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卷 王嬌鸾百年長恨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上鳥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
昔年歌管變荒台,轉眼是非興敗。
須識鬧中取靜,莫因乖過成呆。
不貪花酒不貪财,一世無災無害。
話說江西饒州府餘幹縣長樂村,有一小民叫做張乙,因販些雜貨到于縣中,夜深投宿城外一邸店。
店房已滿,不能相容。
間壁鎖下一空房,卻無人住。
張乙道:“店主人何不開此房與我?”主人道:“此房中有鬼,不敢留客。
”張乙道:“便有鬼,我何懼哉!”主人隻得開鎖,将礎E一盞,掃帚一把,交與張乙。
張乙進房,把燈放穩,挑得亮亮的。
房中有破床一張,塵埃堆積,用掃帚掃淨,展上鋪蓋,讨些酒飯吃了,推轉房門,脫衣而睡。
夢見一美色婦人,衣服華麗,自來薦枕,夢中納之。
及至醒來,此婦宛在身邊。
張乙問是何人,此婦道:“妾乃鄰家之婦,因夫君遠出,不能獨宿,是以相就。
勿多言,久當自知。
”張亦不再問。
天明,此婦辭去,至夜又夾,歡好如初。
如此三夜。
店主人見張客無事,偶話及此房内曾有婦人缢死,往往作怪,今番卻太平了。
張乙聽在肚裡。
至夜,此婦仍來。
張乙問道:“今日店主人說這房中有缢死女鬼,莫非是你?”此婦并無慚諱之意,答道:“妾身是也!然不禍于君,君幸勿懼。
”張乙道:“試說其詳。
”此婦道:“妾乃娼女,姓穆,行廿二,人稱我為廿二娘。
與餘幹客人楊川相厚。
楊許娶妾歸去,妾将私财百金為脅。
一去三年不來,妾為鸨兒拘管,無計脫身,挹郁不堪,遂自缢而死。
鸨兒以所居售人,今為旅店。
此房,昔日親之房也,一靈不泯,猶依栖于此。
楊川與你同鄉,可認得麼?”張乙道:“認得。
”此婦道:“今其人安在?”張乙道:“去歲已移居饒州南門,娶妻開店,生意甚足。
”婦人嗟歎良久,更無别語。
又過了二日,張乙要回家。
婦人道:“妾願始終随君,未識許否?”張乙道:“倘能相随,有何不可?”婦人道:“君可制一小木牌,題曰‘廿二娘神位’。
置于箧中,但出牌呼妾,妾便出來。
”張乙許之。
婦人道:“妾尚有白金五十兩埋于此床之下,沒人知覺,君可取用。
”張掘地果得白金一瓶,心中甚喜。
過了一夜。
次日張乙寫了牌位,收藏好了,别店主而歸。
到于家中,将此事告與渾家。
渾家初時不喜,見了五十兩銀子,遂不嗔怪。
張乙于東壁立了廿二娘神主,其妻戲往呼之,白日裡竟走出來,與妻施禮。
妾初時也驚訝,後遂慣了,不以為事。
夜來張乙夫婦同床,此婦辦來,也不覺床之狹窄。
過了十餘日,此婦道:“妾尚有夙債在于郡城,君能随我去索取否?”張利其所有,一口應承。
即時顧船而行。
船中供下牌位。
此婦同行同宿,全不避人。
不則一日,到了饒州南門,此婦道:“妾往楊川家讨債去。
”張乙方欲問之,此婦倏已上岸。
張随後跟去,見此婦竟入一店中去了。
問其店,正揚川家也。
張久候不出,忽見楊舉家驚惶,少頃哭聲振地。
問其故,店中人雲:“主人楊川向來無病,忽然中惡,九竅流血而死。
”張乙心知廿二娘所為,嘿然下船,向牌位苦叫,亦不見出來了。
方知有夙債在郡城,乃揚川負義之債也。
有詩歎雲:王魁負義曾遭譴,李益虧心亦改常。
請看楊川下梢事,皇天不佑薄情郎。
方才說穆廿二娘事,雖則死後報冤,卻是鬼自出頭,還是渺茫之事。
如今再說一件故事,叫做《王嬌鸾百年長恨》。
這個冤更報得好。
此事非唐非宋,出在國朝天順初年。
廣西苗蠻作亂,各處調兵征剿,有臨安衛指揮王忠所領一枝浙兵,違了限期,被參降調河南南陽衛中所千戶。
即日引家小到任。
王忠年六十餘,止一子王彪,頗稱骁勇,督撫留在軍前效用。
到有兩個女兒,長曰嬌鸾,次曰嬌鳳。
鸾年十八,鳳年十六。
鳳從幼育于外家,就與表兄對姻,隻有嬌鸾未曾許配。
夫人周氏,原系繼妻。
周氏有嫡姐,嫁曹家,寡居而貧。
夫人接他相伴甥女嬌鸾,舉家呼為曹姨。
嬌鸾幼通書史,舉筆成文。
因愛女慎于擇配,所以及笄未嫁,每每臨風感歎,對月凄涼。
惟曹姨與鸾相厚,知其心事,他雖父母亦不知也。
一日清明節屆,和曹姨及侍兒明霞後園打秋千耍子。
正在鬧熱之際,忽見牆缺處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舒頭觀看,連聲喝采。
慌得嬌鸾滿臉通紅,推着曹姨的背,急回香房,侍女也進去了。
生見園中無人,逾牆而入,秋千架子尚在,餘香仿佛。
正在凝思,忽見草中一物,拾起看時,乃三尺線繡香羅帕也。
生得此如獲珍寶,聞有人聲自内而來,複逾牆而出,仍立于牆缺邊。
看時,乃是侍兒來尋香羅帕的。
生見其三回五轉,意興已倦,微笑而言:“小娘子,羅帕已入人手,何處尋覓?”侍兒擡頭見是秀才,便上前萬福道:“相公想已檢得,乞即見還,感德不盡!”那生道:“此羅帕是何人之物?”侍兒道:“是小姐的。
”那生道:“既是小姐的東西,還得小姐來讨,方才還他。
”侍兒道:“相公府居何處?”那生道:“小生姓周名廷章,蘇州府吳江縣人。
父親為本學司教,随任在此,與尊府隻一牆之隔。
” 原來衛署與學官基址相連,衛叫做東衙,學叫做西衙。
花園之外,就是學中的隙地。
侍兒道:“貴公子又是近鄰,失瞻了。
妾當禀知小姐,奉命相求。
”廷章道:“敢聞小姐及小娘子大名?”侍兒道:“小姐名嬌鸾,主人之愛女。
妾乃貼身侍婢明霞也。
”廷章道:“小生有小詩一章,相煩緻于小姐,即以羅帕奉還。
”明霞本不肯替他寄詩,因要羅帕入手,隻得應允。
廷章道:“煩小娘子少待。
”廷章去不多時,攜詩而至。
桃花箋疊成方勝。
明霞接詩在手,問:“羅帕何在?”廷章笑道:“羅帕乃至寶,得之非易,豈可輕還?小娘子且将此詩送與小姐看了,待小姐回音,小生方可奉璧。
”明霞沒奈何,隻得轉身。
隻因一幅香羅帕,惹起千秋《長恨歌》。
話說鸾小姐自見了那美少年,雖則一時慚愧,卻也挑動個“情”字。
昔年歌管變荒台,轉眼是非興敗。
須識鬧中取靜,莫因乖過成呆。
不貪花酒不貪财,一世無災無害。
話說江西饒州府餘幹縣長樂村,有一小民叫做張乙,因販些雜貨到于縣中,夜深投宿城外一邸店。
店房已滿,不能相容。
間壁鎖下一空房,卻無人住。
張乙道:“店主人何不開此房與我?”主人道:“此房中有鬼,不敢留客。
”張乙道:“便有鬼,我何懼哉!”主人隻得開鎖,将礎E一盞,掃帚一把,交與張乙。
張乙進房,把燈放穩,挑得亮亮的。
房中有破床一張,塵埃堆積,用掃帚掃淨,展上鋪蓋,讨些酒飯吃了,推轉房門,脫衣而睡。
夢見一美色婦人,衣服華麗,自來薦枕,夢中納之。
及至醒來,此婦宛在身邊。
張乙問是何人,此婦道:“妾乃鄰家之婦,因夫君遠出,不能獨宿,是以相就。
勿多言,久當自知。
”張亦不再問。
天明,此婦辭去,至夜又夾,歡好如初。
如此三夜。
店主人見張客無事,偶話及此房内曾有婦人缢死,往往作怪,今番卻太平了。
張乙聽在肚裡。
至夜,此婦仍來。
張乙問道:“今日店主人說這房中有缢死女鬼,莫非是你?”此婦并無慚諱之意,答道:“妾身是也!然不禍于君,君幸勿懼。
”張乙道:“試說其詳。
”此婦道:“妾乃娼女,姓穆,行廿二,人稱我為廿二娘。
與餘幹客人楊川相厚。
楊許娶妾歸去,妾将私财百金為脅。
一去三年不來,妾為鸨兒拘管,無計脫身,挹郁不堪,遂自缢而死。
鸨兒以所居售人,今為旅店。
此房,昔日親之房也,一靈不泯,猶依栖于此。
楊川與你同鄉,可認得麼?”張乙道:“認得。
”此婦道:“今其人安在?”張乙道:“去歲已移居饒州南門,娶妻開店,生意甚足。
”婦人嗟歎良久,更無别語。
又過了二日,張乙要回家。
婦人道:“妾願始終随君,未識許否?”張乙道:“倘能相随,有何不可?”婦人道:“君可制一小木牌,題曰‘廿二娘神位’。
置于箧中,但出牌呼妾,妾便出來。
”張乙許之。
婦人道:“妾尚有白金五十兩埋于此床之下,沒人知覺,君可取用。
”張掘地果得白金一瓶,心中甚喜。
過了一夜。
次日張乙寫了牌位,收藏好了,别店主而歸。
到于家中,将此事告與渾家。
渾家初時不喜,見了五十兩銀子,遂不嗔怪。
張乙于東壁立了廿二娘神主,其妻戲往呼之,白日裡竟走出來,與妻施禮。
妾初時也驚訝,後遂慣了,不以為事。
夜來張乙夫婦同床,此婦辦來,也不覺床之狹窄。
過了十餘日,此婦道:“妾尚有夙債在于郡城,君能随我去索取否?”張利其所有,一口應承。
即時顧船而行。
船中供下牌位。
此婦同行同宿,全不避人。
不則一日,到了饒州南門,此婦道:“妾往楊川家讨債去。
”張乙方欲問之,此婦倏已上岸。
張随後跟去,見此婦竟入一店中去了。
問其店,正揚川家也。
張久候不出,忽見楊舉家驚惶,少頃哭聲振地。
問其故,店中人雲:“主人楊川向來無病,忽然中惡,九竅流血而死。
”張乙心知廿二娘所為,嘿然下船,向牌位苦叫,亦不見出來了。
方知有夙債在郡城,乃揚川負義之債也。
有詩歎雲:王魁負義曾遭譴,李益虧心亦改常。
請看楊川下梢事,皇天不佑薄情郎。
方才說穆廿二娘事,雖則死後報冤,卻是鬼自出頭,還是渺茫之事。
如今再說一件故事,叫做《王嬌鸾百年長恨》。
這個冤更報得好。
此事非唐非宋,出在國朝天順初年。
廣西苗蠻作亂,各處調兵征剿,有臨安衛指揮王忠所領一枝浙兵,違了限期,被參降調河南南陽衛中所千戶。
即日引家小到任。
王忠年六十餘,止一子王彪,頗稱骁勇,督撫留在軍前效用。
到有兩個女兒,長曰嬌鸾,次曰嬌鳳。
鸾年十八,鳳年十六。
鳳從幼育于外家,就與表兄對姻,隻有嬌鸾未曾許配。
夫人周氏,原系繼妻。
周氏有嫡姐,嫁曹家,寡居而貧。
夫人接他相伴甥女嬌鸾,舉家呼為曹姨。
嬌鸾幼通書史,舉筆成文。
因愛女慎于擇配,所以及笄未嫁,每每臨風感歎,對月凄涼。
惟曹姨與鸾相厚,知其心事,他雖父母亦不知也。
一日清明節屆,和曹姨及侍兒明霞後園打秋千耍子。
正在鬧熱之際,忽見牆缺處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舒頭觀看,連聲喝采。
慌得嬌鸾滿臉通紅,推着曹姨的背,急回香房,侍女也進去了。
生見園中無人,逾牆而入,秋千架子尚在,餘香仿佛。
正在凝思,忽見草中一物,拾起看時,乃三尺線繡香羅帕也。
生得此如獲珍寶,聞有人聲自内而來,複逾牆而出,仍立于牆缺邊。
看時,乃是侍兒來尋香羅帕的。
生見其三回五轉,意興已倦,微笑而言:“小娘子,羅帕已入人手,何處尋覓?”侍兒擡頭見是秀才,便上前萬福道:“相公想已檢得,乞即見還,感德不盡!”那生道:“此羅帕是何人之物?”侍兒道:“是小姐的。
”那生道:“既是小姐的東西,還得小姐來讨,方才還他。
”侍兒道:“相公府居何處?”那生道:“小生姓周名廷章,蘇州府吳江縣人。
父親為本學司教,随任在此,與尊府隻一牆之隔。
” 原來衛署與學官基址相連,衛叫做東衙,學叫做西衙。
花園之外,就是學中的隙地。
侍兒道:“貴公子又是近鄰,失瞻了。
妾當禀知小姐,奉命相求。
”廷章道:“敢聞小姐及小娘子大名?”侍兒道:“小姐名嬌鸾,主人之愛女。
妾乃貼身侍婢明霞也。
”廷章道:“小生有小詩一章,相煩緻于小姐,即以羅帕奉還。
”明霞本不肯替他寄詩,因要羅帕入手,隻得應允。
廷章道:“煩小娘子少待。
”廷章去不多時,攜詩而至。
桃花箋疊成方勝。
明霞接詩在手,問:“羅帕何在?”廷章笑道:“羅帕乃至寶,得之非易,豈可輕還?小娘子且将此詩送與小姐看了,待小姐回音,小生方可奉璧。
”明霞沒奈何,隻得轉身。
隻因一幅香羅帕,惹起千秋《長恨歌》。
話說鸾小姐自見了那美少年,雖則一時慚愧,卻也挑動個“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