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志第十 音樂下

關燈
十六枚,此皆懸八之義也。

    懸鐘磬法,每虡準之,懸八用七,不取近周之法懸七也。

     又參用《儀禮》及《尚書大傳》,為宮懸陳布之法。

    北方北向,應鐘起西,磬次之,黃鐘次之,鐘次之,大呂次之,皆東陳。

    一建鼓在其東,東鼓。

    東方西向,太簇起北,磬次之,夾鐘次之,鐘次之,姑洗次之,皆南陳。

    一建鼓在其南,東鼓。

     南方北向,中呂起東,鐘次之,蕤賓次之,磬次之,林鐘次之,皆西陳。

    一建鼓在其西,西鼓。

    西方東向,夷則起南,鐘次之,南呂次之,磬次之,無射次之,皆北陳。

    一建鼓在其北,西鼓。

    其大射,則撤北面而加钲鼓。

    祭天用雷鼓、雷鼗,祭地用靈鼓、靈鼗,宗廟用路鼓、路鼗。

    各兩設在懸内。

     又準《儀禮》,宮懸四面設镈鐘十二虡,各依辰位。

    又甲、丙、庚、壬位,各設鐘一虡,乙、丁、辛、癸位,各陳磬一虡。

    共為二十虡。

    其宗廟殿庭郊丘社并同。

     樹建鼓于四隅,以象二十四氣。

    依月為均,四箱同作,蓋取毛傳《詩》雲“四懸皆同”之義。

    古者镈鐘據《儀禮》擊為節檢,而無合曲之義。

    又大射有二镈,皆亂擊焉,乃無成曲之理。

    依後周以十二镈相生擊之,聲韻克諧。

    每镈鐘、建鼓各一人。

      每鐘、磬簨虡各一人,歌二人,執節一人,琴、瑟、筝、築各一人。

    每鐘虡,竽、笙、箫、笛、埙、篪各一人。

    懸内柷、敔各一人,柷在東,吾在西。

    二舞各八佾。

     樂人皆平巾帻、绛褠衣。

    樂器并采《周官》,參之梁代,擇用其尤善者。

    其簨虡皆金五博山,飾以崇牙,樹羽旒蘇。

    其樂器應漆者,天地之神皆硃漆,宗廟及殿庭則五色漆畫。

    晉、宋故事,箱别各有柷、敔,既同時戛之,今則不用。

     又《周官·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奏太簇,歌應鐘,舞《鹹池》,以祭地祇。

    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

    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

    奏夷則,歌小呂,舞《大護》,以享先妣。

      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

    ”此乃周制,立二王三恪,通己為六代之樂。

    至四時祭祀,則分而用之。

    以六樂配十二調,一代之樂,則用二調矣。

    隋去六代之樂,又無四望、先妣之祭,今既與古祭法有别,乃以神祗位次分樂配焉。

    奏黃鐘,歌大呂,以祀圓丘。

    黃鐘所以宣六氣也,耀魄天神,最為尊極,故奏黃鐘以祀之。

    奏太簇,歌應鐘,以祭方澤。

    太簇所以贊陽出滞,昆侖厚載之重,故奏太簇以祀之。

    奏姑洗,歌南呂,以祀五郊、神州。

    姑洗所以滌潔百物,五郊神州,天地之次,故奏姑洗以祀之。

    奏蕤賓,歌函鐘,以祭宗廟。

    蕤賓所以安靜神人,祖宗有國之本,故奏蕤賓以祀之。

    奏夷則,歌小呂,以祭社稷、先農。

    夷則所以詠歌九谷,貴在秋成,故奏夷則以祀之。

    奏無射,歌夾鐘,以祭巡狩方嶽。

    無射所以示人軌物,觀風望秩,故奏無射以祀之。

    同用文武二舞。

    其圓丘降神六變,方澤降神八變,宗廟禘祫降神九變,皆用《昭夏》。

    其餘祭享皆一變。

    又《周禮》,王出,奏《王夏》,屍出,奏《肆夏》。

    叔孫通法,迎神奏《嘉至》。

    今亦随事立名。

    皇帝入出,皆奏《皇夏》。

    群官入出,皆奏《肆夏》。

    食舉上壽,奏《需夏》。

    迎、送神,奏《昭夏》。

    薦獻郊廟,奏《誠夏》。

    宴飨殿上,奏登歌。

    并文舞武舞,合為八曲。

    古有宮、商、角、徵、羽五引,梁以三朝元會奏之。

    今改為五音,其聲悉依宮商,不使差越。

    唯迎氣于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謂“孟春其音角”是也。

    通前為十三曲。

    并内宮所奏《天高》、《地厚》二曲,于房中奏之,合十五曲。

      其登歌法,準《禮·效特牲》“歌者在上,匏竹在下。

    ”《大戴》雲:“清廟之歌,懸一磬而尚拊搏。

    ”又在漢代,獨登歌者,不以絲竹亂人聲。

    近代以來,有登歌五人,别升于上,絲竹一部,進處階前。

    此蓋《尚書》“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之義也。

    梁武《樂論》以為登歌者頌祖宗功業,檢《禮記》乃非元日所奏。

    若三朝大慶,百辟俱陳,升工籍殿,以詠祖考,君臣相對,便須涕洟。

     以此說非通,還以嘉慶用之。

    後周登歌,備鐘、磬、琴、瑟,階上設笙、管。

    今遂因之。

    合于《儀禮》荷瑟升歌,及笙入,立于階下,間歌合樂,是燕飲之事矣。

    登歌法,十有四人,鐘東磬西,工各一人,琴、瑟、筝、築各一人,并歌者三人,執節七人,并坐階上。

    笙、竽、箫、笛、埙、篪各一人,并立階下。

    悉進賢冠,绛公服。

    斟酌古今,參而用之。

    祀神宴會通行之。

    若有大祀臨軒,陳于階壇之上。

    若冊拜王公,設宮懸,不用登歌。

    釋奠則唯用登歌,而不設懸。

     古者人君食,皆用當月之調,以取時律之聲。

    使不失五常之性,調暢四體,令得時氣之和。

    故鮑鄴上言,天子食飲,必順四時,有食舉樂,所以順天地,養神明,可作十二月均,感天和氣。

    此則殿庭月調之義也。

    祭祀既已分樂,臨軒朝會,并用當月之律。

    正月懸太簇之均,乃至十二月懸大呂之均,欲感君人情性,允協陰陽之序也。

     又文舞六十四人,并黑介帻,冠進賢冠,绛紗連裳,内單,皁褾、領、衤巽、裾、革帶,烏皮履。

    十六人執鸑。

    十六人執O。

    十六人執旄。

    十六人執羽,左手皆執籥。

    二人執纛,引前,在舞人數外,衣冠同舞人。

    武舞六十四人,并服武弁,硃褠衣,革帶,烏皮履。

    左執硃幹,右執大戚,依硃幹玉戚之文。

    二人執旌,居前,二人執鼗,二人執铎。

    金錞二,四人輿,二人作。

    二人執铙次之。

    二人執相,在左,二人執雅,在右,各工一人作。

    自旌以下來引,并在舞人數外,衣冠同舞人。

    《周官》所謂“以金錞和鼓,金镯節鼓,金铙止鼓,金铎通鼓”也。

    又依《樂記》象德拟功,初來就位,總幹而山立,思君道之難也。

    發揚蹈厲,威而不殘也。

    舞亂皆坐,四海鹹安也。

    武,始而受命,再成而定山東,三成而平蜀道,四成而北狄是通,五成而江南是拓,六成複綴,以闡太平。

    高祖曰:“不須象功德,直象事可也。

    ”然竟用之。

    近代舞出入皆作樂,謂之階步,鹹用《肆夏》。

    今亦依定,即《周官》所謂樂出入奏鐘鼓也。

    又魏、晉故事,有《矛俞》、《弩俞》及硃儒導引。

    今據《尚書》直雲幹羽,《禮》文稱羽籥幹戚。

    今文舞執羽籥,武舞執幹戚,其《矛俞》、《弩俞》等,蓋漢高祖自漢中歸,巴、俞之兵,執仗而舞也。

    既非正典,悉罷不用。

     十四年三月,樂定。

    秘書監、奇章縣公牛弘,秘書丞、北绛郡公姚察,通直散騎常侍、虞部侍郎許善心,兼内史舍人虞世基,儀同三司、東宮學士饒陽伯劉臻等奏曰:“臣聞蒉桴土鼓,由來斯尚,雷出地奮,著自《易經》。

    邃古帝王,經邦馭物,揖讓而臨天下者,祀樂之謂也。

    秦焚經典,樂書亡缺,爰至漢興,始加鸠采,祖述增廣,緝成朝憲。

    魏、晉相承,更加論讨,沿革之宜,備于故實。

    永嘉之後,九服崩離,燕、石、苻、姚,遁據華土。

    此其戎乎,何必伊川之上,吾其左衽,無複微管之功。

    前言往式,于斯而盡。

    金陵建社,朝士南奔,帝則皇規,粲然更備,與内原隔絕,三百年于茲矣。

    伏惟明聖膺期,會昌在運。

    今南征所獲梁、陳樂人,及晉、宋旗章,宛然俱至。

    曩代所不服者,今悉服之,前朝所未得者,今悉得之。

     化洽功成,于是乎在。

    臣等伏奉明诏,詳定雅樂,博訪知音,旁求儒彥,研校是非,定其去就,取為一代正樂,具在本司。

    ”于是并撰歌辭三十首,诏并令施用,見行者皆停之。

    其人間音樂,流僻日久,棄其舊體者,并加禁約,務存其本。

     先是高祖遣内史侍郎李元操、直内史省盧思道等,列清廟歌辭十二曲。

    令齊樂人曹妙達于太樂教習,以代周歌。

    其初迎神七言,象《元基曲》,獻奠登歌六言,象《傾杯曲》,送神禮畢五言,象《行天曲》。

    至是弘等但改其聲,合于鐘律,而辭經敕定,不敢易之。

    至仁壽元年,炀帝初為皇太子,從飨于太廟,聞而非之。

    乃上言曰:“清廟歌辭,文多浮麗,不足以述宣功德,請更議定。

    ”于是制诏吏部尚書、奇章公弘,開府儀同三司、領太子洗馬柳顧言,秘書丞、攝太常少卿許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禮部侍郎蔡徵等,更詳故實,創制雅樂歌辭。

    其祠圓丘,皇帝入,至版位定,奏《昭夏》之樂,以降天神。

    升壇,奏《皇夏》之樂。

    受玉帛,登歌,奏《昭夏》之樂。

    皇帝降南陛,詣罍洗,洗爵訖,升壇,并奏《皇夏》。

    初升壇,俎入,奏《昭夏》之樂。

    皇帝初獻,奏《諴夏》之樂。

    皇帝既獻,作文舞之舞。

    皇帝飲福酒,作《需夏》之樂。

    皇帝反爵于坫,還本位,奏《皇夏》之樂。

    武舞出,作《肆夏》之樂。

    送神作《昭夏》之樂。

    就燎位,還大次,并奏《皇夏》。

     圜丘:降神,奏《昭夏》辭:肅祭典,協良辰。

    具嘉薦,俟皇臻。

    禮方成,樂已變。

    感靈心,回天眷。

    辟華阙,下乾宮。

    乘精氣,禦祥風。

    望爟火,通田燭。

    膺介圭,受瑄玉。

    神之臨,慶陰陽。

    煙衢洞,宸路深。

    善既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