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列傳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寶安 侯安都
關燈
小
中
大
五千,開通江路。
侯景将王伯醜據豫章,文育擊走之,遂據其城。
累前後功,除遊騎将軍、員外散騎常侍,封東遷縣侯,邑五百戶。
高祖軍至白茅灣,命文育與杜僧明常為軍鋒,平南陵、鵲頭諸城。
及至姑熟,與景将侯子鑒戰,破之。
景平,授通直散騎常侍,改封南移縣侯,邑一千戶,拜信義太守。
累遷南丹陽、蘭陵、晉陵太守、智武将軍、散騎常侍。
高祖誅王僧辯,命文育督衆軍會世祖于吳興,圍杜龛,克之。
又濟江襲會稽太守張彪,得其郡城。
及世祖為彪所襲,文育時頓城北香岩寺,世祖夜往趨之,因共立栅。
頃之,彪又來攻,文育悉力苦戰,彪不能克,遂破平彪。
高祖以侯瑱擁據江州,命文育讨之,仍除都督南豫州諸軍事、武威将軍、南豫州刺史,率兵襲湓城。
未克,徐嗣徽引齊寇渡江據蕪湖,诏征文育還京。
嗣徽等列艦于青墩,至于七矶,以斷文育歸路。
及夕,文育鼓噪而發,嗣徽等不能制。
至旦,反攻嗣徽,嗣徽骁将鮑砰獨以小艦殿軍,文育乘單舴艋與戰,跳入艦,斬砰,仍牽其艦而還。
賊衆大駭,因留船蕪湖,自丹陽步上。
時高祖拒嗣徽于白城,适與文育大會。
将戰,風急,高祖曰:"兵不逆風。
"文育曰:"事急矣,當決之,何用古法。
"抽槊上馬,馳而進,衆軍從之,風亦尋轉,殺傷數百人。
嗣微等移營莫府山,文育徙頓對之。
頻戰功最,加平西将軍,進爵壽昌縣公,并給鼓吹一部。
廣州刺史蕭勃舉兵逾嶺,诏文育督衆軍讨之。
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劢守郡城,自出豫章,據于石頭。
勃使其子孜将兵與孝頃相會,又遣其别将歐陽騑頓軍苦竹灘,傅泰據墌口城,以拒官軍。
官軍船少,孝頃有舴艋三百艘、艦百馀乘在上牢,文育遣軍主焦僧度、羊柬潛軍襲之,悉取而歸,仍于豫章立栅。
時官軍食盡,并欲退還,文育不許。
乃使人間行遺周迪書,約為兄弟,并陳利害。
迪得書甚喜,許饋糧饷。
于是文育分遣老小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燒豫章郡所立栅,僞退。
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
文育由間道兼行,信宿達芊韶。
芊韶上流則歐陽頠、蕭勃,下流則傅泰、餘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飨士,賊徒大駭。
歐陽頠乃退入泥溪,作城自守。
文育遣嚴威将軍周鐵虎與長史陸山才襲頠,擒之。
于是盛陳兵甲,與頠乘舟而?,以巡傅泰城下,因而攻泰,克之。
蕭勃在南康聞之,衆皆股栗,莫能自固。
其将譚世遠斬勃欲降,為人所害。
世遠軍主夏侯明徹持勃首以降。
蕭孜、餘孝頃猶據石頭,高祖遣侯安都助文育攻之,孜降文育,孝頃退走新吳,文州平,廣育還頓豫章。
以功授鎮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廣衡交等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王琳擁據上流,诏命侯安都為西道都督,文育為南道都督,同會武昌。
與王琳戰于沌口,為琳所執,後得逃歸,語在安都傳。
尋授使持節、散騎常侍、鎮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壽昌縣公,給鼓吹一部。
及周迪破餘孝頃,孝頃子公飏、弟孝劢猶據舊栅,扇動南土,高祖複遣文育及周迪、黃法抃等讨之。
豫章内史熊昙朗亦率軍來會,衆且萬人。
文育遣吳明徹為水軍,配周迪運糧,自率衆軍入象牙江,城于金口。
公飏領五百人僞降,謀執文育,事覺,文育囚之,送于京師,以其部曲分隸衆軍。
乃舍舟為步軍,進據三陂。
王琳遣将曹慶帥兵二千人以救孝劢,慶分遣主帥常衆愛與文育相拒,自帥所領徑攻周迪、吳明徹軍。
迪等敗績,文育退據金口。
熊昙朗因其失利,謀害文育,以應衆愛。
文育監軍孫白象頗知其事,勸令先之。
文育曰:"不可,我舊兵少,客軍多,若取昙朗,人人驚懼,亡立至矣,不如推心以撫之。
"初,周迪之敗也,棄船走,莫知所在,及得迪書,文育喜,赍示昙朗,昙朗害之于座,時年五十一。
高祖聞之,即日舉哀,贈侍中、司空、谥曰忠愍。
初,文育之據三陂,有流星墜地,其聲如雷,地陷方一丈,中有碎炭數鬥。
又軍市中忽聞小兒啼,一市并驚,聽之在土下,軍人掘得棺長三尺,文育惡之。
俄而迪敗,文育見殺。
天嘉二年,有诏配享高祖廟庭。
子寶安嗣。
文育本族兄景曜,因文育官至新安太守。
寶安字安民。
年十馀歲,便習騎射,以貴公子驕蹇遊逸,好狗馬,樂馳騁,靡衣媮食。
文育之為晉陵,以征讨不遑之郡,令寶安監知郡事,尤聚惡少年,高祖患之。
及文育西征敗績,絷于王琳,寶安便折節讀書,與士君子遊,綏禦文育士卒,甚有威惠。
除員外散騎侍郎。
文育歸,複除貞威将軍、吳興太守。
文育為熊昙朗所害,征寶安還。
起為猛烈将軍,領其舊兵,仍令南讨。
世祖即位,深器重之,寄以心膂,精卒利兵多配焉。
及平王琳,頗有功。
周迪之破熊昙朗,寶安南入,窮其馀燼。
天嘉二年,重除雄信将軍、吳興太守,襲封壽昌縣公。
三年,征留異,為侯安都前軍。
異平,除給事黃門侍郎、衛尉卿。
四年,授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貞毅将軍、南徐州刺史。
征為左衛将軍,加信武将軍。
尋以本官領衛尉卿,又進号仁威将軍。
天康元年卒,時年二十九。
贈侍中、左衛将軍,谥曰成。
子〈
侯景将王伯醜據豫章,文育擊走之,遂據其城。
累前後功,除遊騎将軍、員外散騎常侍,封東遷縣侯,邑五百戶。
高祖軍至白茅灣,命文育與杜僧明常為軍鋒,平南陵、鵲頭諸城。
及至姑熟,與景将侯子鑒戰,破之。
景平,授通直散騎常侍,改封南移縣侯,邑一千戶,拜信義太守。
累遷南丹陽、蘭陵、晉陵太守、智武将軍、散騎常侍。
高祖誅王僧辯,命文育督衆軍會世祖于吳興,圍杜龛,克之。
又濟江襲會稽太守張彪,得其郡城。
及世祖為彪所襲,文育時頓城北香岩寺,世祖夜往趨之,因共立栅。
頃之,彪又來攻,文育悉力苦戰,彪不能克,遂破平彪。
高祖以侯瑱擁據江州,命文育讨之,仍除都督南豫州諸軍事、武威将軍、南豫州刺史,率兵襲湓城。
未克,徐嗣徽引齊寇渡江據蕪湖,诏征文育還京。
嗣徽等列艦于青墩,至于七矶,以斷文育歸路。
及夕,文育鼓噪而發,嗣徽等不能制。
至旦,反攻嗣徽,嗣徽骁将鮑砰獨以小艦殿軍,文育乘單舴艋與戰,跳入艦,斬砰,仍牽其艦而還。
賊衆大駭,因留船蕪湖,自丹陽步上。
時高祖拒嗣徽于白城,适與文育大會。
将戰,風急,高祖曰:"兵不逆風。
"文育曰:"事急矣,當決之,何用古法。
"抽槊上馬,馳而進,衆軍從之,風亦尋轉,殺傷數百人。
嗣微等移營莫府山,文育徙頓對之。
頻戰功最,加平西将軍,進爵壽昌縣公,并給鼓吹一部。
廣州刺史蕭勃舉兵逾嶺,诏文育督衆軍讨之。
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劢守郡城,自出豫章,據于石頭。
勃使其子孜将兵與孝頃相會,又遣其别将歐陽騑頓軍苦竹灘,傅泰據墌口城,以拒官軍。
官軍船少,孝頃有舴艋三百艘、艦百馀乘在上牢,文育遣軍主焦僧度、羊柬潛軍襲之,悉取而歸,仍于豫章立栅。
時官軍食盡,并欲退還,文育不許。
乃使人間行遺周迪書,約為兄弟,并陳利害。
迪得書甚喜,許饋糧饷。
于是文育分遣老小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燒豫章郡所立栅,僞退。
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
文育由間道兼行,信宿達芊韶。
芊韶上流則歐陽頠、蕭勃,下流則傅泰、餘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飨士,賊徒大駭。
歐陽頠乃退入泥溪,作城自守。
文育遣嚴威将軍周鐵虎與長史陸山才襲頠,擒之。
于是盛陳兵甲,與頠乘舟而?,以巡傅泰城下,因而攻泰,克之。
蕭勃在南康聞之,衆皆股栗,莫能自固。
其将譚世遠斬勃欲降,為人所害。
世遠軍主夏侯明徹持勃首以降。
蕭孜、餘孝頃猶據石頭,高祖遣侯安都助文育攻之,孜降文育,孝頃退走新吳,文州平,廣育還頓豫章。
以功授鎮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廣衡交等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王琳擁據上流,诏命侯安都為西道都督,文育為南道都督,同會武昌。
與王琳戰于沌口,為琳所執,後得逃歸,語在安都傳。
尋授使持節、散騎常侍、鎮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壽昌縣公,給鼓吹一部。
及周迪破餘孝頃,孝頃子公飏、弟孝劢猶據舊栅,扇動南土,高祖複遣文育及周迪、黃法抃等讨之。
豫章内史熊昙朗亦率軍來會,衆且萬人。
文育遣吳明徹為水軍,配周迪運糧,自率衆軍入象牙江,城于金口。
公飏領五百人僞降,謀執文育,事覺,文育囚之,送于京師,以其部曲分隸衆軍。
乃舍舟為步軍,進據三陂。
王琳遣将曹慶帥兵二千人以救孝劢,慶分遣主帥常衆愛與文育相拒,自帥所領徑攻周迪、吳明徹軍。
迪等敗績,文育退據金口。
熊昙朗因其失利,謀害文育,以應衆愛。
文育監軍孫白象頗知其事,勸令先之。
文育曰:"不可,我舊兵少,客軍多,若取昙朗,人人驚懼,亡立至矣,不如推心以撫之。
"初,周迪之敗也,棄船走,莫知所在,及得迪書,文育喜,赍示昙朗,昙朗害之于座,時年五十一。
高祖聞之,即日舉哀,贈侍中、司空、谥曰忠愍。
初,文育之據三陂,有流星墜地,其聲如雷,地陷方一丈,中有碎炭數鬥。
又軍市中忽聞小兒啼,一市并驚,聽之在土下,軍人掘得棺長三尺,文育惡之。
俄而迪敗,文育見殺。
天嘉二年,有诏配享高祖廟庭。
子寶安嗣。
文育本族兄景曜,因文育官至新安太守。
寶安字安民。
年十馀歲,便習騎射,以貴公子驕蹇遊逸,好狗馬,樂馳騁,靡衣媮食。
文育之為晉陵,以征讨不遑之郡,令寶安監知郡事,尤聚惡少年,高祖患之。
及文育西征敗績,絷于王琳,寶安便折節讀書,與士君子遊,綏禦文育士卒,甚有威惠。
除員外散騎侍郎。
文育歸,複除貞威将軍、吳興太守。
文育為熊昙朗所害,征寶安還。
起為猛烈将軍,領其舊兵,仍令南讨。
世祖即位,深器重之,寄以心膂,精卒利兵多配焉。
及平王琳,頗有功。
周迪之破熊昙朗,寶安南入,窮其馀燼。
天嘉二年,重除雄信将軍、吳興太守,襲封壽昌縣公。
三年,征留異,為侯安都前軍。
異平,除給事黃門侍郎、衛尉卿。
四年,授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貞毅将軍、南徐州刺史。
征為左衛将軍,加信武将軍。
尋以本官領衛尉卿,又進号仁威将軍。
天康元年卒,時年二十九。
贈侍中、左衛将軍,谥曰成。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