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神師三緻提撕總漕一死不免

關燈
天地有陽九,昆池生劫灰。

     人生處其間,岌岌亦殆哉。

     智士識趨避,災祥或可回。

     奚知數已定,變起如疾雷。

     高陵夷坦途,宮觀成蒿萊。

     當年龍興地,白骨連蒼苔。

     皇赫震斯怒,大星折中台。

     指引多仙靈,鬼厲猶為災。

     無能脫一死,生死固宿栽。

     唯有任運行,浮沉聽覆培。

     右五言古 這首單道乙亥孟春鳳陽之變,一時賊至如飄風疾雷。

    當時官吏士民,骈首就戮,皆有數焉。

    即如數中一位大臣,豈無仙靈為之指引?卒不能免,信乎數之前定。

    蓋從來宰官賢哲,多有宿根,所以生時亦異,未死亦必有人指示,然而命自莫造。

    如我朝建文時,侍郎卓敬,他小時讀書歸家,忽然風雨大至,躲入一樹林中。

    林中有一所莊院,他去叩門。

    隻見裡面兩個童子開門延他進去,主人出來相見,葛巾野服,飄飄欲仙。

    禮罷,道:“郎君神氣踈朗,異日必貴,但恐不得令終,不若隐居,以圖長年。

    ”卓敬道:“雙親在堂,正期顯身揚名,栖遁之事,良非所願!”因留他酒飯,勸他出世,必不肯,命童子牽牛相進。

    臨行,又命童子取一箬籠相贈,中着僧帽一頂,箍桶具一副,卓敬又笑而卻之。

     方笃勳名志,羞為肥遯人。

     臨岐枉諄複,龍性固難馴。

     卓敬别了,騎牛獨行,抵家叩門,回視所騎之牛,乃是一虎,跳踉而去。

    次早雨霁,随虎迹入林,見一祠,乃宋進士潘逍遙潘阆之祠,與昨所見人無異,知所見乃阆也,後來卓敬做到侍郎,忠于建文,為成祖所殺,乃知僧帽、箍桶具,逍遙教之潛身遠害,而侍郎不悟也。

    這已是大數已定,不可逃的征驗了。

     升沉信所遭,趨避徒為勞。

     更迫君臣義,捐軀不可逃。

     在今上時,有一個姓楊,名一鵬。

    他祖父世有積德,父親艱于子嗣,曾向五台山祈禱,後來有孕,到十月滿足,生下此人。

    凡人有五事,與天五行相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事貌、言、視、聽、思。

    貌居先,則為人初生,形體已具,故居一。

    下地就“哇”的一聲會哭,故居二。

    生下會得看,又會得聽,到一周時,就會哭要乳吃,這是能思。

    這五件是少不得的,他卻少了一件,下地時不會做聲。

    一家驚惶道:“想生産艱難,過了時,壞了他?卻又兩眼會看,口中有氣,這一定是個啞巴也!” 銅狄緘加三,蟬當秋氣酣。

     興戎有深戒,生小早知含。

     兩夫婦甚是不快,道:“千難萬難,得一個兒子,指望讀書進學,如今卻是個啞的,養不大,倒也罷,養得大,立在人前卻是泥神道、木菩薩,豈不可笑!”莫說其妻的覺得不悅,其夫的口裡喃喃,在門前走來走去,甚有怨詞。

    隻見門外忽閃進一人來。

     圓頂猶含綠,纖鞋不起塵。

     面如明月滿,目若朗星新。

     墨霧飄缁袖,黃雲落短紳。

     伶伽音袅袅,祗樹散花身。

     原來是個尼僧。

    向前道:“老施主稽首了!貧尼五台山來,特從施主化五色長命線的,不拘一色二色,不拘一條兩條,都是緣法。

    ”這楊公正在悶裡,道:“五台、五台,前日去求得一個不做聲兒子來!”隻見這尼人笑了一笑,說來話甚怪,道:“老施主勿憂,他自鳳陽來,經由三千六百裡,喘息未定,教他怎哭得出?老施主須好看他,他日後有許大受用,許大因緣在裡邊。

    ” 誕語欲神驚,微渺不近情。

     想為給孤友,相與話三生。

     楊公道:“我不指望甚做官、做吏大受用,隻說得兩句話,讀得兩句書出,就心願滿了!”尼僧道:“老施主,他就說了!”隻聽得房裡“哇”地一聲哭起來,這楊公聽了,滿心歡喜道:“師父,你站着,我拿線來!”急趕進房,其妻的已滿面笑容,道:“哭了,不啞了!”楊公就把外邊尼僧的話說,兩邊稱奇,叫在線帖裡取線施他,還與他些齋糧。

    楊公忙忙翻得幾條線,量了幾升米,走出房來,尼僧早已不在門首,看時,竟不知從那一邊去了。

     疑從鹫嶺來,複向蓮台隐。

     一片彩雲生,居然落清影。

     夫妻兩個相對道:“這個孩子,一定是個累劫修行鳳陽的高僧、高道,五台佛爺感我們虔誠求禱,注他來我家托生。

    那尼僧道他後來有許多享用,這畢竟做朝廷的大臣宰,隻是咱們不要說出,怕難養。

    ”兩個自認定是個奇物。

    且喜自小出疹子、痘子,雖然危險,都在絕處逢生。

    六歲上學,先生取名一鵬,果然是一目十行,過眼成誦。

    秉性極其慈祥,一切飛潛動植的,愛惜不肯傷他。

    年紀略大些,先生與他講解經書,他聽着玲珑透徹,真個也聞一知十。

    垂髫進了學,長大娶了妻,不意父母相繼病亡。

    臨殁時,與他說這緣故,道:“你生時并不啼哭,我一家憂悶,忽來一神尼,道你三千六百裡來此,喘息未定,停會就哭,果然如此。

    還許你後來大有享用,你應不是個凡人,也不作個平常小人。

    但你此後倘有寸進,不要迷了本性,務須愛人惜福,不要貪淫妄殺,凡事須存陰骘。

    隻可惜我們福薄,不能見你大成!”楊公少年聰穎,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