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書平話

關燈
如漢君勝,吾甘心而死。

    如豨勝,與漢下大臣出一口氣也!” 随何見陳豨不肯順漢,回見高皇,備說此事。

    高皇聞知:“叵耐反臣,誓與決戰!”言訖,八月十三日,高皇宣陳平定計。

    陳平奏曰:“若要捉陳豨,來日王陵領三千騎,于代州城下搦戰。

    陳豨出城,敵做詐輸,即便回走。

    陳豨必來追趕,令照會領兵三萬,于深水口川泥彎埋伏,可擒陳豨。

    ”高皇大悅:“真賢才也,依卿所奏。

    ”即便準備來日計謀。

     話分兩頭。

    陳豨與手下衆将安排,賞設三軍,連夜飲酒。

    至二更初,見碧天銀河耿耿,寶帳上玉露零零。

    又見賊星犯于北鬥,此乃注兵犯入代州境界。

    “來日不可放軍出城,必有坑陷,戰則不利我軍也。

    若戰,必待天時。

    ”陳豨傳令,告布諸将,嚴守城壘。

    衆官應諾,亦省會通知,合執兵器。

    至天明早辰,忽見東南上一隊軍馬,約到三千餘騎,如勝也似來,認旗上字是王陵,領兵至代州城下搦戰。

    陳豨号令省會諸軍,無得與王陵打話,牢守城門。

    陳豨見王陵不動。

     至八月十三日,陳豨傳令:來日與漢軍決戰。

    先令副将劉武正東五裡蘆水北岸,引軍二萬,分作五隊,于營前安青旗二面決勝敗,如果不利,截旗營前,以定勝敗驗之。

    又令武騎将李德,将馬軍二萬,代州七裡灘埋伏,分為五寨,營前安紅旗四面,不利即将旗截倒以驗之。

    又令宋公達引馬兵二萬,離中寨正西北裡以來雁門曲河岸,暗軍二萬,分作五寨,營前安白旗四面,不利将旗截倒,以驗法相救。

    又令牙将陳産引馬步軍二萬,離中營十裡以來正北曲路埋伏,兵分為五隊,于營前安皂旗四面,恐軍不利,截旗為号,即救應外助。

    令弟陳招于代州城内守把堤備,管勾内外,救應外營提點使,若用汝兵,即倒錦旗二面,如截之,即來救助。

    又令在城百姓丁壯,盡要上城守護,無得失誤。

     陳豨言曰:“我管營中,統領上驷軍一十萬,盡用全副執袋弓弩,四面而埋伏。

    ”長槍短劍,押手而奔,吞五方旗鎮,營四位寨。

    各有陣法。

    旗幡腳映日遮天,軍馬動萬丈塵埃。

    外轅門對着裡轅門,中軍帳前先鋒,後有玄武護尉。

    左有青龍助勢,右有白虎盤營。

    戰塵郁郁,殺氣騰騰,遮籠四野,蔽塞五方,帳西南取條鹿巷。

    長計人陳豨正鋪謀定計,已早天明。

     寅時左右,豨見正南上旗号遮天映日,征鼓振地喧天,兵馬如飛。

    都無一飯間,漢兵至正北面,見龍虎旗引路,五十萬禦兵随帝,相對着五七裡下營。

    黃羅旗蓋下,見三千個錦衣,簇擁二百員戰将,遮護高皇,宣周勃排甲馬,點勘軍兵。

     周勃領聖旨,即排一陣,名蛟龍混海。

    勢如蟠蚖,屈屈兩口,壓陣四面旗,睹軍前排長槍當鋒,後列弓弩攻威。

    周勃向軍陣前便罵:“反賊怎敢無端!漢王有甚虧你,教你前退番軍,卻向此處造反!吾特來伐罪。

    ”陳豨聞言罷,不語,又見蛟龍陣,心生怒了,即便排一陣,名大鵬金翅陣。

    頭如铧嘴,兩翅似征旗遮陣,閃出雜彩旗,點布青紅白黑黃,陣圓如飛鵬振翅,軍馬似竹筍。

    準備與漢軍交戰。

     周勃傳令,交先鋒出陣,躍馬直取陳豨,二十萬禦軍一齊打陣。

    兩家未見勝敗。

    步軍開弓蹬弩,馬将舞劍輪刀。

    怎見得如何厮殺?有詩為證: 人逢短箭高張口,馬中長槍不起頭。

     血如流水屍橫算,日月無光天地愁! 陳豨殺的漢軍數萬餘人,盡皆亂走。

    周勃阜高處見漢軍大敗,蹤馬來奏高皇。

    高皇大驚,敕令衆諸侯将五十萬兵一齊助殺陳豨。

     舉旗号,四面見,一齊掩殺。

    當日兩家大兵,雁門東河曲大戰,天愁地暗,日月無光。

    狂風飒飒,殺氣騰騰。

    刀舉處人頭落地,槍搠處馬早翻身,箭如雨點,旗腳翻風。

    陳兵、漢兵,不分勝敗。

     陳豨恐本軍不利,急向營前再索軍号,混來救應。

    先截西方庚辛金白旗,劉武到來撞開,分作兩隊,又截紅旗,李德軍到來殺漢軍;又截青旗,宋公達軍馬到來上陣,又截皂旗,正北上,程彥雄領馬軍來殺漢軍。

    被陳豨五處兵攻擊,救頭不救尾,漢軍大敗,向那西南路上走。

    被陳豨約到三十餘裡,教漢皇叫苦不疊。

     陳豨收軍還于代州,點檢兵數,約折勾一百兵人。

    陳豨排宴賜賞,三軍受賞快活。

     話分兩頭。

    高皇升帳,又宣陳平曰:“朕軍與陳豨交戰,三次不勝,倒殺寡人一陣。

    似此怎生的擒這反賊?”陳平奏曰:“我王何憂?雖折軍五萬,須要正本。

    陳豨有兵二十萬,以後再無續添之兵。

    于我取軍如大海之水,已有續添,取百萬之軍,亦小可哉。

    先教太原魏王處軍十萬,再與陳豨決戰。

    ”高皇知陳豨奸雄,足智多謀,恐用兵偷侵長安,遍行随處堤備,嚴設人兵,守把關口,恐落賊臣奸便。

    高皇贊陳豨一絕詩雲: 元是寒門一壯夫,窮通文武有規模。

     料爾福緣名分薄,何能端坐鎮方隅。

     按《漢書》雲:呂後送高皇回來,常思斬韓信之計,中無方便。

    若高皇征陳豨回來,必見某過也。

    呂後終日不悅。

    駕去早經二月有餘,令左右請蕭何入内。

    呂後問丞相曰:“高皇出征,臨行曾言子童與丞相同謀定計,早獲斬韓信,要其僽過,問丞相有計麼?”蕭何聞言,心中大驚,暗思:韓信未遇,吾曾舉薦他挂印,東蕩西除,亡秦滅楚,收伏天下。

    今一統歸于劉氏,今作閑人坐家緻仕。

    今亦要将韓信斬首。

    呂後逼吾定計,不由我矣,實可傷悲。

    韓信好苦哉!蕭何哽咽未對,呂後大怒曰:“丞相不與朝廷分憂,倒與反臣出力!爾當日三箭亦保韓信反乎?”蕭何急奏曰:“告娘娘與小臣三日暇,限于私宅中思計如何?”太後準奏。

     還于私宅,悶悶而不悅,升廳坐間,有左右人來報,楚王下一婦人,名喚青遠,言有機密事要見相公。

    蕭何曰:“喚來。

    ”青遠叩廳而拜:“告相公:妾有冤屈之事。

    韓信教唆陳豨造反,卻把妾男長興殺了。

    因此妾狀告相公。

    ”蕭何聽婦人言其事,諕得蕭何失色,暗引婦人青遠入内見太後。

    蕭相言其韓信教唆陳豨謀反。

    呂後大驚,問蕭相如何。

    蕭何言:“牢中取一罪囚,貌相陳豨,斬之。

    将首級與使命于城外,将來詐言高皇捉訖陳豨斬首。

    教使将頭入宮,韓信聞之,必然憂恐。

    更何說韓信入宮,将他問罪,與女人青遠對詞證之。

    ”太後曰:“此計甚妙。

    ” 即日聞之,殺了陳豨,更聽有使命至,将陳豨首級入宮。

    韓信大怒:打即匹夫,我教你恁的,如何卻反了!自作念之間,左右人報與韓信,有蕭相門外下馬,韓信急忙接着蕭相上廳,各序尊卑,禮畢而坐,數巡酒,禮終。

    蕭何言曰:“今有使命到來,将陳豨首級進入宮來,太後設宴,衆諸侯群臣盡要入内。

    楚王今日與吾相同入内,吾于太後行保大王,于楚地依元舊職鎮守,如何?”信大悅。

     二人出宅,并馬而相逐入内來。

    韓信豈知是賺他之計?至内門裡,韓信到蕭牆左右,回頭不見蕭何,韓信拍馬言曰:“吾中蕭何之計也,不能複去,吾之命逡巡之間亡矣!”俗諺有雲: 韓信将軍智略多,蕭何三箭定山河。

     不知勳業翻成怨,成也蕭何敗也何! 卻說呂太後令武士從一壁轉過,将信擒下。

    那金瓜武士推擁着韓信,在呂後殿前。

    韓信見呂後,執手難言,兩淚交流,言聲“屈死”。

    太後笑曰:“高皇有甚虧你處,唆使陳豨雁門造反者?”韓信言曰:“小臣并無此意。

    ”呂後喚那女人青遠證言韓信。

    呂後不容分訴,即傳令武士,金瓜簇下。

    韓信言:“等高皇回朝,臣死也未遲,且看垓下苦戰之時。

    ”呂後不從。

    韓信罵:“無端賤婢,你宮中暗藏沈孛私通,偏無欺君之罪!” 武士押信至未央宮下,建法場。

    信問曰:“誰為監斬官?”劊子答曰:“蕭何為監斬官。

    ”蕭何不來,别委監官到來,言曰:“大王知罪三件麼?”信曰:“不知三罪。

    ”監官曰:“前南梁盜官馬一也。

    ”隐藏鐘離昧二也。

    教唆陳豨反三罪也。

    ”韓信懊悔言道:“我不聽蒯通之言、鐘離昧之語,誤我落在賤人之手!”呂後傳令教疾忙下手,賜韓信而死。

    後有胡曾詩二首為證: 可惜淮陰侯,曾分高祖憂。

     三秦如席卷,燕趙刻時收。

     夜堰沙囊水,舒斬逆臣頭。

     高祖無後幸,呂後斬諸侯。

     大漢十年九月十一日,韓信歸世。

    其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長安無有一個不下淚,哀哉,哀哉,四方人民嗟歎不息:“可惜枉壞了元帥!”人皆言蕭何共呂後定計。

    當日蕭何三箭,登壇拜将。

    今日成敗都是蕭何用機,人皆作念怨之。

     大漢十一年二月初九日,與陳豨滬紫寨河灘西,被陳豨二十萬大兵,分為七隊,殺漢軍大敗,向西南而走。

    劉武、李德追高皇至近,武把高皇用刃刺之。

    劉武見紅光罩體,紫霧遮身,不能刺之。

    二将還營,高皇收兵點檢,約折兵三萬餘人。

    高皇苦苦痛嗟歎不止。

    升寶帳設群臣問:“朕手下恁這二十員戰将,無一個敵得陳豨!”悶悶不悅:“似這般怎生收伏這反賊!” 陳平奏曰:“我王無慮。

    臣有一計,名曰小會垓也。

    陛下差使命赍擎宣诏牌印金帛,招收陳豨手下副将劉武、李德、宋公達、程彥雄等四人,若得外攻裡應,恁時必得陳豨。

    ”高皇聞奏大悅。

     當日,即修诏牌印金帛,夤夜使奸細人谒見劉武等四人去。

    已至代州東,半夜前後,奸細人至于劉武宅,使人報知。

    劉武迎至廳上坐。

    使命言:“小官非是陳豨手下人,吾是漢皇使命。

    吾将高皇宣诏牌印金帛,欲來招伏四将軍。

    ”劉武言:“俺元是漢之臣,焉能肯扶陳豨?”劉武受诏牌金帛了,即請宋公達、李德、程彥雄共同商議。

    四人受賜賞,各要與漢王建功。

    使回奏高皇。

    高皇大喜,即便來日準備外合裡應,拿捉陳豨。

     當夜,陳豨心神恍惚,卧不安甯。

    豨出戶觀其乾象,見賊星背于鬥牛,四内将星,背入宮外,兼帝星明朗,戰敵之辰,注内反外,必有死亡之事。

    又三日前,打聽得長安斬訖韓信也。

    豨仰面大哭數聲,無言覽膝,悶悶而不悅。

     陳豨思上心來,想:“高皇天子洪福不可共敵。

    ”豨與弟将親卒老小共三千人馬,私地夤夜往北投番國去了。

     高祖約會捉陳豨,外攻裡應,欲殺之次,不見陳豨。

    有一人來報曰:“今陳豨領三千人馬,亦過雁門關,投番國去了,不能捉之。

    ” 高皇入代州城内,傳聖旨,但是陳豨手下反軍,盡皆在赦下,免其罪。

    安撫百姓。

    将四将加官:“第一劉武,雁門關節度使;宋公達,代郡安撫使;李德,代州節度使;程彥雄,忻州刺史。

    ”加四人官了,四人拜舞謝恩。

     高皇加陳平左丞相,兼授代州魏王,陳平謝恩,敕令劉武等統二十萬上驷軍,永鎮北番。

    高皇駕回長安。

     前漢書平話卷中 漢十一年三月初一日,駕征陳豨還朝,百姓香花遠接,文武随駕入内。

    即日升殿,宣太後問韓信如何。

    呂後曰:“子童領聖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

    ”高皇有悔之心。

    高皇曰:“合等寡人回程,斬之未遲。

    ”呂後奏曰:“我王去時,教子童除之,王何悔之?”高皇悶悶不悅。

    再問呂後:“韓信死之日,言寡人甚來?”“信毀子童後,言道:悔當日不聽蒯通之言,鐘離昧之語,果然落婦人毒手。

    ”高皇曰:“韓信多怨寡人來,想韓信謀反,都是蒯通。

    誰人與寡人建功尋蒯通去?”陳平奏曰:“此人往日曾言,他家住燕京東柳管村人氏。

    欲得此人,有上大夫随何與蒯通舊日拜友弟兄,可以得此人。

    ”“準奏。

    ” 随何持诏往燕京來。

    随何至驿中,燕王接聖旨,拜舞罷,請随何飲宴了,燕王差使引何至柳管村蒯通莊上。

    随何見一老母,是通母,随何問之。

    母言:“我兒有風患,不在宅内,往于東莊上去也。

    ”何坐于門首等候間,通從南來,引豬狗而來。

    何言:“大夫安樂否?”通不聽,獨言:“這幾日将星落在長安,争知他卻是死也!”道畢,通将磚瓦打随何,口中或念兵書,或笑。

    何将通衣服拽住:“大夫你早來念甚來?你是何患疾?”争知詐也。

    何言:“大夫,今你主人韓信于這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被呂後斬訖。

    ”蒯通聞之,叫一聲屈,氣倒在地。

    何扶之,一飯間蘇來,垂淚哭之不絕。

     何勸畢,二人請序尊卑,于堂上坐說其事。

    何言道:“高皇有敕,宣大夫。

    ”通曰:“吾願往見漢王去。

    ”通辭老母。

    老母曰:“今漢王來宣我兒,不争你去必性命不保也。

    ”通言:“您兒口中舌在,不能死矣。

    ” 通共随何入長安來至朝門,引通見漢王。

    拜舞畢,高皇賜通平身。

    不敢便問。

    通殿下多時,帝不語。

    通計策已在心頭。

    通仰面兒大笑三聲,卻又大哭三聲。

    高皇問通:“爾笑者為何,哭者為何?”陳平搔耳:此人不可問,若問,通必然說也。

    蒯通便奏:“臣一哭我十年苦戰,二哭朝中無人,三哭漢大臣不與通說話。

    ”高皇問:“笑者為何?”“臣一笑一人無道,二笑漢家無智,三笑我王自征。

    ”帝怒而問:“卿因甚恨韓信不反?”通奏:“啟陛下,是臣恨信不反,此人不用臣言,故來此處受刃。

    韓信若聽小臣之言,怎死于呂後之手?”高皇大怒,要镬内烹之。

    通嗟籲:“是合烹小臣唆信反罪!”通點頭:“臣理當,時秦朝陸沈,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雄烏雜。

    秦朝失其天下,天下共逐。

    高材捷足者先得之。

    桀犬吠堯,堯非不仁,吠之為非其主也。

    當知小臣獨知韓信,并知陛下。

    吾受信衣祿,豈不知恩?山東大亂,皆因秦皇無道、到處興兵,謀臣不聖明輔佐,臣宜盡呈絕倫之才,教信反數次,不納小臣之言,緻必他家受刃,故以哀哉。

    可惜許大車馬,多争天下,任用賢士,納谏如流。

    陛下百萬雄兵,骁将莫知其數,皆總不及于項羽。

    立韓信為帥,滅項羽在烏江。

    如今天下太平,更要韓信則甚?是可亦斬之。

    臣數信更有十罪,漢大臣皆可以聽。

    通數信十罪:第一,陛下漢中投奔,諸國亦可拜将能定秦,陛下複有故地,其可殺也是一罪。

    第二,陛下兵敗濉水,奪于荥陽,韓信能提孤兵破楚王于京索之間,殺楚軍二十餘萬,諕項羽不敢正視,其可殺也是二罪。

    第三,魏豹反于河東,絕臨晉地之渡,在蒲州之勢,逼陛下得河東,其可殺者是三罪。

    第四,困于成臯,益兵一萬,信能其驅大願寨血閣攻别諸侯,威擒夏悅,斬張全,其可殺之是四罪。

    第五,信下井陉路,不終朝而破趙軍一十萬,死于泜水,攻趙四十日,收全趙之地二千裡以歸陛下,其可殺者是五罪。

    第六,燕連北虜,東接三齊,令信不能血刃,一書歸之,使齊無接,其可殺者是六罪。

    第七,齊反複如楚用,時龍且楚軍二十萬,與信相吞,信能不出兵,沙囊堰水,趕田橫歸海島,下齊七十二城,其可殺者是七罪。

    第八,兵困陛下成臯,信能展于河北,便大梁七十郡,以分人之勢,其可殺也是八罪。

    第九,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項羽烏江自刎,萬裡江山一歸漢業,其可殺者是九罪。

    第十,陛下出自布衣,信立九廟,置皇基,成帝業,其可殺者是十罪也。

    啟陛下:韓信則不有罪,更有五反。

    臣啟我王詳察信之反者:收燕破楚兵,權四十萬雄兵,此時好反,今為閑人,乃是反也。

    韓信九重山前,大會垓下,權一百萬大軍,恁時好反,今為閑人,乃二反也。

    啟陛下,今來天下已加信為楚王,權兵印四十萬,坐獨角殿,稱孤道寡,頂冠執圭,恁時不反,今為閑人,乃是三反也。

    陛下駕出成臯,信在修武,權兵印五十員大将,掌四十萬雄兵,帥有鎮主之威,天下諸侯懼怕,今日尤烹小臣,我王見孤兔滅絕,不用獵,欲要烹臣。

    ”通仰面而叫屈。

     高皇見通言信有大功勞,無言可答,兩眼流淚。

    衆大臣盡皆傷感,敕下免罪,賜金千兩,絹帛一千匹,交通還鄉侍奉老母。

    通又哭奏高皇:“我王可憐韓信虧死,看舊日君臣之面,可亦建墓,高築靈台,蓋一祠堂,受人祭祀。

    ”高皇依奏,敕葬墳墓,建立祠堂。

    通授燕京通判。

    謝恩辭帝歸鄉:“臣去我王善保龍顔,宰國設政,安撫黎民,輕收差稅,重賞三軍,可亦顯君臣之道。

    ”蒯通辭帝,出長安還鄉,上燕京通判赴任訖。

     話分兩頭。

    有楚州骁将夏廣,夜夢見主上斬良将,連頭提衆将。

    驚覺,速令孫安、柴武于長安打探此事。

    彼知蒯通禮上燕京通判,亦知斬訖韓信。

    孫安回說此事。

    衆将大怒,聚兵與楚王報仇。

    夏廣曰:“謀誰作主?”衆将曰:“蒯通也。

    ”夏廣不免親取。

     文通至燕市,門一月不開。

    忽一日,人言大夫在小庭坐地。

    遂叫左右人問去。

    通曰:“公乃何人見我?”廣曰:“道與報事人道,是你爺來也!”門人不敢報。

    于是夏廣大怒,将門人拳打。

    廣自走至小庭,扯住文通,腰間取劍。

    唬得通驚叫一聲:“我有甚罪過?”廣怒罷,仰面而大哭曰:“本主已死,爾卻論功受賞,我特來取你,何計與主公報仇?”言訖二人共議。

     通母聽廣說此事,曰:“我兒去後,你母如何?”通不從母,言:“吾者盡忠不能盡孝。

    ”母遂即投壁而死。

    通大泣,遂葬母訖。

     二人乘馬而至于楚國,見孫安,設宴,酒帶半酣,孫安問通曰:“願設一計,如何聚兵四十萬,入長安與主公報仇?”通曰:“無計。

    ”孫安大怒:“我特取爾來,要求長便之計,與主報仇。

    故言無計,要爾何用?”令左右人縛住文通:“爾受吾二箭!”孫安張弓搭箭,再問曰:“計有無?實說!”通曰:“計有也。

    ”孫安笑曰:“爾先說無計,今卻道有計,爾因何便有計來?”通被将軍禮下為人,必有所告,計曰:“去長安着詐使命先于陝府、洛陽、大梁一路準備糧草。

    ”詐使回,孫安不住重賞三軍,六将聞的消息,領兵二十萬前至潼關。

    探馬入長安,可以敵漢王。

     即日,近臣奏帝曰:“今有楚六将來與韓信報仇。

    ”高祖急遣灌嬰,領兵五萬迎敵。

    相對,六将出,已至長安城下圍繞。

    高祖親自上城問六将曰:“因何反朕?”孫安張弓欲射帝,夏廣曰:“不可。

    ”孫安城下言曰:“不反陛下,隻要太後,與主報仇!”高祖曰:“如之奈何?”陳平奏曰:“且于城中刷以似太後顔貌婦人,斬首與之解圍。

    ”帝曰“然”。

     移時,将婦人頭吊下城去,六将甚喜,入營,進以與文通視之。

    通曰:“非呂後之頭,乃詐也。

    ”說與六将甚怒。

    六将引兵複至城下,喊殺連天。

    高祖城上問曰:“卿等故來何事?”“陛下昨來與臣頭,非呂後之首,乃詐也。

    臣等乞要太後上城!” 高祖無奈,宣呂後上城。

    孫安望着呂後射之,六箭不中。

    六将大驚,乃天助也。

    呂後終托着皇帝福蔭,忽見一條金龍護身。

    于是六将拔劍自刎而死。

     蒯通就計收六人首級,進與灌嬰,将入城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