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列傳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寶安 侯安都
關燈
小
中
大
杜僧明,字弘照,廣陵臨澤人也。
形貌眇小,而膽氣過人,有勇力,善騎射。
梁大同中,盧安興為廣州南江督護,僧明與兄天合及周文育并為安興所啟,請與俱行。
頻征俚獠有功,為新州助防。
天合亦有材幹,預在征伐。
安興死,僧明複副其子子雄。
及交州土豪李贲反,逐刺史蕭谘,谘奔廣州,台遣子雄與高州刺史孫冏讨贲。
時春草已生,瘴疠方起,子雄請待秋讨之,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不聽,蕭谘又促之,子雄等不得已,遂行。
至合浦,死者十六七,衆并憚役潰散,禁之不可,乃引其馀兵退還。
蕭谘啟子雄及冏與賊交通,逗留不進,梁武帝敕于廣州賜死。
子雄弟子略、子烈并雄豪任俠,家屬在南江。
天合謀于衆曰:"盧公累代待遇我等亦甚厚矣,今見枉而死,不能為報,非丈夫也。
我弟僧明萬人之敵,若圍州城,召百姓,誰敢不從。
城破,斬二侯祭孫、盧,然後待台使至,束手詣廷尉,死猶勝生。
縱其不捷,亦無恨矣。
"衆鹹慷慨曰:"是願也,唯足下命之。
"乃與周文育等率衆結盟,奉子雄弟子略為主,以攻刺史蕭映。
子略頓城南,天合頓城北,僧明、文育分據東西,吏人并應之,一日之中,衆至數萬。
高祖時在高要,聞事起,率衆來讨,大破之,殺天合,生擒僧明及文育等,高祖并釋之,引為主帥。
高祖征交阯及讨元景仲,僧明、文育并有功。
侯景之亂,俱随高祖入援京師。
高祖于始興破蘭裕,僧明為前鋒,擒裕斬之。
又與蔡路養戰于南野,僧明馬被傷,高祖馳往救之,以所乘馬授僧明,僧明乘馬與數十人複進,衆皆披靡,因而乘之,大敗路養。
高州刺史李遷仕又據大臯,入灨石,以逼高祖,高祖遣周文育為前軍,與僧明擊走之。
遷仕與甯都人劉孝尚并力将襲南康,高祖又令僧明與文育等拒之,相持連戰百馀日,卒擒遷仕,送于高祖軍。
及高祖下南康,留僧明頓西昌,督安成、廬陵二郡軍事。
元帝承制授假節、清野将軍、新州刺史,臨江縣子,邑三百戶。
侯景遣于慶等寇南江,高祖頓豫章,命僧明為前驅,所向克捷。
高祖表僧明為長史,仍随東讨。
軍至蔡洲,僧明率麾下燒賊水門大艦。
及景平,以功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将軍、南兖州刺史,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五百戶,仍領晉陵太守。
承聖二年,從高祖北圍廣陵,加使持節,遷通直散騎常侍、平北将軍、馀如故。
荊州陷,高祖使僧明率吳明徹等随侯瑱西援,于江州病卒,時年四十六。
贈散騎常侍,谥曰威。
世祖即位,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天嘉二年,配享高祖廟庭。
子晉嗣。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陽羨人也。
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
年十一,能反覆遊水中數裡,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衆莫能及。
義興人周薈為壽昌浦口戍主,見而奇之,因召與語。
文育對曰:"母老家貧,兄姊并長大,困于賦役。
"薈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請文育養為己子,母遂與之。
及薈秩滿,與文育還都,見于太子詹事周舍,請制名字,舍因為立名文育,字景德。
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
弘讓善隸書,寫蔡邕《勸學》及古詩以遺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謂弘讓曰:"誰能學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
"弘讓壯之,教之騎射,文育大悅。
司州刺史陳慶之與薈同郡,素相善,啟薈為前軍軍主。
慶之使薈将五百人往新蔡懸瓠,慰勞白水蠻,蠻謀執薈以入魏,事覺,薈與文育拒之。
時賊徒甚盛,一日之中戰數十合,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
薈于陣戰死,文育馳取其屍,賊不敢逼。
及夕,各引去。
文育身被九創,創愈,辭請還葬,慶之壯其節,厚加灊遺而遣之。
葬訖,會廬安興為南江督護,啟文育同行。
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
安興死後,文育與杜僧明攻廣州,為高祖所敗,高祖赦之,語在僧明傳。
後監州王劢以文育為長流,深被委任。
劢被代,文育欲與劢俱下,至大庾嶺,詣蔔者,蔔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為公侯。
"文育曰:"足錢便可,誰望公侯。
"蔔人又曰:"君須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為驗。
"其夕,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
旦日辭劢,劢問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高祖在高要,聞其還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賞賜,分麾下配焉。
高祖之讨侯景,文育與杜僧明為前軍,克蘭裕,援歐陽頠,皆有功。
高祖破蔡路養于南野,文育為路養所圍,四面數重,矢石雨下,所乘馬死,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鞍,潰圍而出,因與杜僧明等相得,并力複進,遂大敗之。
高祖乃表文育為府司馬。
李遷仕之據大臯,遣其将杜平虜入灨石魚梁作城,高祖命文育擊之,平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
遷仕聞平虜敗,留老弱于大臯,悉選精兵自将,以攻文育,其鋒甚銳,軍人憚之。
文育與戰,遷仕稍卻,相持未解,會高祖遣杜僧明來援,别破遷仕水軍,遷仕衆潰,不敢過大臯,直走新淦。
梁元帝授文育假節、雄信将軍、義州刺史。
遷仕又與劉孝尚謀拒義軍,高祖遣文育與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築城于白口拒之。
文育頻出與戰,遂擒遷仕。
高祖發自南康,遣文育将兵
形貌眇小,而膽氣過人,有勇力,善騎射。
梁大同中,盧安興為廣州南江督護,僧明與兄天合及周文育并為安興所啟,請與俱行。
頻征俚獠有功,為新州助防。
天合亦有材幹,預在征伐。
安興死,僧明複副其子子雄。
及交州土豪李贲反,逐刺史蕭谘,谘奔廣州,台遣子雄與高州刺史孫冏讨贲。
時春草已生,瘴疠方起,子雄請待秋讨之,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不聽,蕭谘又促之,子雄等不得已,遂行。
至合浦,死者十六七,衆并憚役潰散,禁之不可,乃引其馀兵退還。
蕭谘啟子雄及冏與賊交通,逗留不進,梁武帝敕于廣州賜死。
子雄弟子略、子烈并雄豪任俠,家屬在南江。
天合謀于衆曰:"盧公累代待遇我等亦甚厚矣,今見枉而死,不能為報,非丈夫也。
我弟僧明萬人之敵,若圍州城,召百姓,誰敢不從。
城破,斬二侯祭孫、盧,然後待台使至,束手詣廷尉,死猶勝生。
縱其不捷,亦無恨矣。
"衆鹹慷慨曰:"是願也,唯足下命之。
"乃與周文育等率衆結盟,奉子雄弟子略為主,以攻刺史蕭映。
子略頓城南,天合頓城北,僧明、文育分據東西,吏人并應之,一日之中,衆至數萬。
高祖時在高要,聞事起,率衆來讨,大破之,殺天合,生擒僧明及文育等,高祖并釋之,引為主帥。
高祖征交阯及讨元景仲,僧明、文育并有功。
侯景之亂,俱随高祖入援京師。
高祖于始興破蘭裕,僧明為前鋒,擒裕斬之。
又與蔡路養戰于南野,僧明馬被傷,高祖馳往救之,以所乘馬授僧明,僧明乘馬與數十人複進,衆皆披靡,因而乘之,大敗路養。
高州刺史李遷仕又據大臯,入灨石,以逼高祖,高祖遣周文育為前軍,與僧明擊走之。
遷仕與甯都人劉孝尚并力将襲南康,高祖又令僧明與文育等拒之,相持連戰百馀日,卒擒遷仕,送于高祖軍。
及高祖下南康,留僧明頓西昌,督安成、廬陵二郡軍事。
元帝承制授假節、清野将軍、新州刺史,臨江縣子,邑三百戶。
侯景遣于慶等寇南江,高祖頓豫章,命僧明為前驅,所向克捷。
高祖表僧明為長史,仍随東讨。
軍至蔡洲,僧明率麾下燒賊水門大艦。
及景平,以功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将軍、南兖州刺史,進爵為侯,增邑并前五百戶,仍領晉陵太守。
承聖二年,從高祖北圍廣陵,加使持節,遷通直散騎常侍、平北将軍、馀如故。
荊州陷,高祖使僧明率吳明徹等随侯瑱西援,于江州病卒,時年四十六。
贈散騎常侍,谥曰威。
世祖即位,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天嘉二年,配享高祖廟庭。
子晉嗣。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陽羨人也。
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
年十一,能反覆遊水中數裡,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衆莫能及。
義興人周薈為壽昌浦口戍主,見而奇之,因召與語。
文育對曰:"母老家貧,兄姊并長大,困于賦役。
"薈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請文育養為己子,母遂與之。
及薈秩滿,與文育還都,見于太子詹事周舍,請制名字,舍因為立名文育,字景德。
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
弘讓善隸書,寫蔡邕《勸學》及古詩以遺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謂弘讓曰:"誰能學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
"弘讓壯之,教之騎射,文育大悅。
司州刺史陳慶之與薈同郡,素相善,啟薈為前軍軍主。
慶之使薈将五百人往新蔡懸瓠,慰勞白水蠻,蠻謀執薈以入魏,事覺,薈與文育拒之。
時賊徒甚盛,一日之中戰數十合,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
薈于陣戰死,文育馳取其屍,賊不敢逼。
及夕,各引去。
文育身被九創,創愈,辭請還葬,慶之壯其節,厚加灊遺而遣之。
葬訖,會廬安興為南江督護,啟文育同行。
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
安興死後,文育與杜僧明攻廣州,為高祖所敗,高祖赦之,語在僧明傳。
後監州王劢以文育為長流,深被委任。
劢被代,文育欲與劢俱下,至大庾嶺,詣蔔者,蔔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為公侯。
"文育曰:"足錢便可,誰望公侯。
"蔔人又曰:"君須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為驗。
"其夕,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
旦日辭劢,劢問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高祖在高要,聞其還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賞賜,分麾下配焉。
高祖之讨侯景,文育與杜僧明為前軍,克蘭裕,援歐陽頠,皆有功。
高祖破蔡路養于南野,文育為路養所圍,四面數重,矢石雨下,所乘馬死,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鞍,潰圍而出,因與杜僧明等相得,并力複進,遂大敗之。
高祖乃表文育為府司馬。
李遷仕之據大臯,遣其将杜平虜入灨石魚梁作城,高祖命文育擊之,平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
遷仕聞平虜敗,留老弱于大臯,悉選精兵自将,以攻文育,其鋒甚銳,軍人憚之。
文育與戰,遷仕稍卻,相持未解,會高祖遣杜僧明來援,别破遷仕水軍,遷仕衆潰,不敢過大臯,直走新淦。
梁元帝授文育假節、雄信将軍、義州刺史。
遷仕又與劉孝尚謀拒義軍,高祖遣文育與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築城于白口拒之。
文育頻出與戰,遂擒遷仕。
高祖發自南康,遣文育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