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陰德獲占巍科險腸頓失高第
關燈
小
中
大
好還固有理,報複亦有心。
達人希冀絕,德施每在陰。
良以惬寸衷,豈惜床頭金。
隋珠忽入掌,戬榖忽相尋。
初匪意所存,可作鄙吝箴。
今人說人肯作善的,道行陰骘,日有陰德,日有陰功。
陰之為言,黯黯(黑甚)(黑甚)、不見不聞,施仁仗義,不必人感,不必人知,隻是了我這點心,并無希冀,這便是真心作善。
若偶然有觸發,也周旋施與,但不免着一念道:“我如此,他必感我,他雖未必報,人必知我、感我。
”是有所冀而為;或怕這人怪我,或怕傍人議我,是有所畏而為,皆非自然,當日文王掩骸,四國歸心。
文王自盡己心,原不思以此邀結四國,四國雖動于文王之德,文王實無鈎緻之情。
故漢王忳之痊書生,何嘗想到報酬?卒因被與馬識書生之家,是出天心之巧,在我斷不容妄為想也。
但為施德的人,不可說報,以傷雅道,在受德的人,不可不說個報,以昧本心。
在君子不可說個報,以開冀望之端。
在小人不可不說報,以動他為善之念。
德有不可忘,我銜人德是。
報有必當忘,我施人恩是。
曆數陰功所雲不求報者,無如恤人于死後。
人死,他冥然有何所感?這真是無欣豔的。
在元初,奸僧楊琏真伽,發宋陵寝,當時官府不禁,便宋家子姓也沒個來争,獨有唐義士名旺,他破家結俠少,為他竊取瘗藏,兢兢隻求免禍,那思知感?家貧至幹訓蒙為生。
一日,夢入冥府,有幾個王者出來謝他,及見冥府主者,簡他祿命,數該孤貧。
數王者為他陳謝,注與田二十畝,一妻三子,以報其功。
後來果有一顯宦,娃袁,要尋一館賓,有人薦他。
相見道:“聞有江南唐義士,先生是他族中麼?”薦的道:“正是此君!”袁宦惕然起敬,問他尚無妻無家産,袁宦就為他娶妻,為他置産,後生三子,竟與夢中相合。
何嘗是義士有心求報? 陰功刻寸心,感通徹神鬼。
到我朝,也有個無心獲報的,是一個孝廉,姓周,東粵人,做人極其慈祥,有俠氣。
隻是蹉跎名場,早年發科,到四十餘歲,尚難一第。
這次,秋間就進京,要在京靜養半年,以圖決中,沿路在蘇杭尋了些新時文,沿路批讀。
到京,要在西山中,薪水不便;在城市喧雜,恐有交遊;就在城外僧寺覓寓所,在裡邊看書,朝夕在那廂拟書題、經題,有的改,沒的做,尋邸報,看時事,拟表策。
天下原沒個不通舉人,加了工夫,真是必中之具了。
前途試已經,後銳豈難鼓? 一戰拔軍麾,何須歌破釜! 一日,讀倦了,叫了一個本寺僧人,就近報國寺去看松,果然好松: 秀色連天,清陰覆地,團團下蔭□鶴梳翎;矯矯上淩蒼龍奮臂。
風度處笙竽嫋嫋,日來時金翠重重。
螭纏虬攪,看不盡他古幹巍枝;鳳翥鸾翔,說不盡他妍姿逸韻。
正是: 可餐多古色,宜耳是清聲。
在松下盤桓了一回,可也綠映衣襟,翠生衫袖,一會箫管,一會雷霆,盡堪消遣。
又到後邊閣上,看那窯變觀音,卻也來得形相端好,一片光色四射。
随喜了。
即回到本寺,卻見側首一間小屋,内停着一口棺木: 蓋上塵生尺許,面前香沒一爐。
灑酒想無子姓,相吊唯有啼烏。
周孝廉道:“甚人棺木?在此想已年久,恰是沒人來照管的。
你看棺上鼠迹鴉蹤,桌上煙消火滅。
是這樣委置,日曬風吹,不如埋之土中,也是個了結!”僧人道:“聞得是個選官,姓李,得了個官:漢陽通判,不曾到任,死了。
家人殡殓,寄在此間,原說就來搬運。
不料一去三十餘年,杳無信息,丢在此間。
”孝廉道:“這應是無人來了,待我與他葬了,使他個歸土為安。
不然日複一日,棺木朽腐,将來屍骸暴露,也是有的了。
”僧人道:“相公若發此慈悲心,真是澤及枯骨,無量功德了!”孝廉動了這心,就于寺後買了一塊地。
道:“他是個通判,也不可草草!”為他擇日,還備副祭禮,作通祭文,道: 維年月日,粵東某謹緻祭于:前漢陽判刺,鄉人李君。
曰:嗚呼!君為粵産,将宦楚中。
尺蠖久屈,爰伸厥功,胡天不延,竟罹其兇?二豎忽侵,藥石罔功。
一棺戢身,寄迹彈宮。
怅婦子兮遠隔,問故國兮煙濛。
日月其徂,燕雁靡通。
念載于焉,塵埋土封。
苔痕朝青,鬼燐夜紅。
吊拱揖之鼯鼠,灑麥飯兮誰從?于亦粵人,馬牛其風,公車來此,恤子飄蓬。
謹筮吉辰,瘗爾劍弓;漠漠重泉,以歸以容。
君其安乎?馬鬣是崇。
嗚呼!蝼蟻鸢鳥誰獨親?脫骖聊盡旅人心。
九原一滴知曾到,好慰天涯久滞魂。
哀哉!尚飨。
卻也混混兩日。
一夜,吃了兩杯酒睡去。
隻見外邊傳:“李爺拜!”周孝廉不知甚人,出來相見,卻是一位缙紳。
紅袍銀帶,皂靴烏紗。
周孝廉道:“請坐!待學生公服相見。
”這缙紳
達人希冀絕,德施每在陰。
良以惬寸衷,豈惜床頭金。
隋珠忽入掌,戬榖忽相尋。
初匪意所存,可作鄙吝箴。
今人說人肯作善的,道行陰骘,日有陰德,日有陰功。
陰之為言,黯黯(黑甚)(黑甚)、不見不聞,施仁仗義,不必人感,不必人知,隻是了我這點心,并無希冀,這便是真心作善。
若偶然有觸發,也周旋施與,但不免着一念道:“我如此,他必感我,他雖未必報,人必知我、感我。
”是有所冀而為;或怕這人怪我,或怕傍人議我,是有所畏而為,皆非自然,當日文王掩骸,四國歸心。
文王自盡己心,原不思以此邀結四國,四國雖動于文王之德,文王實無鈎緻之情。
故漢王忳之痊書生,何嘗想到報酬?卒因被與馬識書生之家,是出天心之巧,在我斷不容妄為想也。
但為施德的人,不可說報,以傷雅道,在受德的人,不可不說個報,以昧本心。
在君子不可說個報,以開冀望之端。
在小人不可不說報,以動他為善之念。
德有不可忘,我銜人德是。
報有必當忘,我施人恩是。
曆數陰功所雲不求報者,無如恤人于死後。
人死,他冥然有何所感?這真是無欣豔的。
在元初,奸僧楊琏真伽,發宋陵寝,當時官府不禁,便宋家子姓也沒個來争,獨有唐義士名旺,他破家結俠少,為他竊取瘗藏,兢兢隻求免禍,那思知感?家貧至幹訓蒙為生。
一日,夢入冥府,有幾個王者出來謝他,及見冥府主者,簡他祿命,數該孤貧。
數王者為他陳謝,注與田二十畝,一妻三子,以報其功。
後來果有一顯宦,娃袁,要尋一館賓,有人薦他。
相見道:“聞有江南唐義士,先生是他族中麼?”薦的道:“正是此君!”袁宦惕然起敬,問他尚無妻無家産,袁宦就為他娶妻,為他置産,後生三子,竟與夢中相合。
何嘗是義士有心求報? 陰功刻寸心,感通徹神鬼。
到我朝,也有個無心獲報的,是一個孝廉,姓周,東粵人,做人極其慈祥,有俠氣。
隻是蹉跎名場,早年發科,到四十餘歲,尚難一第。
這次,秋間就進京,要在京靜養半年,以圖決中,沿路在蘇杭尋了些新時文,沿路批讀。
到京,要在西山中,薪水不便;在城市喧雜,恐有交遊;就在城外僧寺覓寓所,在裡邊看書,朝夕在那廂拟書題、經題,有的改,沒的做,尋邸報,看時事,拟表策。
天下原沒個不通舉人,加了工夫,真是必中之具了。
前途試已經,後銳豈難鼓? 一戰拔軍麾,何須歌破釜! 一日,讀倦了,叫了一個本寺僧人,就近報國寺去看松,果然好松: 秀色連天,清陰覆地,團團下蔭□鶴梳翎;矯矯上淩蒼龍奮臂。
風度處笙竽嫋嫋,日來時金翠重重。
螭纏虬攪,看不盡他古幹巍枝;鳳翥鸾翔,說不盡他妍姿逸韻。
正是: 可餐多古色,宜耳是清聲。
在松下盤桓了一回,可也綠映衣襟,翠生衫袖,一會箫管,一會雷霆,盡堪消遣。
又到後邊閣上,看那窯變觀音,卻也來得形相端好,一片光色四射。
随喜了。
即回到本寺,卻見側首一間小屋,内停着一口棺木: 蓋上塵生尺許,面前香沒一爐。
灑酒想無子姓,相吊唯有啼烏。
周孝廉道:“甚人棺木?在此想已年久,恰是沒人來照管的。
你看棺上鼠迹鴉蹤,桌上煙消火滅。
是這樣委置,日曬風吹,不如埋之土中,也是個了結!”僧人道:“聞得是個選官,姓李,得了個官:漢陽通判,不曾到任,死了。
家人殡殓,寄在此間,原說就來搬運。
不料一去三十餘年,杳無信息,丢在此間。
”孝廉道:“這應是無人來了,待我與他葬了,使他個歸土為安。
不然日複一日,棺木朽腐,将來屍骸暴露,也是有的了。
”僧人道:“相公若發此慈悲心,真是澤及枯骨,無量功德了!”孝廉動了這心,就于寺後買了一塊地。
道:“他是個通判,也不可草草!”為他擇日,還備副祭禮,作通祭文,道: 維年月日,粵東某謹緻祭于:前漢陽判刺,鄉人李君。
曰:嗚呼!君為粵産,将宦楚中。
尺蠖久屈,爰伸厥功,胡天不延,竟罹其兇?二豎忽侵,藥石罔功。
一棺戢身,寄迹彈宮。
怅婦子兮遠隔,問故國兮煙濛。
日月其徂,燕雁靡通。
念載于焉,塵埋土封。
苔痕朝青,鬼燐夜紅。
吊拱揖之鼯鼠,灑麥飯兮誰從?于亦粵人,馬牛其風,公車來此,恤子飄蓬。
謹筮吉辰,瘗爾劍弓;漠漠重泉,以歸以容。
君其安乎?馬鬣是崇。
嗚呼!蝼蟻鸢鳥誰獨親?脫骖聊盡旅人心。
九原一滴知曾到,好慰天涯久滞魂。
哀哉!尚飨。
卻也混混兩日。
一夜,吃了兩杯酒睡去。
隻見外邊傳:“李爺拜!”周孝廉不知甚人,出來相見,卻是一位缙紳。
紅袍銀帶,皂靴烏紗。
周孝廉道:“請坐!待學生公服相見。
”這缙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