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志第九 音樂中
關燈
小
中
大
至,氣氤氲。
其七神化遠,人靈協。
寒暑調,風雨變。
披泥檢,受圖諜。
圖諜啟,期運昌。
分四序,綴三光。
延寶祚,眇無疆。
其八惟皇道,升平日。
河水清,海不溢。
雲幹呂,風入律。
驅黔首,入仁壽。
與天高,并地厚。
其九刑以厝,頌聲揚。
皇情邈,眷汾襄。
岱山高,配林壯。
亭亭聳,雲雲望。
旗葳蕤,駕骙骙。
刊金阙,奠玉龜。
其十文舞将作,先設階步辭:我後降德,肇峻皇基。
搖鈴大号,振铎命期。
雲行雨洽,天臨地持。
茫茫區宇,萬代一時。
文來武肅,成定于茲。
象容則舞,歌德言詩。
锵锵金石,列列匏絲。
鳳儀龍至,樂我雍熙。
文舞辭:皇天有命,歸我大齊。
受茲華玉,爰錫玄珪。
奄家環海,實子蒸黎。
圖開寶匣,檢封芝泥。
無思不順,自東徂西。
教南暨朔,罔敢或攜。
比日之明,如天之大。
神化斯洽,率土無外。
眇眇舟車,華戎畢會。
祠我春秋,服我冠帶。
儀協震象,樂均天籁。
蹈武在庭,其容藹藹。
武舞将作,先設階步辭:大齊統曆,天鑒孔昭。
金人降泛,火鳳來巢。
眇均虞德,幹戚降苗。
夙沙攻主,歸我軒朝。
禮符揖讓,樂契《鹹》《韶》。
蹈揚惟序,律度時調。
武舞辭:天眷橫流,宅心玄聖。
祖功宗德,重光襲映。
我皇恭己,誕膺靈命。
宇外斯燭,域中鹹鏡。
悠悠率土,時惟保定。
微微動植,莫違其性。
仁豐庶物,施洽群生。
海甯洛變,契此休明。
雅宣茂烈,頌紀英聲。
铿皇鐘鼓,掩抑箫笙。
歌之不足,舞以禮成。
铄矣王度,緬邁千齡。
皇帝入,鐘鼓奏《皇夏》辭:禮終三爵,樂奏九成。
允也天子,穹壤和平。
載色載笑,反寝宴息。
一人有祉,百神奉職。
鼓吹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
第一,漢《硃鹭》改名《水德謝》,言魏謝齊興也。
第二,漢《思悲翁》改名《出山東》,言神武帝戰廣阿,創大業,破爾硃兆也。
第三,漢《艾如張》改名《戰韓陵》,言神武滅四胡,定京洛,遠近賓服也。
第四,漢《上之回》改名《殄關隴》,言神武遣侯莫陳悅誅賀拔嶽,定關、隴,平河外,漠北款,秦中附也。
第五,漢《擁離》改名《滅山胡》,言神武屠劉蠡升,高車懷殊俗,蠕蠕來向化也。
第六,漢《戰城南》改名《立武定》,言神武立魏主,天下既安,而能遷于鄴也。
第七,漢《巫山高》改名《戰芒山》,言神武斬周十萬之衆,其軍将脫身走免也。
第八,漢《上陵》改名《擒蕭明》,言梁遣兄子貞陽侯來寇彭、宋,文襄帝遣太尉、清河王嶽,一戰擒殄,俘馘萬計也。
第九,漢《将進酒》改名《破侯景》,言文襄遣清河王嶽摧殄侯景,克複河南也。
第十,漢《君馬黃》改名《定汝颍》,言文襄遣清河王嶽,擒周大将軍王思政于長葛,汝、颍悉平也。
第十一,漢《芳樹》改名《克淮南》。
言文襄遣清河王嶽,南翦梁國,獲其司徒陸法和,克壽春、合肥、鐘離、淮陰,盡取江北之地也。
第十二,漢《有所思》改名《嗣丕基》,言文宣帝統缵大業也。
第十三,漢《稚子班》改名《聖道洽》,言文宣克隆堂構,無思不服也。
第十四,漢《聖人出》改名《受魏禅》,言文宣應天順人也。
第十五,漢《上邪》改名《平瀚海》,言蠕蠕盡部落入寇武州之塞,而文宣命将出征,平殄北荒,滅其國也。
第十六,漢《臨高台》改名《服江南》,言文宣道洽無外,梁主蕭繹來附化也。
第十七,漢《遠如期》改名《刑罰中》,言孝昭帝舉直措枉,獄訟無怨也。
第十八,漢《石留行》改名《遠夷至》,言時主化沾海外,西夷諸國,遣使朝貢也。
第十九,漢《務成》改名《嘉瑞臻》,言時主應期,河清龍見,符瑞總至也。
第二十,漢《玄雲》改名《成禮樂》,言時主功成化洽,制禮作樂也。
古又有《黃雀》、《釣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議定其名,被于鼓吹。
諸州鎮戍,各給鼓吹樂,多少各以大小等級為差。
諸王為州,皆給赤鼓、赤角,皇子則增給吳鼓、長鳴角,上州刺史皆給青鼓、青角,中州已下及諸鎮戍,皆給黑鼓、黑角。
樂器皆有衣,并同鼓色。
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
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
至河清以後,傳習尤盛。
後主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
于是繁手淫聲,争新哀怨。
故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之徒,至有封王開府者,遂服簪纓而為伶人之事。
後主亦自能度曲,親執樂器,悅玩無倦,倚弦而歌。
别采新聲,為《無愁曲》,音韻窈窕,極于哀思,使胡兒閹官之輩,齊唱和之,曲終樂阕,莫不殒涕。
雖行幸道路,或時馬上奏之,樂往哀來,竟以亡國。
周太祖迎魏武入關,樂聲皆阙。
恭帝元年,平荊州,大獲梁氏樂器,以屬有司。
及建六官,乃诏曰:“六樂尚矣,其聲歌之節,舞蹈之容,寂寥已絕,不可得而詳也。
但方行古人之事,可不本于茲乎?自宜依準,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
” 于是有司詳定:郊廟祀五帝日月星辰,用黃帝樂,歌大呂,舞《雲門》。
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珝,用唐堯樂,歌應鐘,舞《大鹹》。
祀四望,飨諸侯,用虞舜樂,歌南呂,舞《大韶》。
祀四類,幸辟雍,用夏禹樂,歌函鐘,舞《大夏》。
祭山川,用殷湯樂,歌小呂,舞《大護》。
享宗廟,用周武王樂,歌夾鐘,舞《大武》。
皇帝出入,奏《皇夏》。
賓出入,奏《肆夏》。
牲出入,奏《昭夏》。
蕃國客出入,奏《納夏》。
有功臣出入,奏《章夏》。
皇後進羞,奏《深夏》。
宗室會聚,奏《族夏》。
上酒宴樂,奏《陔夏》。
諸侯相見,奏《骜夏》。
皇帝大射,歌《驺虞》,諸侯歌《狸首》,大夫歌《采蘋》,士歌《采蘩》。
雖著其文,竟未之行也。
及闵帝受禅,居位日淺。
明帝踐阼,雖革魏氏之樂,而未臻雅正。
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
南北郊、雩壇、太廟、禘祫、俱用六舞。
南郊則《大夏》降神,《大護》獻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北郊則《大護》降神,《大夏》獻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雩壇以《大武》降神,《正德》獻熟,次作《大夏》、《大護》、《武德》、《山雲之舞》。
太廟祫帝,則《大武》降神,《山雲》獻熟,次作《正德》、《大夏》、《大護》、《武德之舞》。
時享太廟,以《山雲》降神,《大夏》獻熟,次作《武德之舞》。
拜社,以《大護》降神,《大武》獻熟,次作《正德之舞》。
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護》獻熟。
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護》獻熟。
建德二年十月甲辰,六代樂成,奏于崇信殿。
群臣鹹觀。
其宮懸,依梁三十六架。
朝會則皇帝出入,奏《皇夏》。
皇太子出入,奏《肆夏》。
王公出入,奏《骜夏》。
五等諸侯正日獻玉帛,奏《納夏》。
宴族人,奏《族夏》。
大會至尊執爵,奏登歌十八曲。
食舉,奏《深夏》,舞六代《大廈》、《大護》、《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于是正定雅音,為郊廟樂。
創造鐘律,頗得其宜。
宣帝嗣位,郊廟皆循用之,無所改作。
今采其辭雲。
員丘歌辭:降神,奏《昭夏》:重陽禋祀大報天,丙午封壇肅且圜。
孤竹之管雲和弦,神光未下風肅然。
王城七裡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
連珠合璧重光來,天策暫轉鈎陳開。
皇帝将入門,奏《皇夏》:旌回外壝,跸靜郊門。
千乘按辔,萬騎雲屯。
藉茅無咎,掃地惟尊。
揖讓展禮,衡璜節步。
星漢就列,風雲相顧。
取法于天,降其永祚。
俎入,奏《昭夏》:日至大禮,豐犧上辰。
牲牢修牧,繭栗毛純。
俎豆斯立,陶匏以陳。
大報反命,居陽兆日。
六變鼓鐘,三和琴瑟。
俎奇豆偶,惟誠惟質。
奠玉帛,奏《昭夏》:員玉已奠,蒼币斯陳。
瑞形成象,璧氣含春。
禮從天數,智總員神。
為祈為祀,至敬鹹遵。
皇帝升壇,奏《皇夏》:七星是仰,八陛有憑。
就陽之位,如日之升。
思虔肅肅,施敬繩繩。
祝史陳信,玄象斯格。
惟類之典,惟靈之澤。
幽顯對揚,人神咫尺。
皇帝初獻,作《雲門》之舞:獻以誠,郁以清。
山罍舉,沈齊傾。
惟尚飨,洽皇情。
降景福,通神明。
皇帝初獻配帝,作《雲門》之舞:長丘遠
其七神化遠,人靈協。
寒暑調,風雨變。
披泥檢,受圖諜。
圖諜啟,期運昌。
分四序,綴三光。
延寶祚,眇無疆。
其八惟皇道,升平日。
河水清,海不溢。
雲幹呂,風入律。
驅黔首,入仁壽。
與天高,并地厚。
其九刑以厝,頌聲揚。
皇情邈,眷汾襄。
岱山高,配林壯。
亭亭聳,雲雲望。
旗葳蕤,駕骙骙。
刊金阙,奠玉龜。
其十文舞将作,先設階步辭:我後降德,肇峻皇基。
搖鈴大号,振铎命期。
雲行雨洽,天臨地持。
茫茫區宇,萬代一時。
文來武肅,成定于茲。
象容則舞,歌德言詩。
锵锵金石,列列匏絲。
鳳儀龍至,樂我雍熙。
文舞辭:皇天有命,歸我大齊。
受茲華玉,爰錫玄珪。
奄家環海,實子蒸黎。
圖開寶匣,檢封芝泥。
無思不順,自東徂西。
教南暨朔,罔敢或攜。
比日之明,如天之大。
神化斯洽,率土無外。
眇眇舟車,華戎畢會。
祠我春秋,服我冠帶。
儀協震象,樂均天籁。
蹈武在庭,其容藹藹。
武舞将作,先設階步辭:大齊統曆,天鑒孔昭。
金人降泛,火鳳來巢。
眇均虞德,幹戚降苗。
夙沙攻主,歸我軒朝。
禮符揖讓,樂契《鹹》《韶》。
蹈揚惟序,律度時調。
武舞辭:天眷橫流,宅心玄聖。
祖功宗德,重光襲映。
我皇恭己,誕膺靈命。
宇外斯燭,域中鹹鏡。
悠悠率土,時惟保定。
微微動植,莫違其性。
仁豐庶物,施洽群生。
海甯洛變,契此休明。
雅宣茂烈,頌紀英聲。
铿皇鐘鼓,掩抑箫笙。
歌之不足,舞以禮成。
铄矣王度,緬邁千齡。
皇帝入,鐘鼓奏《皇夏》辭:禮終三爵,樂奏九成。
允也天子,穹壤和平。
載色載笑,反寝宴息。
一人有祉,百神奉職。
鼓吹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
第一,漢《硃鹭》改名《水德謝》,言魏謝齊興也。
第二,漢《思悲翁》改名《出山東》,言神武帝戰廣阿,創大業,破爾硃兆也。
第三,漢《艾如張》改名《戰韓陵》,言神武滅四胡,定京洛,遠近賓服也。
第四,漢《上之回》改名《殄關隴》,言神武遣侯莫陳悅誅賀拔嶽,定關、隴,平河外,漠北款,秦中附也。
第五,漢《擁離》改名《滅山胡》,言神武屠劉蠡升,高車懷殊俗,蠕蠕來向化也。
第六,漢《戰城南》改名《立武定》,言神武立魏主,天下既安,而能遷于鄴也。
第七,漢《巫山高》改名《戰芒山》,言神武斬周十萬之衆,其軍将脫身走免也。
第八,漢《上陵》改名《擒蕭明》,言梁遣兄子貞陽侯來寇彭、宋,文襄帝遣太尉、清河王嶽,一戰擒殄,俘馘萬計也。
第九,漢《将進酒》改名《破侯景》,言文襄遣清河王嶽摧殄侯景,克複河南也。
第十,漢《君馬黃》改名《定汝颍》,言文襄遣清河王嶽,擒周大将軍王思政于長葛,汝、颍悉平也。
第十一,漢《芳樹》改名《克淮南》。
言文襄遣清河王嶽,南翦梁國,獲其司徒陸法和,克壽春、合肥、鐘離、淮陰,盡取江北之地也。
第十二,漢《有所思》改名《嗣丕基》,言文宣帝統缵大業也。
第十三,漢《稚子班》改名《聖道洽》,言文宣克隆堂構,無思不服也。
第十四,漢《聖人出》改名《受魏禅》,言文宣應天順人也。
第十五,漢《上邪》改名《平瀚海》,言蠕蠕盡部落入寇武州之塞,而文宣命将出征,平殄北荒,滅其國也。
第十六,漢《臨高台》改名《服江南》,言文宣道洽無外,梁主蕭繹來附化也。
第十七,漢《遠如期》改名《刑罰中》,言孝昭帝舉直措枉,獄訟無怨也。
第十八,漢《石留行》改名《遠夷至》,言時主化沾海外,西夷諸國,遣使朝貢也。
第十九,漢《務成》改名《嘉瑞臻》,言時主應期,河清龍見,符瑞總至也。
第二十,漢《玄雲》改名《成禮樂》,言時主功成化洽,制禮作樂也。
古又有《黃雀》、《釣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議定其名,被于鼓吹。
諸州鎮戍,各給鼓吹樂,多少各以大小等級為差。
諸王為州,皆給赤鼓、赤角,皇子則增給吳鼓、長鳴角,上州刺史皆給青鼓、青角,中州已下及諸鎮戍,皆給黑鼓、黑角。
樂器皆有衣,并同鼓色。
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
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
至河清以後,傳習尤盛。
後主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
于是繁手淫聲,争新哀怨。
故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之徒,至有封王開府者,遂服簪纓而為伶人之事。
後主亦自能度曲,親執樂器,悅玩無倦,倚弦而歌。
别采新聲,為《無愁曲》,音韻窈窕,極于哀思,使胡兒閹官之輩,齊唱和之,曲終樂阕,莫不殒涕。
雖行幸道路,或時馬上奏之,樂往哀來,竟以亡國。
周太祖迎魏武入關,樂聲皆阙。
恭帝元年,平荊州,大獲梁氏樂器,以屬有司。
及建六官,乃诏曰:“六樂尚矣,其聲歌之節,舞蹈之容,寂寥已絕,不可得而詳也。
但方行古人之事,可不本于茲乎?自宜依準,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
” 于是有司詳定:郊廟祀五帝日月星辰,用黃帝樂,歌大呂,舞《雲門》。
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珝,用唐堯樂,歌應鐘,舞《大鹹》。
祀四望,飨諸侯,用虞舜樂,歌南呂,舞《大韶》。
祀四類,幸辟雍,用夏禹樂,歌函鐘,舞《大夏》。
祭山川,用殷湯樂,歌小呂,舞《大護》。
享宗廟,用周武王樂,歌夾鐘,舞《大武》。
皇帝出入,奏《皇夏》。
賓出入,奏《肆夏》。
牲出入,奏《昭夏》。
蕃國客出入,奏《納夏》。
有功臣出入,奏《章夏》。
皇後進羞,奏《深夏》。
宗室會聚,奏《族夏》。
上酒宴樂,奏《陔夏》。
諸侯相見,奏《骜夏》。
皇帝大射,歌《驺虞》,諸侯歌《狸首》,大夫歌《采蘋》,士歌《采蘩》。
雖著其文,竟未之行也。
及闵帝受禅,居位日淺。
明帝踐阼,雖革魏氏之樂,而未臻雅正。
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
南北郊、雩壇、太廟、禘祫、俱用六舞。
南郊則《大夏》降神,《大護》獻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北郊則《大護》降神,《大夏》獻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雩壇以《大武》降神,《正德》獻熟,次作《大夏》、《大護》、《武德》、《山雲之舞》。
太廟祫帝,則《大武》降神,《山雲》獻熟,次作《正德》、《大夏》、《大護》、《武德之舞》。
時享太廟,以《山雲》降神,《大夏》獻熟,次作《武德之舞》。
拜社,以《大護》降神,《大武》獻熟,次作《正德之舞》。
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護》獻熟。
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護》獻熟。
建德二年十月甲辰,六代樂成,奏于崇信殿。
群臣鹹觀。
其宮懸,依梁三十六架。
朝會則皇帝出入,奏《皇夏》。
皇太子出入,奏《肆夏》。
王公出入,奏《骜夏》。
五等諸侯正日獻玉帛,奏《納夏》。
宴族人,奏《族夏》。
大會至尊執爵,奏登歌十八曲。
食舉,奏《深夏》,舞六代《大廈》、《大護》、《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
于是正定雅音,為郊廟樂。
創造鐘律,頗得其宜。
宣帝嗣位,郊廟皆循用之,無所改作。
今采其辭雲。
員丘歌辭:降神,奏《昭夏》:重陽禋祀大報天,丙午封壇肅且圜。
孤竹之管雲和弦,神光未下風肅然。
王城七裡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
連珠合璧重光來,天策暫轉鈎陳開。
皇帝将入門,奏《皇夏》:旌回外壝,跸靜郊門。
千乘按辔,萬騎雲屯。
藉茅無咎,掃地惟尊。
揖讓展禮,衡璜節步。
星漢就列,風雲相顧。
取法于天,降其永祚。
俎入,奏《昭夏》:日至大禮,豐犧上辰。
牲牢修牧,繭栗毛純。
俎豆斯立,陶匏以陳。
大報反命,居陽兆日。
六變鼓鐘,三和琴瑟。
俎奇豆偶,惟誠惟質。
奠玉帛,奏《昭夏》:員玉已奠,蒼币斯陳。
瑞形成象,璧氣含春。
禮從天數,智總員神。
為祈為祀,至敬鹹遵。
皇帝升壇,奏《皇夏》:七星是仰,八陛有憑。
就陽之位,如日之升。
思虔肅肅,施敬繩繩。
祝史陳信,玄象斯格。
惟類之典,惟靈之澤。
幽顯對揚,人神咫尺。
皇帝初獻,作《雲門》之舞:獻以誠,郁以清。
山罍舉,沈齊傾。
惟尚飨,洽皇情。
降景福,通神明。
皇帝初獻配帝,作《雲門》之舞:長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