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回 欽使遙臨琅琊稅駕 高賢莅止蓬荜生輝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施公出了驿館,向街坊上走去,原來這館驿的地方就喚做琅琊驿,也是六街三市,頗為熱鬧。
施公在街上閑逛了一回,隻見人煙稠密,甚是齊整。
因信步走去,不覺走了二三裡地,卻離街坊已遠。
但見前面一座大樹林,當此暮春天氣,樹木正旺之時,遠遠看見,好不可愛。
又當麥苗欲秀,遍地生氣勃勃,更夾着那些桃紅柳綠,實在是春景怡人。
施公心下頗為适意,因慢慢向着那大樹林走去,不一會已走至樹林前面。
但見林外現出一所大村落,有數十間房屋。
施公便穿林而過,到了村口,又見村莊迎面一條護莊河,旁邊支着一道小闆橋,便于來往出入。
河堤一帶,栽着許多垂柳,更夾着許多桃花,真是别饒風趣。
施公看罷,又向村中那一帶房屋看去,又見迎面朝南有一道大門,周圍一帶垣牆,約有一二裡方圓光景。
在莊房裡面,西北角有一座茅亭,高露牆腰,裡面陳設卻看不清楚。
茅亭四面,好像是一座花園。
那一帶房屋甚是造得清爽齊整。
施公看罷,羨慕之至,意欲過小橋遊玩一回,又恐人地生疏,不敢冒昧前去;意欲回去,又想到花園中遊玩一番。
正在斟酌行止,忽見從門内竄出好幾隻狗來,一見施公,便狺狺亂吠;接着有一個蒼髯老者走了出來。
施公将他上下一看,但見他身穿的一件土布夾衫,腳踏芒鞋,手攜竹杖,頗有隐士之風。
那老者一聞狗吠,知道有生人前來,趕緊出來。
一見施公站在村口徘徊觀望,他便将施公細細打量一番。
覺得施公形容雖然生得古怪,卻有一派正氣,與俗不同。
他便上前說道:“老先生請了!小莊僻陋無華,老先生何不請至敝莊暫駐芳蹤?何事站立橋畔,觀望徘徊呢?”施公見老者前來招呼,且聽他言語不俗,也就趕着應道:“豈敢豈敢!隻因某路經貴地,偶爾鬧遊,不期信步而來,得瞻風彩。
某因愛尊居如此清雅,真是城市山林;亟拟進府奉拜,又恐素昧平生,不敢造次,所以在此徘徊觀望。
不期老先生賜教,施某真是萬幸了。
”施公因羨慕他人品又好,地方又好,不意将自己姓名,忽然道出。
所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
那老者聽施公說出“施某”兩字,凝了回神,不禁正色說道:“老先生得毋總漕施公麼?”施公見自己為人家識破,不能隐瞞,隻得說道:“漕督使者,便是施某。
”那老者聽說,便急向施公道:“某僻居村落,不知欽使遙臨,有失迎迓,罪何可及。
敝廬局促,不知台駕尚肯惠臨一叙否?”施公道:“亟拟進廬,不敢造次。
既承相召,幸何如之。
”那老者見施公答應,當下喜悅非常,便向施公道:“既蒙辱臨,某當領道。
”說着,就引施公過了小橋,不一刻已到莊門,隻見有兩個莊丁,站在莊門兩旁,鞠躬伺候。
那老者并不向莊丁言語,一直領着施公,進了莊門。
施公進内,走了兩進房屋,從東南角門内走進去,便是一座小小花園。
其中雖無玲珑山石,卻竹籬茅舍,潇灑出塵。
中間有一條曲徑,兩旁編着一路的麂眼籬笆;走過曲徑,便是朝南一座五開間的一所竹屋,甚是寬敞潔淨。
那老者邀施公入内,兩人站定,便行了禮,即讓施公坐下。
施公也不過于謙讓,就客位坐了下來。
這才向那老者說道:“施某荒唐之至,雖承雅愛,還不曾動問
施公在街上閑逛了一回,隻見人煙稠密,甚是齊整。
因信步走去,不覺走了二三裡地,卻離街坊已遠。
但見前面一座大樹林,當此暮春天氣,樹木正旺之時,遠遠看見,好不可愛。
又當麥苗欲秀,遍地生氣勃勃,更夾着那些桃紅柳綠,實在是春景怡人。
施公心下頗為适意,因慢慢向着那大樹林走去,不一會已走至樹林前面。
但見林外現出一所大村落,有數十間房屋。
施公便穿林而過,到了村口,又見村莊迎面一條護莊河,旁邊支着一道小闆橋,便于來往出入。
河堤一帶,栽着許多垂柳,更夾着許多桃花,真是别饒風趣。
施公看罷,又向村中那一帶房屋看去,又見迎面朝南有一道大門,周圍一帶垣牆,約有一二裡方圓光景。
在莊房裡面,西北角有一座茅亭,高露牆腰,裡面陳設卻看不清楚。
茅亭四面,好像是一座花園。
那一帶房屋甚是造得清爽齊整。
施公看罷,羨慕之至,意欲過小橋遊玩一回,又恐人地生疏,不敢冒昧前去;意欲回去,又想到花園中遊玩一番。
正在斟酌行止,忽見從門内竄出好幾隻狗來,一見施公,便狺狺亂吠;接着有一個蒼髯老者走了出來。
施公将他上下一看,但見他身穿的一件土布夾衫,腳踏芒鞋,手攜竹杖,頗有隐士之風。
那老者一聞狗吠,知道有生人前來,趕緊出來。
一見施公站在村口徘徊觀望,他便将施公細細打量一番。
覺得施公形容雖然生得古怪,卻有一派正氣,與俗不同。
他便上前說道:“老先生請了!小莊僻陋無華,老先生何不請至敝莊暫駐芳蹤?何事站立橋畔,觀望徘徊呢?”施公見老者前來招呼,且聽他言語不俗,也就趕着應道:“豈敢豈敢!隻因某路經貴地,偶爾鬧遊,不期信步而來,得瞻風彩。
某因愛尊居如此清雅,真是城市山林;亟拟進府奉拜,又恐素昧平生,不敢造次,所以在此徘徊觀望。
不期老先生賜教,施某真是萬幸了。
”施公因羨慕他人品又好,地方又好,不意将自己姓名,忽然道出。
所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
那老者聽施公說出“施某”兩字,凝了回神,不禁正色說道:“老先生得毋總漕施公麼?”施公見自己為人家識破,不能隐瞞,隻得說道:“漕督使者,便是施某。
”那老者聽說,便急向施公道:“某僻居村落,不知欽使遙臨,有失迎迓,罪何可及。
敝廬局促,不知台駕尚肯惠臨一叙否?”施公道:“亟拟進廬,不敢造次。
既承相召,幸何如之。
”那老者見施公答應,當下喜悅非常,便向施公道:“既蒙辱臨,某當領道。
”說着,就引施公過了小橋,不一刻已到莊門,隻見有兩個莊丁,站在莊門兩旁,鞠躬伺候。
那老者并不向莊丁言語,一直領着施公,進了莊門。
施公進内,走了兩進房屋,從東南角門内走進去,便是一座小小花園。
其中雖無玲珑山石,卻竹籬茅舍,潇灑出塵。
中間有一條曲徑,兩旁編着一路的麂眼籬笆;走過曲徑,便是朝南一座五開間的一所竹屋,甚是寬敞潔淨。
那老者邀施公入内,兩人站定,便行了禮,即讓施公坐下。
施公也不過于謙讓,就客位坐了下來。
這才向那老者說道:“施某荒唐之至,雖承雅愛,還不曾動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