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書平話

關燈
前漢書平話 前漢書平話卷上 時大漢五年十一月八日,項王自刎而死,年三十一歲。

    贈項王詩曰: 刀劍垓心夜不停,楚歌散盡八千兵。

     潰圍破敵三更出,失路都無百騎行。

     單劍指呼猶斬将,萬人辟易尚何驚。

     不言決死天亡楚,四海幹戈卒未甯。

     曹道沖讀史至此,作一絕句詩曰: 憑仗威雄勢已休,隻因不用直臣籌; 可憐八尺英雄體,一旦分張付五侯。

     史官學士司馬遷曰:“吾聞周生曰:‘周士賢人言,舜目有重瞳,以為羽亦是聖人也。

    ’羽布衣起于隴畝之中,遂将五諸侯兵滅秦。

    五諸侯道:趙、燕、齊、楚、韓也,按劍面分列。

    天下諸侯,皆由羽出,号為霸王,位雖不緻終,自古以來未有也。

    項王經營天下,争戰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烏江上,不覺悟也。

    ”司馬遷言曰:“項王不知己,不能用賢人,失天下。

    言天亡項王,非戰罪,豈不謬哉!” 西漢君臣論言:馬司遷論項王失人甚也,不審項王為人,則司馬遷以為過矣。

     夫項王有八德:起于隴畝,威服天下者,英雄之緻,一也;斬宋義而存報國,斷之明,二也;大小七十餘陣,未嘗敗,勇略之深,三也;與仇敵,而不敵人之父者,仁之大矣,四也;割鴻溝而不質漢之妻子,言之厚,五也;勢力屈,言天亡我,是知其命者,六也;至烏江而不肯渡者,羞見父老,有恥之,不愛其生,七也;引劍自殺者,知死有分定,八也。

    細察項王之事,有終有始,功以多矣,過以寡矣。

    項王言:“天亡我!”非為謬也。

     時項王既死,王翳等五人見漢王,将項王頭各争功,言已誅項王。

    漢王親視項王首,哭曰:“誰殺吾弟?”漢王見五侯功已不定,故如此哭之。

    王翳等曰:“非臣等所殺,項王自刎而死。

    ”漢王封五侯:呂馬童中水侯,王翳射行侯,楊喜赤泉侯,楊武吳防侯,呂勝混陽侯。

    漢王既封五侯,漢王傳令于衆軍曰:“若得項王家屬,無得驅虜殺害,與吾家屬無異矣。

    ” 天下已定,大小軍兵将士還于洛陽,封其功賞:大者列土而王,有功者為列侯,次者量材任用。

    乃下令軍中,準備行裝,來日而起班師。

    諸軍欲準備行裝,有人止之曰:“不可還矣,今天下未定,不伏漢者多矣。

    ”王視之,乃子房也。

    問曰:“不服寡人者,誰也?”子房曰:“今魯人堅守,城不可下,魯乃聖人之國也。

    昔周公封于魯,教以詩書禮樂,有名儒知古今,若與賢明之士,閉門拒守百日,所患非細。

    王率精兵伐魯破矣,然後還兵未晚。

    今魯未下,不可還兵。

    ”漢王曰:“然。

    ”大賞三軍。

     次日,遂進至魯。

    将士拒城。

    城中諸儒士講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絕;儒者樂聖人之道義,雖亂世,鼓琴而樂聲不絕。

    聞漢王兵至城下,皆相率而見于城樓上。

    子房令人于城下呼之曰:“今漢大兵至此,若不降,必屠其城!魯者仁義之國,豈不從于天下人變?若不降,禍必至矣。

    ”魯将士曰:“若開門降漢,項王兵至,必滅矣。

    ”魯人不知項王已死,更欲拒城,以待楚兵來援之。

    言未畢,漢王曰:“騎士呼城。

    ”再叫曰:“今項王已殺訖!”怕不信,乃以項王頭轉城上去看者。

    魯将士卒認的是項王頭,方猶豫之際,漢人言曰:“今天下已定,何不早降?”魯王遂開門出迎漢王。

     魯國既降,漢王召魯王葬項王于谷城。

    羽冢在谷城東一十五裡。

    封項王為魯國公。

    漢王為羽發喪三日而去。

     楚既滅,魯王百姓皆降,漢王令諸侯皆歸關中,入洛陽,商議封賞功臣。

    時韓信至定陶,信既滅楚将,漢王亦将兵至定陶。

    百姓擁道,士民夾路,旗槍映日,兵士相睹,盡看駕。

    早晨過其縣,望見一營壁壘雄壯。

    漢王問左右曰:“何營也?”左右曰:“乃齊王韓信之營。

    ”漢王停骖視之,久看信營。

    當日漢王心中疑慮,而密問子房曰:“項氏已滅,韓信尚執天下兵權,其信之略,威震四海,天下無敵,吾實畏之。

    ”子房愕然驚恐謂曰:“方今天下初定,大王不宜有此疑心,恐有洩漏。

    信若有變,非羽之敵也。

    信之威畏,王自思之。

    ”漢王問曰:“自古喪大業宗禋者,其所斬有由矣。

    三世以嬖色取禍,嬴氏以奢虐政失,西京自外戚失祚,東都緣閹尹傾國。

    ” 詩雲: 見有春秋傳,誰人賽霸王。

     到頭難比福,随分莫争強。

     看遍英雄傳,多因名利亡。

     全身能遠害,唯有漢張良。

     又詩: 拔山力盡戰無休,蓋世英雄不自由。

     帝業不成非智淺,皇天亦輔漢炎劉。

     韓元帥到定陶縣下營定,漢王宣元帥。

    元帥與衆官見帝。

    漢王言曰:“朕以齊國與太子劉長也,今封爾為楚王。

    ”元帥不喜。

    漢王曰:“楚有十年糧、十萬勇兵,何有不如齊國也?”信見漢王不悅,信方受楚王之印,謝恩畢。

    又宣彭越為達成侯,宣英布封九江王。

    各受印謝恩訖。

    漢王傳旨:“其餘衆将,寡人還長安之日,有功者遷賞。

    ”來日軍行,駕至泗水,諸将等上疏雲: 楚王韓信頓首拜上:陛下聖文神武,治亂安危。

    臣等一生忠義,千古功名,以死戰于垓前,施智謀于陣上。

    戰必勝,功必取。

    方今天下平定,幹戈已息,非士卒之功,皆陛下洪福。

    臣等謹上疏,請陛下立尊号,放大赦,以慰天下民心。

    有功者宜加獎赉,錄用子孫。

    信等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謹疏。

    高祖聽奏,大喜曰:“寡人到長安再共文武商議。

    ”衆官各歸營。

     有日,駕到鹹陽,高祖歸宮,衆将各歸宅。

    第三日,漢王升殿,聚大臣,放赦遍行天下。

    子房、蕭何等衆官上賀:“自垓下滅楚之後,有功者封官,無功者受賞。

    天下亦定。

    ”漢王曰:“未定。

    ”子房奏曰:“臣不達上意。

    ”王曰:“雖然楚滅,朕恨二人不得,吾乃不安。

    ”子房曰:“何人?”帝曰:“楚臣司馬鐘離昧、季布二人未獲,朕仇不解。

    ”子房奏曰:“懼者乃項王也。

    今楚滅,何愁二匹夫乎?我王降诏,遍行天下,若藏鐘離昧、季布者,滅九族;若獲到官,千金賞,萬戶侯。

    ”子房奏畢,高祖即行聖旨诏行天下,拘刷鐘離昧、季布二人。

    不因行此聖旨,緻使君臣失義;信有十大功勞,變作斬鬼! 今有富民朱長者,閑坐自思:漢王行诏刷鐘離昧、季布二人,若有隐藏之家,九族遭誅。

    今家中有一人,随喚問之:“爾莫非鐘離昧、季布乎?”其人言曰:“然。

    ”長者心亂。

    布曰:“佐楚之将,與漢冤仇。

    今日楚滅,無處安身,自貨其身于宅中。

    今聞漢王诏書,千金賞,萬戶侯,布乃謝主公恩養一載,縛布到官,願主公請功受賞。

    ”長者曰:“既足下國之将,吾争忍受此之名利?你且隻隐吾宅中,今長安我探虛實。

    ” 長者谒夏侯嬰,到長安,共嬰相見。

    嬰曰:“恩兄何來?”朱公曰:“吾有少事告尊兄。

    ”嬰曰:“何事?”朱公曰:“今季布見在我宅中,如何救之?”嬰半饷不語,多時,告:“兄可休憂慮。

    ”茶飯酒畢。

     至來日,百官朝帝。

    夏侯嬰出班奏曰:“王可尋思?”帝曰:“但奏,寡人随之。

    ”“臣問帝诏遍行天下,拘刷鐘離昧、季布二人,至今不得;切恐刷得緊急,别生事端,如之奈何?莫若陛下放赦二人,決得其人。

    ”帝曰:“善。

    ”即日遍行大赦,書雲: 楚之臣鐘離昧、季布二人,赦到投首到官者無罪,官職依舊封之。

    如一月出者,依封;月外出者,複罪如先;依诏治罪。

     嬰出朝到宅,見長者。

    朱公問:“奏帝如何?”嬰言:“帝與之專赦二人。

    ”朱公既得言,回說與季布,乃謝長者。

    長者修書與季布見夏侯嬰。

     次日,見漢王,奏曰:“有季布投赦來謝恩。

    ”漢王大喜,即宣季布至。

    王曰:“卿既為亡國之臣,合當萬死,是各佐其主。

    今放大赦,免卿等二人。

    卿在楚封右司馬,今依楚封,為漢司馬。

    ”季布頓首再拜:“臣乃亡國之臣,禮當萬死,今謝陛下聖恩。

    卻依楚封官職,無可報王之恩。

    ” 有一日,駕坐有怒色。

    子房奏曰:“天下太平,萬民安業,陛下何怒?臣不達上意。

    ”帝曰:“朕昨放赦,免楚二将之罪,季布來朝,鐘離昧為何不至?”季布聽言,出班奏曰:“今有楚王韓信,懷大王奪印之冤,齊王改楚王之恨,诏赦楚将,二次刷季布出來。

    有鐘離昧不出,被韓信藏之,請大王聖鑒不錯。

    ”諕高皇魂不着體,歎曰:“官高職貴,上有謀心,忘其乞食漂母,為胯下之人!”帝拂袖而歸宮,文武皆退。

     使傳旨宣子房、蕭何入内見帝。

    帝具說韓信藏鐘離昧之事:“要設一計捉韓信,二相勿推。

    ”子房、蕭何二人皆頓首請罪,奏曰“陛下新立韓信為楚王,方今天下大事既定,豈有别意?今陛下見此小可之人,便欲擒之,逼之太急,此人必反,若反,漢之天下未能保也。

    請陛下慢圖之。

    ”帝不從,二人且退。

     陳平于相府院才坐,忽有使命至,奉帝诏陳平。

    陳平既随使入内。

    帝問平曰:“胯夫私藏鐘離昧,有欺朕之意。

    朕今欲擒之。

    ”平曰:“信有萬變之術,鬼神不測之機,量平機見,怎謾信。

    ”再問平,平無言可答。

     帝令近人監伴三日不放出内。

    帝亦不朝。

    至四日,漢王宣陳平問:“卿爾不言一計,當殿先斬爾身,後滅九族。

    ”陳平再奏曰:“釣鳌須憑香餌,打虎隻要遊子,不得二,鳌虎不能近也。

    今料信計難矣。

    陛下親行,信可得也。

    ”帝曰:“計将安出?”陳平曰:“陛下先教頒诏,遍行天下言巡遊,信可得也。

    ”帝曰:“卿言甚當。

    ”放平出内。

     子房、蕭何議帝四日不朝,陳平三日不放出内,有甚事?正念間,人報曰:“陳平至。

    ”二人迎平而問曰:“公與帝三日議何事?”平曰:“漢王巡遊。

    ”子房歎曰:“楚韓信休也!” 随駕巡遊去軍吏官員人等,收拾行裝,鬧卻鹹陽。

    天下太平常有細作,離亂豈無奸人?今有大夫孫安在鹹陽,密聽漢王行事,聞天子巡遊,唬殺孫安:“捉我王公去也!” 孫安急來報,楚韓信見孫安鹹陽而來,問曰:“何事?”孫安曰:“天子巡遊。

    ”韓信離坐,仰告天曰:“四海晏然,萬民樂業,此乃帝之恩德,親臨撫恤,真難得也。

    ”孫安奏曰:“大王錯矣。

    非撫萬民,專來擒大王。

    ”信見此言,驚而問曰:“為何?”孫安曰:“近有季布,帝赦其罪,為大王私藏鐘離昧,無計取之,詐稱巡遊,來就大王。

    大王可熟思之。

    ”韓信道:“無此事!我不曾負漢,漢不負我。

    ” 左車言曰:“漢王三次負大王之功,王常言漢不負王,因為私藏鐘離昧否?”信曰:“然。

    二次诏赦,隐不出,合得甚罪?”左車曰:“罔君欺上,果有振主之威。

    據此可出兵二十萬,駐于徐州之西。

    主為坐寨而問不動,使漢更有機謀,不敢正視楚國。

    ”韓信曰:“若依公語,使信疑漢,不盡忠孝之心。

    ”周叔告楚王曰:“觀漢王謀心多日矣,左車高論長也。

    願王思之。

    ”使信心亂不随。

     有一日,人報曰:“漢王提兵三十萬,今在徐州西下營。

    ”唬韓信心不知高下:果有此事,如何決矣! 一人出,乃鐘離昧,告楚王曰:“今時難悔,君疑王有振主之威。

    見今天下太平,焉用大王?大王休愁,今昧不怕死,願從大王獻與帝枭首,終不免大王之罪。

    雖漢王提兵駐徐州,不敢犯楚。

    王若依左車之言,今晚出兵二十萬,我王萬無一失。

    如别思之,國破家亡,彼時悔之晚矣。

    ”韓信曰:“吾豈不自知,漢王不負我,我豈能負漢乎?”左右将鐘離昧斬訖。

     韓信引百官,将鐘離昧首級獻與漢王,至帳下立。

    漢王問信:“爾藏鐘離昧,今你雖斬首,爾合得甚罪?”令左右監押韓信還鹹陽,便要斬首。

    子房知,急谏漢王曰:“韓信有蓋世功名,滅楚王。

    我王為帝,掌握天下,享富貴,皆是韓信也。

    我王思之。

    ”漢王沉吟半晌:“朕思卿累有欺吾之心,合當斬首;為卿有立國之功,免卿死罪。

    去大楚之軍權,封卿為淮陰侯,隻于鹹陽住坐,不令去下邳。

    ”韓信點首慚惶,羞懶而歸。

    到彼安下處,甚是消疏,感心不能進食。

    每日獨言獨坐,并無一人相問,衣食不給。

    長歎曰:“自罵懊恨。

    懊恨不聽蒯通、左車、孫安、周叔之言,果有今日!”韓信自作一絕,詩雲: 收秦燕趙略三齊,破楚封王事得宜。

     不用蒯通周叔計,遭擒削職悔時遲。

     時有子房獨坐思想:高祖将韓信欲斬之,更奪了軍權,雖亦免罪,久後不免死于漢王之手。

     話分兩頭。

    大漢九年夏六月,大番軍入界,見至代州北下寨。

    教急入長安報與閣門大使。

    使奏曰:“今有番軍入界。

    ”漢王不悅,問衆人:“誰可為大将軍征敵番軍去?”陳平奏曰:“欲要番軍退,必用武騎将陳豨。

    ”漢王準奏,宣陳豨受印于樞密院,交兵二十萬,将韓信應用兵器衣甲分付與陳豨。

    陳豨于朝内謝恩,出朝來,因從韓信宅門前過。

    陳豨思惟,就向楚王求一計。

    至宅門下馬,豨見信,禮畢,豨曰:“特來大王求一小計。

    ”楚王歎嗟不止。

    陳豨思上心來:吾若退訖番軍,有多少勳業?想楚王有十大滅楚功名,坐家緻仕。

    信曰:“陳豨休說。

    ”陳豨将楚王手相從出門,避信上馬。

    豨執鞭而問信曰:“豨就于雁門興業,謀奪劉氏江山?”信曰:“爾能為拼死乎?”豨問曰:“的實從焉。

    ”即領大軍二十萬星夜北行。

     數日,早至代州城。

    逢番軍,戰于大野。

    番軍大敗,各各逃生。

    收兵罷戰。

    陳豨得勝,領兵入城,與衆官升廳,置酒飲宴。

    茶飯畢,陳豨執盞乃告衆官曰:“番軍大敗,皆賴衆官員也,非吾之功。

    今問衆将士,想漢王有始無終,損滅諸侯,思新忘舊。

    昔日楚王韓信蓋世之功,至今坐家緻仕。

    久後咱都如此也!咱衆官員就此處買馬積草,共同謀奪劉氏江山。

    ”衆将大悅,都稱其反。

    手下五十萬軍,屯于代州,閉門不出,自稱雁門王。

    周圍阻路,不通往來,商旅告知太原魏王。

    魏王寫表,奏知高皇。

     高皇将表看之不盡,說高祖龍顔失色:朕思之,陳豨造反,多因為寡人與陳豨軍屯衣甲器物,是他韓信執用的物件,以此上仇寡人之冤。

    韓信與陳豨臨出征,就他宅上同謀反之情。

    高皇即宣陳平∶“今有陳豨反,誰可敵之?”陳平曰:“英布、彭越二将可亦敵之,除此無人可敵。

    ” 聖旨未曾宣二将,有人報韓信:“今高皇宣英布、彭越出征陳豨。

    ”韓信先修書與英布、彭越:“不可還朝。

    ”信與奸細人于梁王宅下書。

    梁王見其書上,韓信坐家緻仕,袖手無言,嗟歎不止。

    有人報曰:“高皇聖旨,今雁門陳豨反了,宣梁王。

    ”梁王不悅,茶飯畢,送使還朝。

    梁王言:“我還朝,吾與韓信一般!” 高皇宣英布。

    英布已知韓信書中啟覆,不受诏敕。

    高皇見二将不來,□生疑心。

    韓信坐家,作念:高皇,爾乃徐州豐沛人也,畝隴生計,好酒及色;少為亭長,因解罪囚到芒蕩山,得逃避罪,斷其白蛇,亦何豪強。

    與項羽兵分兩路,收秦二世江山。

    漢楚同議,先入關者,秋毫無犯,約法三章,再定新律五刑。

    還兵東歸,立諸侯弘振。

    項羽将勇,範增輔謀,左遷諸侯之權,自立西楚霸王。

    漢王南過棧道,于褒州仗着蕭何三箭之功,舉信一人之德。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赫燕收趙,涉西河,虜魏豹,擒夏悅,斬章邯。

    趕田橫于海島,逼霸王到烏江。

    立帝之基。

    滅楚以來,四海安甯,民皆快樂,萬裡聞風,一鼓而收之。

    信望衣錦食肉,誰指望奪印懷仇,不似芒蕩山下累求良士。

    今日成帝業後,看大臣有如泥土。

    早知你有始無終,且不如楚項羽前提牌執戟。

    謾圖五載,創的大功,卻坐家緻仕,無由所訴。

    自作詩一絕,嗟歎雲: 韓信功勞十大強,懸頭無語怨高皇。

     早知負我圖勞力,悔不當初順霸王。

     話分兩頭。

    高祖升殿設朝,問群臣:“朕思陳豨代州霸城造反,誰能敵之?”見班部中蕭何奏曰:“陳豨兵機深厚,謀計多能,不在韓信之後,有鬼神之機。

    在朝将相,盡皆老矣。

    楚滅以來,諸侯各分地面,治宰救民,天下平定,不習劍戟,穩坐琴堂。

    有武藝者去其軍權,在朝文武不無呂望之機,回顧韓信之人。

    我王聖鑒,欲擒陳豨,除非韓信也。

    ”高皇慎恐:“蕭何,寡人懷韓信追楚王之權,若用此人,與陳豨同謀。

    朕觀班中臣宰,多半而鬓發斑白,無人掌帥,寡人禦駕親征,迎敵陳豨,除河東萬姓之災,免黎民塗炭之苦。

    ”敕令呂後設治國事,蕭何監理朝綱,周勃為招讨使,王陵封受大将軍,灌嬰為合後,使郦商、柴武左右将,樊哙為前步先鋒。

    禦林兵五十萬,選吉日行兵。

     駕入後宮,呂後接駕入明陽宮。

    呂後與高皇對坐。

    須臾樂奏,樽酒畢,禦膳罷。

    至天晚,鳳燭齊明。

    呂後再進樽酒與高皇。

    高皇意下如何?有詩為證。

    詩曰: 懶顧杯中酒,頻思塞上憂。

     呂後見高皇龍顔不悅,問:“大王,方今天下和平,四海來朝,萬民樂業,五谷豐登;秦楚疆封,盡屬劉氏社稷。

    豈不想,足者常足也,禍莫大于不知足。

    大王懷愁者甚也?”高皇曰:“今有太原魏豹寫表來申,代州陳豨反矣,自稱雁門王,手下有數員戰将,更挑了寡人上驷軍二十萬,朝野無人可敵。

    朕當禦駕親征。

    胸懷二憂也:外有陳豨之患,内有韓信之憂,内外困心。

    所以朕之煩惱。

    爾敢持内罪殺信乎?”呂後曰:“臣願領陛下聖旨。

    ” 高皇一宵無寐,至天明,禦兵征行。

    呂後、蕭何文武百官,送高皇上路。

    于前者先鋒使樊哙,合後者略陣将灌嬰,大将軍王陵、招讨使周勃二人,次序着高皇車駕,五十萬雄兵,雁翅而分行;三百戰将,魚鱗似相逐。

    五萬軍青紅遍野,雜彩旗映日遮天。

    人行動疾如流水,馬驟時緊似飛騰。

    前後數日,至于汾陽。

    曉夜行程不住,直至代州西四十裡下寨。

     高皇坐龍寶帳,兩下排列文武百官。

    高皇問大臣曰:“朕欲來讨陳豨,怎生用兵?”陳平奏曰:“陳豨足智多謀,若便用兵,不知地面,恐落反賊奸計。

    使宣随何将金赍賞招請去,如受者職主加封;如不受,用兵殺之。

    ”高皇:“依卿所奏。

    ” 随何赍金千兩,将敕诏到于代州城下,見城門緊閉。

    聽得城裡鼓樂喧天。

    随何使近人報知城上人道與陳豨:“今有高皇敕诏金帛招豨。

    ”小卒報知陳豨。

    陳豨上城與随何打話:“吾乃為千金賣我性命!上大夫随何,爾退!”随何曰:“不受千金,受取官爵。

    ”陳豨冷笑:“吾受漢君命?大夫尋思,楚王韓信如之何?鞍不離馬,甲不離身,南征北讨,東蕩西除,葉諸侯四海之内皆歸于劉氏。

    推項羽十件大功,立漢王萬載興龍之地。

    他有疑心,言作功臣,交楚王坐家緻仕,卻做閑人。

    吾思此上,故于代州,仗手下二十萬雄兵,與漢君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