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到仲舉 韓子高 華皎
關燈
小
中
大
到仲舉,字德言,彭城武原人也。
祖坦,齊中書侍郎。
父洽,梁侍中。
仲舉無他藝業,而立身耿正。
釋褐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
出為長城令,政号廉平。
文帝居鄉裡,嘗詣仲舉,時天陰雨,仲舉獨坐齋内,聞城外有箫鼓之聲,俄而文帝至,仲舉異之,乃深自結托。
文帝又嘗因飲,夜宿仲舉帳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
侯景之亂,仲舉依文帝。
及景平,文帝為吳興郡守,以仲舉為郡丞,與颍川庾持俱為文帝賓客。
文帝為宣毅将軍,以仲舉為長史,尋帶山陰令。
文帝嗣位,授侍中,參掌選事。
天嘉元年,守都官尚書,封寶安縣侯,邑五百戶。
三年,除都官尚書。
其年,遷尚書右仆射、丹陽尹,參掌并如故。
尋改封建昌縣侯。
仲舉既無學術,朝章非所長,選舉引用,皆出自袁樞。
性疏簡,不幹涉世務,與朝士無所親狎,但聚财酣飲而已。
六年,秩滿,解尹。
是時,文帝積年寝疾,不親禦萬機,尚書中事,皆使仲舉斷決。
天康元年,遷侍中、尚書仆射,參掌如故。
文帝疾甚,入侍醫藥。
及文帝崩,高宗受遺诏為尚書令入輔,仲舉與左丞王暹、中書舍人劉師知、殷不佞等,以朝望有歸,乃遣不佞矯宣旨遣高宗還東府。
事發,師知下北獄賜死,暹、不佞并付治,乃以仲舉為貞毅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初,仲舉子郁尚文帝妹信義長公主,官至中書侍郎,出為宣城太守,文帝配以士馬,是年遷為南康内史,以國哀未之任。
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皆不自安。
時韓子高在都,人馬素盛,郁每乘小輿蒙婦人衣與子高謀。
子高軍主告言其事,高宗收子高、仲舉及郁并付廷尉。
诏曰:"到仲舉庸劣小才,坐叨顯貴,受任前朝,榮寵隆赫,父參王政,子據大邦,禮盛外姻,勢均戚裡。
而肆此驕暗,淩傲百司,遏密之初,擅行國政,排黜懿親,欺蔑台衮。
韓子高蕞爾細微,擢自卑末,入參禁衛,委以腹心,蜂虿有毒,敢行反噬。
仲舉、子高,共為表裡,陰構奸謀,密為異計。
安成王朕之叔父,親莫重焉。
受命導揚,禀承顧托,以朕沖弱,屬當保祐。
家國安危,事歸宰輔,伊、周之重,物無異議,将相舊臣,鹹知宗仰。
而率聚兇徒,欲相掩襲,屯據東城,進逼崇禮,規樹仲舉,以執國權,陵斥司徒,意在專政,潛結黨附,方危社稷。
賴祖宗之靈,奸謀顯露。
前上虞令陸昉等具告其事,并有據驗,并克今月七日,縱其兇謀。
領軍将軍明徹,左衛将軍、衛尉卿寶安及諸公等,又并知其事。
二三飐迹,彰于朝野,反道背德,事駭聞見。
今大憝克殲,罪人斯得,并可收付廷尉,肅正刑書。
罪止仲舉父子及子高三人而已,其馀一從曠蕩,并所不問。
"仲舉及郁并于獄賜死,時年五十一。
郁諸男女,以帝甥獲免。
韓子高,會稽山陰人也。
家本微賤。
侯景之亂,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吳興,子高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載欲還鄉。
文帝見而問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許諾。
子高本名蠻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謹,勤于侍奉,恒執備身刀及傳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會意旨。
及長,稍習騎射,頗有膽決,願為将帥,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寵愛之,未嘗離于左右。
文帝嘗夢見騎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張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據有州城,周文育鎮北郭香岩寺。
張彪自剡縣夜還襲城,文帝自北門出,倉卒暗夕,軍人擾亂,文育亦未測文帝所在,唯子高在側,文帝乃遣子高自亂兵中往見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勞衆軍。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導入文育營,因共立栅。
明日,與彪戰,彪将申缙複降,彪奔松山,浙東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輕财禮士,歸之者甚衆。
文帝嗣位,除右軍将軍。
天嘉元年,封文招縣子,邑三百戶。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衛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統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盡力論進,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遷員外散騎常侍、壯武将軍、成州刺史。
及征留異,随侯安都頓桃支嶺岩下。
時子高兵甲精銳,别禦一營,單馬入陳,傷項之左,一髻半落。
異平,除假節、貞毅将軍、東陽太守。
五年,章昭達等自臨川征晉安,子高自安泉嶺會于建安,諸将中人馬最為強盛。
晉安平,以功遷通直散騎常侍,進爵為伯,增邑并前四百戶。
六年,征為右衛将軍,至都,鎮領軍府。
文帝不豫,入侍醫藥。
廢帝即位,遷散騎常侍,右衛如故,移頓于新安寺。
高宗入輔,子高兵權過重,深不自安,好參訪台閣,又求出為衡、廣諸鎮。
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縣令陸昉及子高軍主告其謀反,高宗在尚書省,因召文武在位議立皇太子,子高預焉,平旦入省,執之,送廷尉,其夕與到仲舉同賜死,時年三十。
父延慶及子弟并原宥。
延慶因子高之寵,官至給事中、山陰令。
華皎,晉陵暨陽人。
世為小吏。
皎梁代為尚書比部令史。
侯景之亂,事景黨王偉。
高祖南下,文帝為景所囚,皎遇文帝甚厚。
景
祖坦,齊中書侍郎。
父洽,梁侍中。
仲舉無他藝業,而立身耿正。
釋褐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
出為長城令,政号廉平。
文帝居鄉裡,嘗詣仲舉,時天陰雨,仲舉獨坐齋内,聞城外有箫鼓之聲,俄而文帝至,仲舉異之,乃深自結托。
文帝又嘗因飲,夜宿仲舉帳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
侯景之亂,仲舉依文帝。
及景平,文帝為吳興郡守,以仲舉為郡丞,與颍川庾持俱為文帝賓客。
文帝為宣毅将軍,以仲舉為長史,尋帶山陰令。
文帝嗣位,授侍中,參掌選事。
天嘉元年,守都官尚書,封寶安縣侯,邑五百戶。
三年,除都官尚書。
其年,遷尚書右仆射、丹陽尹,參掌并如故。
尋改封建昌縣侯。
仲舉既無學術,朝章非所長,選舉引用,皆出自袁樞。
性疏簡,不幹涉世務,與朝士無所親狎,但聚财酣飲而已。
六年,秩滿,解尹。
是時,文帝積年寝疾,不親禦萬機,尚書中事,皆使仲舉斷決。
天康元年,遷侍中、尚書仆射,參掌如故。
文帝疾甚,入侍醫藥。
及文帝崩,高宗受遺诏為尚書令入輔,仲舉與左丞王暹、中書舍人劉師知、殷不佞等,以朝望有歸,乃遣不佞矯宣旨遣高宗還東府。
事發,師知下北獄賜死,暹、不佞并付治,乃以仲舉為貞毅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初,仲舉子郁尚文帝妹信義長公主,官至中書侍郎,出為宣城太守,文帝配以士馬,是年遷為南康内史,以國哀未之任。
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皆不自安。
時韓子高在都,人馬素盛,郁每乘小輿蒙婦人衣與子高謀。
子高軍主告言其事,高宗收子高、仲舉及郁并付廷尉。
诏曰:"到仲舉庸劣小才,坐叨顯貴,受任前朝,榮寵隆赫,父參王政,子據大邦,禮盛外姻,勢均戚裡。
而肆此驕暗,淩傲百司,遏密之初,擅行國政,排黜懿親,欺蔑台衮。
韓子高蕞爾細微,擢自卑末,入參禁衛,委以腹心,蜂虿有毒,敢行反噬。
仲舉、子高,共為表裡,陰構奸謀,密為異計。
安成王朕之叔父,親莫重焉。
受命導揚,禀承顧托,以朕沖弱,屬當保祐。
家國安危,事歸宰輔,伊、周之重,物無異議,将相舊臣,鹹知宗仰。
而率聚兇徒,欲相掩襲,屯據東城,進逼崇禮,規樹仲舉,以執國權,陵斥司徒,意在專政,潛結黨附,方危社稷。
賴祖宗之靈,奸謀顯露。
前上虞令陸昉等具告其事,并有據驗,并克今月七日,縱其兇謀。
領軍将軍明徹,左衛将軍、衛尉卿寶安及諸公等,又并知其事。
二三飐迹,彰于朝野,反道背德,事駭聞見。
今大憝克殲,罪人斯得,并可收付廷尉,肅正刑書。
罪止仲舉父子及子高三人而已,其馀一從曠蕩,并所不問。
"仲舉及郁并于獄賜死,時年五十一。
郁諸男女,以帝甥獲免。
韓子高,會稽山陰人也。
家本微賤。
侯景之亂,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吳興,子高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載欲還鄉。
文帝見而問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許諾。
子高本名蠻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謹,勤于侍奉,恒執備身刀及傳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會意旨。
及長,稍習騎射,頗有膽決,願為将帥,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寵愛之,未嘗離于左右。
文帝嘗夢見騎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張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據有州城,周文育鎮北郭香岩寺。
張彪自剡縣夜還襲城,文帝自北門出,倉卒暗夕,軍人擾亂,文育亦未測文帝所在,唯子高在側,文帝乃遣子高自亂兵中往見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勞衆軍。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導入文育營,因共立栅。
明日,與彪戰,彪将申缙複降,彪奔松山,浙東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輕财禮士,歸之者甚衆。
文帝嗣位,除右軍将軍。
天嘉元年,封文招縣子,邑三百戶。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衛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統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盡力論進,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遷員外散騎常侍、壯武将軍、成州刺史。
及征留異,随侯安都頓桃支嶺岩下。
時子高兵甲精銳,别禦一營,單馬入陳,傷項之左,一髻半落。
異平,除假節、貞毅将軍、東陽太守。
五年,章昭達等自臨川征晉安,子高自安泉嶺會于建安,諸将中人馬最為強盛。
晉安平,以功遷通直散騎常侍,進爵為伯,增邑并前四百戶。
六年,征為右衛将軍,至都,鎮領軍府。
文帝不豫,入侍醫藥。
廢帝即位,遷散騎常侍,右衛如故,移頓于新安寺。
高宗入輔,子高兵權過重,深不自安,好參訪台閣,又求出為衡、廣諸鎮。
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縣令陸昉及子高軍主告其謀反,高宗在尚書省,因召文武在位議立皇太子,子高預焉,平旦入省,執之,送廷尉,其夕與到仲舉同賜死,時年三十。
父延慶及子弟并原宥。
延慶因子高之寵,官至給事中、山陰令。
華皎,晉陵暨陽人。
世為小吏。
皎梁代為尚書比部令史。
侯景之亂,事景黨王偉。
高祖南下,文帝為景所囚,皎遇文帝甚厚。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