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書平話
關燈
小
中
大
鴨沼。
禦園四圍,紅錦雲龍霧罩。
忽見三十個彩女轉來迎接太後。
太後問曰:“爾等因何在此?”衆女曰:“臣等昔奉高祖敕,此宮塑戚氏夫人真容,臣等侍奉。
”太後聞之大怒,令左右将十個婦人盡推在井中,上用土石填之。
左右曰:“将婦人填了。
”太後大恨高祖。
行至長信宮,忽聞絲竹之聲,問左右:“何人奏樂?”左右曰:“乃戚夫人也。
”太後令人喚至戚夫人,責曰:“高祖才是歸天,陵土未幹,爾乃快活,我輩如何?”戚夫人泣而對曰:“高祖晏駕,是夜夢見高祖敕令臣:‘與朕真容前至奠酒動樂來。
’”太後聽言大怒,恨高祖在日偏寵此賤人,死魂尚于此賤人處托夢。
太後痕恨,令左右将戚夫人拖在紫章宮内。
太後與呂胥曰:“此賤人,高祖在日,奪恩愛。
今日在我手,如何?”呂胥曰:“且休斬,先剪頭發齊眉,将新衣剝了,頭面脫下,換與單薄衣服,貶在冷宮者!” 戚夫人朝暮煩惱,即漸花容憔悴,緻受此苦,思:我兒如意趙王,怎知我苦!正恨太後之間,忽聞雁聲悲切。
戚夫人仰面長歎,告雁:“你是靈禽,肯與賤妾傳一書信,下與邯鄲趙王我兒如意,教興兵前來長安救我?”言訖悲泣。
常言道:口是禍之門。
正大哭,至夜深,宮人聽知,告與太後。
太後點首會意,與呂胥議曰:“不如先殺了趙王如意。
”呂胥曰:“趙王小可,先取了上大夫周昌。
”太後曰:“然。
”呂胥寫詐诏令,使往趙國取周昌。
使至,趙王接诏,讀了诏。
趙王信之,速令左右擒下周昌。
周昌曰:“大王不合信之,此是太後之計,先取了小臣,然後來取大王也。
臣死小可,以後大王如何?”太子趙王不信良言,将周昌分付與使,還長安。
周昌入奏:“小臣死去也。
若有再宣诏,大王是必休來長安。
” 周昌随使入長安街上,周昌高叫:“省會街市人等,我今無奈就死去也!若有人去邯鄲說與趙王,是必休來長安!來時必死。
”言訖,周昌恐遭太後之手,自刎而亡。
使命将頭進與太後,太後見了大喜,斟酒與妹曰:“周昌中計而死也,趙王如何殺之?”呂胥口毒如蛇,告娘娘曰:“再寫詐诏,宣趙王年幼,手下無周昌,難治國事,早入長安,同治國事;若來時,一見如意,娘娘便賜鸩酒。
” 呂後即發使命,持诏下趙國,至趙地,入邯鄲。
趙王接诏讀訖,趙王便随使命入長安。
有下大夫崔遂奏曰:“大王不可去,是太後之計,圖我王之命。
惠帝不有發此诏,真乃詐也。
便殺,小臣當谏。
大王豈不見周昌乎?”趙王不信,乘馬沖大夫崔遂。
崔遂不免再谏曰:“臣扯君衣,合當死矣,願王從之。
”又不從。
崔遂拽住馬死谏。
如意甚怒,用馬鞭子打,崔遂苦谏不住。
遂曰:“君不聽臣之良言,如意可惜長安就死,臣乃自刺咽喉而死,免後人是非。
”遂死。
大王随使去,趙國百姓泣留不住:“如意痛哉,王不可去,去無還國!”趙王随使出邯鄲,送行百姓有詩曰: 不聽忠臣死谏言,便随天使入長安; 豈知太後施謀計,香魂再不赴邯鄲! 趙王至長安,街上父老無不嗟歎。
趙王入城門,有把門柴武見趙王拜畢。
武曰:“奉惠帝敕令,每一門差軍五百,不得教王私過。
”如意入城,柴武引如意見帝。
帝問趙王曰:“寡人不宣何來?”如意曰:“臣奉宣诏,怎敢違矣,言‘宣弟同治國事。
’惠帝知是娘娘計謀。
惠帝曰:“且住三五日,差使送太子複回邯鄲。
”帝曰:“令太子休入太後宮。
” 有人說與太後:“如意來也。
”太後自知其詐,心猶豫。
如意三日不見母親戚夫人,惠帝夜夢殿柱折,遂問大臣:“此夢如何?”有大監叔孫通奏曰:“此夢不祥,柱折者必損一良将,親人受苦。
”惠帝曰:“何如此災怎免?”通曰:“大王禦駕出獵,方可免難。
”帝依奏出獵,欲将如意同去,奈醉不醒。
惠帝親差二十個宮女,謹把宮門,休叫太子出宮。
帝出獵去訖。
趙王酒醒出宮,要見母親。
宮監曰:“惠帝有聖旨,不叫大王出宮,恐有谏失。
”如意不從其言,走出來。
賺入未央宮,視之曰:“作怪!我母在長信宮,今卻入未央宮!”奶娘告曰:“夫人隻在此處與太後同宮,臣奉惠帝命,叫伏待夫人。
” 趙王至殿下拜畢,太後曰:“遠路勞神。
”如意舉頭視之大驚。
娘娘曰:“我兒來到子童宮中,子童與我兒洗塵。
”如意怎生奈何?太後斟酒上來,如意見酒味别,便疑惑不肯飲。
太後令宮人揪住耳朵,将藥酒灌之,即死。
趙王如意處分,左右拖如意屍首于後花園梧桐樹下,錦被蓋之。
又令人喚戚夫人,叫來未央宮,道:“恁兒來也,現在後花園梧桐樹錦被蓋之,睡得濃也。
” 戚夫人得知大驚,知太後狠毒,言:“我兒争肯此處睡也?”夫人急來,見錦被蓋着。
夫人視之,連聲叫苦:“我兒死也!”七竅出血,夫人氣倒,已無人救,良久方蘇,泣詈呂後:“賤人毒害我兒,今死,漢天下如何?上蒼不佑爾哉!”呂後聞之,罵:“賤人,怎敢罵我!”令左右人就于此處将帛勒死,把屍首拖在一處。
卻說惠帝出獵回,不見趙王。
帝問宮人。
宮人曰:“入未央宮去了。
”惠帝來見太後,問:“趙王曾入宮來否?”太後諱道:“不曾來,聞趙王在長信宮帶酒未醒,正在睡哩。
”帝往觑見趙王和戚夫人子母二人,皆死在梧桐樹下矣。
帝放聲大哭,到前殿聚文武評議。
帝曰:“寡人治家猶難,怎生治國?”遂傳旨撞金鐘,王與文武一齊持孝。
第七日葬入山陵。
前後三個月餘,忽有一日,黑風一陣簇入未央宮殿下。
惠帝驚視,至趙王死處,聞空中哭聲不絕。
其趙王死處,地草不生。
惠帝傷心不忍,煩惱感恨。
又見一答花磚粉碎,皆是藥死如意,打碎花磚。
忽覺一陣藥氣,惠帝似醉倒了,宮人扶起,唬殺近臣。
醒來面如經紙。
天子駕升前殿,太後來問:“我王有甚風疾?”帝痛哭,見母轉添煩惱。
太後知帝意,更不敢問,即便歸宮。
帝與衆臣共議,發殿宮三員,王放大臣三日不朝。
隻第二日,惠帝患病。
太後知,诏呂胥議曰:“惠帝若歸天,暗使兵部官聞鬧中扶呂氏為君。
”太後依言,勾兵部準備。
夜至三更,惠帝歸天,在位七年,壽福二十四歲。
前漢書平話卷下 卻說呂後見惠帝歸天了,令郦商等伏兵内門。
第三日,文武來朝,卻見内門閉,衆文武内外交鬧,文武甚驚。
自帝崩,前後六七日,有王陵、陳平商議間:“内門緊閉,如之奈何?”二人話間,見一人提辔而來,下馬參拜二相,卻是樊亢。
拜畢,陳平曰:“誰如您父子?”亢曰:“昔日父踏鴻門,若用樊亢,願往之不懼。
隻此閉九重禁門,隻為惠帝六日不知好弱。
”樊亢曰:“二相看我不踏開此門,誓不為漢臣。
”有樊亢進步向前,手搖金環,一腳踏門兩開;又至五門,被亢踏之,三座門開。
太後忙問,呂胥急開門,見太後曰:“惠帝歸天也!” 文武大哭罷,商議:“不可一日無君,教請關外十王來。
”太後聞之甚怕,又與呂胥議論:“這事如何?”呂胥曰:“今有惠帝正宮有孕,後十月滿足,長得是太子,為後主;若是公主,教他文武扶立十王未為遲也。
”衆文武不曾敢言。
後時昭陽宮停屍七晝夜,後葬惠帝入山陵畢,文武皆退。
太後與呂胥商議,呂胥教一般貌相女人選一個,詐做皇後,至于前殿。
衆文武都皆謾過。
内有陳平知是僞詐。
後惠帝歸天經一月餘,太後使六宮大使張石慶,于民間買十數個懷孕婦人,約得八九月内降生的,教入宮來。
數内有一婦人,是屠戶張永之妻,十月滿足,降生一子,生得端嚴,可為後主。
除外将九個婦人怕漏洩了天下,盡推入井中,用大石蓋了井口,盡皆身死。
那九個婦人不曾分娩,不見光明,死之苦矣。
太後等後一個月,皇後降生一子。
呂後诏請衆文武赴長樂宮與太子作滿月,設一大宴,聚集兩班文武,盡至于會上。
太後進過太子,教大臣看之。
轉至陳平,陳平笑曰:“庶人者為福七日,無福者即死矣。
”言訖,陳平笑。
太後言曰:“相公笑者何意?”陳平曰:“臣不笑别,見太子貌似惠帝。
”太後聽言畢,自然冷笑。
太後抱太子歸于後宮,即日教衆文武封為太子常山王。
宴罷皆散。
次日,太後抱太子設朝,前後長八歲。
常山王随二十宮女至少陽宮殿,太子于龍床睡着。
庶人無分,被八爪金龍推下龍床,覺來,常山王罵衆宮女:“敢把寡人推下龍床來!”數内一人甚惡,卻回常山王語:“你甚聖主?”常山王:“寡人龍孫,怎敢無理!”宮監笑曰:“您上祖多能屠宰。
”常山王笑而問曰:“俺祖甚人也?”宮監細說前事一遍。
常山王點頭大怒,拂袖而歸于後宮。
有人告知太後,太後叵耐,遂問呂胥:“此人長成志氣,豈不報仇?”呂後怕,呂胥笑曰:“此人甚之小哉!”二人使左右人将土布袋往後宮來。
其夜,常山王睡之甚濃。
左右人将布袋壓之,即時而死。
至天明,太後升殿,衆文武,太後曰:“夤夜常山王酒疾患身死也。
等三年服滿,教诏宣關外十王,選德立位。
”文武不從。
言罷,衆文武出内。
呂胥與太後,侵晚至于未央宮,二人定計。
呂胥曰:“惠帝已歸天,常山王亦死,敕令等三年服滿,想關外十王心變,如之奈何?姐姐尋思,惠帝是姐姐的子,當日為君,咱呂家弟兄随龍轉過如是。
這十王,兼是别妃之子,若有一個為君,更不顯我呂家弟兄。
妹有一計,诏請關外十王,如至,作一大會,将咱呂女與關外十王為妻,其前妻限十日都要棄了者,如違敕令即斬,久後不敢謾于呂家弟兄。
便因十王弄權,其呂女豈有不知?”太後聽之大悅,即日差十道使命,各處宣請去訖。
有數日,關外十王皆至,入内于階下拜舞畢,呂後曰:“子童宣您别無事,皆因常山王歸天,怕四隅蠻夷侵界,所謀漢之天下。
特請十王與衆大臣,就于此殿設一大宴,别無宣賜,子童散呂女與您十王為妻者;其前妻盡要休離,如違者即斬,限十日到于本國,不要見面,隻此為令。
” 呂後于後宮中宣至十個呂女,排于筵前,各執盞與十王過盞。
呂後敕令劉肥、劉澤、劉長、劉建、劉恢、劉恒、劉友,将女妃子各各散配七王,敕令不得欺負呂女,如違者定罪,應有緣房,即日斷送。
七王謝恩,各人樽酒禮畢。
當日七王将妃子各歸本國。
呂後與呂胥大悅:“此事大妙!” 話分兩頭。
劉友至于晉國平州,即日升殿曰:“想呂後薄幸,散呂女為妻,敕令将前妻限十日休了,不要見面。
”正歎之不足,悶悶而不悅。
前有妃子至,見劉友不悅,問之:“大王不悅,何亦憂之?”劉友不語。
再問曰,劉友具說前事。
妃子大驚,泣而告曰:“夫婦人之大倫,生則同室,死則同穴,豈可一旦分飛離别?大王思之!”妃子又曰:“妾于後花園中花陰之下,取一土穴,妾于彼避之。
大王教使命,将書與俺父親,取我回去如何?”劉友泣而言之:“是也。
”妃子藏于後園中避之。
于時,呂女閑步至于後園,見一小孩兒耍。
呂女問曰:“您是誰家小的?”小兒曰:“我是劉友的兒。
”呂女再問:“您母親在于何處?”小兒指土穴中,引呂女至于穴口,小兒叫母,母即出。
呂女親手揪妃子發,至于殿上。
呂女曰:“劉友知罪麼?爾一者負我,二者違了宣命。
”劉友不語,泣而勸之。
呂女惡責劉友。
劉友大怒曰:“拼吾命矣!”将呂女痛傷數拳。
呂女大哭,要告太後。
即日,呂女與使命持書見太後。
使至長安,見太後。
太後看其書,複差使宣劉友、妃子、呂女,至見太後。
太後曰:“劉友,爾敢違命!”将妃子對面而斬首。
劉友悲泣而告太後。
太後免死,将劉友冷宮後面三間大房,鎖于裡面,休與飲膳。
左右人将劉友鎖于房内,十日無食,餓得體如經紙,将糊窗紙食之盡矣。
前後餓得半似人半似鬼,看看至死。
太後至此,使左右人開門視之,笑曰:“我兒多敢肚中餒也?”喚左右人将茶一盞與劉友食之。
劉友見茶湯,兩眼睜開,就宮人手内奪去食之。
太後笑曰:“我兒為甚急飲?怕肚中停宿食。
”劉友托盞不能放下,仰面而倒于階下,即時而死。
有詩為證。
詩曰: 呂後專權奸計奇,豈見垓前苦戰時。
可惜劉朝千萬載,等閑确損玉金枝。
太後使左右将劉友屍首後花園内埋訖。
太後與呂胥商議,立呂氏為君。
話分兩頭。
有二大王劉澤,執賞遙望長安,思高祖天下,被呂家權了世界。
道罷,仰面放聲大哭。
有一人言:“大王因甚哭乎?欲取天下,小哉。
”劉澤回頭視之,是幽州範陽田子春。
劉澤曰:“怎奈何我雖封王,亦無兵權。
當日父王分與我二十萬楚兵,即今太後追訖兵印,怎生得其元職?”子春曰:“小臣不過百日,長安去與大王取兵印将來如何?”劉澤曰:“大夫去時可用甚物?”子春言用黑白馬二疋,更用金千兩,更引七歲奉郎來同去。
劉澤依言。
子春上路至長安店中安下。
子春喚小主人于房内問之:“太後娘娘心腹人是誰?”主人曰:“唯有六宮大使張石慶。
” 不多時朝罷,于街上過來。
子春着意認得,真實是六宮大使。
子春于早辰店門外,先拴白馬一疋,有千百人看。
六宮大使張石慶朝去,于街上店門首,見白馬一疋。
六宮使問曰:“甚人馬?”左右曰:“是客人馬也。
”言:“馬,龍駒之骥也。
”六宮使乘鞭歎之,還朝。
于時,至次早辰,又将黑馬拴于門首,即時張石慶複朝而去了。
不多時朝退,又于店門而過,看黑馬,羨聲不絕。
張石慶回宅去了,子春複後随行,見衙門前一所大宅,于門上寫着:“此房出賃。
”子春計上心來。
子春問門人曰:“此宅出賃,其價多少?”門人曰:“是大使相公的宅。
”門人報曰:“外有賣馬客人要賃房子。
”張石慶曰:“教客人來也。
” 子春禮畢,大使賜墩而坐。
大使曰:“爾黑白二馬賣,其價錢多少?”子春曰:“既大使要時,小人謹亦拜納,何必要錢。
小人賣馬得錢,律科中取應求事。
既大使用馬,隻與小人朝治中保得一處安身,受吾皇一紙紫泥宣,宰萬姓之刑典,久在琴堂,整理詞訟,量職吃俸,腰金衣紫,蔭子孫之榮華,光祖宗之茔墓也。
是男兒得志也。
”大使聽子春言畢,大喜,問子春:“高姓?”春曰:“姓田。
”大使曰:“與吾妻宗人也,權與我做舅舅。
”田子春起坐便謝,引奉郎來拜姑夫、姑姑。
奉郎見石慶是親,春亦無疑惑。
大使與子春,每日私宅高談闊論。
當日,子春共大使閑話間,提起呂氏三王如何。
子春曰:“若大使向太後行奏,教呂氏三人封為王,大使将來入上大夫也。
”石慶大喜:“此言是也。
” 石慶至晚,說知太後。
太後大喜。
來日早辰,宣老相公王陵。
太後曰說前事。
王陵不語。
太後曰:“依我封呂氏三王,與您加官賜賞,不從我者,即斬!”王陵見逼他,将劍自刎。
左壁柴武拽住老相公頭,擡朝門。
陳平勸之。
王陵曰:“你不知賣了漢家天下也?”平曰:“不知。
”平入朝去見太後。
太後問陳平曰:“我欲封呂氏三王如何?”陳平曰:“娘娘封之是也。
”太後曰:“目下有齊王韓信印,有大梁王彭越印,九江王英布印。
”即時封呂超東平王,呂祿西平王,呂産中平王。
三王謝恩畢。
陳平得賞出。
有王陵在朝門外,立等多時,王陵言歎:“陳平必因死矣!”歎之不絕。
陳平笑而出朝。
王陵遂問:“此是如何?”陳平曰:“封了呂氏三王也。
”王陵大怒,惡責陳平。
陳平言曰:“老相公焉能怒乎?若不封呂氏,我恐滅了咱漢家世界。
朝中既有咱二人,漢國有也;如無咱二人,真乃是漢江山歸于呂氏!”二人言訖,各歸私宅。
話分兩頭。
呂氏三王,封張石慶未廳丞相,賞金帛三萬。
張石慶謝恩出朝回還本宅,告子春具說前事,封了呂氏三王。
子春知,言曰:“小人當日大醉,不合胡言,倒壞了呂家世界!”石慶大驚:“此是如何?”“呂氏三王封遷,若劉氏三王知呂家為君,便封了呂氏,三王多有疑心,雖呂家封遷為王,亦封增劉氏,三王亦無反心也。
”張石慶曰:“舅舅言之甚當。
” 至日,石慶見于太後,奏曰:“今有劉氏三王,若知封了呂氏三王,多有反心。
”太後曰:“何亦治之?”石慶曰:“将有官者賜賞,無官者與兵印軍權,讓之不反。
”呂氏三王:“卿言是也。
” 宣陳平。
陳平至,商議。
陳平暗喜,必山東有細人來也,與劉澤說兵印。
太後問陳平:“劉氏三王誰無兵印?”陳平曰:“隻有濟州劉澤,久困在閑,無兵印。
”太後便發使去宣劉澤。
使至濟州,劉澤接诏,拜畢,看诏大喜。
即日随使入長安,于驿中下馬,便入朝去。
有閤門大使奏曰:“二王劉澤在于朝門。
”太後宣至于殿上。
太後曰:“我兒鎮守邊庭,久困勞苦,賜我兒掌軍兵印。
”劉澤大喜,拜舞山呼畢。
禦案上太後,見劉澤身長一丈,狀貌如神,有恐怕之意。
太後問陳平:“此印合與不合與?”陳平曰:“娘娘聖鑒不錯。
”太後将兵印度與大使,大使獻與劉澤,劉澤順腰懸之。
呂後曰:“印與了,合與軍馬多少?”陳平曰:“娘娘待與多少?”太後曰:“與三萬軍。
”陳平眼觑劉澤。
太後展指與五萬,劉澤心意不悅。
太後又展指七萬,亦是不願,太後見劉澤終心不願,急忙擺手言:“不與。
”卻被陳平便喝:“劉澤,太後娘娘與大王五五二十五萬人馬,便謝恩!”劉澤急拜畢,唬殺太後娘娘曰:“看高祖舊日子父之面。
”劉澤便往兵部處來交割,軍團練使,至來日交割。
劉澤至天明團練使交割的軍兵二十五萬,來辭太後,排列兵戈,向長安東一十八裡長樂坂下寨,習兵交演。
張石慶歸宅,見子春,說劉澤受兵印掌軍二十五萬,今日便起也。
子春曰:“山東怎見兵馬來?”張石慶曰:“教舅舅去看教演兵馬。
”與五十從人随子春去者。
子春喜不自勝,安排鞍馬,走大飛鷹,共奉郎遊獵,騎黑白馬二疋,引五十從人出于東門。
劉澤人馬到霸陵橋下寨,二大王便取長安。
有子春至,見二大王禮畢。
子春曰:“大王軍馬未曾給賞,軍心不伏,便入山東,會起大王劉号,三大王劉長,同取長安,不可遲延。
”劉澤依言,軍馬即便起程。
早有探事人奏知呂後:“劉澤反于山東也!”太後大怒,急宣陳平問曰:“劉澤謀反,爾之罪也。
”陳平曰:“豈幹小人之事,是張石慶。
”太後又宣石慶問之:“爾不合舉封劉澤兵印,此之罪也。
”石慶曰:“臣不合信田子春之言,教臣奏娘娘,封呂
禦園四圍,紅錦雲龍霧罩。
忽見三十個彩女轉來迎接太後。
太後問曰:“爾等因何在此?”衆女曰:“臣等昔奉高祖敕,此宮塑戚氏夫人真容,臣等侍奉。
”太後聞之大怒,令左右将十個婦人盡推在井中,上用土石填之。
左右曰:“将婦人填了。
”太後大恨高祖。
行至長信宮,忽聞絲竹之聲,問左右:“何人奏樂?”左右曰:“乃戚夫人也。
”太後令人喚至戚夫人,責曰:“高祖才是歸天,陵土未幹,爾乃快活,我輩如何?”戚夫人泣而對曰:“高祖晏駕,是夜夢見高祖敕令臣:‘與朕真容前至奠酒動樂來。
’”太後聽言大怒,恨高祖在日偏寵此賤人,死魂尚于此賤人處托夢。
太後痕恨,令左右将戚夫人拖在紫章宮内。
太後與呂胥曰:“此賤人,高祖在日,奪恩愛。
今日在我手,如何?”呂胥曰:“且休斬,先剪頭發齊眉,将新衣剝了,頭面脫下,換與單薄衣服,貶在冷宮者!” 戚夫人朝暮煩惱,即漸花容憔悴,緻受此苦,思:我兒如意趙王,怎知我苦!正恨太後之間,忽聞雁聲悲切。
戚夫人仰面長歎,告雁:“你是靈禽,肯與賤妾傳一書信,下與邯鄲趙王我兒如意,教興兵前來長安救我?”言訖悲泣。
常言道:口是禍之門。
正大哭,至夜深,宮人聽知,告與太後。
太後點首會意,與呂胥議曰:“不如先殺了趙王如意。
”呂胥曰:“趙王小可,先取了上大夫周昌。
”太後曰:“然。
”呂胥寫詐诏令,使往趙國取周昌。
使至,趙王接诏,讀了诏。
趙王信之,速令左右擒下周昌。
周昌曰:“大王不合信之,此是太後之計,先取了小臣,然後來取大王也。
臣死小可,以後大王如何?”太子趙王不信良言,将周昌分付與使,還長安。
周昌入奏:“小臣死去也。
若有再宣诏,大王是必休來長安。
” 周昌随使入長安街上,周昌高叫:“省會街市人等,我今無奈就死去也!若有人去邯鄲說與趙王,是必休來長安!來時必死。
”言訖,周昌恐遭太後之手,自刎而亡。
使命将頭進與太後,太後見了大喜,斟酒與妹曰:“周昌中計而死也,趙王如何殺之?”呂胥口毒如蛇,告娘娘曰:“再寫詐诏,宣趙王年幼,手下無周昌,難治國事,早入長安,同治國事;若來時,一見如意,娘娘便賜鸩酒。
” 呂後即發使命,持诏下趙國,至趙地,入邯鄲。
趙王接诏讀訖,趙王便随使命入長安。
有下大夫崔遂奏曰:“大王不可去,是太後之計,圖我王之命。
惠帝不有發此诏,真乃詐也。
便殺,小臣當谏。
大王豈不見周昌乎?”趙王不信,乘馬沖大夫崔遂。
崔遂不免再谏曰:“臣扯君衣,合當死矣,願王從之。
”又不從。
崔遂拽住馬死谏。
如意甚怒,用馬鞭子打,崔遂苦谏不住。
遂曰:“君不聽臣之良言,如意可惜長安就死,臣乃自刺咽喉而死,免後人是非。
”遂死。
大王随使去,趙國百姓泣留不住:“如意痛哉,王不可去,去無還國!”趙王随使出邯鄲,送行百姓有詩曰: 不聽忠臣死谏言,便随天使入長安; 豈知太後施謀計,香魂再不赴邯鄲! 趙王至長安,街上父老無不嗟歎。
趙王入城門,有把門柴武見趙王拜畢。
武曰:“奉惠帝敕令,每一門差軍五百,不得教王私過。
”如意入城,柴武引如意見帝。
帝問趙王曰:“寡人不宣何來?”如意曰:“臣奉宣诏,怎敢違矣,言‘宣弟同治國事。
’惠帝知是娘娘計謀。
惠帝曰:“且住三五日,差使送太子複回邯鄲。
”帝曰:“令太子休入太後宮。
” 有人說與太後:“如意來也。
”太後自知其詐,心猶豫。
如意三日不見母親戚夫人,惠帝夜夢殿柱折,遂問大臣:“此夢如何?”有大監叔孫通奏曰:“此夢不祥,柱折者必損一良将,親人受苦。
”惠帝曰:“何如此災怎免?”通曰:“大王禦駕出獵,方可免難。
”帝依奏出獵,欲将如意同去,奈醉不醒。
惠帝親差二十個宮女,謹把宮門,休叫太子出宮。
帝出獵去訖。
趙王酒醒出宮,要見母親。
宮監曰:“惠帝有聖旨,不叫大王出宮,恐有谏失。
”如意不從其言,走出來。
賺入未央宮,視之曰:“作怪!我母在長信宮,今卻入未央宮!”奶娘告曰:“夫人隻在此處與太後同宮,臣奉惠帝命,叫伏待夫人。
” 趙王至殿下拜畢,太後曰:“遠路勞神。
”如意舉頭視之大驚。
娘娘曰:“我兒來到子童宮中,子童與我兒洗塵。
”如意怎生奈何?太後斟酒上來,如意見酒味别,便疑惑不肯飲。
太後令宮人揪住耳朵,将藥酒灌之,即死。
趙王如意處分,左右拖如意屍首于後花園梧桐樹下,錦被蓋之。
又令人喚戚夫人,叫來未央宮,道:“恁兒來也,現在後花園梧桐樹錦被蓋之,睡得濃也。
” 戚夫人得知大驚,知太後狠毒,言:“我兒争肯此處睡也?”夫人急來,見錦被蓋着。
夫人視之,連聲叫苦:“我兒死也!”七竅出血,夫人氣倒,已無人救,良久方蘇,泣詈呂後:“賤人毒害我兒,今死,漢天下如何?上蒼不佑爾哉!”呂後聞之,罵:“賤人,怎敢罵我!”令左右人就于此處将帛勒死,把屍首拖在一處。
卻說惠帝出獵回,不見趙王。
帝問宮人。
宮人曰:“入未央宮去了。
”惠帝來見太後,問:“趙王曾入宮來否?”太後諱道:“不曾來,聞趙王在長信宮帶酒未醒,正在睡哩。
”帝往觑見趙王和戚夫人子母二人,皆死在梧桐樹下矣。
帝放聲大哭,到前殿聚文武評議。
帝曰:“寡人治家猶難,怎生治國?”遂傳旨撞金鐘,王與文武一齊持孝。
第七日葬入山陵。
前後三個月餘,忽有一日,黑風一陣簇入未央宮殿下。
惠帝驚視,至趙王死處,聞空中哭聲不絕。
其趙王死處,地草不生。
惠帝傷心不忍,煩惱感恨。
又見一答花磚粉碎,皆是藥死如意,打碎花磚。
忽覺一陣藥氣,惠帝似醉倒了,宮人扶起,唬殺近臣。
醒來面如經紙。
天子駕升前殿,太後來問:“我王有甚風疾?”帝痛哭,見母轉添煩惱。
太後知帝意,更不敢問,即便歸宮。
帝與衆臣共議,發殿宮三員,王放大臣三日不朝。
隻第二日,惠帝患病。
太後知,诏呂胥議曰:“惠帝若歸天,暗使兵部官聞鬧中扶呂氏為君。
”太後依言,勾兵部準備。
夜至三更,惠帝歸天,在位七年,壽福二十四歲。
前漢書平話卷下 卻說呂後見惠帝歸天了,令郦商等伏兵内門。
第三日,文武來朝,卻見内門閉,衆文武内外交鬧,文武甚驚。
自帝崩,前後六七日,有王陵、陳平商議間:“内門緊閉,如之奈何?”二人話間,見一人提辔而來,下馬參拜二相,卻是樊亢。
拜畢,陳平曰:“誰如您父子?”亢曰:“昔日父踏鴻門,若用樊亢,願往之不懼。
隻此閉九重禁門,隻為惠帝六日不知好弱。
”樊亢曰:“二相看我不踏開此門,誓不為漢臣。
”有樊亢進步向前,手搖金環,一腳踏門兩開;又至五門,被亢踏之,三座門開。
太後忙問,呂胥急開門,見太後曰:“惠帝歸天也!” 文武大哭罷,商議:“不可一日無君,教請關外十王來。
”太後聞之甚怕,又與呂胥議論:“這事如何?”呂胥曰:“今有惠帝正宮有孕,後十月滿足,長得是太子,為後主;若是公主,教他文武扶立十王未為遲也。
”衆文武不曾敢言。
後時昭陽宮停屍七晝夜,後葬惠帝入山陵畢,文武皆退。
太後與呂胥商議,呂胥教一般貌相女人選一個,詐做皇後,至于前殿。
衆文武都皆謾過。
内有陳平知是僞詐。
後惠帝歸天經一月餘,太後使六宮大使張石慶,于民間買十數個懷孕婦人,約得八九月内降生的,教入宮來。
數内有一婦人,是屠戶張永之妻,十月滿足,降生一子,生得端嚴,可為後主。
除外将九個婦人怕漏洩了天下,盡推入井中,用大石蓋了井口,盡皆身死。
那九個婦人不曾分娩,不見光明,死之苦矣。
太後等後一個月,皇後降生一子。
呂後诏請衆文武赴長樂宮與太子作滿月,設一大宴,聚集兩班文武,盡至于會上。
太後進過太子,教大臣看之。
轉至陳平,陳平笑曰:“庶人者為福七日,無福者即死矣。
”言訖,陳平笑。
太後言曰:“相公笑者何意?”陳平曰:“臣不笑别,見太子貌似惠帝。
”太後聽言畢,自然冷笑。
太後抱太子歸于後宮,即日教衆文武封為太子常山王。
宴罷皆散。
次日,太後抱太子設朝,前後長八歲。
常山王随二十宮女至少陽宮殿,太子于龍床睡着。
庶人無分,被八爪金龍推下龍床,覺來,常山王罵衆宮女:“敢把寡人推下龍床來!”數内一人甚惡,卻回常山王語:“你甚聖主?”常山王:“寡人龍孫,怎敢無理!”宮監笑曰:“您上祖多能屠宰。
”常山王笑而問曰:“俺祖甚人也?”宮監細說前事一遍。
常山王點頭大怒,拂袖而歸于後宮。
有人告知太後,太後叵耐,遂問呂胥:“此人長成志氣,豈不報仇?”呂後怕,呂胥笑曰:“此人甚之小哉!”二人使左右人将土布袋往後宮來。
其夜,常山王睡之甚濃。
左右人将布袋壓之,即時而死。
至天明,太後升殿,衆文武,太後曰:“夤夜常山王酒疾患身死也。
等三年服滿,教诏宣關外十王,選德立位。
”文武不從。
言罷,衆文武出内。
呂胥與太後,侵晚至于未央宮,二人定計。
呂胥曰:“惠帝已歸天,常山王亦死,敕令等三年服滿,想關外十王心變,如之奈何?姐姐尋思,惠帝是姐姐的子,當日為君,咱呂家弟兄随龍轉過如是。
這十王,兼是别妃之子,若有一個為君,更不顯我呂家弟兄。
妹有一計,诏請關外十王,如至,作一大會,将咱呂女與關外十王為妻,其前妻限十日都要棄了者,如違敕令即斬,久後不敢謾于呂家弟兄。
便因十王弄權,其呂女豈有不知?”太後聽之大悅,即日差十道使命,各處宣請去訖。
有數日,關外十王皆至,入内于階下拜舞畢,呂後曰:“子童宣您别無事,皆因常山王歸天,怕四隅蠻夷侵界,所謀漢之天下。
特請十王與衆大臣,就于此殿設一大宴,别無宣賜,子童散呂女與您十王為妻者;其前妻盡要休離,如違者即斬,限十日到于本國,不要見面,隻此為令。
” 呂後于後宮中宣至十個呂女,排于筵前,各執盞與十王過盞。
呂後敕令劉肥、劉澤、劉長、劉建、劉恢、劉恒、劉友,将女妃子各各散配七王,敕令不得欺負呂女,如違者定罪,應有緣房,即日斷送。
七王謝恩,各人樽酒禮畢。
當日七王将妃子各歸本國。
呂後與呂胥大悅:“此事大妙!” 話分兩頭。
劉友至于晉國平州,即日升殿曰:“想呂後薄幸,散呂女為妻,敕令将前妻限十日休了,不要見面。
”正歎之不足,悶悶而不悅。
前有妃子至,見劉友不悅,問之:“大王不悅,何亦憂之?”劉友不語。
再問曰,劉友具說前事。
妃子大驚,泣而告曰:“夫婦人之大倫,生則同室,死則同穴,豈可一旦分飛離别?大王思之!”妃子又曰:“妾于後花園中花陰之下,取一土穴,妾于彼避之。
大王教使命,将書與俺父親,取我回去如何?”劉友泣而言之:“是也。
”妃子藏于後園中避之。
于時,呂女閑步至于後園,見一小孩兒耍。
呂女問曰:“您是誰家小的?”小兒曰:“我是劉友的兒。
”呂女再問:“您母親在于何處?”小兒指土穴中,引呂女至于穴口,小兒叫母,母即出。
呂女親手揪妃子發,至于殿上。
呂女曰:“劉友知罪麼?爾一者負我,二者違了宣命。
”劉友不語,泣而勸之。
呂女惡責劉友。
劉友大怒曰:“拼吾命矣!”将呂女痛傷數拳。
呂女大哭,要告太後。
即日,呂女與使命持書見太後。
使至長安,見太後。
太後看其書,複差使宣劉友、妃子、呂女,至見太後。
太後曰:“劉友,爾敢違命!”将妃子對面而斬首。
劉友悲泣而告太後。
太後免死,将劉友冷宮後面三間大房,鎖于裡面,休與飲膳。
左右人将劉友鎖于房内,十日無食,餓得體如經紙,将糊窗紙食之盡矣。
前後餓得半似人半似鬼,看看至死。
太後至此,使左右人開門視之,笑曰:“我兒多敢肚中餒也?”喚左右人将茶一盞與劉友食之。
劉友見茶湯,兩眼睜開,就宮人手内奪去食之。
太後笑曰:“我兒為甚急飲?怕肚中停宿食。
”劉友托盞不能放下,仰面而倒于階下,即時而死。
有詩為證。
詩曰: 呂後專權奸計奇,豈見垓前苦戰時。
可惜劉朝千萬載,等閑确損玉金枝。
太後使左右将劉友屍首後花園内埋訖。
太後與呂胥商議,立呂氏為君。
話分兩頭。
有二大王劉澤,執賞遙望長安,思高祖天下,被呂家權了世界。
道罷,仰面放聲大哭。
有一人言:“大王因甚哭乎?欲取天下,小哉。
”劉澤回頭視之,是幽州範陽田子春。
劉澤曰:“怎奈何我雖封王,亦無兵權。
當日父王分與我二十萬楚兵,即今太後追訖兵印,怎生得其元職?”子春曰:“小臣不過百日,長安去與大王取兵印将來如何?”劉澤曰:“大夫去時可用甚物?”子春言用黑白馬二疋,更用金千兩,更引七歲奉郎來同去。
劉澤依言。
子春上路至長安店中安下。
子春喚小主人于房内問之:“太後娘娘心腹人是誰?”主人曰:“唯有六宮大使張石慶。
” 不多時朝罷,于街上過來。
子春着意認得,真實是六宮大使。
子春于早辰店門外,先拴白馬一疋,有千百人看。
六宮大使張石慶朝去,于街上店門首,見白馬一疋。
六宮使問曰:“甚人馬?”左右曰:“是客人馬也。
”言:“馬,龍駒之骥也。
”六宮使乘鞭歎之,還朝。
于時,至次早辰,又将黑馬拴于門首,即時張石慶複朝而去了。
不多時朝退,又于店門而過,看黑馬,羨聲不絕。
張石慶回宅去了,子春複後随行,見衙門前一所大宅,于門上寫着:“此房出賃。
”子春計上心來。
子春問門人曰:“此宅出賃,其價多少?”門人曰:“是大使相公的宅。
”門人報曰:“外有賣馬客人要賃房子。
”張石慶曰:“教客人來也。
” 子春禮畢,大使賜墩而坐。
大使曰:“爾黑白二馬賣,其價錢多少?”子春曰:“既大使要時,小人謹亦拜納,何必要錢。
小人賣馬得錢,律科中取應求事。
既大使用馬,隻與小人朝治中保得一處安身,受吾皇一紙紫泥宣,宰萬姓之刑典,久在琴堂,整理詞訟,量職吃俸,腰金衣紫,蔭子孫之榮華,光祖宗之茔墓也。
是男兒得志也。
”大使聽子春言畢,大喜,問子春:“高姓?”春曰:“姓田。
”大使曰:“與吾妻宗人也,權與我做舅舅。
”田子春起坐便謝,引奉郎來拜姑夫、姑姑。
奉郎見石慶是親,春亦無疑惑。
大使與子春,每日私宅高談闊論。
當日,子春共大使閑話間,提起呂氏三王如何。
子春曰:“若大使向太後行奏,教呂氏三人封為王,大使将來入上大夫也。
”石慶大喜:“此言是也。
” 石慶至晚,說知太後。
太後大喜。
來日早辰,宣老相公王陵。
太後曰說前事。
王陵不語。
太後曰:“依我封呂氏三王,與您加官賜賞,不從我者,即斬!”王陵見逼他,将劍自刎。
左壁柴武拽住老相公頭,擡朝門。
陳平勸之。
王陵曰:“你不知賣了漢家天下也?”平曰:“不知。
”平入朝去見太後。
太後問陳平曰:“我欲封呂氏三王如何?”陳平曰:“娘娘封之是也。
”太後曰:“目下有齊王韓信印,有大梁王彭越印,九江王英布印。
”即時封呂超東平王,呂祿西平王,呂産中平王。
三王謝恩畢。
陳平得賞出。
有王陵在朝門外,立等多時,王陵言歎:“陳平必因死矣!”歎之不絕。
陳平笑而出朝。
王陵遂問:“此是如何?”陳平曰:“封了呂氏三王也。
”王陵大怒,惡責陳平。
陳平言曰:“老相公焉能怒乎?若不封呂氏,我恐滅了咱漢家世界。
朝中既有咱二人,漢國有也;如無咱二人,真乃是漢江山歸于呂氏!”二人言訖,各歸私宅。
話分兩頭。
呂氏三王,封張石慶未廳丞相,賞金帛三萬。
張石慶謝恩出朝回還本宅,告子春具說前事,封了呂氏三王。
子春知,言曰:“小人當日大醉,不合胡言,倒壞了呂家世界!”石慶大驚:“此是如何?”“呂氏三王封遷,若劉氏三王知呂家為君,便封了呂氏,三王多有疑心,雖呂家封遷為王,亦封增劉氏,三王亦無反心也。
”張石慶曰:“舅舅言之甚當。
” 至日,石慶見于太後,奏曰:“今有劉氏三王,若知封了呂氏三王,多有反心。
”太後曰:“何亦治之?”石慶曰:“将有官者賜賞,無官者與兵印軍權,讓之不反。
”呂氏三王:“卿言是也。
” 宣陳平。
陳平至,商議。
陳平暗喜,必山東有細人來也,與劉澤說兵印。
太後問陳平:“劉氏三王誰無兵印?”陳平曰:“隻有濟州劉澤,久困在閑,無兵印。
”太後便發使去宣劉澤。
使至濟州,劉澤接诏,拜畢,看诏大喜。
即日随使入長安,于驿中下馬,便入朝去。
有閤門大使奏曰:“二王劉澤在于朝門。
”太後宣至于殿上。
太後曰:“我兒鎮守邊庭,久困勞苦,賜我兒掌軍兵印。
”劉澤大喜,拜舞山呼畢。
禦案上太後,見劉澤身長一丈,狀貌如神,有恐怕之意。
太後問陳平:“此印合與不合與?”陳平曰:“娘娘聖鑒不錯。
”太後将兵印度與大使,大使獻與劉澤,劉澤順腰懸之。
呂後曰:“印與了,合與軍馬多少?”陳平曰:“娘娘待與多少?”太後曰:“與三萬軍。
”陳平眼觑劉澤。
太後展指與五萬,劉澤心意不悅。
太後又展指七萬,亦是不願,太後見劉澤終心不願,急忙擺手言:“不與。
”卻被陳平便喝:“劉澤,太後娘娘與大王五五二十五萬人馬,便謝恩!”劉澤急拜畢,唬殺太後娘娘曰:“看高祖舊日子父之面。
”劉澤便往兵部處來交割,軍團練使,至來日交割。
劉澤至天明團練使交割的軍兵二十五萬,來辭太後,排列兵戈,向長安東一十八裡長樂坂下寨,習兵交演。
張石慶歸宅,見子春,說劉澤受兵印掌軍二十五萬,今日便起也。
子春曰:“山東怎見兵馬來?”張石慶曰:“教舅舅去看教演兵馬。
”與五十從人随子春去者。
子春喜不自勝,安排鞍馬,走大飛鷹,共奉郎遊獵,騎黑白馬二疋,引五十從人出于東門。
劉澤人馬到霸陵橋下寨,二大王便取長安。
有子春至,見二大王禮畢。
子春曰:“大王軍馬未曾給賞,軍心不伏,便入山東,會起大王劉号,三大王劉長,同取長安,不可遲延。
”劉澤依言,軍馬即便起程。
早有探事人奏知呂後:“劉澤反于山東也!”太後大怒,急宣陳平問曰:“劉澤謀反,爾之罪也。
”陳平曰:“豈幹小人之事,是張石慶。
”太後又宣石慶問之:“爾不合舉封劉澤兵印,此之罪也。
”石慶曰:“臣不合信田子春之言,教臣奏娘娘,封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