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志第六 禮儀六
關燈
小
中
大
梁制,乘輿郊天、祀地、禮明堂、祠宗廟、元會臨軒,則黑介帻,通天冠平冕,俗所謂平天冠者也。
其制,玄表,硃綠裡,廣七寸,長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
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前圓而後方。
垂白玉珠,十有二旒,其長齊肩。
以組為纓,各如其绶色,傍垂黈纩,珫珠以玉瑱。
其衣,皁上绛下,前三幅,後四幅。
衣畫而裳繡。
衣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彜,畫以為缋。
裳則藻、粉、米、黼黻,以為繡。
凡十二章。
素帶,廣四寸,硃裡,以硃繡裨飾其側。
中衣以绛緣領袖。
赤皮為韠,蓋古之“X也。
绛袴襪,赤舄。
佩白玉,垂硃黃大绶,黃赤缥绀四采,革帶,帶劍,绲帶以組為之,如绶色。
黃金辟邪首為帶鐍,而飾以白玉珠。
又有通天冠,高九寸,前加金博山、述,黑介帻,绛紗袍,皁緣中衣,黑舄,是為朝服。
元正賀畢,還儲更衣,出所服也。
其釋奠先聖,則皁紗袍,绛緣中衣,绛袴襪,黑舄。
臨軒亦服衮冕,未加元服,則空頂介帻。
拜陵則箋布單衣,介帻。
又有五梁進賢冠、遠遊、平上帻武冠。
單衣,黑介帻,宴會則服之。
單衣、白帢,以代古之疑衰、皮弁為吊服,為群臣舉哀臨喪則服之。
天監三年,何佟之議:“公卿以下祭服,裡有中衣,即今之中單也。
案後漢《輿服志》明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乘輿服,從歐陽說;公卿以下服,從大小夏侯說。
祭服,绛緣領袖為中衣,绛袴襪,示其赤心奉神。
今中衣绛緣,足有所明,無俟于袴。
既非聖法,謂不可施。
”遂依議除之。
四年,有司言:平天冠等一百五條,自齊以來,随故而毀,未詳所送。
何佟之議:“《禮》‘祭服敝則焚之’。
”于是并燒除之,其珠玉以付中署。
七年,周舍議:“诏旨以王者衮服,宜畫鳳皇,以示差降。
按《禮》:‘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
’鄭玄所言皇,則是畫鳳皇羽也。
又按《禮》所稱雜服,皆以衣定名,猶如衮冕,則是衮衣而冕。
明有虞言皇者,是衣名,非冕,明矣。
畫鳳之旨,事實灼然。
”制:“可。
”又王僧崇雲:“今祭服,三公衣身畫獸,其腰及袖,又有青獸,形與獸同,義應是蜼,即宗彜也。
兩袖各有禽鳥,形類鸾鳳,似是華蟲。
今畫宗彜,即是周禮。
但鄭玄雲:‘蜼,?禺屬,昂鼻長尾。
’是獸之輕小者,謂宜不得同獸。
尋冕服無鳳,應改為雉。
又裳有圓花,于禮無礙,疑是畫師加葩L耳。
藻米黼黻,并乖古制,今請改正,并去圓花。
”帝曰:“古文日月星辰,此以一辰攝三物也。
山龍華蟲,又以一山攝三物也。
藻火粉米,又以一藻攝三物也。
是為九章。
今衮服畫龍,則宜應畫鳳明矣。
孔安國雲:‘華者,花也。
’則為花非疑。
若一向畫雉,差降之文,複将安寄?鄭義是所未允。
”又帝曰:“《禮》:‘王者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又雲:‘莞席之安,而蒲越稿稭之用。
’斯皆至敬無文,貴誠重質。
今郊用陶匏,與古不異,而大裘蒲稭,獨不複存,其于質敬,恐有未盡。
且一獻為質,其劍佩之飾及公卿所著冕服,可共詳定。
” 五經博士陸玮等并雲:“祭天猶存掃地之質,而服章獨取黼黻為文,于義不可。
今南郊神座,皆用嵒席,此獨莞類,未盡質素之理。
宜以稿稭為下藉,蒲越為上席。
又《司服》雲:‘王祀昊天,服大裘’,明諸臣禮不得同。
自魏以來,皆用衮服,今請依古,更制大裘。
”制:“可。
”玮等又尋大裘之制,唯鄭玄注《司服》雲“大裘,羔裘也”,既無所出,未可為據。
案六冕之服,皆玄上纁下。
今宜以玄缯為之。
其制式如裘,其裳以纁,皆無文繡。
冕則無旒。
诏:“可”。
又乘輿宴會,服單衣,黑介帻。
舊三日九日小會,初出乘金辂服之。
八年,帝改去還皆乘辇,服白紗帽。
九年,司馬筠等參議:“《禮記·玉藻》雲:‘諸侯玄冕以祭,裨冕以朝。
’《雜記》又雲:‘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
’今之尚書,上異公侯,下非卿士,止有朝衣,本無冕服。
但既預齋祭,不容同在于朝,宜依太常及博士諸齋官例,著皁衣,绛襈,中單,竹葉冠。
若不親奉,則不須入廟。
”帝從之。
十一年,尚書參議:“按《禮》,跣襪,事由燕坐,履不宜陳尊者之側。
今則極敬之所,莫不皆跣。
清廟崇嚴,既絕恆禮,凡有履行者,應皆跣襪。
”诏:“可。
” 陳永定元年,武帝即位,徐陵白:“所定乘輿禦服,皆采梁之舊制。
”又以為“冕旒,後漢用白玉珠,晉過江,服章多阙,遂用珊瑚雜珠,飾以翡翠”。
侍中顧和奏:“今不能備玉珠,可用白〔。
”從之。
蕭驕子雲:“白〔,蚌珠是也。
”帝曰:“形制依此。
今天下初定,務從節儉。
應用繡、織成者,并可彩畫,金色宜塗,珠玉之飾,任用蚌也。
”至天嘉初,悉改易之,定令具依天監舊事,然亦往往改革。
今不同者,皆随事于注言之;不言者,蓋無所改制雲。
皇太子,金玺龜鈕,硃绶,三百二十首朝服,遠遊冠,金博山,佩瑜玉翠緌,垂組,硃衣,绛紗袍,皁緣白紗中衣,白曲領,帶鹿盧劍,火珠首,素革帶,玉鈎燮,獸頭鞶囊。
其大小會、祠廟、朔望、五日還朝,皆朝服,常還上宮則硃服。
若釋奠,則遠遊冠,玄朝服,绛緣中單,绛袴襪,玄舄。
講,則著介帻。
又有三梁進賢冠。
其侍祀則平冕九旒,衮衣九章,白紗绛緣中單,绛缯韠,赤舄,绛靺。
若加元服,則中舍執冕從。
皇太子舊有五時朝服,自天監之後則硃服。
在上省則烏帽,永福省則白帽雲。
諸王,金玺龜鈕,纁硃绶,一百六十首朝服,遠遊冠,介帻,硃衣,绛紗袍,皁緣中衣,素帶,黑舄。
佩山玄玉,垂組,大帶,獸頭鞶,腰劍。
若加餘官,則服其加官之服。
開國公,金章龜鈕,玄硃绶,一百四十首朝服,紗硃衣,進賢三梁冠,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
開國公、伯,金章龜鈕,青硃绶,一百二十首朝服,紗硃衣,進賢三梁冠,佩水蒼玉,善頭鞶,腰劍。
開國子、男,金章龜鈕,青绶,一百首朝服,紗硃衣,進賢三梁冠,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
縣、鄉、亭、關内、關中及名号侯,金印龜鈕,紫绶,朝服,進賢二梁冠,獸頭鞶,腰劍。
關内、關中及名号侯則珪鈕。
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绶,朝服,進賢二梁冠,獸頭鞶,腰劍。
諸王嗣子,金印珪鈕,紫绶,八十首朝服,進賢二梁冠,佩山玄玉,獸頭鞶,腰劍。
開國公、侯嗣子,銀印珪鈕,青绶,八十首朝服,進賢二梁冠,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朝服,進賢三梁冠,佩山玄玉,獸頭鞶,腰劍。
《陳令》加有相國丞相,服制同。
大司馬、大将軍、太尉、諸位從公者,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朝服,武冠,佩山玄玉,獸頭鞶,腰劍。
直将軍則不帶劍。
凡公及位從公、言以将軍及以左右光祿、開府儀同者,各随本位号。
其文則曰“某位号儀同之章”。
五等諸侯,助祭郊廟,皆平冕九旒,青玉為珠,有前無後。
各以其绶色為組纓,旁垂黈纩。
衣,玄上纁下,畫山龍已下九章,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
錄尚書無章绶品秩,悉以餘官總司其任,服則餘官之服,猶執笏紫荷。
其在都坐,則東面最上。
尚書令、仆射、尚書,銅印墨绶,朝服,納言帻、進賢冠,佩水蒼玉,尚書則無印绶腰劍,紫荷,執笏。
陳尚書令、仆射,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獸頭鞶。
尚書無印绶及鞶。
餘并同梁。
侍中散騎常侍、通直常侍、員外常侍,朝服,武冠貂蟬,侍中左插,常侍右插。
皆腰劍,佩水蒼玉。
其員外常侍不給佩舊至尊朝會登殿,侍中常侍夾禦,禦下輿,則扶左右。
侍中骖乘,則不帶劍。
中書監、令、秘書監,銅印墨绶,朝服,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腰劍,獸頭鞶。
陳制,銀章龜鈕,青绶,八十首,獸頭鞶,腰劍。
餘同梁。
左、右光祿大夫,皆與加金章紫绶同。
其但加金紫者,謂之金紫光祿,但加銀青者,謂之光祿大夫。
《陳令》有特進,進賢二梁冠,朝服,佩水蒼玉,腰劍《梁令》不載。
光祿、太中、中散大夫,太常、光祿、弘訓太仆、太仆、廷尉、宗正、大鴻胪、大司農、少府、大匠諸卿,丹陽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銀章龜鈕,青绶,獸頭鞶,朝服,進賢冠二梁,佩水蒼玉。
卿大夫助祭,則冠平,冕五旒,黑玉為珠,有前無後。
各以其绶采為組纓,旁垂黈纩。
衣,玄上纁下,畫華蟲七章,皆佩五采大佩,赤舄,絇履。
陳宮卿改雲慈訓,餘皆同梁。
又有太舟卿,服章同。
骠騎、車騎、衛将軍、中軍、冠軍、輔國将軍、四方中郎将,金章紫绶,中郎将則青绶。
朝服,武冠,佩水蒼玉。
《陳令》:鎮、衛、骠騎、車騎、中軍、中衛、中撫軍、中權、四征、四鎮、四安、四翊、四平将軍,金章獸鈕。
其冠軍、四方中郎将,金章豹鈕,并紫绶,八十首,獸頭鞶,朝服,武冠,佩水蒼玉。
自中軍已下諸将軍及冠軍、四方中郎将,并官不給佩。
領、護軍,中領、護軍,五營校尉,銀印青绶,朝服,武冠,佩水蒼玉,獸頭鞶。
其屯騎,夾禦日,假給佩,餘校不給。
《陳令》:領、護,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
中領、護,銀章龜鈕,青绶,八十首。
其五營校尉,銀印珪鈕,青绶,八十首。
官不給佩。
餘并同梁。
弘訓衛尉,衛尉,陳宮卿雲慈訓,服同諸卿,但武冠。
司隸校尉,陳無官服左右衛、骁騎、遊擊、前、左、右、後軍将軍,龍骧、甯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武威、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等将軍,積弩、積射、強弩将軍,監軍,銀章青绶,朝服,武冠,佩水蒼玉,獸頭珪。
骁、遊已下,并不給佩。
骁、遊夾侍日,假給。
《陳令》:左、右衛,銀章龜
其制,玄表,硃綠裡,廣七寸,長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
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前圓而後方。
垂白玉珠,十有二旒,其長齊肩。
以組為纓,各如其绶色,傍垂黈纩,珫珠以玉瑱。
其衣,皁上绛下,前三幅,後四幅。
衣畫而裳繡。
衣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彜,畫以為缋。
裳則藻、粉、米、黼黻,以為繡。
凡十二章。
素帶,廣四寸,硃裡,以硃繡裨飾其側。
中衣以绛緣領袖。
赤皮為韠,蓋古之“X也。
绛袴襪,赤舄。
佩白玉,垂硃黃大绶,黃赤缥绀四采,革帶,帶劍,绲帶以組為之,如绶色。
黃金辟邪首為帶鐍,而飾以白玉珠。
又有通天冠,高九寸,前加金博山、述,黑介帻,绛紗袍,皁緣中衣,黑舄,是為朝服。
元正賀畢,還儲更衣,出所服也。
其釋奠先聖,則皁紗袍,绛緣中衣,绛袴襪,黑舄。
臨軒亦服衮冕,未加元服,則空頂介帻。
拜陵則箋布單衣,介帻。
又有五梁進賢冠、遠遊、平上帻武冠。
單衣,黑介帻,宴會則服之。
單衣、白帢,以代古之疑衰、皮弁為吊服,為群臣舉哀臨喪則服之。
天監三年,何佟之議:“公卿以下祭服,裡有中衣,即今之中單也。
案後漢《輿服志》明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乘輿服,從歐陽說;公卿以下服,從大小夏侯說。
祭服,绛緣領袖為中衣,绛袴襪,示其赤心奉神。
今中衣绛緣,足有所明,無俟于袴。
既非聖法,謂不可施。
”遂依議除之。
四年,有司言:平天冠等一百五條,自齊以來,随故而毀,未詳所送。
何佟之議:“《禮》‘祭服敝則焚之’。
”于是并燒除之,其珠玉以付中署。
七年,周舍議:“诏旨以王者衮服,宜畫鳳皇,以示差降。
按《禮》:‘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
’鄭玄所言皇,則是畫鳳皇羽也。
又按《禮》所稱雜服,皆以衣定名,猶如衮冕,則是衮衣而冕。
明有虞言皇者,是衣名,非冕,明矣。
畫鳳之旨,事實灼然。
”制:“可。
”又王僧崇雲:“今祭服,三公衣身畫獸,其腰及袖,又有青獸,形與獸同,義應是蜼,即宗彜也。
兩袖各有禽鳥,形類鸾鳳,似是華蟲。
今畫宗彜,即是周禮。
但鄭玄雲:‘蜼,?禺屬,昂鼻長尾。
’是獸之輕小者,謂宜不得同獸。
尋冕服無鳳,應改為雉。
又裳有圓花,于禮無礙,疑是畫師加葩L耳。
藻米黼黻,并乖古制,今請改正,并去圓花。
”帝曰:“古文日月星辰,此以一辰攝三物也。
山龍華蟲,又以一山攝三物也。
藻火粉米,又以一藻攝三物也。
是為九章。
今衮服畫龍,則宜應畫鳳明矣。
孔安國雲:‘華者,花也。
’則為花非疑。
若一向畫雉,差降之文,複将安寄?鄭義是所未允。
”又帝曰:“《禮》:‘王者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又雲:‘莞席之安,而蒲越稿稭之用。
’斯皆至敬無文,貴誠重質。
今郊用陶匏,與古不異,而大裘蒲稭,獨不複存,其于質敬,恐有未盡。
且一獻為質,其劍佩之飾及公卿所著冕服,可共詳定。
” 五經博士陸玮等并雲:“祭天猶存掃地之質,而服章獨取黼黻為文,于義不可。
今南郊神座,皆用嵒席,此獨莞類,未盡質素之理。
宜以稿稭為下藉,蒲越為上席。
又《司服》雲:‘王祀昊天,服大裘’,明諸臣禮不得同。
自魏以來,皆用衮服,今請依古,更制大裘。
”制:“可。
”玮等又尋大裘之制,唯鄭玄注《司服》雲“大裘,羔裘也”,既無所出,未可為據。
案六冕之服,皆玄上纁下。
今宜以玄缯為之。
其制式如裘,其裳以纁,皆無文繡。
冕則無旒。
诏:“可”。
又乘輿宴會,服單衣,黑介帻。
舊三日九日小會,初出乘金辂服之。
八年,帝改去還皆乘辇,服白紗帽。
九年,司馬筠等參議:“《禮記·玉藻》雲:‘諸侯玄冕以祭,裨冕以朝。
’《雜記》又雲:‘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
’今之尚書,上異公侯,下非卿士,止有朝衣,本無冕服。
但既預齋祭,不容同在于朝,宜依太常及博士諸齋官例,著皁衣,绛襈,中單,竹葉冠。
若不親奉,則不須入廟。
”帝從之。
十一年,尚書參議:“按《禮》,跣襪,事由燕坐,履不宜陳尊者之側。
今則極敬之所,莫不皆跣。
清廟崇嚴,既絕恆禮,凡有履行者,應皆跣襪。
”诏:“可。
” 陳永定元年,武帝即位,徐陵白:“所定乘輿禦服,皆采梁之舊制。
”又以為“冕旒,後漢用白玉珠,晉過江,服章多阙,遂用珊瑚雜珠,飾以翡翠”。
侍中顧和奏:“今不能備玉珠,可用白〔。
”從之。
蕭驕子雲:“白〔,蚌珠是也。
”帝曰:“形制依此。
今天下初定,務從節儉。
應用繡、織成者,并可彩畫,金色宜塗,珠玉之飾,任用蚌也。
”至天嘉初,悉改易之,定令具依天監舊事,然亦往往改革。
今不同者,皆随事于注言之;不言者,蓋無所改制雲。
皇太子,金玺龜鈕,硃绶,三百二十首朝服,遠遊冠,金博山,佩瑜玉翠緌,垂組,硃衣,绛紗袍,皁緣白紗中衣,白曲領,帶鹿盧劍,火珠首,素革帶,玉鈎燮,獸頭鞶囊。
其大小會、祠廟、朔望、五日還朝,皆朝服,常還上宮則硃服。
若釋奠,則遠遊冠,玄朝服,绛緣中單,绛袴襪,玄舄。
講,則著介帻。
又有三梁進賢冠。
其侍祀則平冕九旒,衮衣九章,白紗绛緣中單,绛缯韠,赤舄,绛靺。
若加元服,則中舍執冕從。
皇太子舊有五時朝服,自天監之後則硃服。
在上省則烏帽,永福省則白帽雲。
諸王,金玺龜鈕,纁硃绶,一百六十首朝服,遠遊冠,介帻,硃衣,绛紗袍,皁緣中衣,素帶,黑舄。
佩山玄玉,垂組,大帶,獸頭鞶,腰劍。
若加餘官,則服其加官之服。
開國公,金章龜鈕,玄硃绶,一百四十首朝服,紗硃衣,進賢三梁冠,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
開國公、伯,金章龜鈕,青硃绶,一百二十首朝服,紗硃衣,進賢三梁冠,佩水蒼玉,善頭鞶,腰劍。
開國子、男,金章龜鈕,青绶,一百首朝服,紗硃衣,進賢三梁冠,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
縣、鄉、亭、關内、關中及名号侯,金印龜鈕,紫绶,朝服,進賢二梁冠,獸頭鞶,腰劍。
關内、關中及名号侯則珪鈕。
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绶,朝服,進賢二梁冠,獸頭鞶,腰劍。
諸王嗣子,金印珪鈕,紫绶,八十首朝服,進賢二梁冠,佩山玄玉,獸頭鞶,腰劍。
開國公、侯嗣子,銀印珪鈕,青绶,八十首朝服,進賢二梁冠,佩水蒼玉,獸頭鞶,腰劍。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朝服,進賢三梁冠,佩山玄玉,獸頭鞶,腰劍。
《陳令》加有相國丞相,服制同。
大司馬、大将軍、太尉、諸位從公者,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朝服,武冠,佩山玄玉,獸頭鞶,腰劍。
直将軍則不帶劍。
凡公及位從公、言以将軍及以左右光祿、開府儀同者,各随本位号。
其文則曰“某位号儀同之章”。
五等諸侯,助祭郊廟,皆平冕九旒,青玉為珠,有前無後。
各以其绶色為組纓,旁垂黈纩。
衣,玄上纁下,畫山龍已下九章,備五采,大佩,赤舄,絇履。
錄尚書無章绶品秩,悉以餘官總司其任,服則餘官之服,猶執笏紫荷。
其在都坐,則東面最上。
尚書令、仆射、尚書,銅印墨绶,朝服,納言帻、進賢冠,佩水蒼玉,尚書則無印绶腰劍,紫荷,執笏。
陳尚書令、仆射,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獸頭鞶。
尚書無印绶及鞶。
餘并同梁。
侍中散騎常侍、通直常侍、員外常侍,朝服,武冠貂蟬,侍中左插,常侍右插。
皆腰劍,佩水蒼玉。
其員外常侍不給佩舊至尊朝會登殿,侍中常侍夾禦,禦下輿,則扶左右。
侍中骖乘,則不帶劍。
中書監、令、秘書監,銅印墨绶,朝服,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腰劍,獸頭鞶。
陳制,銀章龜鈕,青绶,八十首,獸頭鞶,腰劍。
餘同梁。
左、右光祿大夫,皆與加金章紫绶同。
其但加金紫者,謂之金紫光祿,但加銀青者,謂之光祿大夫。
《陳令》有特進,進賢二梁冠,朝服,佩水蒼玉,腰劍《梁令》不載。
光祿、太中、中散大夫,太常、光祿、弘訓太仆、太仆、廷尉、宗正、大鴻胪、大司農、少府、大匠諸卿,丹陽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銀章龜鈕,青绶,獸頭鞶,朝服,進賢冠二梁,佩水蒼玉。
卿大夫助祭,則冠平,冕五旒,黑玉為珠,有前無後。
各以其绶采為組纓,旁垂黈纩。
衣,玄上纁下,畫華蟲七章,皆佩五采大佩,赤舄,絇履。
陳宮卿改雲慈訓,餘皆同梁。
又有太舟卿,服章同。
骠騎、車騎、衛将軍、中軍、冠軍、輔國将軍、四方中郎将,金章紫绶,中郎将則青绶。
朝服,武冠,佩水蒼玉。
《陳令》:鎮、衛、骠騎、車騎、中軍、中衛、中撫軍、中權、四征、四鎮、四安、四翊、四平将軍,金章獸鈕。
其冠軍、四方中郎将,金章豹鈕,并紫绶,八十首,獸頭鞶,朝服,武冠,佩水蒼玉。
自中軍已下諸将軍及冠軍、四方中郎将,并官不給佩。
領、護軍,中領、護軍,五營校尉,銀印青绶,朝服,武冠,佩水蒼玉,獸頭鞶。
其屯騎,夾禦日,假給佩,餘校不給。
《陳令》:領、護,金章龜鈕,紫绶,八十首。
中領、護,銀章龜鈕,青绶,八十首。
其五營校尉,銀印珪鈕,青绶,八十首。
官不給佩。
餘并同梁。
弘訓衛尉,衛尉,陳宮卿雲慈訓,服同諸卿,但武冠。
司隸校尉,陳無官服左右衛、骁騎、遊擊、前、左、右、後軍将軍,龍骧、甯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武威、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等将軍,積弩、積射、強弩将軍,監軍,銀章青绶,朝服,武冠,佩水蒼玉,獸頭珪。
骁、遊已下,并不給佩。
骁、遊夾侍日,假給。
《陳令》:左、右衛,銀章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