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志第八 音樂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昏主恣淫慝》,言東昏政亂,武帝起義,平九江、姑熟,大破硃雀,伐罪吊人也。
第九,漢曲《将進酒》改為《石首局》,言義師平京城,仍廢昏,定大事也。
第十,漢曲《有所思》改為《期運集》,言武帝應箓受禅,德盛化遠也。
十一,漢曲《芳樹》改為《于穆》,言大梁闡運,君臣和樂,休祚方遠也。
十二,漢曲《上邪》改為《惟大梁》,言梁德廣運,仁化洽也。
天監七年,将有事太廟。
诏曰“《禮》雲‘齋日不樂’,今親奉始出宮,振作鼓吹。
外可詳議。
”八座丞郎參議,請與駕始出,鼓吹從而不作,還宮如常儀。
帝從之,遂以定制。
初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謠雲:“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
”識者言,白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
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謠言。
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弦管。
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輪》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又有法樂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設無遮大會則為之。
陳初,武帝诏求宋、齊故事。
太常卿周弘讓奏曰:“齊氏承宋,鹹用元徽舊式,宗祀朝飨,奏樂俱同,唯北郊之禮,頗有增益。
皇帝入壝門。
奏《永至》;飲福酒,奏《嘉胙》;太尉亞獻,奏《凱容》;埋牲,奏《隸幽》;帝還便殿,奏《休成》;衆官并出,奏《肅成》。
此乃元徽所阙,永明六年之所加也。
唯送神之樂,宋孝建二年秋《起居注》雲‘奏《肆夏》’,永明中,改奏《昭夏》。
”帝遂依之。
是時并用梁樂,唯改七室舞辭,今列之雲。
皇祖步兵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于赫皇祖,宮牆高嶷。
邁彼厥初,成茲峻極。
缦樂簡簡,閟寝翼翼。
裸飨若存,惟靈靡測。
皇祖正員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昭哉上德,浚彼洪源。
道光前訓,慶流後昆。
神猷緬邈,清廟斯存。
以享以祀,惟祖惟尊。
皇祖懷安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選辰崇飨,飾禮嚴敬。
靡愛牲牢,兼馨粢盛。
明明列祖,龍光遠映。
肇我王風,形斯舞詠。
皇高祖安成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道遙積慶,德遠昌基。
永言祖武,緻享從思。
九章停列,八舞回墀。
靈其降止,百福來綏。
皇曾祖太常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肇迹帝基,義标鴻篆。
恭惟載德,瓊源方闡。
享薦三清,筵陳四琏。
增我堂構,式敷帝典。
皇祖景皇帝神室奏《景德凱容舞》辭:皇祖執德,長發其祥。
顯仁藏用,懷道韬光。
甯斯閟寝,合此蕭芗。
永昭贻厥,還符翦商。
皇考高祖武皇帝神室奏《武德舞》辭:烝哉聖祖,撫運升離。
道周經緯,功格玄祗。
方軒邁扈,比舜陵妫。
緝熙是詠,欽明在斯。
雲雷遘屯,圖南共舉。
大定揚越,震威衡楚。
四奧宅心,九疇還叙。
景星出翼,非雲入呂。
德暢容辭,慶昭羽綴。
于穆清廟,載揚徽烈。
嘉玉既陳,豐盛斯潔。
是将是享,鴻猷無絕。
天嘉元年,文帝始定圓丘、明堂及宗廟樂。
都官尚書到仲舉權奏:“衆官入出,皆奏《肅成》。
牲入出,奏《引犧》。
上毛血,奏《嘉薦》。
迎送神,奏《昭夏》。
皇帝入壇,奏《永至》。
皇帝升陛,奏登歌。
皇帝初獻及太尉亞獻、光祿勳終獻,并奏《宣烈》。
皇帝飲福酒,奏《嘉胙》;就燎位,奏《昭遠》;還便殿,奏《休成》。
至太建元年,定三朝之樂,采梁故事:第一,奏《相和》五引,各随王月,則先奏其鐘。
唯衆官入,奏《俊雅》,林鐘作,太簇參應之,取其臣道也。
鼓吹作。
皇帝出閣,奏《皇雅》,黃鐘作,太簇、夾鐘、姑洗、大呂皆應之。
鼓吹作。
皇太子入至十字陛,奏《胤雅》,太簇作,南呂參應之,取其二月少陽也。
皇帝延王公登,奏《寅雅》,夷則作,夾鐘應之,取其月法也。
皇帝入甯變服,奏《皇雅》,黃鐘作,林鐘參應之。
鼓吹作。
皇帝出甯及升座,皆奏《皇雅》,并如變服之作。
上壽酒,奏《介雅》,太簇作,南呂參應之,取其陽氣盛長,萬物輻湊也。
食舉,奏《需雅》,蕤賓作,大呂參應之,取火主于禮,所謂“食我以禮”也。
撤馔,奏《雍雅》,無射作,中呂參應之,取其津潤已竭也。
武舞奏《大壯》,夷則作,夾鐘參應之,七月金始王,取其堅斷也。
鼓吹引而去來。
文舞奏《大觀》,姑洗作,應鐘參應之,三月萬物必榮,取其布惠者也。
鼓吹引而去來。
衆官出,奏《俊雅》,蕤賓作,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太簇參應之。
鼓吹作。
皇帝起,奏《皇雅》,黃鐘作,林鐘、夷則、南呂、無射參應之。
鼓吹作。
祠用宋曲,宴準梁樂,蓋取人神不雜也。
制曰:“可。
” 五年,诏尚書左丞劉平、儀曹郎張崖定南北郊及明堂儀注。
改天嘉中所用齊樂,盡以韶為名。
工就位定,協律校尉舉麾,太樂令跪贊雲:“奏《懋韶》之樂。
”降神,奏《通韶》;牲入出,奏《潔韶》;帝入壇及還便殿,奏《穆韶》。
帝初再拜,舞《七德》,工執幹楯,曲終複綴。
出就懸東,繼舞《九序》,工執羽籥。
獻爵于天神及太祖之座,奏登歌。
帝飲福酒,奏《嘉韶》;就望燎,奏《報韶》。
至六年十一月,侍中尚書左仆射、建昌侯徐陵,儀曹郎中沈罕奏來年元會儀注,稱舍人蔡景曆奉敕,先會一日,太樂展宮懸、高纟亘、五案于殿庭。
客入,奏《相和》五引。
帝出,黃門侍郎舉麾于殿上,掌故應之,舉于階下,奏《康韶》之樂。
诏延王公登,奏《變韶》。
奉珪璧訖,初引下殿,奏亦如之。
帝興,入便殿,奏《穆韶》。
更衣又出,奏亦如之。
帝舉酒,奏《綏韶》。
進膳,奏《侑韶》。
帝禦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
其鼓吹雜伎,取晉、宋之舊,微更附益。
舊元會有黃龍變、文鹿、師子之類,太建初定制,皆除之。
至是蔡景曆奏,悉複設焉。
其制,鼓吹一部十六人,則箫十三人,笳二人,鼓一人。
東宮一部,降三人,箫減二人,笳減一人。
諸王一部,又降一人,減箫一。
庶姓一部,又降一人,複減箫一。
及後主嗣位,耽荒于酒,視朝之外,多在宴筵。
尤重聲樂,遣宮女習北方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
又于清樂中造《黃鹂留》及《玉樹後庭花》、《金钗兩臂垂》等曲,與幸臣等制其歌詞,绮豔相高,極于輕薄。
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第九,漢曲《将進酒》改為《石首局》,言義師平京城,仍廢昏,定大事也。
第十,漢曲《有所思》改為《期運集》,言武帝應箓受禅,德盛化遠也。
十一,漢曲《芳樹》改為《于穆》,言大梁闡運,君臣和樂,休祚方遠也。
十二,漢曲《上邪》改為《惟大梁》,言梁德廣運,仁化洽也。
天監七年,将有事太廟。
诏曰“《禮》雲‘齋日不樂’,今親奉始出宮,振作鼓吹。
外可詳議。
”八座丞郎參議,請與駕始出,鼓吹從而不作,還宮如常儀。
帝從之,遂以定制。
初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謠雲:“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
”識者言,白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
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謠言。
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弦管。
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輪》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又有法樂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設無遮大會則為之。
陳初,武帝诏求宋、齊故事。
太常卿周弘讓奏曰:“齊氏承宋,鹹用元徽舊式,宗祀朝飨,奏樂俱同,唯北郊之禮,頗有增益。
皇帝入壝門。
奏《永至》;飲福酒,奏《嘉胙》;太尉亞獻,奏《凱容》;埋牲,奏《隸幽》;帝還便殿,奏《休成》;衆官并出,奏《肅成》。
此乃元徽所阙,永明六年之所加也。
唯送神之樂,宋孝建二年秋《起居注》雲‘奏《肆夏》’,永明中,改奏《昭夏》。
”帝遂依之。
是時并用梁樂,唯改七室舞辭,今列之雲。
皇祖步兵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于赫皇祖,宮牆高嶷。
邁彼厥初,成茲峻極。
缦樂簡簡,閟寝翼翼。
裸飨若存,惟靈靡測。
皇祖正員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昭哉上德,浚彼洪源。
道光前訓,慶流後昆。
神猷緬邈,清廟斯存。
以享以祀,惟祖惟尊。
皇祖懷安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選辰崇飨,飾禮嚴敬。
靡愛牲牢,兼馨粢盛。
明明列祖,龍光遠映。
肇我王風,形斯舞詠。
皇高祖安成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道遙積慶,德遠昌基。
永言祖武,緻享從思。
九章停列,八舞回墀。
靈其降止,百福來綏。
皇曾祖太常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肇迹帝基,義标鴻篆。
恭惟載德,瓊源方闡。
享薦三清,筵陳四琏。
增我堂構,式敷帝典。
皇祖景皇帝神室奏《景德凱容舞》辭:皇祖執德,長發其祥。
顯仁藏用,懷道韬光。
甯斯閟寝,合此蕭芗。
永昭贻厥,還符翦商。
皇考高祖武皇帝神室奏《武德舞》辭:烝哉聖祖,撫運升離。
道周經緯,功格玄祗。
方軒邁扈,比舜陵妫。
緝熙是詠,欽明在斯。
雲雷遘屯,圖南共舉。
大定揚越,震威衡楚。
四奧宅心,九疇還叙。
景星出翼,非雲入呂。
德暢容辭,慶昭羽綴。
于穆清廟,載揚徽烈。
嘉玉既陳,豐盛斯潔。
是将是享,鴻猷無絕。
天嘉元年,文帝始定圓丘、明堂及宗廟樂。
都官尚書到仲舉權奏:“衆官入出,皆奏《肅成》。
牲入出,奏《引犧》。
上毛血,奏《嘉薦》。
迎送神,奏《昭夏》。
皇帝入壇,奏《永至》。
皇帝升陛,奏登歌。
皇帝初獻及太尉亞獻、光祿勳終獻,并奏《宣烈》。
皇帝飲福酒,奏《嘉胙》;就燎位,奏《昭遠》;還便殿,奏《休成》。
至太建元年,定三朝之樂,采梁故事:第一,奏《相和》五引,各随王月,則先奏其鐘。
唯衆官入,奏《俊雅》,林鐘作,太簇參應之,取其臣道也。
鼓吹作。
皇帝出閣,奏《皇雅》,黃鐘作,太簇、夾鐘、姑洗、大呂皆應之。
鼓吹作。
皇太子入至十字陛,奏《胤雅》,太簇作,南呂參應之,取其二月少陽也。
皇帝延王公登,奏《寅雅》,夷則作,夾鐘應之,取其月法也。
皇帝入甯變服,奏《皇雅》,黃鐘作,林鐘參應之。
鼓吹作。
皇帝出甯及升座,皆奏《皇雅》,并如變服之作。
上壽酒,奏《介雅》,太簇作,南呂參應之,取其陽氣盛長,萬物輻湊也。
食舉,奏《需雅》,蕤賓作,大呂參應之,取火主于禮,所謂“食我以禮”也。
撤馔,奏《雍雅》,無射作,中呂參應之,取其津潤已竭也。
武舞奏《大壯》,夷則作,夾鐘參應之,七月金始王,取其堅斷也。
鼓吹引而去來。
文舞奏《大觀》,姑洗作,應鐘參應之,三月萬物必榮,取其布惠者也。
鼓吹引而去來。
衆官出,奏《俊雅》,蕤賓作,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太簇參應之。
鼓吹作。
皇帝起,奏《皇雅》,黃鐘作,林鐘、夷則、南呂、無射參應之。
鼓吹作。
祠用宋曲,宴準梁樂,蓋取人神不雜也。
制曰:“可。
” 五年,诏尚書左丞劉平、儀曹郎張崖定南北郊及明堂儀注。
改天嘉中所用齊樂,盡以韶為名。
工就位定,協律校尉舉麾,太樂令跪贊雲:“奏《懋韶》之樂。
”降神,奏《通韶》;牲入出,奏《潔韶》;帝入壇及還便殿,奏《穆韶》。
帝初再拜,舞《七德》,工執幹楯,曲終複綴。
出就懸東,繼舞《九序》,工執羽籥。
獻爵于天神及太祖之座,奏登歌。
帝飲福酒,奏《嘉韶》;就望燎,奏《報韶》。
至六年十一月,侍中尚書左仆射、建昌侯徐陵,儀曹郎中沈罕奏來年元會儀注,稱舍人蔡景曆奉敕,先會一日,太樂展宮懸、高纟亘、五案于殿庭。
客入,奏《相和》五引。
帝出,黃門侍郎舉麾于殿上,掌故應之,舉于階下,奏《康韶》之樂。
诏延王公登,奏《變韶》。
奉珪璧訖,初引下殿,奏亦如之。
帝興,入便殿,奏《穆韶》。
更衣又出,奏亦如之。
帝舉酒,奏《綏韶》。
進膳,奏《侑韶》。
帝禦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
其鼓吹雜伎,取晉、宋之舊,微更附益。
舊元會有黃龍變、文鹿、師子之類,太建初定制,皆除之。
至是蔡景曆奏,悉複設焉。
其制,鼓吹一部十六人,則箫十三人,笳二人,鼓一人。
東宮一部,降三人,箫減二人,笳減一人。
諸王一部,又降一人,減箫一。
庶姓一部,又降一人,複減箫一。
及後主嗣位,耽荒于酒,視朝之外,多在宴筵。
尤重聲樂,遣宮女習北方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
又于清樂中造《黃鹂留》及《玉樹後庭花》、《金钗兩臂垂》等曲,與幸臣等制其歌詞,绮豔相高,極于輕薄。
男女唱和,其音甚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