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帝紀第四 炀帝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月,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武贲郎将司馬德戡、元禮,監門直閣裴虔通,将作少監宇文智及,武勇郎将趙行樞,鷹揚郎将孟景,内史舍人元敏,符玺郎李覆、牛方裕,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質,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恺等,以骁果作亂,入犯宮闱。
上崩于溫室,時年五十。
蕭後令宮人撤床箦為棺以埋之。
化及發後,右禦衛将軍陳棱奉梓宮于成象殿,葬吳公台下。
發斂之始,容貌若生,衆鹹異之。
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
初,上自以籓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
時高祖雅信文獻皇後,而性忌妾媵。
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愛。
帝後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寵,取媚于後。
大臣用事者,傾心與交。
中使至第,無貴賤,皆曲承顔色,申以厚禮。
婢仆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
又常私入宮掖,密謀于獻後,楊素等因機構扇,遂成廢立。
自高祖大漸,暨諒闇之中,烝淫無度,山陵始就,即事巡遊。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乃盛治宮室,窮極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絕域。
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
盛興屯田于玉門、柳城之外。
課天下富室,益市武馬,匹直十餘萬,富強坐是凍餒者十家而九。
帝性多詭谲,所幸之處,不欲人知。
每之一所,辄數道置頓,四海珍羞殊味,水陸必備焉,求市者無遠不至。
郡縣官人,競為獻食,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
奸吏侵漁,内外虛竭,頭會箕斂,人不聊生。
于時軍國多務,日不暇給,帝方驕怠,惡聞政事,冤屈不治,奏請罕決。
又猜忌臣下,無所專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構其罪而族滅之。
故高颎、賀若弼先皇心膂,參謀帷幄,張衡、李金才籓邸惟舊,績著經綸,或惡其直道,或忿其正議,求其無形之罪,加以刎頸之誅。
其餘事君盡禮,謇謇匪躬,無辜無罪,橫受夷戮者,不可勝紀。
政刑弛紊,賄貨公行,莫敢正言。
道路以目。
六軍不息,百役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
人饑相食,邑落為墟,上不之恤也。
東西遊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年之賦。
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媪,朝夕共肆醜言,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軌不遜,以為娛樂。
區宇之内,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隐賊數不以實對。
或有言賊多者,辄大被诘責。
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
戰士盡力,必不加賞,百姓無辜,鹹受屠戮。
黎庶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猶未之寤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于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鐘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
地廣三代,威振八纮,單于頓颡,越裳重譯。
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紅腐之粟,委積于塞下。
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谏官以掩其過。
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
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
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裡,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
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騷然,無聊生矣。
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
奸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
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
茫茫九土,并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
四方萬裡,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
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為敵國。
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
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
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颠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于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
《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傳》曰:“吉兇由人,祆不妄作。
”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将自焚。
”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上崩于溫室,時年五十。
蕭後令宮人撤床箦為棺以埋之。
化及發後,右禦衛将軍陳棱奉梓宮于成象殿,葬吳公台下。
發斂之始,容貌若生,衆鹹異之。
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
初,上自以籓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
時高祖雅信文獻皇後,而性忌妾媵。
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愛。
帝後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寵,取媚于後。
大臣用事者,傾心與交。
中使至第,無貴賤,皆曲承顔色,申以厚禮。
婢仆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
又常私入宮掖,密謀于獻後,楊素等因機構扇,遂成廢立。
自高祖大漸,暨諒闇之中,烝淫無度,山陵始就,即事巡遊。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乃盛治宮室,窮極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絕域。
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
盛興屯田于玉門、柳城之外。
課天下富室,益市武馬,匹直十餘萬,富強坐是凍餒者十家而九。
帝性多詭谲,所幸之處,不欲人知。
每之一所,辄數道置頓,四海珍羞殊味,水陸必備焉,求市者無遠不至。
郡縣官人,競為獻食,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
奸吏侵漁,内外虛竭,頭會箕斂,人不聊生。
于時軍國多務,日不暇給,帝方驕怠,惡聞政事,冤屈不治,奏請罕決。
又猜忌臣下,無所專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構其罪而族滅之。
故高颎、賀若弼先皇心膂,參謀帷幄,張衡、李金才籓邸惟舊,績著經綸,或惡其直道,或忿其正議,求其無形之罪,加以刎頸之誅。
其餘事君盡禮,謇謇匪躬,無辜無罪,橫受夷戮者,不可勝紀。
政刑弛紊,賄貨公行,莫敢正言。
道路以目。
六軍不息,百役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
人饑相食,邑落為墟,上不之恤也。
東西遊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年之賦。
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媪,朝夕共肆醜言,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軌不遜,以為娛樂。
區宇之内,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隐賊數不以實對。
或有言賊多者,辄大被诘責。
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
戰士盡力,必不加賞,百姓無辜,鹹受屠戮。
黎庶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猶未之寤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于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鐘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
地廣三代,威振八纮,單于頓颡,越裳重譯。
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紅腐之粟,委積于塞下。
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谏官以掩其過。
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
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
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裡,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
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騷然,無聊生矣。
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
奸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
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
茫茫九土,并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
四方萬裡,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
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為敵國。
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
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
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颠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于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
《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傳》曰:“吉兇由人,祆不妄作。
”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将自焚。
”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