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本紀第六 後主
關燈
小
中
大
一介有能,片言可用,朕親加聽覽,伫于啟沃。
"中權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鄱陽王伯山進号鎮衛将軍,中衛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豫章王叔英進号骠騎大将軍,鎮左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長沙王叔堅進号中軍大将軍,安南将軍晉安王伯恭進号鎮右将軍,翊右将軍宜都王叔明進号安右将軍。
二月丙戌,以鎮右将軍晉安王伯恭為特進。
丙申,立皇弟叔谟為巴東王,叔顯為臨江王,叔坦為新會王,叔隆為新甯王。
夏五月丁巳,立皇子莊為會稽王。
秋九月甲午,輿駕幸玄武湖,肆舻艦閱武,宴群臣賦詩。
戊戌,以鎮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鄱陽王伯山為東揚州刺史,智武将軍嶽陽王叔慎為丹陽尹。
丁未,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冬十月癸亥,尚書仆射江總為尚書令,吏部尚書謝伷為尚書仆射。
十一月己卯,诏曰:"惟刑止暴,惟德成物,三才是資,百王不改。
而世無抵角,時鮮犯鱗,渭橋驚馬,弗聞廷争,桃林逸牛,未見其旨。
雖剽悍輕侮,理從鉗棨,蠢愚杜默,宜肆矜弘,政乏良哉,明慚則哲,求諸刑措,安可得乎?是用屬寤寐以轸懷,負黼扆而於邑。
複茲合璧輪缺,連珠緯舛,黃鐘獻呂,和氣始萌,玄英告中,履長在禦,因時宥過,抑乃斯得。
可大赦天下。
" 祯明元年春正月丙子,以安前将軍衡陽王伯信進号鎮前将軍,安東将軍、吳興太守廬陵王伯仁為特進,智武将軍、丹陽尹嶽陽王叔慎為湘州刺史,仁武将軍義陽王叔達為丹陽尹。
戊寅,诏曰:"柏皇、大庭,鼓淳和于曩日,姬王、嬴後,被澆風于末載,刑書已鑄,善化匪融,禮義既乖,奸宄斯作。
何其淳樸不反,浮華競扇者欤?朕居中禦物,納隍在眷,頻恢天網,屢絕三邊,元元黔庶,終罹五辟。
蓋乃康哉寡薄,抑焉法令滋章。
是用當甯弗怡,矜此向隅之意。
今三元具序,萬國朝辰,靈芝獻于始陽,膏露凝于聿歲,從春施令,仰乾布德,思與九有,惟新七政。
可大赦天下,改至德五年為祯明元年。
"乙未,地震。
癸卯,以鎮前将軍衡陽王伯信為鎮南将軍、西衡州刺史。
二月丁未,以特進、鎮右将軍晉安王伯恭進号中衛将軍,中書令建安王叔卿為中書監。
丁卯,诏至德元年望訂租調逋未入者,并原之。
秋八月癸卯,老人星見。
丁未,以車騎将軍蕭摩诃為骠騎将軍。
九月乙亥,以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豫章王叔英為骠騎大将軍。
庚寅,蕭琮所署尚書令、太傅安平王蕭岩,中軍将軍、荊州刺史義興王蕭瓛,遣其都官尚書沈君公,詣荊州刺史陳紀請降。
辛卯,岩等率文武男女十萬馀口濟江。
甲午,大赦天下。
冬十一月乙亥,割揚州吳郡置吳州,割錢塘縣為郡,屬焉。
丙子,以蕭岩為平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蕭瓛為安東将軍、吳州刺史。
丁亥,以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豫章王叔英兼司徒。
十二月丙辰,以前鎮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鄱陽王伯山為鎮衛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前中衛将軍晉安王伯恭為中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二年春正月辛巳,立皇子恮為東陽王,恬為錢塘王。
是月,遣散騎常侍周羅嵒帥兵屯峽口。
夏四月戊申,有群鼠無數,自蔡洲岸入石頭渡淮,至于青塘兩岸,數日死,随流出江。
戊午,以左民尚書蔡徵為吏部尚書。
是月,郢州南浦水黑如墨。
五月壬午,以安前将軍廬陵王伯仁為特進。
甲午,東冶鑄鐵,有物赤色如數鬥,自天墜熔所,有聲隆隆如雷,鐵飛出牆外,燒民家。
六月戊戌,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庚子,廢皇太子胤為吳興王,立軍師将軍、揚州刺史始安王深為皇太子。
辛醜,平南将軍、江州刺史南平王嶷進号鎮南将軍;忠武将軍、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彥進号安北将軍;會稽王莊為翊前将軍、揚州刺史;宣惠将軍、尚書令江總進号中權将軍;雲麾将軍、太子詹事袁憲為尚書仆射;尚書仆射謝伷為特進;甯遠将軍、新除吏部尚書蔡徵進号安右将軍。
甲辰,以安右将軍魯廣達為中領軍。
丁巳,大風至自西北激濤水入石頭城,淮渚暴益,漂沒舟乘。
冬十月己亥,立皇子蕃為吳郡王。
辛醜,以度支尚書、領大著作姚察為吏部尚書。
己酉,輿駕幸莫府山,大校獵。
十一月丁卯,诏曰:"夫議獄緩刑,皇王之所垂範,勝殘去殺,仁人之所用心。
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
朕君臨區宇,屬當澆末,輕重之典,在政未康,小大之情,興言多愧。
眷茲狴犴,有轸哀矜,可克日于大政殿訊獄。
"壬申,以鎮南将軍、江州刺史南平王嶷為征西将軍、郢州刺史,安北将軍、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彥為安南将軍、江州刺史,軍師将軍南海王虔為安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丙子,立皇弟叔榮為新昌王,叔匡為太原王。
是月,隋遣晉王廣衆軍來伐,自巴、蜀、沔、漢下流至廣陵,數十道俱入,緣江鎮戍,相繼奏聞。
時新除湘州刺史施文慶、中書舍人沈客卿掌機密用事,并抑而不言,故無備禦。
三年春正月乙醜朔,霧氣四塞。
是日,隋總
"中權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鄱陽王伯山進号鎮衛将軍,中衛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豫章王叔英進号骠騎大将軍,鎮左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長沙王叔堅進号中軍大将軍,安南将軍晉安王伯恭進号鎮右将軍,翊右将軍宜都王叔明進号安右将軍。
二月丙戌,以鎮右将軍晉安王伯恭為特進。
丙申,立皇弟叔谟為巴東王,叔顯為臨江王,叔坦為新會王,叔隆為新甯王。
夏五月丁巳,立皇子莊為會稽王。
秋九月甲午,輿駕幸玄武湖,肆舻艦閱武,宴群臣賦詩。
戊戌,以鎮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鄱陽王伯山為東揚州刺史,智武将軍嶽陽王叔慎為丹陽尹。
丁未,百濟國遣使獻方物。
冬十月癸亥,尚書仆射江總為尚書令,吏部尚書謝伷為尚書仆射。
十一月己卯,诏曰:"惟刑止暴,惟德成物,三才是資,百王不改。
而世無抵角,時鮮犯鱗,渭橋驚馬,弗聞廷争,桃林逸牛,未見其旨。
雖剽悍輕侮,理從鉗棨,蠢愚杜默,宜肆矜弘,政乏良哉,明慚則哲,求諸刑措,安可得乎?是用屬寤寐以轸懷,負黼扆而於邑。
複茲合璧輪缺,連珠緯舛,黃鐘獻呂,和氣始萌,玄英告中,履長在禦,因時宥過,抑乃斯得。
可大赦天下。
" 祯明元年春正月丙子,以安前将軍衡陽王伯信進号鎮前将軍,安東将軍、吳興太守廬陵王伯仁為特進,智武将軍、丹陽尹嶽陽王叔慎為湘州刺史,仁武将軍義陽王叔達為丹陽尹。
戊寅,诏曰:"柏皇、大庭,鼓淳和于曩日,姬王、嬴後,被澆風于末載,刑書已鑄,善化匪融,禮義既乖,奸宄斯作。
何其淳樸不反,浮華競扇者欤?朕居中禦物,納隍在眷,頻恢天網,屢絕三邊,元元黔庶,終罹五辟。
蓋乃康哉寡薄,抑焉法令滋章。
是用當甯弗怡,矜此向隅之意。
今三元具序,萬國朝辰,靈芝獻于始陽,膏露凝于聿歲,從春施令,仰乾布德,思與九有,惟新七政。
可大赦天下,改至德五年為祯明元年。
"乙未,地震。
癸卯,以鎮前将軍衡陽王伯信為鎮南将軍、西衡州刺史。
二月丁未,以特進、鎮右将軍晉安王伯恭進号中衛将軍,中書令建安王叔卿為中書監。
丁卯,诏至德元年望訂租調逋未入者,并原之。
秋八月癸卯,老人星見。
丁未,以車騎将軍蕭摩诃為骠騎将軍。
九月乙亥,以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豫章王叔英為骠騎大将軍。
庚寅,蕭琮所署尚書令、太傅安平王蕭岩,中軍将軍、荊州刺史義興王蕭瓛,遣其都官尚書沈君公,詣荊州刺史陳紀請降。
辛卯,岩等率文武男女十萬馀口濟江。
甲午,大赦天下。
冬十一月乙亥,割揚州吳郡置吳州,割錢塘縣為郡,屬焉。
丙子,以蕭岩為平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蕭瓛為安東将軍、吳州刺史。
丁亥,以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豫章王叔英兼司徒。
十二月丙辰,以前鎮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鄱陽王伯山為鎮衛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前中衛将軍晉安王伯恭為中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二年春正月辛巳,立皇子恮為東陽王,恬為錢塘王。
是月,遣散騎常侍周羅嵒帥兵屯峽口。
夏四月戊申,有群鼠無數,自蔡洲岸入石頭渡淮,至于青塘兩岸,數日死,随流出江。
戊午,以左民尚書蔡徵為吏部尚書。
是月,郢州南浦水黑如墨。
五月壬午,以安前将軍廬陵王伯仁為特進。
甲午,東冶鑄鐵,有物赤色如數鬥,自天墜熔所,有聲隆隆如雷,鐵飛出牆外,燒民家。
六月戊戌,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庚子,廢皇太子胤為吳興王,立軍師将軍、揚州刺史始安王深為皇太子。
辛醜,平南将軍、江州刺史南平王嶷進号鎮南将軍;忠武将軍、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彥進号安北将軍;會稽王莊為翊前将軍、揚州刺史;宣惠将軍、尚書令江總進号中權将軍;雲麾将軍、太子詹事袁憲為尚書仆射;尚書仆射謝伷為特進;甯遠将軍、新除吏部尚書蔡徵進号安右将軍。
甲辰,以安右将軍魯廣達為中領軍。
丁巳,大風至自西北激濤水入石頭城,淮渚暴益,漂沒舟乘。
冬十月己亥,立皇子蕃為吳郡王。
辛醜,以度支尚書、領大著作姚察為吏部尚書。
己酉,輿駕幸莫府山,大校獵。
十一月丁卯,诏曰:"夫議獄緩刑,皇王之所垂範,勝殘去殺,仁人之所用心。
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
朕君臨區宇,屬當澆末,輕重之典,在政未康,小大之情,興言多愧。
眷茲狴犴,有轸哀矜,可克日于大政殿訊獄。
"壬申,以鎮南将軍、江州刺史南平王嶷為征西将軍、郢州刺史,安北将軍、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彥為安南将軍、江州刺史,軍師将軍南海王虔為安北将軍、南徐州刺史。
丙子,立皇弟叔榮為新昌王,叔匡為太原王。
是月,隋遣晉王廣衆軍來伐,自巴、蜀、沔、漢下流至廣陵,數十道俱入,緣江鎮戍,相繼奏聞。
時新除湘州刺史施文慶、中書舍人沈客卿掌機密用事,并抑而不言,故無備禦。
三年春正月乙醜朔,霧氣四塞。
是日,隋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