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謝哲 蕭乾 謝嘏 張種 王固 孔奂 蕭允 弟引
關燈
小
中
大
軍,未拜,改領弘善宮衛尉,又領揚、東揚二州大中正。
高宗即位,重為都官尚書,領左骁騎将軍,遷中書令,骁騎、中正并如故。
以疾授金紫光祿大夫。
種沈深虛靜,而識量宏博,時人皆以為宰相之器。
仆射徐陵嘗抗表讓位于種曰:"臣種器懷沈密,文史優裕,東南貴秀,朝庭親賢,克壯其猷,宜居左執。
"其為時所推重如此。
太建五年卒,時年七十,贈特進,谥曰元子。
種仁恕寡欲,雖曆居顯位,而家産屢空,終日晏然,不以為病。
太建初,女為始興王妃,以居處僻陋,特賜宅一區,又累賜無錫、嘉興縣侯秩。
嘗于無錫見有重囚在獄,天寒,呼出曝日,遂失之,世祖大笑,而不深責。
有集十四卷。
種弟棱,亦清靜有識度,官至司徒左長史,太建十一年卒,時年七十,贈光祿大夫。
種族子稚才,齊護軍沖之孫。
少孤介特立,仕為尚書金部郎中。
遷右丞,建康令、太府卿、揚州别駕從事史,兼散騎常侍。
使于周,還為司農、廷尉卿。
所曆并以清白稱。
王固,字子堅,左光祿大夫通之弟也。
少清正,頗涉文史,以梁武帝甥封莫口亭侯。
舉秀才。
起家梁秘書郎,遷太子洗馬,掌東宮管記,丁所生母憂去職。
服阕,除丹陽尹丞。
侯景之亂,奔于荊州,梁元帝承制以為相國戶曹屬,掌管記。
尋聘于西魏,魏人以其梁氏外戚,待之甚厚。
承聖元年,遷太子中庶子,尋為貞威将軍、安南長史、尋陽太守。
荊州陷,固之鄱陽,随兄質度東嶺,居信安縣。
紹泰元年,征為侍中,不就。
永定中,移居吳郡。
世祖以固清靜,且欲申以婚姻。
天嘉二年,至都,拜國子祭酒。
三年,遷中書令。
四年,又為散騎常侍、國子祭酒。
其年,以固女為皇太子妃,禮遇甚重。
廢帝即位,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時高宗輔政,固以廢帝外戚,妳媪恒往來禁中,頗宣密旨,事洩,比将伏誅,高宗以固本無兵權,且居處清潔,止免所居官,禁锢。
太建二年,随例為招遠将軍、宣惠豫章王谘議參軍。
遷太中大夫、太常卿、南徐州大中正。
七年,卒官,時年六十三。
贈金紫光祿大夫。
喪事所須,随由資給。
至德二年改葬,谥曰恭子。
固清虛寡欲,居喪以孝聞。
又崇信佛法,及丁所生母憂,遂終身蔬食,夜則坐禅,晝誦佛經,兼習《成實論》義,而于玄言非所長。
嘗聘于西魏,因宴飨之際,請停殺一羊,羊于固前跪拜。
又宴于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魚,大設罟網,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鱗不獲。
子寬,官至司徒左史、侍中。
孔奂,字休文,會稽山陰人也。
曾祖琇之,齊左民尚書、吳興太守。
祖臶,太子舍人、尚書三公郎。
父稚孫,梁甯遠枝江公主簿、無錫令。
奂數歲而孤,為叔父虔孫所養。
好學,善屬文,經史百家,莫不通涉。
沛國劉顯時稱學府,每共奂讨論,深相歎服,乃執奂手曰:"昔伯喈墳素悉與仲宣,吾當希彼蔡君,足下無愧王氏。
"所保書籍,尋以相付。
州舉秀才,射策高第。
起家揚州主簿、宣惠湘東王行參軍,并不就。
又除鎮西湘東王外兵參軍,入為尚書倉部郎中,遷儀曹侍郎。
時左民郎沈炯為飛書所謗,将陷重辟,事連台閣,人懷憂懼,奂廷議理之,竟得明白。
丹陽尹何敬容以奂剛正,請補功曹史。
出為南昌侯相,值侯景亂,不之官。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薦奂于賊帥侯子鑒,子鑒命脫桎梏,厚遇之,令掌書記。
時景軍士悉恣其兇威,子鑒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見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獨敖然自若,無所下。
或谏奂曰:"當今亂世,人思苟免,獯羯無知,豈可抗之以義?"奂曰:"吾性命有在,雖未能死,豈可取媚兇醜,以求全乎?"時賊徒剝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濟者甚衆。
尋遭母憂,哀毀過禮。
時天下喪亂,皆不能終三年之喪,唯奂及吳國張種,在寇亂中守持法度,并以孝聞。
及景平,司徒王僧辯先下辟書,引奂為左西曹掾,又除丹陽尹丞。
梁元帝于荊州即位,征奂及沈炯并令西上,僧辯累表請留之。
帝手敕報僧辯曰:"孔、沈二士,今且借公。
"其為朝廷所重如此。
仍除太尉從事中郎。
僧辯為揚州刺史,又補揚州治中從事史。
時侯景新平,每事草創,憲章故事,無複存者,奂博物強識,甄明故實,問無不知,儀注體式,箋表書翰,皆出于奂。
高祖作相,除司徒右長史,遷給事黃門侍郎。
齊遣東方老、蕭軌等來寇,軍至後湖,都邑搔擾,又四方壅
高宗即位,重為都官尚書,領左骁騎将軍,遷中書令,骁騎、中正并如故。
以疾授金紫光祿大夫。
種沈深虛靜,而識量宏博,時人皆以為宰相之器。
仆射徐陵嘗抗表讓位于種曰:"臣種器懷沈密,文史優裕,東南貴秀,朝庭親賢,克壯其猷,宜居左執。
"其為時所推重如此。
太建五年卒,時年七十,贈特進,谥曰元子。
種仁恕寡欲,雖曆居顯位,而家産屢空,終日晏然,不以為病。
太建初,女為始興王妃,以居處僻陋,特賜宅一區,又累賜無錫、嘉興縣侯秩。
嘗于無錫見有重囚在獄,天寒,呼出曝日,遂失之,世祖大笑,而不深責。
有集十四卷。
種弟棱,亦清靜有識度,官至司徒左長史,太建十一年卒,時年七十,贈光祿大夫。
種族子稚才,齊護軍沖之孫。
少孤介特立,仕為尚書金部郎中。
遷右丞,建康令、太府卿、揚州别駕從事史,兼散騎常侍。
使于周,還為司農、廷尉卿。
所曆并以清白稱。
王固,字子堅,左光祿大夫通之弟也。
少清正,頗涉文史,以梁武帝甥封莫口亭侯。
舉秀才。
起家梁秘書郎,遷太子洗馬,掌東宮管記,丁所生母憂去職。
服阕,除丹陽尹丞。
侯景之亂,奔于荊州,梁元帝承制以為相國戶曹屬,掌管記。
尋聘于西魏,魏人以其梁氏外戚,待之甚厚。
承聖元年,遷太子中庶子,尋為貞威将軍、安南長史、尋陽太守。
荊州陷,固之鄱陽,随兄質度東嶺,居信安縣。
紹泰元年,征為侍中,不就。
永定中,移居吳郡。
世祖以固清靜,且欲申以婚姻。
天嘉二年,至都,拜國子祭酒。
三年,遷中書令。
四年,又為散騎常侍、國子祭酒。
其年,以固女為皇太子妃,禮遇甚重。
廢帝即位,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時高宗輔政,固以廢帝外戚,妳媪恒往來禁中,頗宣密旨,事洩,比将伏誅,高宗以固本無兵權,且居處清潔,止免所居官,禁锢。
太建二年,随例為招遠将軍、宣惠豫章王谘議參軍。
遷太中大夫、太常卿、南徐州大中正。
七年,卒官,時年六十三。
贈金紫光祿大夫。
喪事所須,随由資給。
至德二年改葬,谥曰恭子。
固清虛寡欲,居喪以孝聞。
又崇信佛法,及丁所生母憂,遂終身蔬食,夜則坐禅,晝誦佛經,兼習《成實論》義,而于玄言非所長。
嘗聘于西魏,因宴飨之際,請停殺一羊,羊于固前跪拜。
又宴于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魚,大設罟網,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鱗不獲。
子寬,官至司徒左史、侍中。
孔奂,字休文,會稽山陰人也。
曾祖琇之,齊左民尚書、吳興太守。
祖臶,太子舍人、尚書三公郎。
父稚孫,梁甯遠枝江公主簿、無錫令。
奂數歲而孤,為叔父虔孫所養。
好學,善屬文,經史百家,莫不通涉。
沛國劉顯時稱學府,每共奂讨論,深相歎服,乃執奂手曰:"昔伯喈墳素悉與仲宣,吾當希彼蔡君,足下無愧王氏。
"所保書籍,尋以相付。
州舉秀才,射策高第。
起家揚州主簿、宣惠湘東王行參軍,并不就。
又除鎮西湘東王外兵參軍,入為尚書倉部郎中,遷儀曹侍郎。
時左民郎沈炯為飛書所謗,将陷重辟,事連台閣,人懷憂懼,奂廷議理之,竟得明白。
丹陽尹何敬容以奂剛正,請補功曹史。
出為南昌侯相,值侯景亂,不之官。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薦奂于賊帥侯子鑒,子鑒命脫桎梏,厚遇之,令掌書記。
時景軍士悉恣其兇威,子鑒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見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獨敖然自若,無所下。
或谏奂曰:"當今亂世,人思苟免,獯羯無知,豈可抗之以義?"奂曰:"吾性命有在,雖未能死,豈可取媚兇醜,以求全乎?"時賊徒剝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濟者甚衆。
尋遭母憂,哀毀過禮。
時天下喪亂,皆不能終三年之喪,唯奂及吳國張種,在寇亂中守持法度,并以孝聞。
及景平,司徒王僧辯先下辟書,引奂為左西曹掾,又除丹陽尹丞。
梁元帝于荊州即位,征奂及沈炯并令西上,僧辯累表請留之。
帝手敕報僧辯曰:"孔、沈二士,今且借公。
"其為朝廷所重如此。
仍除太尉從事中郎。
僧辯為揚州刺史,又補揚州治中從事史。
時侯景新平,每事草創,憲章故事,無複存者,奂博物強識,甄明故實,問無不知,儀注體式,箋表書翰,皆出于奂。
高祖作相,除司徒右長史,遷給事黃門侍郎。
齊遣東方老、蕭軌等來寇,軍至後湖,都邑搔擾,又四方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