甚矣。
求其餘慶,不亦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