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
關燈
小
中
大
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裡人,漢太丘長陳實之後也。
世居颍川。
實玄孫準,晉太尉。
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曆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
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鐘斯運。
"達生康,複為丞相掾,鹹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
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
高祖以梁天監二年癸未歲生。
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産。
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
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顔,垂手過膝。
嘗遊義興,館于許氏,夜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令高祖開口納焉。
及覺,腹中猶熱,高祖心獨負之。
大同初,新喻侯蕭映為吳興太守,甚重高祖,嘗目高祖謂僚佐曰:"此人方将遠大。
"及映為廣州刺史,高祖為中直兵參軍,随府之鎮。
映令高祖招集士馬,衆至千人,仍命高祖監宋隆郡。
所部安化二縣元不賓,高祖讨平之。
尋監西江督護、高要郡守。
先是,武林侯蕭谘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衆心,土人李贲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将兵擊之,冏等不時進,皆于廣州伏誅。
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
高祖率精兵三千,卷甲兼行以救之,頻戰屢捷,天合中流矢死,賊衆大潰。
僧明遂降。
梁武帝深歎異焉,授直閣将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戶,仍遣畫工圖高祖容貌而觀之。
其年冬,蕭映卒。
明年,高祖送喪還都,至大庾嶺,會有诏高祖為交州司馬,領武平太守,與刺史楊蒨南讨。
高祖益招勇敢,器械精利。
蒨喜曰:"能克賊者,必陳司武也。
"委以經略。
高祖與衆軍發自番禺。
是時蕭勃為定州刺史,于西江相會,勃知軍士憚遠役,陰購誘之,因詭說蒨。
蒨集諸将問計,高祖對曰:"交趾叛渙,罪由宗室,遂使僣亂數州,彌曆年稔。
定州複欲昧利目前,不顧大計,節下奉辭伐罪,故當生死以之。
豈可畏憚宗室,輕于國憲?今若奪人沮衆,何必交州讨賊,問罪之師,即回有所指矣。
"于是勒兵鼓行而進。
十一年六月,軍至交州,贲衆數萬于蘇曆江口立城栅以拒官軍。
蒨推高祖為前鋒,所向摧陷,贲走典澈湖,于屈獠界立砦,大造船艦,充塞湖中,衆軍憚之,頓湖口不敢進。
高祖謂諸将曰:"我師已老,将士疲勞,曆歲相持,恐非良計,且孤軍無援,入人心腹,若一戰不捷,豈望生全。
今藉其屢奔,人情未固,夷獠烏合,易為摧殄,正當共出百死,決力取之,無故停留,時事去矣。
"諸将皆默然,莫有應者。
是夜江水暴起七丈,注湖中,奔流迅激。
高祖勒所部兵,乘流先進,衆軍鼓噪俱前,賊衆大潰。
贲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贲,傳首京師,是歲太清元年也。
贲兄天寶遁入九真,與劫帥李紹隆收餘兵二萬,殺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愛州,高祖仍率衆讨平之。
除振遠将軍、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二年冬,侯景寇京師,高祖将率兵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陰有異志,将圖高祖。
高祖知其計,與成州刺史王懷明、行台選郎殷外臣等密議戒嚴。
三年七月,集義兵于南海,馳檄以讨景仲。
景仲窮蹙,缢于閣下,高祖迎蕭勃鎮廣州。
是時臨賀内史歐陽頠監衡州,蘭裕、蘭京禮扇誘始興等十郡,共舉兵攻頠,頠請援于勃。
勃令高祖率衆救之,悉擒裕等,仍監始興郡。
十一月,高祖遣杜僧明、胡穎将二千人頓于嶺上,并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偲等率千餘人來附。
蕭勃聞之,遣鐘休悅說高祖曰:"侯景骁雄,天下無敵,前者援軍十萬,士馬精強,然而莫敢當鋒,遂令羯賊得志。
君以區區之衆,将何所之?如聞嶺北王侯又皆鼎沸,河東、桂陽相次屠戮,邵陵、開建親尋幹戈,李遷仕許身當陽,便奪馬仗,以君疏外,讵可暗投?未若且住始興,遙張聲勢,保此太山,自求多福。
"高祖泣謂休悅曰:"仆本庸虛,蒙國成造。
往聞侯景渡江,即欲赴援,遭值元、蘭,梗我中道。
今京都覆沒,主上蒙塵,君辱臣死,誰敢愛命!君侯體則皇枝,任重方嶽,不能摧鋒萬裡,雪此冤痛,見遣一軍。
猶賢乎已,乃降後旨,使人慨然。
仆行計決矣,憑為披述。
"乃遣使間道往江陵,禀承軍期節度。
時蔡路養起兵據南康,勃遣腹心譚世遠為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
大寶元年正月,高祖發自始興,次大庾嶺。
路養出軍頓南野,依山水立四城以拒高祖。
高祖與戰,大破之,路養脫身竄走,高祖進頓南康。
湘東王承制授高祖員外散騎常侍、持節、明威将軍、交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
六月,高祖修崎頭古城,徙居焉。
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遣主帥杜平虜率千人入贛石、魚梁。
高祖命周文育将兵擊走之,遷仕奔甯都。
承制授高祖通直散騎常侍、使持節、信威将軍、豫州刺史,領豫章内史,改封長城縣侯。
尋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六郡諸軍事、軍師将軍、南江州刺史,餘如故。
時甯都人劉藹等資遷仕舟艦兵仗,将襲南康,高祖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築城以禦之,遷仕亦立城以相對。
二年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高祖斬之。
承制命高祖進兵定江州,仍授江州刺史,餘如故。
六月,高祖發自南康。
南康贛石舊有二十四灘,灘多巨石,行旅者以為難。
高祖之發也,水暴起數丈,三百裡間巨石皆沒。
進軍頓西昌,有龍見于水濱,高五丈許,五采鮮耀,軍民觀者數萬人。
是時承制遣征東将軍王僧辯督衆軍讨侯景。
八月,僧辯軍次湓城,高祖率杜僧明等衆軍及南川豪帥合三萬人将會焉。
時西軍乏食,高祖先貯軍糧五十萬石,至是分三十萬以資之,仍頓巴丘。
會侯景廢簡文帝,立豫章嗣王棟,高祖遣兼長史沈衮奉表于江陵勸進。
十一月,承制授高祖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将軍、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豫章内史,餘并如故。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
二月,次桑落洲,遣中記室參軍江元禮以事表江陵,承制加高祖鼓吹一部。
是時僧辯已發湓城,會高祖于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
進軍次蕪湖,侯景城主張黑棄城走。
三月,高祖與諸軍進克姑孰,仍次蔡洲。
侯景登石頭城觀望形勢,意甚不悅,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
"乃以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餘裡中,樓雉相接。
諸将未有所決,僧辯遣杜崱問計于高祖,高祖曰:"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裡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
今圍石頭,須渡北岸。
諸将若不能當鋒,請先往立栅。
"高祖即于石頭城
世居颍川。
實玄孫準,晉太尉。
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曆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
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鐘斯運。
"達生康,複為丞相掾,鹹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
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
高祖以梁天監二年癸未歲生。
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産。
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
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顔,垂手過膝。
嘗遊義興,館于許氏,夜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令高祖開口納焉。
及覺,腹中猶熱,高祖心獨負之。
大同初,新喻侯蕭映為吳興太守,甚重高祖,嘗目高祖謂僚佐曰:"此人方将遠大。
"及映為廣州刺史,高祖為中直兵參軍,随府之鎮。
映令高祖招集士馬,衆至千人,仍命高祖監宋隆郡。
所部安化二縣元不賓,高祖讨平之。
尋監西江督護、高要郡守。
先是,武林侯蕭谘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衆心,土人李贲連結數州豪傑同時反,台遣高州刺史孫冏、新州刺史盧子雄将兵擊之,冏等不時進,皆于廣州伏誅。
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
高祖率精兵三千,卷甲兼行以救之,頻戰屢捷,天合中流矢死,賊衆大潰。
僧明遂降。
梁武帝深歎異焉,授直閣将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戶,仍遣畫工圖高祖容貌而觀之。
其年冬,蕭映卒。
明年,高祖送喪還都,至大庾嶺,會有诏高祖為交州司馬,領武平太守,與刺史楊蒨南讨。
高祖益招勇敢,器械精利。
蒨喜曰:"能克賊者,必陳司武也。
"委以經略。
高祖與衆軍發自番禺。
是時蕭勃為定州刺史,于西江相會,勃知軍士憚遠役,陰購誘之,因詭說蒨。
蒨集諸将問計,高祖對曰:"交趾叛渙,罪由宗室,遂使僣亂數州,彌曆年稔。
定州複欲昧利目前,不顧大計,節下奉辭伐罪,故當生死以之。
豈可畏憚宗室,輕于國憲?今若奪人沮衆,何必交州讨賊,問罪之師,即回有所指矣。
"于是勒兵鼓行而進。
十一年六月,軍至交州,贲衆數萬于蘇曆江口立城栅以拒官軍。
蒨推高祖為前鋒,所向摧陷,贲走典澈湖,于屈獠界立砦,大造船艦,充塞湖中,衆軍憚之,頓湖口不敢進。
高祖謂諸将曰:"我師已老,将士疲勞,曆歲相持,恐非良計,且孤軍無援,入人心腹,若一戰不捷,豈望生全。
今藉其屢奔,人情未固,夷獠烏合,易為摧殄,正當共出百死,決力取之,無故停留,時事去矣。
"諸将皆默然,莫有應者。
是夜江水暴起七丈,注湖中,奔流迅激。
高祖勒所部兵,乘流先進,衆軍鼓噪俱前,賊衆大潰。
贲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贲,傳首京師,是歲太清元年也。
贲兄天寶遁入九真,與劫帥李紹隆收餘兵二萬,殺德州刺史陳文戒,進圍愛州,高祖仍率衆讨平之。
除振遠将軍、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督七郡諸軍事。
二年冬,侯景寇京師,高祖将率兵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陰有異志,将圖高祖。
高祖知其計,與成州刺史王懷明、行台選郎殷外臣等密議戒嚴。
三年七月,集義兵于南海,馳檄以讨景仲。
景仲窮蹙,缢于閣下,高祖迎蕭勃鎮廣州。
是時臨賀内史歐陽頠監衡州,蘭裕、蘭京禮扇誘始興等十郡,共舉兵攻頠,頠請援于勃。
勃令高祖率衆救之,悉擒裕等,仍監始興郡。
十一月,高祖遣杜僧明、胡穎将二千人頓于嶺上,并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侯安都、張偲等率千餘人來附。
蕭勃聞之,遣鐘休悅說高祖曰:"侯景骁雄,天下無敵,前者援軍十萬,士馬精強,然而莫敢當鋒,遂令羯賊得志。
君以區區之衆,将何所之?如聞嶺北王侯又皆鼎沸,河東、桂陽相次屠戮,邵陵、開建親尋幹戈,李遷仕許身當陽,便奪馬仗,以君疏外,讵可暗投?未若且住始興,遙張聲勢,保此太山,自求多福。
"高祖泣謂休悅曰:"仆本庸虛,蒙國成造。
往聞侯景渡江,即欲赴援,遭值元、蘭,梗我中道。
今京都覆沒,主上蒙塵,君辱臣死,誰敢愛命!君侯體則皇枝,任重方嶽,不能摧鋒萬裡,雪此冤痛,見遣一軍。
猶賢乎已,乃降後旨,使人慨然。
仆行計決矣,憑為披述。
"乃遣使間道往江陵,禀承軍期節度。
時蔡路養起兵據南康,勃遣腹心譚世遠為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
大寶元年正月,高祖發自始興,次大庾嶺。
路養出軍頓南野,依山水立四城以拒高祖。
高祖與戰,大破之,路養脫身竄走,高祖進頓南康。
湘東王承制授高祖員外散騎常侍、持節、明威将軍、交州刺史,改封南野縣伯。
六月,高祖修崎頭古城,徙居焉。
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遣主帥杜平虜率千人入贛石、魚梁。
高祖命周文育将兵擊走之,遷仕奔甯都。
承制授高祖通直散騎常侍、使持節、信威将軍、豫州刺史,領豫章内史,改封長城縣侯。
尋授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六郡諸軍事、軍師将軍、南江州刺史,餘如故。
時甯都人劉藹等資遷仕舟艦兵仗,将襲南康,高祖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築城以禦之,遷仕亦立城以相對。
二年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高祖斬之。
承制命高祖進兵定江州,仍授江州刺史,餘如故。
六月,高祖發自南康。
南康贛石舊有二十四灘,灘多巨石,行旅者以為難。
高祖之發也,水暴起數丈,三百裡間巨石皆沒。
進軍頓西昌,有龍見于水濱,高五丈許,五采鮮耀,軍民觀者數萬人。
是時承制遣征東将軍王僧辯督衆軍讨侯景。
八月,僧辯軍次湓城,高祖率杜僧明等衆軍及南川豪帥合三萬人将會焉。
時西軍乏食,高祖先貯軍糧五十萬石,至是分三十萬以資之,仍頓巴丘。
會侯景廢簡文帝,立豫章嗣王棟,高祖遣兼長史沈衮奉表于江陵勸進。
十一月,承制授高祖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平東将軍、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豫章内史,餘并如故。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
二月,次桑落洲,遣中記室參軍江元禮以事表江陵,承制加高祖鼓吹一部。
是時僧辯已發湓城,會高祖于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
進軍次蕪湖,侯景城主張黑棄城走。
三月,高祖與諸軍進克姑孰,仍次蔡洲。
侯景登石頭城觀望形勢,意甚不悅,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可當。
"乃以貯石沈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餘裡中,樓雉相接。
諸将未有所決,僧辯遣杜崱問計于高祖,高祖曰:"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賊乃登高望之,表裡俱盡,肆其兇虐,覆我王師。
今圍石頭,須渡北岸。
諸将若不能當鋒,請先往立栅。
"高祖即于石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