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沈衆 袁泌 劉仲威 陸山才 王質 韋載 族弟翙
關燈
小
中
大
沈衆,字仲師,吳興武康人也。
祖約,梁特進。
父旋,梁給事黃門侍郎。
衆好學,頗有文詞,起家梁鎮衛南平王法曹參軍、太子舍人。
是時,梁武帝制《千字詩》,衆為之注解。
與陳郡謝景同時召見于文德殿,帝令衆為《竹賦》,賦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體翩翩,可謂無忝爾祖。
"當陽公蕭大心為郢州刺史,以衆為限内記室參軍。
尋除鎮南湘東王記室參軍。
遷太子中舍人,兼散騎常侍。
聘魏,還,遷骠騎廬陵王谘議參軍,舍人如故。
侯景之亂,衆表于梁武,稱家代所隸故義部曲,并在吳興,求還召募以讨賊,梁武許之。
及景圍台城,衆率宗族及義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頓于小航,對賊東府置陣,軍容甚整,景深憚之。
梁武于城内遙授衆為太子右衛率。
京城陷,衆降于景。
景平,西上荊州,元帝以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
尋遷司徒左長史。
江陵陷,為西魏所虜,尋而逃還,敬帝承制授禦史中丞。
紹泰元年,除侍中,遷左民尚書。
高祖受命,遷中書令,中正如故。
高祖以衆州裡知名,甚敬重之,賞賜優渥,超于時輩。
衆性吝啬,内治産業,财帛以億計,無所分遺。
其自奉養甚薄,每于朝會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
永定二年,兼起部尚書,監起太極殿。
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繩為帶,又攜幹魚蔬菜飯獨啖之,朝士共诮其所為。
衆性狷急,于是忿恨,遂曆诋公卿,非毀朝廷。
高祖大怒,以衆素有令望,不欲顯誅之,後因其休假還武康,遂于吳中賜死,時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祿大夫敬之弟也。
清正有幹局,容體魁岸,志行修謹。
釋褐員外散騎侍郎,曆諸王府佐。
侯景之亂,泌欲求為将。
是時泌兄君正為吳郡太守,梁簡文闆泌為東宮領直,令往吳中召募士卒。
及景圍台城,泌率所領赴援。
京城陷,退保東陽,景使兵追之,乃自會稽東嶺出湓城,依于鄱陽嗣王蕭範。
範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辯表泌為富春太守,兼丹陽尹。
貞陽侯僣位,以泌為侍中,奉使于齊。
高祖受禅,王琳據有上流,泌自齊從梁永嘉王蕭莊達琳所。
及莊僣立,以泌為侍中、丞相長史。
天嘉二年,泌與琳輔莊至于栅口,琳軍敗,衆皆奔散,唯泌獨乘輕舟送莊達于北境,屬莊于禦史中丞劉仲威,令共入齊,然後拜辭而歸,詣阙請罪,文帝深義之。
尋授甯遠始興王府法曹參軍,轉谘議參軍,除通直散騎常侍,兼侍中,領豫州大中正。
聘于周,使還,授散騎常侍,禦史中丞,其中正如故。
高宗入輔,以泌為雲旗将軍、司徒左長史。
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
臨終戒其子蔓華曰:"吾于朝廷素無功績,瞑目之後,斂手足旋葬,無得辄受贈谥。
"其子述泌遺意,表請之,朝廷不許,贈金紫光祿大夫,谥曰質。
劉仲威,南陽涅陽人也。
祖虬,齊世以國子博士征,不就。
父之遲,荊州治中從事史。
仲威少有志氣,頗涉文史。
梁丞聖中為中書侍郎。
蕭莊僞署禦史中丞,随莊入齊,終于邺中。
仲威從弟廣德,亦好學,負才任氣。
父之亨,梁安西湘東王長史、南郡太守。
廣德承聖中以軍功官至給事黃門侍郎、湘東太守。
荊州陷後,依于王琳。
琳平,文帝以廣德為甯遠始興王府限外記室參軍,仍領其舊兵。
尋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馬,曆樂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中,假節、員外散騎常侍、雲旗将軍、河東太守。
太建元年卒于郡,時年四十三,贈左衛将軍。
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也。
祖翁寶,梁尚書水部郎。
父泛,散騎常侍。
山才少倜傥,好尚文史,範陽張缵,缵弟绾,并欽重之。
起家王國常侍,遷外兵參軍。
尋以父疾,東歸侍養。
承聖元年,王僧辯授山才儀同府西曹掾。
高祖誅僧辯,山才奔會稽依張彪。
彪敗,乃歸高祖。
紹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鎮南豫州,不知書疏,乃以山才為長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蕭勃,擒歐陽頠,計畫多出山才。
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監江州事,仍鎮豫章。
文育與侯安都于沌口敗績,餘孝頃自新林來寇豫章,山才收合馀衆,依于周迪。
擒餘孝頃、李孝欽等,遣山才自都陽之樂安嶺東道送于京師。
除中書侍郎。
複由樂安嶺綏撫南川諸郡。
文育重鎮豫章金口,山才複為貞威将軍、鎮南長史、豫章太守。
文育為熊昙朗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敗琳将常衆愛于宮亭湖,由是山才獲反,除貞威将軍、新安太守。
為王琳未平,留鎮富陽,以捍東道。
入為員外散騎常侍,遷宣惠始興王長史,行東揚州事。
侯安都讨留異,山才率王府之衆從焉。
異平,除明威将軍、東陽太守。
入為鎮東始興王長史,帶會稽郡丞,行東揚州事。
未拜,改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滿歲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為軍司。
迪平,複職。
餘
祖約,梁特進。
父旋,梁給事黃門侍郎。
衆好學,頗有文詞,起家梁鎮衛南平王法曹參軍、太子舍人。
是時,梁武帝制《千字詩》,衆為之注解。
與陳郡謝景同時召見于文德殿,帝令衆為《竹賦》,賦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體翩翩,可謂無忝爾祖。
"當陽公蕭大心為郢州刺史,以衆為限内記室參軍。
尋除鎮南湘東王記室參軍。
遷太子中舍人,兼散騎常侍。
聘魏,還,遷骠騎廬陵王谘議參軍,舍人如故。
侯景之亂,衆表于梁武,稱家代所隸故義部曲,并在吳興,求還召募以讨賊,梁武許之。
及景圍台城,衆率宗族及義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頓于小航,對賊東府置陣,軍容甚整,景深憚之。
梁武于城内遙授衆為太子右衛率。
京城陷,衆降于景。
景平,西上荊州,元帝以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
尋遷司徒左長史。
江陵陷,為西魏所虜,尋而逃還,敬帝承制授禦史中丞。
紹泰元年,除侍中,遷左民尚書。
高祖受命,遷中書令,中正如故。
高祖以衆州裡知名,甚敬重之,賞賜優渥,超于時輩。
衆性吝啬,内治産業,财帛以億計,無所分遺。
其自奉養甚薄,每于朝會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
永定二年,兼起部尚書,監起太極殿。
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繩為帶,又攜幹魚蔬菜飯獨啖之,朝士共诮其所為。
衆性狷急,于是忿恨,遂曆诋公卿,非毀朝廷。
高祖大怒,以衆素有令望,不欲顯誅之,後因其休假還武康,遂于吳中賜死,時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祿大夫敬之弟也。
清正有幹局,容體魁岸,志行修謹。
釋褐員外散騎侍郎,曆諸王府佐。
侯景之亂,泌欲求為将。
是時泌兄君正為吳郡太守,梁簡文闆泌為東宮領直,令往吳中召募士卒。
及景圍台城,泌率所領赴援。
京城陷,退保東陽,景使兵追之,乃自會稽東嶺出湓城,依于鄱陽嗣王蕭範。
範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辯表泌為富春太守,兼丹陽尹。
貞陽侯僣位,以泌為侍中,奉使于齊。
高祖受禅,王琳據有上流,泌自齊從梁永嘉王蕭莊達琳所。
及莊僣立,以泌為侍中、丞相長史。
天嘉二年,泌與琳輔莊至于栅口,琳軍敗,衆皆奔散,唯泌獨乘輕舟送莊達于北境,屬莊于禦史中丞劉仲威,令共入齊,然後拜辭而歸,詣阙請罪,文帝深義之。
尋授甯遠始興王府法曹參軍,轉谘議參軍,除通直散騎常侍,兼侍中,領豫州大中正。
聘于周,使還,授散騎常侍,禦史中丞,其中正如故。
高宗入輔,以泌為雲旗将軍、司徒左長史。
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
臨終戒其子蔓華曰:"吾于朝廷素無功績,瞑目之後,斂手足旋葬,無得辄受贈谥。
"其子述泌遺意,表請之,朝廷不許,贈金紫光祿大夫,谥曰質。
劉仲威,南陽涅陽人也。
祖虬,齊世以國子博士征,不就。
父之遲,荊州治中從事史。
仲威少有志氣,頗涉文史。
梁丞聖中為中書侍郎。
蕭莊僞署禦史中丞,随莊入齊,終于邺中。
仲威從弟廣德,亦好學,負才任氣。
父之亨,梁安西湘東王長史、南郡太守。
廣德承聖中以軍功官至給事黃門侍郎、湘東太守。
荊州陷後,依于王琳。
琳平,文帝以廣德為甯遠始興王府限外記室參軍,仍領其舊兵。
尋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馬,曆樂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中,假節、員外散騎常侍、雲旗将軍、河東太守。
太建元年卒于郡,時年四十三,贈左衛将軍。
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也。
祖翁寶,梁尚書水部郎。
父泛,散騎常侍。
山才少倜傥,好尚文史,範陽張缵,缵弟绾,并欽重之。
起家王國常侍,遷外兵參軍。
尋以父疾,東歸侍養。
承聖元年,王僧辯授山才儀同府西曹掾。
高祖誅僧辯,山才奔會稽依張彪。
彪敗,乃歸高祖。
紹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鎮南豫州,不知書疏,乃以山才為長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蕭勃,擒歐陽頠,計畫多出山才。
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監江州事,仍鎮豫章。
文育與侯安都于沌口敗績,餘孝頃自新林來寇豫章,山才收合馀衆,依于周迪。
擒餘孝頃、李孝欽等,遣山才自都陽之樂安嶺東道送于京師。
除中書侍郎。
複由樂安嶺綏撫南川諸郡。
文育重鎮豫章金口,山才複為貞威将軍、鎮南長史、豫章太守。
文育為熊昙朗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敗琳将常衆愛于宮亭湖,由是山才獲反,除貞威将軍、新安太守。
為王琳未平,留鎮富陽,以捍東道。
入為員外散騎常侍,遷宣惠始興王長史,行東揚州事。
侯安都讨留異,山才率王府之衆從焉。
異平,除明威将軍、東陽太守。
入為鎮東始興王長史,帶會稽郡丞,行東揚州事。
未拜,改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滿歲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為軍司。
迪平,複職。
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