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公案

關燈
《包公案》又名《龍圖公案》,全名為《京本通俗演義包龍圖百家公案全傳》,又稱《龍圖神斷公案》。

    公案小說,全書十卷,安遙時編。

    編著者安遙時生平事迹待考。

    《包公案》實際上是一部有關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每篇寫一則包公斷案的故事。

    其内容雖不連貫,但包公形象卻貫穿全書。

    與其他公案小說一樣,《包公案》的成書,也是源自民間故事的流傳。

    宋元時代,商業、手工業的發達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榮和城市人口的激增。

    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為适應日益壯大的市民階層的文化娛樂需求,一種适合市井平民的“說話”藝術誕生于“瓦肆勾欄”之中。

    說話藝人敷演的故事被稱為“話本”,後經文人整理,這種話本便成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說了。

    《包公案》的題材,部分來自民間流傳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錄自史書、雜記和筆記小說中的有關材料而加以編排敷演成篇的。

    包拯,曆史上實有其人,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宋仁宗時,曾官監察禦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史等。

    《宋史·包拯傳》稱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公在開封府尹任上,以清正廉潔著稱于世,深得百姓愛戴。

    有關包公的民間傳說廣為流傳,宋元以來以包公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大量出現,包公形象不斷被豐富、被理想化,成為封建社會中最著名的清官形象。

    這種現象是有其曆史和社會原因的。

    在漫長的封建專制重壓下生活的民衆百姓苦不堪言,他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明君”和“賢臣”身上。

    帝王的生活對百姓來說是既陌生又遙遠的,因此,清官、賢臣便成為百姓理想的寄托,并在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中成為主角。

     小說的基本内容是歌頌包公的,寫他秉公執法,清正廉明。

    通過他審理的一系列有關“人命”、“奸情”、“盜賊”、“争占”等類案件,作者塑造了一個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

    其中有些故事判斬了皇親國戚,如《黃葉菜》、《獅兒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紳的狠毒兇殘,如《栽贓》、《鬼推磨》;而《屈殺英才》、《久鳏》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抨擊。

    《包公案》中的許多故事情節,為後來的《龍圖耳錄》、《三俠五義》等俠義公案小說所汲取。

    書中有的故事寫得曲折生動,人物形象也較鮮明,但全書文意較差,思想性、藝術性兩皆平平。

    但就是這些在當時社會上被認定的“非主流”作品,卻得以廣泛的流行。

    這并不奇怪,宋元時期市民階層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興盛是俠義公案小說流行的根本原因。

    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态和文化口味決定着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作品的公衆認知度。

    時至今日,以包公故事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