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史

關燈
閑情不是風流賦,誰信閑情更可憐。

     喬氏侍藥卷,問生曰:"妾既待罪箕帚,敢不惟志是從有懷則言,何必動此念耶"生舉目長籲,顧内不語。

    喬極哀之,乃密贈無金膏沐脂粉,勸其蓄發。

    箋曰:"郎君欲為娘子死,娘子不欲為郎君生耶小星之分,珍珍受教于《召南》矣。

    保無他也,敢展布。

    " 無金答箋曰:"無金非不欲事内子也,第腐草朽木,已無陽春之想久矣。

    不敢拜命之辱,敢展謝。

    " 喬複請于姑嫜,曰:"後不可以逾先,新不可以間舊。

    乞迎淩氏納之,妾不敢以客處,請逐。

    "喬婢綠鬟見喬欲自屈,共谏曰:"吾家三品之貴也,門第千年,名聲重四海。

    小姐為之女,甘心綠衣之賤,則三品掃地矣。

    帝秦之議,不敢聞命。

    " 喬出懷中铍子,謂二鬟曰:"來!郎固屬意淩氏矣,不迎則(即)郎君不起:郎君不起,則伊之宗絕,而二親負。

    斯時也,我獨立于伊氏之門,将為新婦乎将為罪人乎我一自屈,則郎無妻而有妻,淩氏無夫而有夫,舅姑無子而有子矣。

    古者梁惠公,子為人圉,女為人妾,夫王公非不尊且貴也,而子命不同,莫得而逃。

    我為伊世之妾,亦命也,何辱之有即有破我者,吾必殺身以成此義。

    "遂刺縷血以示。

     二鬟凜凜,歸白于家。

    平章局局然而歎曰:"珍珍蓋知有竹帛而慕之也。

    "乃移書于鶴龛曰:"晉文公妻趙襄以狄女叔隗,及反口也,複妻以女趙姬。

    姬請迎叔隗與其子質。

    以質才為嫡子,使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内婦,而己下之。

    《春秋》以為賢。

    弱[女]有志,願卒成之。

    "鶴龛大喜不勝,遺媒修盟。

     淩翁樂然,曰:"一貴一賤,一賢一愚,尊卑之分定久矣。

    "即謂無金曰:"往爾伊家,以報小姐之義可也。

    "由是無金感激,強自愛,複通書問。

    粗(且)載一函于此:薄命無金,撫心拜叙。

    妾聞之:"墜花戀樹,逝水望灘。

    "此理之所無也。

    偎蒙君子之德,不遺下體之微。

    倦倦殷殷,矢死不回。

    噫!人情如此,一何難哉!幽懷易感,涕泣自零。

    兒女之情,不知所出夫以成就君子改過之由,作式女兒不貞雲戒,分之宜也。

    順就居室,立成進修,道之正也。

    拾珠玑以收叱去核,智之累也。

    負塗泥而溷姬姜之側,冗之尤也。

    且當君從順之辰,是妾掩巾之虧也。

    即欲強施面目負箕帚,此實難矣。

    沉迷滅性之途,決計匹夫之諒。

    以負君子之仁,孤賢姬之讓,于義有所不可焉耳。

    進退由人,自憐女分。

    嗚呼!古人所悲,有含冤而返魂,有赉志而更世。

    由妾觀之,自經不殊,不食不僵,投水不溺,亦何返魂更世之易哉!中間目君數年,離别之苦,幽翕之恨,诟辱之狀,此花木禽烏衾枕幾席之所共知也。

    君今不欲聞之,妾亦不欲言之矣。

    天日在目,順時珍重。

    不宣。

     至元四年丁醜秋,無金再笄迎婦。

    珍珍下堂而迎,避堂而寝,虛左而坐,徐後而行,以年相呼為姐妹。

     适是時,清溪候山,鳴汀千數。

    報至,無金失色,珍珍置酒而賀曰:"結義士以托其身,不遠嫌而厚于别,卒就大倫,而兌于難。

    娘子之智,善其節也。

    夜納處子之交,周旋而不及亂,卒妻妾序,而上下順。

    郎君之義,達其化也。

    "無金返爵,拜曰:"容父母所不能容之過,成蘇張所不能成之好,繼此不死之年,無非小姐之生也。

    "由是二女相愛且笃,晝同杼箧,夜同書燭。

    時人稱為"二喬"。

     己卯四月,珍珍有娠,不幸就館而卒。

    無金号恸,不能自存,自改衣而殡之。

    無金生女才數月,乃斷女乳,以乳其孤。

    每晨昏上食悲泣,鄰人聞之,辄為之墜淚。

    大建水陸齊(齋)七日夜,刺血為文以祭之。

     珍珍眩眩時,如響抱疾告天,雨中叩頭出血,求以身代。

    府(俯)伏不能起,移更,乃興疾,亟七日而亡。

    臨死,謂無金曰:"妾死無恨,惟恩不報為恨耳。

    妾父罪當刑,郎家贖之以金,父貧,而金不征。

    此何恩也而妾未報。

    妾父沒,不能殡,妾自鬻其身,娘子憫父為獄吏,既為掩骸,又薦福焉。

    此何恩也而妾未報。

    妾投水三日,但知有娘子,主翁諸母念妾幼孤,捐金以救之,無異以救其子,死而複生。

    此何恩也而妾未報。

    與娘子未當望有今日也,小姐忘貴屈身,以成郎君之義,引刀刺血,感動六親,使娘子得歸,婢子得随娘子為完。

    此何恩也而妾未報。

    妾告天地,願代小姐而死,冀所以報于衆也。

    天不從人,奈之何哉!娘子善撫其孤,妾為娘子報宣孟矣。

    "喬公使人臨之,賜绫羅以(衤+盍)。

    嗚呼!婦人不妒,其相報有如此者,使巨鼈聞之北海之陰,其愚不亦少瘳哉! 七月,生赴科場,過莆,訪岑、符二生以谒之。

    二生已攜家隐遜,不知所之矣。

    東城樓有詩二首,不書姓名: 風煙相接海天狀,正氣消沉殺氣流。

     景略何心沉北海,夷吾遺恨見東周。

     定知海島餘亡客,莫遣瓜田濺故侯。

     浪靜風括(恬)何日待,壸(壺)公回首五湖舟。

     雞鳴亟(函)谷駕青牛,垣極妖氛暗九州。

     南北堪輿将混沌,生清氣候自春秋。

     未知誰出藍關路,自拟共登五(王)粲樓。

     稚子不須憐遠别,洛陽幾度入邊愁。

     生胃(喟)然歎曰:"伯夷西山之志,仲連北海之心,寥寥百年,見斯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