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書平話

關燈
氏三王。

    更不合奏娘娘賜劉澤兵印。

    臣知此二罪也。

    娘娘恕免!”陳平笑曰:“田子春是漢下辯臣,見在劉澤手下。

    ”石慶曰:“小臣不知此是奸人。

    ”太後教石慶:“持兵将田子春來時恕爾。

    ”石慶曰:“子春已到山東。

    ”太後大怒,将石慶貶于夷門閤,永不叙用。

    文武歸宅。

     太後入宮,又問呂胥:“這公事如何?”呂胥曰:“先損了漢下文武大臣,後呂氏三王牢把三關,東是潼關,南是武關,北是蕭關。

    且來日未央宮排一小宴,請衆文武大臣會宴。

    ” 太後對文武便言:“子童自從惠帝歸天,不曾與大臣宴會。

    今日排一小宴,請文武就宮中筵宴。

    ”衆官領旨赴宴,坐定了。

    陳平見是伏兵氣象,曰:“這事大變也。

    ”俄爾坐筵,敕下樊亢為明府監宴,賜劍一口,如有筵前作鬧者,先斬後奏。

     樊亢告曰:“第一,筵上不得雙起;第二,筵上不得交頭接耳;第三,不得推醉。

    如違此令,當筵吃劍!”亢三盞酒罷。

    陳平曰:“臣舉一令,于咱這八人要一首全篇詩,一人一句,題‘楚漢争鋒’起句。

    先從娘娘,小臣執盞。

    詩句聯就,飲酒;不成聯句者,飲水三盞。

    隻此為令!”第一句,太後起句詩曰: “楚漢争鋒志氣酬”。

     陳平舉盞與太後飲畢。

    第二句,周勃接句詩曰: “交兵策馬戰無休”。

     陳平舉盞與周勃飲畢。

    第三句,灌嬰聯句詩曰: “濉水月下三更出”。

     陳平舉酒與灌嬰飲畢。

    第四句,樊亢聯句詩曰: “秦業刀頭半夜收”。

     陳平舉酒,樊亢飲畢。

    第五句,張畢聯句詩曰: “雄将敲镫停骖問”。

     陳平舉酒與張畢飲畢。

    第六句,王陵聯句詩曰: “帖骥搖鞍從辔兜”。

     陳平舉酒與王陵飲畢。

    第七句,陳平聯句詩曰: “歸來從馬揮劍唱”。

     陳平舉酒自飲畢。

    第八句,衆臣不答,陳平再續結句詩曰: “時人不負漢炎劉”。

     于是,漢下群臣都皆有詩句,各索飲酒。

    呂家投下沒一人吟和得詩句,不能飲酒,頻次罰水。

     坐中有東平王呂超思意:“皆是陳平之計,故辱俺兄弟。

    ”拂袖兒便起。

    陳平監宴,人言樊亢請客。

    亢仗劍而來趕:“奉太後命,教請!”呂超見亢仗劍來趕,呂超大怒:“怎敢無禮!吾是太後之弟,爾是我外甥,爾敢殺我乎?”呂超舒項頭于懷中。

    樊亢笑曰:“何亦避之!”鋒劍,頭落地。

    亢将人頭持于筵前,諕群臣無一個敢動。

    太後見,面顔如土色。

     呂産便起伏兵,與兄報仇。

    陳平指樊亢曰:“漢臣今日有禍,都是将軍!”亢曰:“免憂。

    衆文武都跟我來出内。

    ”呂産持槍喝:“樊亢休走!”舉槍直刺亢。

    亢挾槍撲住,用劍劈中呂産手。

    中軍兵盡皆奔走。

    亢引大臣出内。

    陳平曰:“此會是伏兵之宴,欲圖大臣之機。

    若非将軍,何能得生!太後來朝有何面目見于群臣,此大不道也。

    ”文武皆散。

     太後告呂胥曰:“這條計,群臣參破也,倒送了呂超、呂産,被您兒樊亢殺了。

    我來日怎見文武?”呂胥曰:“雖知伏兵之計,文武豈知姐姐伏兵,但疑呂超、呂産之過矣。

    ” 來日早朝,會文武服禮:“衆文武休罪,子童知我過也。

    想二人之罪甚也,是亦他之命也。

    ”文武退。

    太後敕令二屍首葬于郊外。

     太後思惟:手下無知心一人,蕭何老矣,曹參風患歸農,不能所謀天下。

    思慮中間,近臣奏曰:“南鄭褒州韓信丘墳确倒東南一角,裡面有大蛇,身長數丈,傷人性命,斷其驿路。

    ” 太後大驚,即日設朝會文武,評議此事若何。

    陳平曰:“此是不祥之兆也。

    請太史院大監鎮之。

    ”太後宣大監至,曰:“今有韓信墳中大蛇出,注甚吉兇?”大監曰:“信之本形,受其坤氣,不能升乾氣。

    此蛇不注吉兇,可亦除之。

    ”大監與文武皆散。

    太後歸于後宮,悶悶不悅。

     至三更前後,忽聞一聲地裂響,龍燈皆滅,門窗自鳴。

    太後憂。

    至天明,近臣奏曰:“内門前陷一大坑,内中湧出一肉塊,無眉無眼,上面有四句詩。

    道甚的?詩曰: 劉興呂不興,兩口不安甯, 彭越戚與韓,跳出陷人坑。

    ” 太後聽畢:“于我之禍也。

    ”喚左右仗刃砍之,不能破也。

    太後敕令:将于郊外取穴埋之,左右将去埋訖,遂後而穴入城來,又作人言,罵太後無端賤人,不離百日,您兩口人吃劍也。

    太後不忍見,令人将肉塊墜于河中。

    隻當日半夜前後,河水長十分,溢滿長安浮橋。

    百姓盡皆奔走入城。

    又水至城門。

    太後會百司文武安排祭河神之物。

    遂太後至河邊,排列香案羊酒,貢獻河神。

    遂祝曰: “河伯河神,願息威靈。

    有災罪我,無害生民。

    吾今緻祭,風靜河清。

    ” 祝罷,衆官一齊下拜。

    忽聽一聲鼓響,太後舉頭,忽見河内一隻大船,目睹太後,亦不轉睛。

    魚背上又見一隻孤舟,上有高祖、韓信、彭越、英布、戚氏、趙王等神魂在于船上,黑雲籠罩定,大臣盡皆不見,唯有呂後得見。

    高祖舉手而罵:“賤人,您姊妹二人信讒言,損害忠良,所謀俺劉氏江山,封呂氏為王,皆是賤婢。

    ”罵訖數句,韓信道:“我王免怒。

    ”信張弓兜箭拽滿射中,鬼箭正中呂後左乳上。

    當呂後倒于河邊死訖。

    有詩為證: 一心謀取劉天下,豈拟時衰禍患來。

     卻說呂後悶倒多時,呂後蘇省,雲霧忽散。

    太後自見左乳上一塊青腫,似針刺般疼痛,急忙回朝傳旨,宣取太醫院官治之,終不能痊可。

    太後在心怎生過得。

    當夜又夢見一個鷹飛來,額上嘴一啄,又見一個狗于足上咬一口;又夢見三十個宮人扯住衣裳來索命。

    太後驚覺,血流遍身,尋思起來,是戚夫人子母每小字鷹娘,兒名做犬兒也。

    太後病患一向沉重,内門不開,遺囑呂祿,且教替我設朝。

    當夜太後歸天。

    至天明,文武來朝,不見太後掌扇遮圍,衆文武更不山呼,便退。

     隻呂祿暗行文字與邵平智殺劉号。

    劉号先知漢事,邵平道:“何故大王亦有疑心?大王先會二王劉澤,一同取漢家天下。

    ”劉号使奸細人将書與二王劉澤。

    近人到于二王門首,使人報曰:“有大王劉号使命至。

    ”近人接書與劉澤看畢,即日,二王劉澤升殿議曰:“誰人可會三大王去?”有周勃曰:“老夫願往。

    ” 當日辭王上升州,亦至于三王門下馬,使近人報知。

    三王降階而迎之。

    上大夫周勃,各序尊卑,坐間言說此事。

    三大王傳令相府下頭目,來日聚會,特有商議國機之事。

    二人酒畢,至次日,三王省會,限三日大小軍馬要赴濟州二王處守鎮。

     三王與周勃先至濟州,見二王禮畢,大王劉号與劉澤四人升殿共議,三處軍有七十萬餘,先取長安。

    即日兵至長安西二十裡下寨。

     有人報知呂祿。

    呂祿即傳敕令,灌嬰為将,與呂牽、耿弇,予三人領兵一十萬迎敵問罪去。

    灌嬰令六軍出城,過霸陵橋下寨。

    灌嬰、耿弇商議,問衆将曰:“吾今傳令,立下信旗一面,如順漢者在信旗東,如順呂者信旗西。

    ”言訖,衆軍皆于信旗東。

    唯有呂牽不順旗東。

    灌嬰持劍殺之,将呂帝首級頭曉谕。

    有人報知呂胥。

    呂胥大怒,即令兵部判官郦其明今夜應于漢下文武之宅,發火燒之。

    其明得号令,而退于私宅,準備舉火。

    等待時,夜間有一婦人阿茶公主,是劉号之子劉章之妻,知此密事,恐壞兵士。

    暗将文字與劉章。

    劉章得此文字,巡夜送與王陵。

    王陵看其文字大驚。

    王陵遂即遍行與漢臣寮文字,不候天明,衆官皆詣王陵宅。

    王陵曰:“吾今老矣,不能答禮,衆諸侯休罪。

    ”王陵舉杯,各人巡酒三盞。

     衆臣心疑,不知何事。

    思疑之間,有王陵喝左右:“将陳平執縛了者,取火焚之!”陳平曰:“吾有何罪?”王陵怒曰:“當日封呂氏三王,爾言甚來?漢天下于你身上管取,今日卻教郦其明準備舉火燒漢大臣之宅。

    ”陳平曰:“相公争知此事?”王陵曰:“劉章妻阿茶公主說來。

    ”陳平笑曰:“相公休愁,且将計策打并憑蕭何老相公,小臣不到得落于呂胥之手下。

    ”陳平曰:“左右人将郦其明父推來!”怒問:“恁兒郦其明舉火燒漢大臣宅,你知麼?”陳平道:“着左右喚你兒來對證!” 此時郦其明至,見父跪于階前,左右持劍。

    郦其明言曰:“我父有甚罪,刀劍圍簇?”陳平曰:“你是漢下之臣,卻聽呂祿之言,要燒漢下文武之宅,爾何諱?見阿茶公主證之,爾當合死。

    若依我三件事,将爾恕免。

    你若不從,即時便斬。

    若今成功,爾乃忠孝兩全,揚名于後,職封一品,敕俸二兩,衣紫腰金,曆代名芳,載于青史。

    ”郦其明尋思:“此事可為。

    ” 陳平親執郦其明手系之,笑曰:“如何?”郦其明伏地拜曰:“言者是也。

    ”陳平曰:“三件事:第一詐發三道告急馬;第二教周勃領兵迎敵決戰,給付軍印;第三如漢下兵動,先獻後宰門。

    且教你老父權為質當。

    不依此事或漏洩,先斬你父,後誅全家老小。

    ”郦其明曰:“願依相公号令。

    ” 當日,郦其明出宅,便與他詐發三道告急馬,奏呂祿:“關外三王領雄兵七十萬,早把了關口;第二道告急馬到華州;第三道告急馬軍在陵州下寨也。

    ”呂祿甚怕,急宣陳平商議。

    陳平曰:“關外三王領七十萬雄兵至于長安。

    ”陳平曰:“關外三王兵雄,除有韓信可敵。

    今有周勃兵機深厚,可以為帥退之。

    ” 呂祿急宣至周勃殿下,便賜兵印。

    周勃袒軍,喜之無限。

    周勃領兵迎敵三王。

     呂祿入宮來說此事。

    呂胥曰:“今遭陳平之計也。

    ”呂祿急出來,卻早黃昏。

    郦其明點兵将後宰門,被樊亢奪門而來,将郦其明殺訖,領三千軍入内,向六宮内搜呂氏家屬。

    殺至未央宮前。

    樊亢傳令休教人入宮,為母在此。

    呂胥笑而迎道:“我親兒可施于孝,爾能者有孝有忠,焉可殺我乎?”樊亢怒問:“漢之天下何如?扶呂祿,謀意皆是母也。

    ”亢舉劍頭落地。

    遂入殿,将呂家三千口家屬,殺的似卧羊血,目綻口開,七橫八縱,如排算子。

    苦也呂氏,有詩為證: 生擒呂氏三千口,盡在陳平計策間, 東風不管興亡事,算來天地不容奸。

     大漢十六年五月初四日寅夜,樊亢領三千軍入内,将呂家三千口家屬,盡皆斬首。

    太平天子今歲合登禅位。

    早晨密旨行請周勃,接關外三王。

    三王聽知樊亢斬訖呂氏全家,大喜。

     三王入長安來,萬民皆喜。

    鼓樂讴歌,悅之甚也。

    三王入朝,聚集班寮文武,内有周勃請三王登位。

    三王各持禮不受。

    衆大臣曰:“從于尊者登位。

    ” 劉号上殿,聞空中喝一聲,似雷之鳴:“不可!”劉澤上殿,隻見柱腳倒折,不能坐穩。

    三王劉長上殿,護龍舉爪來吞,大殿摧其一角。

    三王急速下階,三個大王都無天下之分。

     衆大臣商議不定,且與周勃權國。

    勃曰:“老臣不敢受此。

    ”陳平曰:“權時整治朝綱,等關外十王齊到,選有分洪福,撫治萬民。

    ” 當日關外十王皆至,各相讓位不定。

    早阙帝半載。

    陳平曰:“臣當夜二更初,見帝星見在北方之地位,常起紅雲遮籠,日有紫霧盤桓。

    有河東魏豹,輔佐西楚王,關東八伯諸侯,第一個英雄,天下名傳小霸王,元受項王手,将後歸漢,相高祖,發于本國,至河中府,有門容許負參見魏豹。

    豹請相見。

    茶酒畢,閑話間,有薄姬夫人于檐外笑語。

    許負聞之,問豹曰:“甚人笑語也?”豹曰:“乃吾妻也。

    ”許負曰:“是一人妻也,注有君道。

    ”許負出宅相别。

    魏豹曰:“負相我妻薄姬君之道如何?”周叔曰:“大王豈是真天子,皆是侯相之命,不可思之。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豹不從周叔谏,擺河而造反。

    漢皇知,差韓信渡甕機而征,一擒豹而斬之,虜薄姬進與高祖,納為第三妻,敕令往少陽宮。

    薄姬腹懷有孕。

    呂後生嫉妒,怕生太子。

    臨時呂後教喚穩婆守生,呂後号令道:“穩婆,是女兒留者,太子者随即換了,賜金千兩;不從我者,斬之!”随時分娩,報知呂後。

    呂後看之,笑是一怪物,沒眉沒眼,可似一塊血肉。

    穩婆鬧中抱太子出得宮門,至于本宅,欲壞太子;聞空中喝一聲:“不得無禮!”道:“三世人主,無得損壞!”穩婆本家哺養,呂後将怪物進與高祖。

    高祖見之大怒,貶薄姬北梁州居止薄辛處,劉安抱太子上梁州。

    薄姬欲見太子,一似高祖之形。

    夫人大喜,賞劉安白金千兩,權為恩養。

    後太子年長十五歲,身長八尺,面如白玉,手垂過膝,兩耳垂肩,龍睛鳳目,當時要往長安認高祖。

    此時認了,高祖不信,太子具說母之言,從前說一遍。

    高祖大喜,即日封太子為北大王,卻還梁州與薄姬同治軍事。

    至今北大王仁德孝慈,忠良睿哲,惜軍愛民。

    ” 衆臣皆喜,一齊舉唱:“可為後主!”随即周勃離長安,便上梁州,請北大王。

    勃至門首,近人報知。

    周勃見薄姬夫人,禮畢,周勃說其誅呂一事,特請大王。

    薄姬不從。

    北大王往書齋内出來,見周勃,問:“甚人也?”周勃即便山呼拜舞。

    北大王鞠躬還禮,周勃曰:“大王聖鑒,漢天下半載無主,關外十王皆至長安,專等大王登位。

    娘娘不從。

    上告大王,可憐漢大臣無主,早赴長安。

    ”薄姬曰:“漢天下恐有呂家,我怕生受,以此不從。

    ”周勃曰:“呂後歸天,樊亢将呂家屬盡皆斬訖,已無後患。

    ”薄姬曰:“我兒欲去,依我言語,日當午時登位可矣。

    ” 北大王與周勃上馬,至于長安,百官文武盡來接北大王,至内下馬。

    即日,大臣百官關外十王一齊舉按山呼,扶立北大王。

    近臣架袖而扶上龍床。

    北大王曰:“記我母之言,吾亦為君,觀日午當可受位。

    ”群臣曰:“日當午未。

    ”北大王舉手祝告上蒼:“吾有分為君者,太陽回午。

    ”北大王言罷,群臣一齊下拜,太陽即回正午時。

     北大王坐殿,群臣山呼萬歲畢,敕降恩命,大赦天下,号為漢文帝也。

    群臣有詩賀帝曰: 忠臣扶立千年聖,漢家天下已回春; 日正端門登極位,萬國來朝有道君。

     大漢十七年八月十三日,文帝登位,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四隅甯靜,萬民樂業,鼓腹讴歌。

    天子升殿,設問大臣曰:“朕思即位,不曾宴賞諸侯文武,來日朕設一大會,謹請百官文武皆要赴會。

    ” 至日,十王文武百官皆至宴前,不見大王劉澤。

    帝心煩惱。

    宴罷,十王又歸辭帝。

    帝敕令封二太子劉澤子加為景王,劉長子加為聖王,敕令各送本國。

    二太子受其君命。

    景王、聖王至長安謝恩。

    帝見二太子甚喜:“您二侄兒且與寡人相伴讀書。

    ” 前後半載。

    三大王劉長使周從至長安見聖王。

    周從見帝奏曰:“聖王在何處?”帝曰:“在寡人處。

    大夫歸去傳示吾兄,三王安穩住坐,聖王已無疏失”周從辭帝回至,見三大王具說前事。

    三王問周從:“我兒見住甚宮?”周從曰:“在于未央宮也。

    ”三大王放心不下。

    三大王再問,周從曰:“當日聖王、景王閑行至長信宮,見高祖禦容,二人拜罷,見棋。

    二太子下棋,聖王複殺景王三局,景王言:“我弟棋高也。

    ”聖王便道:‘你讓寡人。

    ’”三大王聽周從說罷,大驚:“我兒怎敢稱寡!” 三大王入宅辭母,走馬至長安見帝,禮畢。

    三大王奏帝:“聖王何處?”帝曰:“在于書齋。

    ”敕令宣至。

    聖王、景王二太子拜畢三王。

    帝設大宴,舉杯留三王:“且與寡人同理國事。

    ”三大王不敢違命,領聖旨随朝暫住。

    同從權管升州。

     前後三年。

    忽一日告事急馬,有番軍入界,領雄兵五十萬,欲至代州。

    帝曰:“朕才即位,早有此事!”宣文武大臣商議。

    一人奏曰:“今王陵、蕭何、陳平盡皆老矣,七旬之上。

    ”帝煩惱,敕令劉長聚兵,拜周勃為帥,加官為皇父也,急付與軍印。

     周勃殿下奏曰:“臣六十八歲,不可為将。

    臣舉一上将:老臣舍弟周勣,見授刑院太守,官封亞父,可為帥也。

    ”帝喜,宣至。

    亞父拜舞畢,帝見亞父身長一丈,面如紫玉。

    帝曰:“今有番軍領兵五十萬,侵于境界,爾敢退之?”亞父曰:“小臣受我王洪福齊天,願往。

    ”帝賜兵印,亞父為上将,統兵五十萬雄兵,左翼将徐邁,右翼将劉祀,同受行軍。

     亞父辭帝出城下寨。

    亞父傳令與左右,将軍令整,将士不得遲違。

    帝出長安,亦看亞父之營。

    帝至棘門,左翼将徐邁以音樂迎之,送帝至霸陵橋上。

    右翼将劉祀以音樂迎之。

     帝至中宮,送至細柳營。

    帝見亞父閉營,三軍将令,緊把寨門,軍不放帝入去,切恐夾帶細人入來。

    帝親至棘門問曰:“何故?”軍人答曰:“隻聞将軍令,未聞天子宣。

    ”帝使左右報知亞父。

    亞父出接帝。

    亞父曰:“械胄在身,不能拜舞,休責臣罪。

    ”亞父請帝于帳下坐,亦酒待之。

    帝問亞父曰:“卿能掌軍嚴切?”亞父曰:“不足道也。

    ”帝問曰:“行如何決勝?”亞父曰:“今有五整,軍不放嬌傲。

    ”又曰:“軍不食醬,軍不食餐,軍不寝,将不卧;夏不執扇,雨不執傘。

    此五者是五整也。

    ”帝曰:“将軍如此之行,戰者無不勝也。

    ”帝曰:“今代州劉武手下二十萬雄兵,令卿一就掌者。

    ”文帝出營。

    亞父曰:“械胄在身,不能送帝。

    ”帝歎曰:“此乃上将之作也,行帥者無不勝也!适來棘門霸上二将軍,真如兒戲耳!”見此營作詩而詠曰: 文帝銮輿看北征,将軍亞父有威名; 轅門不聽天子令,今日争知細柳營! 文帝回駕入長安,亞父即日兵起進發。

    數日,早至代州,與番軍對陣下寨,便排一陣,從天降下,就地湧來,四十裡槍刀齊迓,三千面雜彩旗開,鹿巷千條,戰骥萬騎,陣雲霭霭,殺氣騰騰;陣圓似秋月照萬頃寒霜。

    番兵見了,不敢争戰,收兵退還本國。

    帝知而歎曰:“雄兵中決勝,良将善能定國。

    ”敕賜官賞,封諸侯,贈詩曰: 細柳将軍北戍雄,陣前卻敵笑談中; 自從戰罷邊塵靜,鐵券書名诰已封。

     卻說張石慶聽知文帝登位四年,想當日呂後貶我為庶人,今知俺田子春于濟州二王處為上大夫。

    今日收拾行程于濟州谒見子春。

    行數日,至濟州,至于門首,令人報知。

    子春降階而相邀于堂上,亦酒待之。

    二人具說前事,說兵印,仰面大笑。

    張石慶曰:“吾者久困淹滞,作為庶民,故來谒舅舅尋些小勾當。

    舅舅若何?”子春曰:“此事小哉。

    ”話畢,子春直至二大王殿下奏曰:“臣安日長安說兵印,皆是張石慶奏太後,太後準奏,得此兵印。

    為大王欲取長安,太後将石慶貶為庶人,家貧不濟,今敬來谒見大王。

    ”劉澤大喜,問石慶在于何處。

    子春曰:“在臣宅中。

    ”劉澤曰:“請張石慶來見大王。

    ”禮畢,賜酒三鐘,即封張石慶為本郡太守。

    石慶謝恩。

    三日後,走馬上任去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