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到仲舉 韓子高 華皎
關燈
小
中
大
平,文帝為吳興太守,以皎為都錄事,軍府谷帛,多以委之。
皎聰慧,勤于簿領。
及文帝平杜龛,仍配以人馬甲仗,猶為都錄事。
禦下分明,善于撫養。
時兵荒之後,百姓饑馑,皎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為暨陽、山陰二縣令。
文帝即位,除開遠将軍,左軍将軍。
天嘉元年,封懷仁縣伯,邑四百戶。
王琳東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鎮湓城,知江州事。
時南州守宰多鄉裡酋豪,不遵朝憲,文帝令皎以法馭之。
王琳奔散,将卒多附于皎。
三年,除假節、通直散騎常侍、仁武将軍、新州刺史資,監江州。
尋诏督尋陽、太原、高唐、南北新蔡五郡諸軍事、尋陽太守,假節、将軍、州資、監如故。
周迪謀反,遣其兄子伏甲于船中,僞稱賈人,欲于湓城襲皎。
未發,事覺,皎遣人逆擊之,盡獲其船仗。
其年,皎随都督吳明徹征迪,迪平,以功授散騎常侍、平南将軍、臨川太守,進爵為侯,增封并前五百戶。
未拜,入朝,仍授使持節、都督湘、巴等四州諸軍事、湘州刺史,常侍、将軍如故。
皎起自下吏,善營産業,湘川地多所出,所得并入朝廷,糧運竹木,委輸甚衆;至于油蜜脯菜之屬,莫不營辦。
又征伐川洞,多緻銅鼓、生口,并送于京師。
廢帝即位,進号安南将軍,改封重安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
文帝以湘州出杉木舟,使皎營造大艦金翅等二百馀艘,并諸水戰之具,欲以入漢及峽。
韓子高誅後,皎内不自安,繕甲聚徒,厚禮所部守宰。
高宗頻命皎送大艦金翅等,推遷不至。
光大元年,密啟求廣州,以觀時主意。
高宗僞許之,而诏書未出。
皎亦遣使句引周兵,又崇奉蕭巋為主,士馬甚盛。
诏乃以吳明徹為湘州刺史,實欲以輕兵襲之。
是時慮皎先發,乃前遣明徹率衆三萬,乘金翅直趨郢州,又遣撫軍大将軍淳于量率衆五萬,乘大艦以繼之,又令假節、冠武将軍楊文通别從安成步道出茶陵,又令巴山太守黃法慧别從宜陽出澧陵,往掩襲,出其不意,并與江州刺史章昭達、郢州刺史程靈洗等參謀讨賊。
是時蕭巋遣水軍為皎聲援。
周武又遣其弟衛國公宇文直率衆屯魯山,又遣其柱國長胡公拓跋定人馬三萬,攻圍郢州。
蕭巋授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陽内史任蠻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嶽陽太守章昭裕,桂陽太守曹宣,湘東太守錢明,并隸于皎。
又長沙太守曹慶等本隸皎下,因為之用。
帝恐上流宰守并為皎扇惑,乃下诏曰:"賊皎輿皂微賤,特逢獎擢,任據藩牧,屬當寵寄,背斯造育,興構奸謀,樹立蕭氏,盟約彰露,鸩毒存心,志危宗社,扇結邊境,驅逼士庶,蟻聚巴、湘,豕突鄢、郢,逆天反地,人神忿嫉。
征南将軍量、安南将軍明徹、郢州刺史靈洗,受律專征,備盡心力,撫勞骁雄,舟師俱進,義烈争奮,兇惡奔殄,獻捷相望,重氛載廓,言念泣罪,思與惟新。
可曲赦湘、巴二州:凡厥為賊所逼制,預在兇黨,悉皆不問;其賊主帥節将,并許開恩出首,一同曠蕩。
" 先是,诏又遣司空徐度與楊文通等自安成步出湘東,以襲皎後。
時皎陣于巴州之白螺,列舟艦與王師相持未決。
及聞徐度趨湘州,乃率兵自巴、郢因便風下戰。
淳于量、吳明徹等募軍中小艦,多賞金銀,令先出當賊大艦,受其拍。
賊艦發拍皆盡,然後官軍以大艦拍之,賊艦皆碎,沒于中流。
賊又以大艦載薪,因風放火,俄而風轉自焚,賊軍大敗。
皎乃與戴僧朔單舸走,過巴陵,不敢登城,徑奔江陵。
拓跋定等無複船渡,步趨巴陵,巴陵城邑為官軍所據,乃向湘州。
至水口,不得濟,食且盡,詣軍請降。
俘獲萬馀人,馬四千馀匹,送于京師。
皎黨曹慶、錢明、潘智虔、魯閑、席慧略等四十馀人并誅,唯任蠻奴、章昭裕、曹宣、劉廣業獲免。
戴僧朔,吳郡錢塘人也。
有膂力,勇健善戰,族兄右将軍僧錫甚愛之。
僧錫年老,征讨恒使僧朔領衆。
平王琳有功,僧錫卒,仍代為南丹陽太守。
鎮采石。
從征留異,侯安都于岩下出戰,為賊斫傷,僧朔單刀步援。
以功除壯武将軍、北江州刺史,領南陵太守。
又從征周迪有功,遷巴州刺史,假節、将軍如故。
至是同皎為逆,伏誅于江陵。
曹慶,本王琳将,蕭莊僞署左衛将軍、吳州刺史,部領亞于潘純陀。
琳敗,文帝以配皎,官至長沙太守。
錢明,本高祖主帥,後曆湘州諸郡守。
潘智虔,純陀之子,少有志氣,年二十為巴陵内史。
魯閑,吳郡錢塘人。
席慧略,安定人。
閑本張彪主帥,慧略王琳部下,文帝皆配于皎,官至郡守。
并伏誅。
章昭裕,昭達之弟;劉廣業,廣德之弟;曹宣,高祖舊臣;任蠻奴嘗有密啟于朝廷;由是并獲宥。
史臣曰:韓子高、華皎雖複瓶筲小器,輿台末品,文帝鑒往古之得人,救當今之急弊,達聰明目之術,安黎和衆之宜,寄以腹心,不論胄閥。
皎早參近昵,嘗預艱虞,知其無隐,賞以悉力,有見信之誠,非可疑之地。
皎據有上遊,忠于文帝。
仲舉、子高亦無爽于臣節者矣。
《陳書》 唐·姚思廉
皎聰慧,勤于簿領。
及文帝平杜龛,仍配以人馬甲仗,猶為都錄事。
禦下分明,善于撫養。
時兵荒之後,百姓饑馑,皎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為暨陽、山陰二縣令。
文帝即位,除開遠将軍,左軍将軍。
天嘉元年,封懷仁縣伯,邑四百戶。
王琳東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鎮湓城,知江州事。
時南州守宰多鄉裡酋豪,不遵朝憲,文帝令皎以法馭之。
王琳奔散,将卒多附于皎。
三年,除假節、通直散騎常侍、仁武将軍、新州刺史資,監江州。
尋诏督尋陽、太原、高唐、南北新蔡五郡諸軍事、尋陽太守,假節、将軍、州資、監如故。
周迪謀反,遣其兄子伏甲于船中,僞稱賈人,欲于湓城襲皎。
未發,事覺,皎遣人逆擊之,盡獲其船仗。
其年,皎随都督吳明徹征迪,迪平,以功授散騎常侍、平南将軍、臨川太守,進爵為侯,增封并前五百戶。
未拜,入朝,仍授使持節、都督湘、巴等四州諸軍事、湘州刺史,常侍、将軍如故。
皎起自下吏,善營産業,湘川地多所出,所得并入朝廷,糧運竹木,委輸甚衆;至于油蜜脯菜之屬,莫不營辦。
又征伐川洞,多緻銅鼓、生口,并送于京師。
廢帝即位,進号安南将軍,改封重安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
文帝以湘州出杉木舟,使皎營造大艦金翅等二百馀艘,并諸水戰之具,欲以入漢及峽。
韓子高誅後,皎内不自安,繕甲聚徒,厚禮所部守宰。
高宗頻命皎送大艦金翅等,推遷不至。
光大元年,密啟求廣州,以觀時主意。
高宗僞許之,而诏書未出。
皎亦遣使句引周兵,又崇奉蕭巋為主,士馬甚盛。
诏乃以吳明徹為湘州刺史,實欲以輕兵襲之。
是時慮皎先發,乃前遣明徹率衆三萬,乘金翅直趨郢州,又遣撫軍大将軍淳于量率衆五萬,乘大艦以繼之,又令假節、冠武将軍楊文通别從安成步道出茶陵,又令巴山太守黃法慧别從宜陽出澧陵,往掩襲,出其不意,并與江州刺史章昭達、郢州刺史程靈洗等參謀讨賊。
是時蕭巋遣水軍為皎聲援。
周武又遣其弟衛國公宇文直率衆屯魯山,又遣其柱國長胡公拓跋定人馬三萬,攻圍郢州。
蕭巋授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陽内史任蠻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嶽陽太守章昭裕,桂陽太守曹宣,湘東太守錢明,并隸于皎。
又長沙太守曹慶等本隸皎下,因為之用。
帝恐上流宰守并為皎扇惑,乃下诏曰:"賊皎輿皂微賤,特逢獎擢,任據藩牧,屬當寵寄,背斯造育,興構奸謀,樹立蕭氏,盟約彰露,鸩毒存心,志危宗社,扇結邊境,驅逼士庶,蟻聚巴、湘,豕突鄢、郢,逆天反地,人神忿嫉。
征南将軍量、安南将軍明徹、郢州刺史靈洗,受律專征,備盡心力,撫勞骁雄,舟師俱進,義烈争奮,兇惡奔殄,獻捷相望,重氛載廓,言念泣罪,思與惟新。
可曲赦湘、巴二州:凡厥為賊所逼制,預在兇黨,悉皆不問;其賊主帥節将,并許開恩出首,一同曠蕩。
" 先是,诏又遣司空徐度與楊文通等自安成步出湘東,以襲皎後。
時皎陣于巴州之白螺,列舟艦與王師相持未決。
及聞徐度趨湘州,乃率兵自巴、郢因便風下戰。
淳于量、吳明徹等募軍中小艦,多賞金銀,令先出當賊大艦,受其拍。
賊艦發拍皆盡,然後官軍以大艦拍之,賊艦皆碎,沒于中流。
賊又以大艦載薪,因風放火,俄而風轉自焚,賊軍大敗。
皎乃與戴僧朔單舸走,過巴陵,不敢登城,徑奔江陵。
拓跋定等無複船渡,步趨巴陵,巴陵城邑為官軍所據,乃向湘州。
至水口,不得濟,食且盡,詣軍請降。
俘獲萬馀人,馬四千馀匹,送于京師。
皎黨曹慶、錢明、潘智虔、魯閑、席慧略等四十馀人并誅,唯任蠻奴、章昭裕、曹宣、劉廣業獲免。
戴僧朔,吳郡錢塘人也。
有膂力,勇健善戰,族兄右将軍僧錫甚愛之。
僧錫年老,征讨恒使僧朔領衆。
平王琳有功,僧錫卒,仍代為南丹陽太守。
鎮采石。
從征留異,侯安都于岩下出戰,為賊斫傷,僧朔單刀步援。
以功除壯武将軍、北江州刺史,領南陵太守。
又從征周迪有功,遷巴州刺史,假節、将軍如故。
至是同皎為逆,伏誅于江陵。
曹慶,本王琳将,蕭莊僞署左衛将軍、吳州刺史,部領亞于潘純陀。
琳敗,文帝以配皎,官至長沙太守。
錢明,本高祖主帥,後曆湘州諸郡守。
潘智虔,純陀之子,少有志氣,年二十為巴陵内史。
魯閑,吳郡錢塘人。
席慧略,安定人。
閑本張彪主帥,慧略王琳部下,文帝皆配于皎,官至郡守。
并伏誅。
章昭裕,昭達之弟;劉廣業,廣德之弟;曹宣,高祖舊臣;任蠻奴嘗有密啟于朝廷;由是并獲宥。
史臣曰:韓子高、華皎雖複瓶筲小器,輿台末品,文帝鑒往古之得人,救當今之急弊,達聰明目之術,安黎和衆之宜,寄以腹心,不論胄閥。
皎早參近昵,嘗預艱虞,知其無隐,賞以悉力,有見信之誠,非可疑之地。
皎據有上遊,忠于文帝。
仲舉、子高亦無爽于臣節者矣。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