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陰德獲占巍科險腸頓失高第

關燈
卷填補,不料恰是周兄的,兄卷返見遺。

    這雖是造化之巧,卻也是兄欲以攻讦害人,天心所不與,害人自害了!以兄之才,終将大發,還立心要緊。

    阻他人功名,那知阻了自己功名,不可,不可!”說得王孝廉滿面慚悔,紅了又白,急收拾起身。

     弄巧乃成拙,攻人适自攻。

     琴書千裡去,何面見江東! 後來,那周孝廉下第,去辭詞林。

    詞林先見魁卷内中兩篇是他文字,卻又不是這相知,問家人,道:“是送在二條胡同,周春元寓。

    ”心下甚是疑惑,一來疑是相知轉賣與人,功名大事,豈有不圖出身,思量擢錢的?待疑家人私賣與人,這家人是心腹,斷不為此。

    且四篇文字,誰人肯信是關節?肯出錢?及至相見,問及:“前有一字來,兄想未見麼?”說起日子,正是周春元因在彼多病,移寓之後,因兩下歎息。

    “功名二字,非人力所能圖!我前日為兄作了四篇文字,差人送兄,以為關節,不料兄已移寓。

    新寓的又是廣東人,姓周,所以小價送了不疑。

    及至小弟避流言,換了房,這文字也不得力,誰知卻得力于一紙首狀。

    事之不測如此!”因厚贈他而去。

     數奇不可療,人且如天何? 珍重绨袍意,臨岐感刻多。

     廷試,周孝廉得個三甲,因座師是個吏科都掌科,力量大,選館得了個庶吉士。

    去見先達,規矩拜三次才相見,這詞林托言同鄉,就相見。

    因道:“兄經藝中,某某二藝,妙絕!”周庶常也謙詞道:“不敢!也是得之記誦。

    ”詞林道:“這是學生所構,還有二作。

    ”庶常道:“是晚生先寓城外,後邊得一異夢,令移二條胡同楊家,才移得次日,有人送此四藝,不知是老先生所構。

    ”詞林道:“此我贻一友,悮以及兄。

    後亦無濟于事,倒虧得同鄉一紙首狀。

    ”庶常道:“若非老先生之作,得首副榜,亦何以得王同鄉之讦而得魁?這皆老先生之造也!”便相謝了。

     銳借豐城寶,光芒燭上台。

     陸剸犀象斷,仗此不凡才。

     臨行,詞林道:“此事不可使聞于鄰國!”庶常自心緘不洩,兩人從此成了最相知。

    庶常念李通判兩次入夢,其間因移居得誤送之文,因首狀得會魁之擢,移轉俱有鬼神,應是其力,遂為他造玄堂,植松柏,置一碑道:“明湖廣漢陽府通判李公之墓”。

    仍為他置祭田,使寺僧收租,以供春秋二祭之費,使他祭祀不絕。

     白骨歸青山,若敖鬼無餒。

     報複若循環,感深酬自倍。

     到三年館散,周庶常止得個才堪風憲,改授北京福建道監察禦史,先試禦史,管城。

    任畢,序差江西巡按,不便至家。

    直至一年任滿,得代回家,正是: 落魄昔儒素,今來已繡衣。

     何如遼海鶴,強半世人非。

     到家,所生一子,年已長大。

    正在議姻,少甚麼顯宦大僚,皆思系足,名門巨族,願得射屏。

    其時,有一個富家,姓李,是個驟發,要得攀高。

    周夫人嫌他不是宦族,不肯成就。

    媒人道:“他家祖也曾因恩貢,選漢陽通判,隻為作在外邊,人少知得,也是缙紳之後。

    ”侍禦記起夢中:“我家與君後有姻緣之雅”,竟主張成了此親。

    問起他家事,道:“三府死時,家貧子幼,故不能迎歸。

    近十餘年來,居積各粵及浙、福貨物,漸以緻富。

    前歲曾差人往京搬喪,道:‘有個同鄉翰林,為他埋喪’,恐傷風水,因此不複移回。

    ”說來正是侍禦婚姻之言,至此愈驗。

    可見後事不出前定。

     後來侍禦回道考核稱職,又題差浙直巡鹽。

    才入境,到鎮江府官接見,那前日輕侮侍禦、與讦侍禦的王孝廉,連舉不第,隻得小就,卻正在鎮江作判,到任得兩個月。

    見時,好生跼蹐不安。

     莫恃少年狂,莫作切齒事。

     風花有驟時,噬臍亦晚矣! 見後思量:“輕薄已是不通,讦告真為狂險,他好何肯忘情?不如趁沒有敗露,急急抽身,可以免禍!”就抵病出緻仕文書。

    侍禦一笑道:“是恐我計較他耳!我虧他一讦得個高魁,也算我的功臣,不該記他的過。

    ”竟批道:“蒞仕方新,正宜鼓勵,着即出視事。

    ”汪洋大度,更人所難。

     淮陰诎胯下,邺郡飽老拳。

     至人量江河,長空浮雲煙。

     侍禦後再差京畿,掌河南道,管觐事,升太仆少卿,直至掌院,固其仁心偉量,有必至也。

    昔袁了凡先生道:“科第全憑陰骘,一個讀書人,不靠着作文講書,通今博古,朝吟夕呻,以博科第,卻靠着放生恤死、救寡憐孤,作舍财功德。

    這也就是拿了幾千兩,去買大座師或小主考,以财緻身一般。

    況靠此可執券而取,零星用錢,更比鑽營便宜些。

    卻也沒個隻靠陰骘,腹中沒一個字,紙上沒一句文章,可中得來的!”隻因最不信陰果的是文人,所以說此。

    我就把以陰險而失,以仁厚而得,便是一個樣子。

    總是:功名有定數,本心不可失。

    則是個大道理,人人要知。