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志第二 禮儀二

關燈
《春秋》“龍見而雩”,梁制不為恆祀。

    四月後旱,則祈雨,行七事:一,理冤獄及失職者;二,振鳏寡孤獨者;三,省繇輕賦;四,舉進賢良;五,黜退貪邪;六,命會男女,恤怨曠;七,撤膳羞,弛樂懸而不作。

    天子又降法服。

    七日,乃祈社稷;七日,乃祈山林川澤常興雲雨者;七日,乃祈群廟之主于太廟;七日,乃祈古來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七日,乃大雩,祈上帝,遍祈所有事者。

    大雩禮,立圓壇于南郊之左,高及輪廣四丈,周十二丈,四陛。

    牲用黃牯牛一。

    祈五天帝及五人帝于其上,各依其方,以太祖配,位于青帝之南,五官配食于下。

    七日乃去樂。

    又遍祈社稷山林川澤,就故地處大雩。

    國南除地為墠,舞童六十四人。

    祈百辟卿士于雩壇之左,除地為墠,舞童六十四人,皆袨服,為八列,各執羽翳。

    每列歌《雲漢》詩一章而畢。

    旱而祈澍,則報以太牢,皆有司行事。

    唯雩則不報。

    若郡國縣旱請雨,則五事同時并行:一,理冤獄失職;二,存鳏寡孤獨;三,省徭役;四,進賢良;五,退貪邪。

    守令皆潔齋三日,乃祈社稷。

    七日不雨,更齋祈如初。

    三變仍不雨,複齋祈其界内山林川澤常興雲雨者。

    祈而澍,亦各有報。

    陳氏亦因梁制,祈而澍則報以少牢。

    武帝時,以德皇帝配,文帝時,以武帝配。

    廢帝即位,以文帝配青帝。

     牲用黃牯牛,而以清酒四升洗其首。

    其壇墠配飨歌舞,皆如梁禮。

    天子不親奉,則太宰、太常、光祿行三獻禮。

    其法皆采齊建武二年事也。

    梁、陳制,諸祠官皆給除穢氣藥,先齋一日報之,以取清潔。

    天監九年,有事雩壇。

    武帝以為雨既類陰,而求之正陽,其謬已甚。

    東方既非盛陽,而為生養之始,則雩壇應在東方,祈晴亦宜此地。

    于是遂移于東郊。

    十年,帝又以雩祭燔柴,以火祈水,于理為乖。

    儀曹郎硃異議曰:“案周宣《雲漢》之詩,毛注有瘗埋之文,不見有燔柴之說。

    若以五帝必柴,今明堂又無其事。

    于是停用柴,從坎瘗典。

    十一年,帝曰:“四望之祀,頃來遂絕。

    宜更議複。

    ”硃異議:“鄭衆雲:‘四望謂日月星海。

    ’鄭玄雲:‘謂五嶽四鎮四渎。

    ’尋二鄭之說,互有不同。

    竊以望是不即之名,凡厥遙祭,皆有斯目。

     豈容局于星漢,拘于海渎?請命司天,有關水旱之義,爰有四海名山大川,能興雲緻雨,一皆備祭。

    ”帝從之。

    又揚州主簿顧協又雲:“《禮》‘仲夏大雩’,《春秋》‘龍見而雩’,則雩常祭也,水旱且又禱之,謂宜式備斯典。

    ”太常博士亦從協議。

    祠部郎明岩卿以為:“祈報之祀,已備郊禋,沿革有時,不必同揆。

    ”帝從其議,依舊不改。

    大同五年,又築雩壇于藉田兆内。

    有祈珝,則齋官寄藉田省雲。

     後齊以孟夏龍見而雩,祭太微五精帝于夏郊之東。

    為圓壇,廣四十五尺,高九尺,四面各一陛。

    為三壝外營,相去深淺,并燎壇,一如南郊。

    于其上祈谷實,以顯宗文宣帝配。

    青帝在甲寅之地,赤帝在丙巳之地,黃帝在己未之地,白帝在庚申之地,黑帝在壬亥之地。

    面皆内向,藉以藁稭。

    配帝在青帝之南,小退,藉以莞席,牲以骍。

    其儀同南郊。

    又祈禱者有九焉:一曰雩,二曰南郊,三曰堯廟,四曰孔、顔廟,五曰社稷,六曰五嶽,七曰四渎,八曰滏口,九曰豹祠。

    水旱疠疫,皆有事焉。

    無牲,皆以酒脯棗栗之馔。

    若建午、建未、建申之月不雨,則使三公祈五帝于雩壇。

    禮用玉币,有燎,不設金石之樂,選伎工端潔善讴詠者,使歌《雲漢》詩于壇南。

    自餘同正雩。

    南郊則使三公祈五天帝于郊壇,有燎,座位如雩。

    五人帝各在天帝之左。

    其儀如郊禮。

    堯廟,則遣使祈于平陽。

    孔、顔廟,則遣使祈于國學,如堯廟。

    社稷如正祭。

    五嶽,遣使祈于嶽所。

    四渎如祈五嶽,滏口如祈堯廟,豹祠如祈滏口。

      隋雩壇,國南十三裡啟夏門外道左。

    高一丈,周百二十尺。

    孟夏之月,龍星見,則雩五方上帝,配以五人帝于上,以太祖武元帝配飨,五官從配于下。

    牲用犢十,各依方色。

    京師孟夏後旱,則祈雨,理冤獄失職,存鳏寡孤獨,振困乏,掩骼埋胔,省徭役,進賢良,舉直言,退佞谄,黜貪殘,命有司會男女,恤怨曠。

    七日,乃祈嶽鎮海渎及諸山川能興雲雨者;又七日,乃祈社稷及古來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又七日,乃祈宗廟及古帝王有神祠者;又七日,乃修雩,祈神州;又七日,仍不雨,複從嶽渎已下祈如初典。

    秋分已後不雩,但禱而已。

    皆用酒脯。

    初請後二旬不雨者,即徙市禁屠。

    皇帝禦素服,避正殿,減膳撤樂,或露坐聽政。

    百官斷傘扇。

    令人家造土龍。

    雨澍,則命有司報。

    州郡尉祈雨,則理冤獄,存鳏寡孤獨,掩骼埋胔,潔齋祈于社。

    七日,乃祈界内山川能興雨者,徙市斷屠如京師。

    祈而澍,亦各有報。

     霖雨則珝京城諸門,三珝不止,則祈山川嶽鎮海渎社稷。

    又不止,則祈宗廟神州。

     報以太牢。

    州郡縣苦雨,亦各珝其城門,不止則祈界内山川。

    及祈報,用羊豕。

     《禮》,天子每以四立之日及季夏,乘玉辂,建大旂,服大裘,各于其方之近郊為兆,迎其帝而祭之。

    所謂燔柴于泰壇,掃地而祭者也。

    春迎靈威仰者,三春之始,萬物禀之而生,莫不仰其靈德,服而畏之也。

    夏迎赤熛怒者,火色?票怒,其靈炎至明盛也。

    秋迎白招拒者,招集,拒大也,言秋時集成萬物,其功大也。

    冬迎葉光紀者,葉拾,光華,紀法也,言冬時收拾光華之色,伏而藏之,皆有法也。

    中迎含樞紐者,含容也,樞機有開阖之義,紐者結也。

    言土德之帝,能含容萬物,開阖有時,紐結有法也。

    然此五帝之号,皆以其德而名焉。

    梁、陳、後齊、後周及隋,制度相循,皆以其時之日,各于其郊迎,而以太皞之屬五人帝配祭。

    并以五官、三辰、七宿于其方從祀焉。

      梁制,迎氣以始祖配,牲用特牛一,其儀同南郊。

    天監七年,尚書左丞司馬筠等議:“以昆蟲未蟄,不以火田,鸠化為鷹,罻羅方設。

    仲春之月,祀不用牲,止珪璧皮币。

    斯又事神之道,可以不殺明矣。

    況今祀天,豈容尚此?請夏初迎氣,祭不用牲。

    ”帝從之。

    八年,明山賓議曰:“《周官》祀昊天以大裘,祀五帝亦如之。

     頃代郊祀之服,皆用衮冕,是以前奏迎氣、祀五帝,亦服衮冕。

    愚謂迎氣、祀五帝亦宜用大裘,禮俱一獻。

    ”帝從之。

    陳迎氣之法,皆因梁制。

     後齊五郊迎氣,為壇各于四郊,又為黃壇于未地。

    所祀天帝及配帝五官之神同梁。

    其玉帛牲各以其方色。

    其儀與南郊同。

    帝及後各以夕牲日之旦,太尉陳币,告請其廟,以就配焉。

    其從祀之官,位皆南陛之東,西向。

    壇上設馔畢,太宰丞設馔于其座。

    亞獻畢,太常少卿乃于其所獻。

    事畢,皆撤。

    又雲,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門外之東,造青土牛兩頭,耕夫犁具。

    立春,有司迎春于東郊,豎青幡于青牛之傍焉。

     後周五郊壇其崇及去國,如其行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