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本紀第二 高祖下
關燈
小
中
大
谥曰思;長女為永世公主,谥曰懿。
謝哲反命,王琳請還鎮湘川,诏追衆軍緩其伐。
癸未,西讨衆軍至自大雷。
丁亥,以信威将軍、江州刺史周迪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平南将軍。
改南徐州所領南蘭陵郡複為東海郡。
冬十月庚午,遣鎮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周文育都督衆軍出豫章,讨餘孝劢。
乙亥,輿駕幸莊嚴寺,發《金光明經》題。
丁酉,以仁威将軍、高州刺史黃法抃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鎮南将軍。
甲寅,太極殿成,匠各給複。
十二月庚申,侍中、安東将軍臨川王蒨率百僚朝前殿,拜上牛酒。
甲子,輿駕幸大莊嚴寺,設無珝大會,舍乘輿法物。
群臣備法駕奉迎,即日輿駕還宮。
丙寅,高祖于太極殿東堂宴群臣,設金石之樂,以路寝告成也。
壬申,割吳郡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甯郡,屬揚州。
以安成所部廣興六洞置安樂郡。
丙戌,以甯遠将軍、北江州刺史熊昙朗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平西将軍。
丁亥,诏曰:"梁時舊仕,亂離播越,始還朝廷,多未铨序。
又起兵已來,軍勳甚衆。
選曹即條文武簿及節将應九流者,量其所拟。
"于是随材擢用者五十馀人。
三年春正月己醜,青龍見于東方。
丁酉,以鎮南将軍、廣州刺史歐陽頠即本号開府儀同三司。
是夜大雪,及旦,太極殿前有龍迹見。
甲午,廣州刺史歐陽頠表稱白龍見于州江南岸,長數十丈,大可八九圍,曆州城西道入天井崗。
仙人見于羅浮山寺小石樓,長三丈所,通身潔白,衣服楚麗。
辛醜,诏曰:"南康、始興王諸妹,已有封爵,依禮止是藩主。
此二王者,有殊恒情,宜隆禮數。
諸主儀秩及尚主,可并同皇女。
"戊申,诏臨川王蒨省揚、徐二州辭訟。
二月辛酉,以平西将軍、桂州刺史淳于量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鎮西大将軍。
壬午,司空侯瑱督衆軍自江入合州,焚齊舟艦。
三月丙申,侯瑱至自合肥,衆軍獻捷。
夏閏四月庚寅,诏曰:"開廪赈絕,育民之大惠,巡方恤患,前王之令典。
朕當斯季俗,膺此樂推,君德未孚,民瘼猶甚,重茲多壘,彌疚納隍。
良由四聰弗達,千裡勿應。
博施之仁,何其或爽?殘弊之軌,緻此未康。
吳州、缙州,去歲蝗旱,郢田雖疏,鄭渠終涸,室靡盈積之望,家有填壑之嗟。
百姓不足,兆民何賴?近已遣中書舍人江德藻銜命東陽,與令長二千石問民疾苦,仍以入台倉見米分恤。
雖德非既飽,庶微慰阻饑。
"甲午,诏依前代置西省學士,兼以伎術者預焉。
丁酉,遣鎮北将軍徐度率衆城南皖口。
是時久不雨,丙午,輿駕幸鐘山祠蔣帝廟,是日降雨,迄于月晦。
五月丙辰朔,日有食之,有司奏:舊儀,禦前殿,服朱紗袍、通天冠。
诏曰:"此乃前代承用,意有未同。
合朔仰助太陽,宜備衮冕之服。
自今已去,永可為準。
"丙寅,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乙酉,北江州刺史熊昙朗殺都督周文育于軍,舉兵反。
王琳遣其将常衆愛、曹慶率兵援餘孝劢。
六月戊子,儀同侯安都敗衆愛等于左裡,獲琳從弟襲、主帥羊暕等三十馀人,衆愛遁走,庚寅,廬山民斬之,傳首京師。
甲午,衆師凱歸。
诏曰:"昙朗噬逆,罪不容誅,分命衆軍,仍事掩讨,方加枭磔,以明刑憲。
"徵臨川王裝往皖口置城栅,以錢道戢守焉。
丁酉,高祖不豫,遣兼太宰、尚書左仆射王通以疾告太廟,兼太宰、中書令謝哲告大社、南北郊。
辛醜,高祖疾小瘳。
故司空周文育之柩至自建昌。
壬寅,高祖素服哭于東堂,哀甚。
癸卯,高祖臨訊獄訟。
是夜,熒惑在天尊。
高祖疾甚。
丙午,崩于璿玑殿,時年五十七。
遺诏追臨川王蒨入纂。
甲寅,大行皇帝遷殡于太極殿西階。
秋八月甲午,群臣上谥曰武皇帝,廟号高祖。
丙申,葬萬安陵。
高祖智以綏物,武以甯亂,英謀獨運,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靜難夷兇。
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恒崇寬政,愛育為本。
有須發調軍儲,皆出于事不可息。
加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
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班将士。
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哥鐘女樂,不列于前。
及乎踐祚,彌厲恭儉。
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高祖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蓋漢高、魏武之亞矣。
及西都蕩覆,誠貫天人。
王僧辯阙伊尹之才,空結桐宮之憤,貞陽假秦兵之送,不思穆嬴之泣。
高祖乃蹈玄機而撫末運,乘勢隙而拯橫流,王迹所基,始自于此,何至戡黎升陑之捷而已焉。
故于慎徽時序之世,變聲改物之辰,兆庶歸以讴歌,炎靈去如釋負,方之前代,何其美乎! 《陳書》 唐·姚思廉
謝哲反命,王琳請還鎮湘川,诏追衆軍緩其伐。
癸未,西讨衆軍至自大雷。
丁亥,以信威将軍、江州刺史周迪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平南将軍。
改南徐州所領南蘭陵郡複為東海郡。
冬十月庚午,遣鎮南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周文育都督衆軍出豫章,讨餘孝劢。
乙亥,輿駕幸莊嚴寺,發《金光明經》題。
丁酉,以仁威将軍、高州刺史黃法抃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鎮南将軍。
甲寅,太極殿成,匠各給複。
十二月庚申,侍中、安東将軍臨川王蒨率百僚朝前殿,拜上牛酒。
甲子,輿駕幸大莊嚴寺,設無珝大會,舍乘輿法物。
群臣備法駕奉迎,即日輿駕還宮。
丙寅,高祖于太極殿東堂宴群臣,設金石之樂,以路寝告成也。
壬申,割吳郡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甯郡,屬揚州。
以安成所部廣興六洞置安樂郡。
丙戌,以甯遠将軍、北江州刺史熊昙朗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平西将軍。
丁亥,诏曰:"梁時舊仕,亂離播越,始還朝廷,多未铨序。
又起兵已來,軍勳甚衆。
選曹即條文武簿及節将應九流者,量其所拟。
"于是随材擢用者五十馀人。
三年春正月己醜,青龍見于東方。
丁酉,以鎮南将軍、廣州刺史歐陽頠即本号開府儀同三司。
是夜大雪,及旦,太極殿前有龍迹見。
甲午,廣州刺史歐陽頠表稱白龍見于州江南岸,長數十丈,大可八九圍,曆州城西道入天井崗。
仙人見于羅浮山寺小石樓,長三丈所,通身潔白,衣服楚麗。
辛醜,诏曰:"南康、始興王諸妹,已有封爵,依禮止是藩主。
此二王者,有殊恒情,宜隆禮數。
諸主儀秩及尚主,可并同皇女。
"戊申,诏臨川王蒨省揚、徐二州辭訟。
二月辛酉,以平西将軍、桂州刺史淳于量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号鎮西大将軍。
壬午,司空侯瑱督衆軍自江入合州,焚齊舟艦。
三月丙申,侯瑱至自合肥,衆軍獻捷。
夏閏四月庚寅,诏曰:"開廪赈絕,育民之大惠,巡方恤患,前王之令典。
朕當斯季俗,膺此樂推,君德未孚,民瘼猶甚,重茲多壘,彌疚納隍。
良由四聰弗達,千裡勿應。
博施之仁,何其或爽?殘弊之軌,緻此未康。
吳州、缙州,去歲蝗旱,郢田雖疏,鄭渠終涸,室靡盈積之望,家有填壑之嗟。
百姓不足,兆民何賴?近已遣中書舍人江德藻銜命東陽,與令長二千石問民疾苦,仍以入台倉見米分恤。
雖德非既飽,庶微慰阻饑。
"甲午,诏依前代置西省學士,兼以伎術者預焉。
丁酉,遣鎮北将軍徐度率衆城南皖口。
是時久不雨,丙午,輿駕幸鐘山祠蔣帝廟,是日降雨,迄于月晦。
五月丙辰朔,日有食之,有司奏:舊儀,禦前殿,服朱紗袍、通天冠。
诏曰:"此乃前代承用,意有未同。
合朔仰助太陽,宜備衮冕之服。
自今已去,永可為準。
"丙寅,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乙酉,北江州刺史熊昙朗殺都督周文育于軍,舉兵反。
王琳遣其将常衆愛、曹慶率兵援餘孝劢。
六月戊子,儀同侯安都敗衆愛等于左裡,獲琳從弟襲、主帥羊暕等三十馀人,衆愛遁走,庚寅,廬山民斬之,傳首京師。
甲午,衆師凱歸。
诏曰:"昙朗噬逆,罪不容誅,分命衆軍,仍事掩讨,方加枭磔,以明刑憲。
"徵臨川王裝往皖口置城栅,以錢道戢守焉。
丁酉,高祖不豫,遣兼太宰、尚書左仆射王通以疾告太廟,兼太宰、中書令謝哲告大社、南北郊。
辛醜,高祖疾小瘳。
故司空周文育之柩至自建昌。
壬寅,高祖素服哭于東堂,哀甚。
癸卯,高祖臨訊獄訟。
是夜,熒惑在天尊。
高祖疾甚。
丙午,崩于璿玑殿,時年五十七。
遺诏追臨川王蒨入纂。
甲寅,大行皇帝遷殡于太極殿西階。
秋八月甲午,群臣上谥曰武皇帝,廟号高祖。
丙申,葬萬安陵。
高祖智以綏物,武以甯亂,英謀獨運,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靜難夷兇。
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恒崇寬政,愛育為本。
有須發調軍儲,皆出于事不可息。
加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為虛費。
初平侯景,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班将士。
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哥鐘女樂,不列于前。
及乎踐祚,彌厲恭儉。
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高祖英略大度,應變無方,蓋漢高、魏武之亞矣。
及西都蕩覆,誠貫天人。
王僧辯阙伊尹之才,空結桐宮之憤,貞陽假秦兵之送,不思穆嬴之泣。
高祖乃蹈玄機而撫末運,乘勢隙而拯橫流,王迹所基,始自于此,何至戡黎升陑之捷而已焉。
故于慎徽時序之世,變聲改物之辰,兆庶歸以讴歌,炎靈去如釋負,方之前代,何其美乎! 《陳書》 唐·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