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列傳第三 侯瑱 歐陽頠 子纥 吳明徹 裴子烈
關燈
小
中
大
弟盛為交州刺史,次弟邃為衡州刺史,合門顯貴,名振南土。
又多緻銅鼓、生口,獻奉珍異,前後委積,頗有助于軍國焉。
頠以天嘉四年薨,時年六十六。
贈侍中、車騎大将軍、司空、廣州刺史,谥曰穆。
子纥嗣。
纥字奉聖,頗有幹略。
天嘉中,除黃門侍郎、員外散騎常侍。
累遷安遠将軍、衡州刺史。
襲封陽山郡公,都督交、廣等十九州諸軍事、廣州刺史。
在州十馀年,威惠著于百越,進号輕車将軍。
光大中,上流蕃鎮并多懷貳,高宗以纥久在南服,頗疑之。
太建元年,下诏征纥為左衛将軍。
纥懼,未欲就征,其部下多勸之反,遂舉兵攻衡州刺史錢道戢。
道戢告變,乃遣儀同章昭達讨纥,屢戰兵敗,執送京師,伏誅,時年三十三。
家口籍沒。
子詢以年幼免。
吳明徹,字通昭,秦郡人也。
祖景安,齊南谯太守。
父樹,梁右軍将軍。
明徹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墳茔未備,家貧無以取給,乃勤力耕種。
時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徹哀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訴。
居數日,有自田還者,雲苗已更生。
明徹疑之,謂為绐己,及往田所,竟如其言。
秋而大獲,足充葬用。
時有伊氏者,善占墓,謂其兄曰:"君葬之日,必有乘白馬逐鹿者來經墳所,此是最小孝子大貴之徵。
"至時果有此應,明徹即樹之最小子也。
起家梁東宮直後。
及侯景寇京師,天下大亂,明徹有粟麥三千馀斛,而鄰裡饑餧,乃白諸兄曰:"當今草竊,人不圖久,柰何有此而不與鄉家共之?"于是計口平分,同其豐儉,群盜聞而避焉,賴以存者甚衆。
及高祖鎮京口,深相要結,明徹乃詣高祖,高祖為之降階,執手即席,與論當世之務。
明徹亦微涉書史經傳,就汝南周弘正學天文、孤虛、遁甲,略通其妙,頗以英雄自許,高祖深奇之。
承聖三年,授戎昭将軍、安州刺史。
紹泰初,随周文育讨杜龛、張彪等。
東道平,授使持節、散騎常侍、安東将軍、南兖州刺史,封安吳縣侯。
高祖受禅,拜安南将軍,仍與侯安都、周文育将兵讨王琳。
及衆軍敗沒,明徹自拔還京。
世祖即位,诏以本官加右衛将軍。
王琳敗,授都督武沅二州諸軍事、安西将軍、武州刺史,馀并如故。
周遣大将軍賀若敦率馬步萬馀人奄至武陵,明徹衆寡不敵,引軍巴陵,仍破周别軍于雙林。
天嘉三年,授安西将軍。
及周迪反臨川,诏以明徹為安南将軍、江州刺史,領豫章太守,總督衆軍,以讨迪。
明徹雅性剛直,統内不甚和,世祖聞之,遣安成王顼慰曉明徹,令以本号還朝。
尋授鎮前将軍。
五年,遷鎮東将軍、吳興太守。
及引辭之郡,世祖謂明徹曰:"吳興雖郡,帝鄉之重,故以相授。
君其勉之!"及世祖弗豫,征拜中領軍。
廢帝即位,授領軍将軍,尋遷丹陽尹,仍诏明徹以甲仗四十人出入殿省。
到仲舉之矯令出高宗也,毛喜知其謀,高宗疑懼,遣喜與明徹籌焉。
明徹謂喜曰:"嗣君諒闇,萬機多阙,外鄰強敵,内有大喪。
殿下親實周、邵,德冠伊、霍,社稷至重,願留中深計,慎勿緻疑。
" 及湘州刺史華皎陰有異志,诏授明徹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湘、桂、武三州諸軍事、安南将軍、湘州刺史,給鼓吹一部,仍與征南大将軍淳于量等率兵讨皎。
皎平,授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
太建元年,授鎮南将軍。
四年,征為侍中、鎮前将軍,馀并如故。
會朝議北伐,公卿互有異同,明徹決策請行。
五年,诏加侍中、都督征讨諸軍事,仍賜女樂一部。
明徹總統衆軍十馀萬,發自京師,緣江城鎮,相續降款。
軍至秦郡,克其水栅。
齊遣大将尉破胡将兵為援,明徹破走之,斬獲不可勝計,秦郡乃降。
高宗以秦郡明徹舊邑,诏具太牢,令拜祠上冢,文武羽儀甚盛,鄉裡以為榮。
進克仁州,授征北大将軍,進爵南平郡公,增邑并前二千五百戶。
次平峽石岸二城。
進逼壽陽,齊遣王琳将兵拒守。
琳至,與刺史王貴顯保其外郭。
明徹以琳初入,衆心未附,乘夜攻之,中宵而潰,齊兵退據相國城及金城。
明徹令軍中益修治攻具,又迮肥水以灌城。
城中苦濕,多腹疾,手足皆腫,死者十六七。
會齊遣大将軍皮景和率兵數十萬來援,去壽
又多緻銅鼓、生口,獻奉珍異,前後委積,頗有助于軍國焉。
頠以天嘉四年薨,時年六十六。
贈侍中、車騎大将軍、司空、廣州刺史,谥曰穆。
子纥嗣。
纥字奉聖,頗有幹略。
天嘉中,除黃門侍郎、員外散騎常侍。
累遷安遠将軍、衡州刺史。
襲封陽山郡公,都督交、廣等十九州諸軍事、廣州刺史。
在州十馀年,威惠著于百越,進号輕車将軍。
光大中,上流蕃鎮并多懷貳,高宗以纥久在南服,頗疑之。
太建元年,下诏征纥為左衛将軍。
纥懼,未欲就征,其部下多勸之反,遂舉兵攻衡州刺史錢道戢。
道戢告變,乃遣儀同章昭達讨纥,屢戰兵敗,執送京師,伏誅,時年三十三。
家口籍沒。
子詢以年幼免。
吳明徹,字通昭,秦郡人也。
祖景安,齊南谯太守。
父樹,梁右軍将軍。
明徹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墳茔未備,家貧無以取給,乃勤力耕種。
時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徹哀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訴。
居數日,有自田還者,雲苗已更生。
明徹疑之,謂為绐己,及往田所,竟如其言。
秋而大獲,足充葬用。
時有伊氏者,善占墓,謂其兄曰:"君葬之日,必有乘白馬逐鹿者來經墳所,此是最小孝子大貴之徵。
"至時果有此應,明徹即樹之最小子也。
起家梁東宮直後。
及侯景寇京師,天下大亂,明徹有粟麥三千馀斛,而鄰裡饑餧,乃白諸兄曰:"當今草竊,人不圖久,柰何有此而不與鄉家共之?"于是計口平分,同其豐儉,群盜聞而避焉,賴以存者甚衆。
及高祖鎮京口,深相要結,明徹乃詣高祖,高祖為之降階,執手即席,與論當世之務。
明徹亦微涉書史經傳,就汝南周弘正學天文、孤虛、遁甲,略通其妙,頗以英雄自許,高祖深奇之。
承聖三年,授戎昭将軍、安州刺史。
紹泰初,随周文育讨杜龛、張彪等。
東道平,授使持節、散騎常侍、安東将軍、南兖州刺史,封安吳縣侯。
高祖受禅,拜安南将軍,仍與侯安都、周文育将兵讨王琳。
及衆軍敗沒,明徹自拔還京。
世祖即位,诏以本官加右衛将軍。
王琳敗,授都督武沅二州諸軍事、安西将軍、武州刺史,馀并如故。
周遣大将軍賀若敦率馬步萬馀人奄至武陵,明徹衆寡不敵,引軍巴陵,仍破周别軍于雙林。
天嘉三年,授安西将軍。
及周迪反臨川,诏以明徹為安南将軍、江州刺史,領豫章太守,總督衆軍,以讨迪。
明徹雅性剛直,統内不甚和,世祖聞之,遣安成王顼慰曉明徹,令以本号還朝。
尋授鎮前将軍。
五年,遷鎮東将軍、吳興太守。
及引辭之郡,世祖謂明徹曰:"吳興雖郡,帝鄉之重,故以相授。
君其勉之!"及世祖弗豫,征拜中領軍。
廢帝即位,授領軍将軍,尋遷丹陽尹,仍诏明徹以甲仗四十人出入殿省。
到仲舉之矯令出高宗也,毛喜知其謀,高宗疑懼,遣喜與明徹籌焉。
明徹謂喜曰:"嗣君諒闇,萬機多阙,外鄰強敵,内有大喪。
殿下親實周、邵,德冠伊、霍,社稷至重,願留中深計,慎勿緻疑。
" 及湘州刺史華皎陰有異志,诏授明徹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湘、桂、武三州諸軍事、安南将軍、湘州刺史,給鼓吹一部,仍與征南大将軍淳于量等率兵讨皎。
皎平,授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
太建元年,授鎮南将軍。
四年,征為侍中、鎮前将軍,馀并如故。
會朝議北伐,公卿互有異同,明徹決策請行。
五年,诏加侍中、都督征讨諸軍事,仍賜女樂一部。
明徹總統衆軍十馀萬,發自京師,緣江城鎮,相續降款。
軍至秦郡,克其水栅。
齊遣大将尉破胡将兵為援,明徹破走之,斬獲不可勝計,秦郡乃降。
高宗以秦郡明徹舊邑,诏具太牢,令拜祠上冢,文武羽儀甚盛,鄉裡以為榮。
進克仁州,授征北大将軍,進爵南平郡公,增邑并前二千五百戶。
次平峽石岸二城。
進逼壽陽,齊遣王琳将兵拒守。
琳至,與刺史王貴顯保其外郭。
明徹以琳初入,衆心未附,乘夜攻之,中宵而潰,齊兵退據相國城及金城。
明徹令軍中益修治攻具,又迮肥水以灌城。
城中苦濕,多腹疾,手足皆腫,死者十六七。
會齊遣大将軍皮景和率兵數十萬來援,去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